語文教材原作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2 05:38:00

導語:語文教材原作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材原作管理論文

[內容]

名家名篇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時,大多被編者作了文字上的改動,有改動是如此之大,足可以稱之為“傷筋動骨”。但這些改動是否都有必要,卻大有商榷的余地。這里筆者舉出一些實例以作初步的探討。

編者對原作的改動大致可分為二類,一是個別詞句,另一則屬段落結構的。

先說第一類。

對朱自清的《背影》,編者在文字上作了幾處細微的改動。

例一原文:我三兩回勸他不必去。

改文:我再三勸他不必去。

例二原文:是沒甚么要緊的。

改文:是沒什么要緊的。

例三原文:托他們直是白托。

改文:托他們只是白托。

例四原文:心里狠輕松似的。

改文:心里很輕松似的。

其中的“例二”和“例四”的改動,即將“甚么”將作“什么”,“狠”改作“很”,是將白話文改得更合乎現代漢語的通用習慣,這對用作教材,以便讓學生學到規范的現代漢語,是很有必要的。但“例一”和“例三”的改動則不然?!霸偃笔歉爬ㄕZ,僅表明做某事的頻率之高,作者在前文曾寫及“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說明他在下文書寫時,這一詞語也在他的視野之內,但他選用“兩三回”,一方面延續了陳述的節奏,另一方面,正由于不是套話,才顯示出了是實實在在的兩至三回,而不是一般的抽象敘述。另一處改動,將“直是”改為“只是”,初看似乎沒有什么差別。甚至也更通用些,但細細分析一下,原文說的“托他們直是白托”是“簡直是白托”的意思,有笑父親“迂”的意味。或者有人認為,這點區別太細微,實在不值不得在此咬文嚼字,殊不知,朱自清行文的風格就頗得蘊藉之美,看似一字的差別,實已與他的文風大相徑庭了。

又如,對孫犁先生的名篇《荷花淀》,編者在文字上改動頗多,除了個別幾處將用法改得更通用、更合乎規范外,大多屬不明文意而作的刪改。

在小說開頭部分,原文有這樣的句子:“要問白洋淀有多少葦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葦子,不知道?!?,而改文則是:“要問白洋淀有多少葦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葦子,也不知道?!边@里,原文的兩個“不知道”是修辭的反復,通過這種反復,敘述者對白洋淀的無邊無際、它的美以及因這種美而在敘述者內心喚起的自豪和得意充分表現了出來。而改者忽略了這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加一“也”字,使修辭手法組合成的語句關系降格而為平平常常的語法式的并列結構。

原文還有這樣一句描寫:“這風從南面吹過來,從稻秧葦尖上吹過來?!备奈氖牵骸斑@風從南面吹過來,從稻秧上葦尖上吹過來。”看起來,改文在“稻秧葦尖上”插一方位詞“上”,使風所吹過的方位被描寫得更確切了,但“上”是仄聲詞,插進去后使語句造成了停頓,于是本來岸上的稻田與淀里的葦子連成一片的風景在改文中斷裂了,而那吹起來連成一片的風現在也變得斷斷續續,盡管這樣寫也未嘗不可,但所達到的藝術效果與小說的原意已是完全兩樣了。

再有,小說原文寫道:“水生拍打著水去追趕一個在水波上滾動的東西,是一包用精致紙盒裝著的餅干。”改文中的后句是“是一盒用精致紙盒裝著的餅干?!憋灨墒怯镁录埡邪b的,所以改文將原文中的“一包”改為“一盒”,似乎更確切了,至少也跟同一句中的前后文對應起來,但問題是,餅干是在水波上滾動,水生在后面拍水追趕,所以最先究竟以何包裝并不一目了然,原文用一含混的“一包”而不是確切的“一盒”,倒反而能表現出一段時間的流程,至少從讀者的接受角度來分析,可以將這一信息分作三頓,即先是看到“一包”東西。其次是“精致紙盒裝著的”,最后才是知道確切的東西:“餅干”。這既是讀者獲取信息從含混到清晰的一段流程,未嘗也不可視作從水生的視角來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改文提前推出的清晰概念將本有流程的藝術化效果破壞了。

再說第二類。

魏學伊的《核舟記》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時,結尾還有一段,幾乎被全數刪去,文曰:“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良多,然誰有游削于不寸之質,而須糜@①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于我,亦必疑其誑,乃今親睹之。由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嘻,技亦靈怪矣哉!”此段議論,實是前文描寫的自然展開,作者兩次對高超技藝的贊嘆,既贊美微刻藝術在現實世界里展現了鬼斧神工般的技藝,同時也點明了,人的心靈手巧實遠遠超過了常人的一般見識,我們切不可將我們的想像力限制在日常的生活模式中。這樣,這篇文章就不單單是對核舟寫實的精細記錄,也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想像世界,并對人的鬼斧神工般的技巧充滿了自信和贊美,刪去結尾一段,則使文章的內涵變得單薄了。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被選入教材而改動較大的一篇。編者不僅對個別詞句進行了刪除,如描寫點綴在荷葉間的白花,原文是連用了三個比喻以構成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边@就把白花美的各個側面、多種特點都揭示了出來。但編者選入教材后刪去“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一句,這就把白花出于清水的清新感抹去了。但問題更為嚴重的是,原文中寫道:“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毕旅孢€有這樣一段文字:

