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索

時間:2022-05-25 10:07:01

導語: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索

【摘要】在高中階段,扎實古詩詞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涵養、鑒賞能力、寫作能力和審美能力。但是,古詩詞文學技巧繁多、歷史背景復雜,素來是教學難點。本研究有助于教師開展古詩詞的教學,有助學學生真正學懂學通高中古詩詞。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研究

古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古詩詞教育的有效開展,是高中教學的必然要求。

一、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意義

古詩詞,因為其獨特的表達形式和歷史背景,古詩詞教學一直是高中教學的難點所在。首先,不同于現代文的教學,古詩詞的歷史背景較為復雜,如《赤壁懷古》《蜀相》等,必須結合歷史背景講解。其次,古詩詞文學技巧較強,押韻、典故、聯想、通感、比喻,如李商隱律詩《錦瑟》里的隱喻,講解難度較大。再次,高考對古詩詞的考察集中在默寫和鑒賞,學生投入在默寫上的時間很長,鑒賞也不容易找到采分點,需要非常多的練習才能掌握。最后,古詩詞形式較為豐富,每個歷史時段都不統一,如曹操《短歌行》是古體詩,杜甫《登岳陽樓》是五言律詩,李煜的《虞美人》是詞,此外還有絕句、七律,詞牌有幾十種,這么多的形式,如何讓學生不至于混淆,也是教學的難點之一。鑒于以上原因,古詩詞教學存在很多難點,高中階段的古詩詞教育又非常重要,故而,非常有必要研究高中古詩詞教育的教學方法。

二、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的探究

首先,誦讀法。誦讀法是傳統、基礎的教學方法,由于古詩詞是韻文,韻文的韻律美是必須在誦讀之中才能得到掌握,同時,誦讀也是背誦行之有效的方法。誦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首先,老師要給學生打個樣子,或者用名家的錄音、視頻資料,指導學生如何誦讀。其次,可以用比賽的形式,鼓勵學生聯系誦讀,尤其對于對播音、配音有興趣的學生,誦讀古詩詞是非常好的訓練。其次,分析法。所謂分析法,就是講古詩詞一一拆開,條分縷析,講解知識點。如劉禹錫《石頭城》,就必須講解清楚歷史背景,石頭城的地理知識,四言絕句的特殊押韻,都必須講解清楚。又如,李清照《聲聲慢》,對于疊詞知識點、“怎生”等知識點應詳細解讀。再次,品鑒法。高考對學生對古詩詞鑒賞的能力很高,學生必須經過大量的聯系才能掌握鑒賞的技巧。針對課本中的古詩詞,教師應提出問題,讓學生撰寫答案,訓練學生鑒賞能力。古詩詞不像應用文,很多含義都隱藏在字面之下,只有專門練習才能透過表面看到真實。然后,翻譯法、轉寫法。為了讓學生更加掌握古詩詞的內涵,可以讓學生將古詩詞翻譯成白話文,翻譯過程加深了理解。而一些故事性較強的古詩詞,如蘇式的《江城子》,可以讓學生將蘇軾夫妻的故事轉寫成短篇小說或者敘事散文,轉寫的過程鍛煉了文筆,也加深了對詩人所抒發情感的理解。最后,歸案總結法。將古詩詞的相關的句子歸納在一起,如描寫戰爭的,如描寫凄涼景物的,如描寫國破之惆悵的。打通古詩詞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這些內容,對高中古詩詞擁有全局的視角。

三、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法拓展探索

首先,可以采用古詩詞背誦比賽的方法,吸引學生背誦古詩詞。比賽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教師出題目學生搶答。比如,請背誦含有“月”字的古詩詞;背誦描寫古代戰場的古詩詞。也可以學生之間賽詩,背誦最多最快者勝出。也可以進行古詩詞知識競賽,比如,詩鬼是誰?請學生搶答。也可以比賽誦讀質量,讓學生自主選擇誦讀的古詩,然后大家投票,選擇誦讀水平最好、情感表達最佳的學生,利用學生求勝心強的特點,培養學生對詩詞的學習興趣。其次,水平較高的老師甚至可以教會學生寫古詩詞。寫,是主動的學習過程,在詩詞的撰寫中,學生主動運用了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這種動態、主動學習的效率,是死記硬背等靜止、被動的學習方法所不能提供的。最初寫詩的過程一定是對課內詩歌的模仿,這將使得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古詩意象、押韻、平仄等知識。這些知識,不通過寫詩的聯系是很難牢固掌握的。再次,小組學習。或者在學生之間建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學習。可以設立一個古詩詞相關的主題,讓小組成員查找資料,分析古詩詞文本,最終完成專題論文的撰寫,培養學生人際溝通和團隊配合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鉆研問題能力,培養學生撰寫論文的能力。

四、結論

筆者認為,古詩詞是高中語文的教學難點,自身存在種種教學難題,必須深入研究古詩詞的教學方法。

本文提出了幾種高中古詩詞的教學方法,還給了幾種拓展教學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對于廣大教師具有實踐上的指導意義,對于其他語文內容的教學也具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趙福樓.“見形”與“得意”———古詩詞教學中發展核心素養的著力點[J].語文建設,2017,(10):10-12.

[2]周春梅.高中古詩詞教學———步步深入,突破難點[J].都市家教,2017,(07):30.

作者:丁燕燕 單位: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