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語言得體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2 04:46:00

導語:語文語言得體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語言得體管理論文

“能夠根據表達的方式、場合、對象、目的的差異,做到語言得體”是國家教委考試管理中心頒布的《考試說明》中對語言技能的一項基本要求。1994年考試管理中心在闡釋修改后的《考試說明》中強調指出:“語言教學應該特別重視語言得體問題。”同時強調“得體方面的測試也將逐漸擴大其范圍。”因此,我們研究高考中有關“語言得體”問題很有必要。

一、語體的分類和特點

“得體”,得什么“體”?這里的體不是文體之體,而是指語體。文體是指文章學而言,例如我們的教科書是按記敘文、議論文等文體編排,而所謂語體,“是人們運用語言時,由于交際領域(場合)、目的、任務、內容、方式等不同而形成的語言特點體系。”按不同的標準,產生不同的分類。我們贊同這種分法,即語體可分為口頭語體和書面語體;口關語體又可分為談話語體、演說語體和論辯語體;書面語體又分為公文語體、應用語體、科技語體、政論語體和文藝語體等。口頭語體的特點,首先要看對象。我們無論是日常與人交談,作演講,還是同人辯論,一定要明確交際的對象,適應對象接受的可能性。例如一個學生或晚輩與老師或長輩交談時,一定要注意講究言詞的禮節和必要的謙遜;如果以同學、朋友的身份跟同輩人交談時,又應注意自然、親切,不宜過于嚴肅;當你是以老師或長輩的身份和學生或晚輩交談時,又須莊重一點,同時又要帶點關心、愛撫的感情色彩,等等。如果說話時不看對象的話,就可能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其次,說話要看場合。交際場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有莊重和隨便之分,有喜慶和悲痛之分,有內外之別等。魯迅《立論》中講的人家小孩滿月時,第三個客人說這個孩子“將來是要死的”,我們暫且不論魯迅的用意及其他,單就語言得體而言,這第三位客人就沒有看清“滿月”喜慶這個特定的場合,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也是理所應當的事。第三,說話還要看時間。同一事情在這一時間談很得體,在另一時間就不合適。書面語體和口頭語體相比,顯得更有嚴密性和系統性。具體說,公文語體,在語言中表現出莊重、嚴謹、準確和簡明的特點;科技語體具有術語性、客觀性、邏輯性和符號性;文藝語體,則是形象性和人物語言的個性化;而政論語體最大的特點是鼓動性和綜合性。

我們所說的“語言得體”,就要使說話、寫文章符合上述各種語體的特點,以達到交際的預期目的。

二、近幾年來高考中“語言得體”的現狀

1992年的第20題,是把書面語體的文字報道改為口頭語體的廣播稿,這是考表達方式的轉換。1992年的第21題要求將同一內容放在兩種不同的情景中進行轉述,即由小王通過郭老師的女兒間接轉述和由小王直接轉述,這時交談的場合、地點、時間都發生了變化,因而有關的語言使用必須有相應的變化。1993年的擬通知,主要是時間的變化。1994年第21題,要求對“育人財會職業高中預聘畢業生”這則表達不準確的啟事進行修改,這一題錯在對象模糊,“育人財會職業高中”作為主體與“預聘”配合,構成育人學校需要畢業生的誤解。1995年的第30題,要求修改周華同學給博物館金館長的便條。便條中不得體之處,就在于對象不明。

從近年來高考中“語言得體”的試題看,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問題一是選材上實用性強,二是測試點設置在表達方式、場合、對象、目的轉換上。