“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緩女,蕩舟心許,@②首徐回,兼傳羽杯,@③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是無福消受了。”編者把這段文字刪去,以“于是又記起《西州曲》里的句子來”來直接“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似乎還算接得巧妙,好像沒有留下太多生硬拼接的痕跡。但孰料這一來,將行文的迂緩一變而為促迫,作者本來是在自由的聯想中情緒慢慢趨于鎮定,并水到渠成地引入一個安寧、悄然的氛圍:“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音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倍奈牡牟莶菔瘴玻騺y了原文應有的那種從容不迫的節奏,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文的結構框架。因為原文的思路就是從“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為重點,也就是說從帶給郁悶、煩惱的現實社會出發,而試圖走入一個超現實的世界,這個超現實的世界大致來說可以分為二個方面:自然和歷史。最后不安寧的心情在這超現實的世界里并沒有得到多大的安慰,最后,還是進入家庭的寧靜氛圍使得作者煩燥的心稍稍趨于平緩。用一個結構圖來表示,就是:

現實社會家庭

↓↑↓↑

超現實自然→歷史

編者的改文,將引用的詩歌附于“荷塘月色”,變成自然景物的進一步展開,這樣,把經常使文人們仰慕不已的六朝時代這一段歷史抹去了。作者從自然走向歷史的這段思路變成從自然直接向家庭的回歸,作品本身的豐富意蘊被生硬地剝奪去許多,這是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惜的。

又如,契訶夫的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開頭是說中學教師布爾金和獸醫伊凡·伊凡尼奇共同借宿聊天,布爾金講述了別里科夫作為一個“套中人”的所作所為,結尾是布爾金講完別里科夫的事后蒙頭大睡,而作為聽眾的伊凡尼奇卻再也無法安睡,后來干脆起身抽煙沉思。此小說選入教材后,開頭、結尾都被刪去,使小說直接以布爾金的談話作起訖:“我的同事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兩個月前才在我們城里去世。”結尾則是:“實在,雖然我們埋葬了別里科夫,可是這種裝在套子里的人,卻還有許多,將來也不知道有多少呢!”改文雖然看起來也算完整,但作為講故事的布爾金和聽故事的伊凡尼奇這兩個人物在小說里并非無足輕重,作者對他倆的刻畫雖著墨不多,但兩個人對待這一故事態度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布爾金雖說對套中人別里科夫頗為不滿,但他講完故事后仍能蒙頭大睡,說明他對這種丑惡人物的存在已經習慣,于是,他在故事結尾慨嘆套中人太多,不表明他的憤怒而恰恰表明他準備接受這樣的現實。但伊凡尼奇則不同,他之難以入睡,他之坐立不安顯示了他難以跟存在著這種丑惡人物的世界妥協的心態。小說以這兩個人物的態度對比來結束故事,毋寧說是把讀者拋入思想矛盾的境地,讓讀者在領會這兩種態度的同時,作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這方是小說真正的用意所在。對作者來說,重要的不是存在這種人,而是我們如何對待他們。然而,編者卻將這個故事的重心(僅僅因為這個重心處在故事的邊緣位置)當作一件無用的外套剝下來扔掉了。

我們決不能說編者不能、不應對選進教材的名篇作任何改動,有些改動、節錄是勢所難免,例如對于長篇巨著的節取等等,則編者不必強求完整,理解到教材中的文章只是一個片斷而非完壁。但一般來說,我們在選錄名篇時盡可能選一些短小的作品而不必再來作任何砍削,至于意義上的差別,則以不改為基本原則,這多少也使學的人或教的人在分析作品時少點穿鑿附會。一個現存的例子是,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作為《伶官傳》的開頭一段議論文字已被選入多種選本,幾成為一獨立行世的名篇。但各家選此段文字時,大抵把結尾的“作《伶官傳》”一句也一并錄入,由此表明了此段文字充其量不過是一大篇《伶官傳》的開頭議論和感慨。但此段序文選入語文教材時,“作《伶官傳》”一句被刪除,于是原來一段節選下來的議論文字似乎成了一篇獨立的文章,雖然編者所加的《伶官傳序》的題目點出了這一點,但由于文字本身的完整性,使許多教師都走入歧途,要求學生從短短的序文里找出論據來與論點對應,或者大談此篇文字敘述的簡潔之藝術特色。他們恰恰忘記了,由于此段文字僅是傳文的開頭議論,所以從這議論里來找論據或者談其敘述之簡潔的妙處都不盡妥當,因為更詳細的事實或者論據在后文都有交代,硬是把前后割裂開來,硬是把不完整的文字視作是獨立的篇章,這既是教師在理解文章時產生的失誤,而編者將結尾過渡式的一句“作《伶官傳》”一句刪去,這多少也是教師誤解甚至曲解文章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之,編者對選入教材的名篇之刪改例舉不勝舉,許多刪改者是抱著為了更好適合中學生接受和理解的動機來從事這一項工作的,但他們在刪改前,似乎忘記了一個基本點,就是真正成為名篇的,往往既經得起時代的檢驗,也適合于各年齡層次、各種文化教養的人閱讀欣賞的。事實上,許多作家對自己的作品在表達上是推敲備至,力求精益求精的,恰如孫犁先生所說:“我對作品,在寫作期間,反復推敲修改,在發表之后,就很少改動?!比绻_實偶而有些詞句是不太適合中學生理解和接受的,編者也應該把幫助消化的這項工作交給教師來完成,因為他們是最清楚學生的理解水平的。讓編者來越俎代庖,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而且有時還會損害文學作品的完美和深刻。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目右加燎的右部

@②原字為益右加鳥

@③原字為木右加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