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參考答案論文
時間:2022-08-08 10:26:00
導語:語文參考答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是中小學教育最重要的主科,它既有自身的豐富內涵,又是其他所有學科的基礎和工具。在目前教育界上下一致強調中小學教育應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時候,筆者試就中學語文教育中的“參考答案”現象,結合教材與教學實踐,提出一點現實思考。
一
近年的語文教育,普遍地存在著一個令人憂慮的現象,幾乎所有的學生,手頭都備有一本《語文課后思考題和練習的參考答案》(下簡稱《參考答案》)的小冊子。這些《參考答案》大多是從與教材配套的教師參考書中摘錄出來。提供參考答案原是教材編者為教師備課時參考所用的,被一些懂得牟利的“聰明人”與書商勾結,抽出來縮印為小冊子賣給學生。這種“參考答案”差不多從小學至高中,每個年級都有“專冊”。這種“參考答案”,學生可以在晚上做思考練習題時拿來抄,上課與課本一起擺在桌上,視其為幫助學習的“寶貝”。
這種現象不容忽視,學生一旦養成這種習慣,上課可以“放松”聽,不必動腦筋,對中學生的思維發展,極為有害。多數教師曾試圖加以制止,一是向學生講明道理,指出其害;二是強行規定,不準買,不能用。但是,收效甚微,屢禁不止,有些學生慨嘆說:我們不是不懂用它的害處,但又不得不用。逐漸地,大家見怪不怪,習以為常,這種《參考答案》便堂而皇之地成為學生的“必備”學習工具。
中學生是已經接受了六年小學的以形象思維為主教育,要逐漸過渡到向經驗型的抽象邏輯思維的階段。在這個年齡段,他們的大腦思維能力非?;钴S,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有了顯著的發展。由于知識的積累和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不滿足于別人對事物現象的描繪和解釋,不輕信別人而要獨立地、批判地對待一切,因此,中學的語文教育,尤其是語文教師應十分珍視中學生思維的這種特征,隨時加以引導和啟發。中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其內容豐富多彩,語文教學也最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最能啟發學生對一個問題,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或側面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去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正象沈杰所說:“語文不同于數理,數理教學猶如‘山洞探底’,走一陣,明一段,一個個章節,一次次訓練,首尾相連,一步步靠近這個知識的王國。語文教學則不同,它猶如‘登塔攀高’,登上哪一層,都有一圈完整的景觀,每一冊教材,每一篇課文,不過是處在不同的層面。語文教學就是引導學生攀登,使他們每上一個層面,都能從似乎雷同的所見中領略天地的更加廣闊,意境的更加深遠?!保邰伲葸@段形象的比喻描述,不僅道出了語文與數理的不同之處,還點出了作為語文教師對學生是起一種引導作用,至于“景色”的領略由學生自己體會。很明顯,就是要努力去啟發學生思維的獨立性。
可是,由近年出現的上述那種“參考答案”現象,無疑是扼殺學生的自動學習興趣,尤其是扼殺學生思維獨立的一種極為有害的現象。
二
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其深刻的社會現實原因,主要是教育系統內部指導思想,尤其是教材編輯的指導思想方面的原因。
杜絕這種現象,并不只是簡單地由有關部門禁止書商印行出售;或去斥責學生這種不良行為所能解決的。筆者認為,《參考答案》禁而不止,總有它存在的“價值”,因為它與教材習題的設置有直接關系,它有用,反過來就可反映出我們現有教材的一些問題;學生用它,無非也是要得到高分,反過來已暴露了我們現行考試體制的某些弊端。況且,在市場經濟之下,可牟利的事總是有人會千方百計去鉆空子。既然有現成的“參考答案”,教師可以參考,而且按此答案要求學生,那為什么學生就不能參考?又沒有明確的法規規定學生不能參考。話說回來,如果“參考答案”沒有權威性,不能作為應付作業,應付考試,甚至應付高考的有用材料,學生也就不會趨之若鶩了。因此,深究其因,不能一味地責怪學生,也不能一味地指責書商的牟利意識。作為教育有關部門,應從自身上加以反思。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聯系初中語文教材,就這一問題談些個人的看法。
第一:學生做練習抄《參考答案》,是由課業負擔繁重逼出來的,因為他們要“節省時間”。
