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堂提問技巧論文
時間:2022-09-09 09:15:00
導語:高中語文課堂提問技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的問題設置,應該是深與淺,遠和近的最佳結合,即問題應該有趣味性、挑戰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認為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可嘗試以下的六種提問方式:
一、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任何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它的多義性,換言之,都如斷臂維納斯,有一種殘缺的美感,所以學生的閱讀鑒賞,即同文本對話的過程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對一部作品的解讀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每一個人的解讀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不僅表現在對作品意義的認識,對人物的評價上,還表現在對語言材料所構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
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電視、電腦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視與完善。這些渠道所傳輸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豐富多樣,價值觀念千差萬別,在每個學生那里呈現不同形態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知識積淀和感情經驗去體驗作品,將課內與課外,將課本知識與自己的閱讀積累有機串聯,力求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由于當前師生本身固有的知識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識中信手拈來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須改變“臺上教師、臺下學生”的課堂形式,創建一種開放的課堂結構即課堂鼓勵學生自由組合,大膽討論,上臺陳述。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傳統,走出思維定勢,以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進一步引起學生探究的熱情,讓他們能“仰而彌堅”,越堅,鉆得越起勁:“鉆而彌深”,越深,就越鍥而不舍,充分享受鉆研思考過程的樂趣。
四、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語文課堂提問的關鍵因素應該是學生潛能的極大發展和學生人性的極大凸現,使學生感到自身價值的被尊重與被賞識,并由此而激發學生最強烈的求知欲望。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養學生對語文本身的興趣。而語文課堂上教師如果能適時拋出一些“虛擬性”的問題,如“替換式”,給文章換一種表達,換一種構思:“延伸式”,讓學生續寫或補寫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刪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個或幾個片段;用這些“虛實結合”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一些新穎的思維角度,一個嶄新的思維平臺,就更能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創新活動帶來的樂趣,而當這種樂趣不再來自教師的表揚,而是學生發自內心的創新成功后的喜悅時,也就是學生創新情感形成之時。
五、萬綠叢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語文教學講一個“拈”的工夫,即洪鎮濤老師所云:變“全盤授予”為“拈精取要”,教師拈的好,拈出一點,帶出一個面;拈一葉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帶給學生的卻是整個春天。在學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幾個關鍵詞設計問題,但這里老師的“拈”,一定要獨具慧眼,于無疑處生疑;還可以拈出重點,拈出矛盾,這樣駕馭課堂就能舉重若輕,游刃有余。比如學習《巴爾扎克葬詞》,拈出“短暫與永恒”的矛盾,學習《世間最美的墳墓》,拈出“平凡與偉大”的矛盾,學習《迢迢牽牛星》,拈出“遠和近”的矛盾等。公務員之家
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即“曲徑通幽”的方式提出,尋求學生興趣與課堂深度的契合點,找住學生最感興趣而又同文章重、難點有著緊密的聯系的問題。問題涉及要講究發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的巧,發人深思,要力求新穎,講求新意能到激發情趣,這樣就一定能使課堂從始至終都充滿挑戰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產生“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比如在學習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時,我先給學生講了海子的人生經歷,講了海子在1986年3月26日,在山海關的鐵軌上臥軌自殺的事情,講他死身邊只有《新約全書》《瓦爾登湖》等幾部書,并為他們復印了海子的一些詩作,然后,我問了一個問題:這樣一個偉大的天才,為何會有這樣的選擇?帶著這個問題,學生認真地進行了思考討論,概括出了海子的一生的三個夢想:流浪生活中的遠方之夢,詩歌王國中的王者之夢,現實生活中的田園之夢,并且對海子臥軌自殺做出了多種詮釋,有的認為兩條鐵軌永不相交,意味著海子心中的理想與現實永遠分離,而他正是想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將它們編在一起。而另一些學生認為,火車在海子看來是一種現代文明的象征,這正是海子一生所反抗而又失敗的東西,他的死是同現代文明的最后一次交鋒。更有同學認為,鐵軌延伸向遠方,火車駛向遠方,火車對他來說就是開往春天的地鐵,他也要讓自己沉睡在這條通向遠方的路上,讓它帶著自己的血,自己的夢想,一路高揚著朝圣的長旗,奔向遠方。
- 上一篇:新課標下農村語文課堂教學措施論文
- 下一篇:高中語文學生自學能力培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