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漫談論文

時間:2022-10-15 10:31:00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漫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教學漫談論文

論文關鍵詞]語文課程改革課堂教學誤區

[論文摘要]在語文課程大刀闊斧的改革浪潮中,我們有些教育者、有些教育方法也走進了某種誤區。筆者根據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和不足,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新目標和新方法讓人熱血沸騰。語文的性質和地位、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科學、準確、新穎和精彩。但是世界觀和方法論警示我們:任何一種事物的改革都不免產生某種程度的不足,似乎語文課改也沒有逃越此“預言”,在語文課程大刀闊斧的改革浪潮中,我們有些教育者、我們的有

些教育方法也走進了某種誤區。

一、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自主學習”的理念指導下,很多語文課堂上我們看到:學生們在老師精彩的導言后,立刻機械地前后桌圍成方陣,指指點點、評評議議,質疑聲、發問聲、討論聲,聲聲入耳,熱鬧非凡,而教者呢?此刻只成了點名者、旁觀者、叫好者。不適時收放,不伺機而導,不就誤而糾,不升華而結。我認為這恰恰曲解了“自主學習”的真正意義,因其以繁多的“問題”,淹沒了課的中心目標:以所謂的“見仁見智”堵塞了課的升格途徑;以所謂的“張揚個性”掩蓋了問題答案的客觀標準;以學生的頻繁“活動”,取代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樣,熱熱鬧鬧的一堂課由于失去了“主心骨”而難免淺薄、無序。所以我認為語文課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是天經地義的,但是教者以其豐富的閱讀體驗,對學生的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范、精要點評、高效對話等主導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視了教學的核心內容

為“適應”新課改,有的老師將更多的心思關注于課的形式,力求以“標新立異”來“包裝”并不深刻的教學內容,而且目前此風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比如說“小組討論”,這本來就是很傳統的學習方式,而很多人卻把它冠上“合作學習”的標簽,于是在語文課上它幾乎成了“主打”、“風景”。其實,不少“討論”表面看來是轟轟烈烈,而實際是空空洞洞。我當然并不是否定這一學習形式,而關鍵是看有些問題有沒有討論的價值,通過學生的討論能否達到解決問題的效果。討論題,無論是教師提出來還是學生提出來,它或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或者具有一定的新穎度、或者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但必須都要成為聚合課堂教學的焦點,點燃文本的亮點。如果教者們僅把形式當作形式,那將會后患無窮。

三、注重拓展、遷移,游離于閱讀文本之外

很多教者認為不“拓展”、不“遷移”就不足以提升課堂教學的品位,就不足以體現新課改的新理念。于是每堂課必有“拓展”“遷移”這一檔“節目”,一定要塞進一些課外資料,進行“讀寫結合”、“內外互聯”式的強化訓練,以顯示課的容量之大、內容之豐。其不知,如此不分課型的、硬性的“涉外”活動,擠去了閱讀理解文本的寶貴時間,而對文本的理解只能是“走馬觀花”。我想:“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讓學生尊重文本、走進文本,在此基礎之上可以有適當的外延。真正有效的拓展訓練必須是建立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堅實基礎之上。”

四、架空了“人文性”,忽視了知識結構的構建

隨著語文課改的進行,“人本”、“人文”、“個性”等詞語不斷升溫。誠然,提倡語文的人文性本無可厚非,但有的教者卻誤把“人文性”作為全部語文課堂教學的統帥,于是或美其名曰“培養情感、追求價值”,對教學內容自做多情地拔高分析,甚至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或美其名曰“關注社會、關注人生”,以教學內容為由頭,進而切換成社會現象或自然現象,上成了口頭作文課或時政講評課,真讓人有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那么我們為何要將而者割裂開來呢?我想,如果我們能夠把作為語文工具內涵的語言知識、文體知識、寫作技法知識、歷史文化知識、社會生活知識等科學合理地構建于語文的教學課堂,那么藝術的、哲學的、美學的人文性也會“潛滋暗長”,也會水到渠成。

五、多媒體教學使用不當,干擾了語文課堂教學

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可以增長教學實效,可以增強直觀效果,可以激發學習興趣……但不少教者卻把多媒體教學的工具性當作一種時尚、一種裝飾來追求,特別是公開課,錄音機、投影儀、放像機等輕重“武器”一齊上陣的架勢已司空見慣,本來是用心良苦,結果往往流于形式,與預期教學效果相差甚遠。當然,在語文課程改革的洪流中,類似上述的問題還有很多,但我想既然是改革,失誤就在所難免。我們首先應該為新課程改革以來所取得的成績拍手稱贊,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語文課程改革仍將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如何走穩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當認真思索的問題。我想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的結尾一句話似乎能給所有致力于語文改革者以參考:“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們所要到的地方。”

[參考文獻]

[1]寧鴻彬:《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2]李創新:《中學語文創新教法》,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版。

[3]〔蘇〕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4]夏正江:《試論中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層次結構及其培養》,《課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2期。

[5]任長松:《探究學習:18條原則》,《教育研究與實踐》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