我們應該肯定,現有的九年義務教育的初中語文教材,較之過去所用的全國統編人教版教材,無論從內容、形式上都有很大的改進,所選的課文,也較接近中學生的實際,知識性、實用性和趣味性都有所加強,尤其是在篇目的數量上,做了大幅度的刪減。原人教版教材整個初中段課文的總量是240課(每冊40課)還有附錄的歷代詩詞96首(每冊16首),新教材比之減少了78篇(占32.5%)及96首古代詩詞。[②]這樣刪減,具體體現了國家教委一再強調提出要減輕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精神??墒牵托陆滩膩砜?,課文的數量是大大減少了,但課后的習題卻大大增多了。每冊書,新教材比舊教材平均減少了13篇,但每冊總的頁數卻相差不多。作為教材的習題,適量地設置一些,要求學生做適當的課后練習,引發學生的思維,這是很必要的。但現在新版教材的習題,不僅總體上數量過多,而且不顧學生的實際,一刀切,不論課文長短、內容深淺,課后都附有三大類型的習題:理解·分析;揣摩·運用;積累·聯想。每大類又再分大題小題若干,例如新教材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一課,選了當年寫的一篇500余字的新聞稿,課后就設置了大小習題17條,原文只占約一版,而習題卻占了四版。
我們應該替學生想想,他們每天要學好幾門功課,每晚要做三門課以上的作業,單是對付語文這一科,以這一課為例,17道題,每題從思考到動筆完成,平均以4分鐘計,要用上一個多小時,如果要相對獨立思考,恐怕兩三個小時都需要。還有其它學科的作業,因此,學生為了應付明天老師的檢查,就得節省時間,抄現成《答案》是一種最有效而簡便的辦法。
第二,課后的習題設置,都是專家想出來的,學生不一定都能理解回答。深的,答不來;淺的,無興趣。為了應付作業,抄答案最省事。
其實,習題過多,這本身就忽視了語文學科整體性的特點。好的范文,總是內容與形式統一,課文中的有關知識和能力,本來就是文章的有機構成因素。教師要求學生思考、分析問題,必須遵循這一法則;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篇不離體;同時也多次鼓勵學生讀書要懂得設疑,自己解疑再設疑,一句話,就是要學生學會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但課后習題,有的主次輕重不論,“隨意性地以種種練習與訓練為名推向學生,結果不僅學生增加了負擔,而且實際上使語文教學的整體性失去了平衡。即使某些單一的練習和訓練頗有成效,但對整體的語文水平的提高卻并無真正的意義,甚至反而是一種干擾和牽制?!保邰郏?/p>
其次,編者煞費苦心,什么問題都事先替學生想出來了,那他們讀書還有什么疑問可提呢?編者為讀者想出這么多問題,是否符合學生實際的知識水平呢?有些問題,說句實在話,教師若不看教參答案,也很難回答,更何況是一個每天要學好幾門功課的學生在短時間內就要完整回答,談何容易。題目偏難,為了應付,抄現成答案,便最為“保險”。
另外,前面也提及,這個年齡段學生不滿足于別人給他“指手劃腳”,這些習題又多,又都不是由他們思考后提出的,有些他們根本就不感興趣,硬叫他們被動接受,這就壓抑了他們的興趣選擇和主動思維。同時,有些習題,出得也過于膚淺,甚至不很嚴密,學生做后,大有受捉弄的感覺,心想,連小學都覺得容易的問題也配考我嗎?如新版初中語文五冊第五課《還鄉夢》自序的習題第四大題的第4小題:“《世說新語》寫晉朝大將軍桓溫北征,經過舊日熟悉的地方,見到以前種的柳樹都長得很大了,大為感慨,于是有‘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嘆,以后就成了典故。本文哪兒活用了這個典故?這樣活用,有什么作用?”像這個問題,第一問連小學都會回答,因為文中有一句‘獸猶如此,人何以堪?’第二問要回答,又必須聯系上文,即已超出用典的范圍。其實,諸如此類問題,只要加個注,讓學生知道原典故的出處,余下的留給學生去聯想,大可不必作為一個問題提出。
還有,有些習題,課與課之間,重復出現關于句式,修辭、標點應用的問題,例如這一段運用了哪種句式,什么修辭手法,起什么表達效果,這種標點,起什么作用。本來,句式也好,修辭也罷,標點用法都行,它們的作用,都有其特定的內涵,學生只要弄懂,便會舉一反三。至于在具體的語言環境,如何理解,只要聯系上下文是不難回答的。而課后習題,動輒就提這些問題,并付有答案,一來學生感到老套,沒有新鮮感,二來逐個去解答,又養成了一種孤立、靜止地學習的不良習慣,加之要記答案內容,浪費時間,所以干脆抄“現成的”。
第三:學生抓“參考答案”不放,還有一種怕考試“吃虧”的心理。
《語文學習》1991年第3期刊載了杜秉莊《從一位考生答題引起的思考》文章,引述了一位高材生,在高考時答一道選擇題,考后老師問他選擇某答案的理由,他分析得十分深刻,講得很有道理:“這位同學的回答中,我看得出他對這段文言文是讀懂了,理解頗深刻,答題的思路也是清楚而正確的。就能力而言,他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教學大綱規定的‘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的水平。如果讓他翻譯,我相信他能夠翻譯得比較正確。然而,他卻答‘錯’了,丟失了寶貴的3分?!爱斶@位老師告訴他標準答案時,他眼睛睜得滾圓,感到驚奇、遺憾和無法接受。”[④]這種情況,在考試中經常出現,答錯的有不少是平時肯動腦筋的學生,因為,他們對某些問題有自己獨立的理解。就連在平時的教學中,思維活躍的學生對某個問題也能分析得頭頭是道,并有其獨特的見解,但最終卻與標準答案不符。每當這時,老師也很為難,只能給其一定的鼓勵和肯定,但還要嚀囑一句,考試時,還是照標準答案答為好,以免“吃虧”。事實也如此,平時學得好,考試不見得就會得高分;平時不大肯動腦筋,只要死記標準答案,考試起來分數也不低。這么一來,教師為了讓學生不吃虧,對課后的習題,也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講解,學生也怕吃虧,抓住“答案”不放,腦子成了裝標準答案的雜貨店,大家都死盯課后習題及參考答案,哪還有心思很好地去訓練語文的聽、讀、說、寫能力。這種現象,簡直就是“買櫝還珠”!