三、“語言得體”試題的發展趨向

近年來的實踐證明,語體上已涉及了談話語體、應用語體,涉及的角度有表達的方式、對象、場合和目的,一些基本的、淺顯的測試點已涉及,那么這類題還會不會考?怎么樣考?我們認為,根據考試中的“得體方面的測試也將逐漸擴大其范圍”的闡述,很可能今后還要考。考什么?我們想不會再簡單地重復。首先,政論語體,考的可能性很小。因為政論語體,廣蓄并收各種語體的用詞造句。如公文語體、科技語體,一般不用方言、俗語,科技語體長句復句為多,往往有多種附加成分;文藝語體的短句、單句居多,很少帶有附加成分的長句;而政論語體,可以兼而有之。在表達方式上,公文語體、科技語體中一般不用形象的描繪法,而文藝語體中不用科學的論證法,但在政論語體中除了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外,還有濃郁的文學色彩。所以政論語體具有綜合性的特點,不宜用為測試語體得體的材料。其次文藝語體可能性也不大。文藝語體的用語,表達方式為人所熟知,在得體性上錯誤率低。測試的可能性大的語體還是以實用語體為主,公文語體、科技語體次之。先說科技語體,它極少使用甚至排斥那些具有口語色彩,意義未經規定的日常生活用語。例如物理學中用“力”而不用“勁”,化學中用“碳酸鈣(CaCO[,3])”而不用“石灰石”,不說“耳朵、鼻子”,而說“耳、鼻”,不說“根子、桿子、葉子”而說“根、莖、葉”。第二,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公文語體。“一、本軍三大紀律八項

(附圖{圖})

……以上內容如果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關于重行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那么至少有幾處必須改正。”訓令作為公文語體,它必須莊重嚴肅,因此,a處“它的”改為“其”,b處“稍微有些不一樣”改為“略有出入”,e處“就拿這個作為標準”改為“即以此為準”,f處“一把手”改為“最高首長”,g處“用命令的形式去做”改為“以命令施行之”。改后的詞語,帶有文言色彩,使“訓令”更莊重、嚴肅,符合公文的語體,否則,會使人感到不倫不類,不嚴肅。

最后談口頭語體和實用語體。如果測試語言“得體”,那么這兩者還是首選材料,但是很可能向更深層次發展。這個“更深層次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將在句式運用和表現手法上唱大戲。

四、解析“語言得體”試題的基本對策

考試說明中,“能夠根據表達的方式、場合、對象、目的的差異,做到語言得體”的總的要求,也是我們解析這類試題的行之有效的鑰匙。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緊緊圍繞這一點,切實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具體可以分為以下方面來說明。

1.方式不同,用詞有異。1992年第20題,由書面語體改為口頭語體的廣播稿,表達方式改變了,有些用詞當然就不同了。“震災”“賑災”讀音相同,作為書面語體,讀者不會混淆,但作為廣播稿,要求聽眾在聽一遍后,就能分清兩個詞語的區別,幾乎沒有這個可能,所以必須用別的字來代替。括號里的說明,作為書面語體,讀者一目了然,作為口語的廣播稿則非換不可了。這說明不同的語體,對詞語的選用也有不同的要求。我們在平時要豐富學生的詞匯,了解各種語體的特點以及用詞的表達特殊要求,以達到考試時能得心應手的目的。

2.辨清場合,及時變化。場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場合包括地點及由特定的時間、地點構成的場景,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還包括各種各樣的氛圍。狹義的場合是指說話雙方以及時間、空間等因素構成的語言環境。我們所指的場合一般指后者。這里需分清說話人的對象、時間、空間等因素,遣詞造句不能隨心所欲,只能“入鄉隨俗”。例如1992年第21題,小王的直接轉述和由小王通過郭老師的女兒間接轉述,場合不同,對象不同,時間有異,因此,選擇詞語也應隨著場合的不同,對表達時間、地點、人稱、稱謂的詞語各加轉換,此外,還要對某些語句作相應的調整。

3.區分對象。1995年第30題,周華同學給金館長的便條上的錯誤,就是沒有分清對象造成的,她沒有把自己放在參觀者和晚輩的位置上,以致用語不得體。有一年上海高考的一道小作文題:一位很有經驗的教師要光榮退休了,班級準備開一次歡送會,請一篇歡送辭。有的學生寫得不錯,但也有的學生說什么“您離我們去了”,“你的音容笑貌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歡送詞變成悼念詞了,究其原因就在于沒有看清對象。

我們現在把表達方式、場合、對象分開來闡述,目的是為了說得清楚些,實際上有時很難把它們分開。

總之,我們研究高考中的“語言得體”,一方面是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另一方面更是為提高學生素質著想,只要我們平時教學注意到并加以科學地指導,這方面的素質是可以得到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