三
綜上所述,可見一本小小的《參考答案》可以將學生帶入一種怪圈,學習語文回答問題離不開它,但最終又不能得到真正的獨立思考的訓練,養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既然它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危害如此之大,到了老師這一關,理應制止,而就目前看,卻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解決這一問題,應該有多方面的配合,但其中主要還得從教育本身去找原因。教材課后習題的增多,這一問題的出現也不是偶然的,說到底,一切還都不是圍著中考、高考的指揮棒在轉。這些年,標準化考試越來越走紅,全國一股風,標準化考試固然有它的優點,但它的弊端也已迅速地顯露出來,尤其是語文。這方面已有不少專家在探討,筆者就不多談,但就目前學生手拿《參考答案》不放這一現象,就是一個很有力的實證。
近一兩年,國家教委提出,要求各級教育部門,要改變觀念,對學生的培養教育要從應試教育轉為素質教育,不要單純追求升學率。這無疑對學生是一個福音。不過,要真正做到,就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作為語文教育,如何從指導思想上,尤其是教材編輯的指導思想上,以至在整個考試的內容形式的指導思想上,從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到真正的知識能力的問題就很值得認真研究。
依筆者看,目前的中學語文教育,無論從大綱要求,教材的組織編寫,到實際的教學實踐乃至整個考試體制,都未能從根本上實施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圍繞著高考的指揮棒,拼命追求升學率,仍然是實際教育中師生所共同趨之的目標?,F實中,“參考答案”的現象的出現,決不是偶然的,教材系統與考試體制的弊端,正是它的根本導源;指導思想上也不無問題,如九年義務教育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就沒有關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新教材表面上說要減輕學生負擔,實際上卻仍是搞“題海戰術”;在教師參考書上附習題參考答案,更是一種嚴重的弊端。它既有損教師學生獨立思考探索的精神與學生能力的培養,也為牟利者和書商提供可剩之機,最終造成對學生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危害。
中學語文教材所附的思考練習題,應該少而精,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方面考慮,應富有啟發性。一些知識性的練習應突出重點,強調理解與應用,舉一反三,避免同題同類重復。教師參考書應為教師設計提供多方面啟發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和途徑,而不應付什么習題參考答案,以免造成教學上的誤導,和學生學習上的依賴性等不良習慣和態度。
考試是檢驗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程度,尤其是檢驗學生理解運用知識的各種能力。一定份量的客觀題是必要的,但應盡量控制比例;應多方面鼓勵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學習精神。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使學生能真正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和各類體裁文章的表達技巧,以期能牢固掌握基本知識和獨立運用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各種語文表達能力。從根本上摒除“參考答案”現象及其帶來的種種弊端。
①③沈杰《語文教學“整體感受”觀》,《語文學習》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期,第18、19頁。
②舊教材參見《全國統編初級中學課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9月第13次印刷)。新教材參見《全國統編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中學語文室編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10月5次印制。
④杜秉莊《從一位考生答題引起的思考》,《語文學習》1991年第3期,第7頁。*
- 上一篇:閱讀教學過程管理論文
- 下一篇:作文教學模式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