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教師“專業移植”現象的思考
時間:2022-06-12 10:50:53
導語:大學語文教師“專業移植”現象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涉及除中文以外的很多專業。負責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師由于種種原因進行“專業移植”,是造成學生厭學棄學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確教學目標、提高教師素質、加大考核力度、開展二課活動、自編校本教材等方法可以有效地遏制大學語文教師“專業移植”現象,提高大學語文教學效率。[1]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師;專業移植;對策
大學語文作為通識課程,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是比較高的。但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按照自己所學專業或所擔任的專業課程來講授大學語文,于是就導致了大學語文教師經常犯的毛病:專業移植。
一、大學語文教學中“專業移植”現象的表現
(一)隨意選擇教學內容,破壞教材編排體例
大學語文教材往往容量很大,內容很豐富。而大學語文課每周只有2~4節,可供教師選擇的余地很大。于是教師常常按照自己的專業,選擇自己熟悉的內容來上課。這種情況更多發生在新進教師或兼職行政人員身上。新進教師,尤其是非師范專業的新進教師,因為還沒有完全掌握課堂教學規律,缺乏必要的教學技能,對教材重點、難點的掌握還沒有經驗,所以他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專業背景或自己熟悉的內容來完成教學任務。而兼職行政人員往往有很多其他的工作任務,上課也無非是完成職稱評定要求的工作量而已,他們選擇自己熟悉的內容,利于輕松完成教學。對于多年擔任專業課的教師來說,駕馭課堂是不在話下的,但他們往往會將更多的時間放在研究課題上,不愿在此花費過多的時間。于是,古代文學教師就完全選擇古代文學作品來講,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文學課老師就全選小說、散文來講,作家生平、作品分析、社會意義、歷史地位一一道來;語言課老師就說文解字,教師講得風生水起,學生卻聽得云里霧里。大學語文全書選文數量確實遠遠超過課時量。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陳洪先生主編的《大學語文》(下稱陳洪版)為例,全書有選文67篇,其中現代文26篇,古代文16篇,詩歌21首,西文漢譯4篇。再如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陳思和先生主編的《大學語文實驗教程》(下稱復旦版)分十二單元,每單元五篇文章,共有選文60余篇,涉及古今中外經典作品以及文章寫作知識。這樣的排列和容量保證了教師充分的選擇自由,又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但這樣的內容是需要組合的,比如陳洪版現代文、古代文、詩歌、西文漢譯的比例是26:16:21:4,具體到一個學期,按每周2節課安排,相應的比例也應該是8:3:4:1。也就是說,對于同一文體,具體課文可作一定選擇“。大學語文課程不同于中文專業課程,它要面對全體學生;它不是簡單的寫作訓練,也不是文學體裁和文學史知識的壓縮本,更不是思想文化的啟蒙講堂,甚至也不應畫地為牢地界定為純粹的文學鑒賞;而應該是程度不同地包含了上述內容。”[2]如果只選擇單一文體,顯然是違背選編者意圖的,且不利于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也就達不到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
(二)違背大學語文課程性質,肢解課文
還有的教師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缺乏正確理解,沒有重點難點,沒有教學目標,一味追求課堂上的“和諧”,甚至取悅學生,投其所好。于是正史野史、大報小報、網絡影視劇一起上,追求“三點”式教學:看點、笑點、興奮點,唯獨沒有重點。結果是課堂上熱熱鬧鬧,一下課卻什么也沒有了。有一位教師上《李鴻章辦外交》一文,兩課時,共80分鐘,用了70分鐘介紹李鴻章其人逸事,最后十分鐘才點出本次學習的內容是《李鴻章辦外交》。講張愛玲的《天才夢》時,由于對張愛玲的情史非常感興趣,最后將本課演繹成了“一個女人和兩個男人”的故事。由于學識與功夫不到家,教師對所占有的資料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無法遷移運用,作通盤考慮,因而也就不能提煉概括,只有不加選擇地用許多無序的原始資料與知識來填充課堂與學生的頭腦。這樣的講解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而且容易嘩眾取寵,引發不良學風。
(三)脫離學生專業需要,一面千人
對于大學語文的學習目的,不同專業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需求。外語專業的學生學學語文更注重的是母語與外語在表達方式、語言習慣上的對接,希望通過對大學語文的學習加強自己的專業運用能力。藝術類專業的學生一般來講文化底子薄,又比較重視專業而忽視文化學習,他們希望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使自己在理解歌詞、理解專業藝術知識等方面有所收獲。“有很多理工科學生,他們專業能力很強,但閱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卻相對薄弱一些,其中不少學生還存在完成實驗報告和畢業論文的困難,即使勉強寫出來,也往往是條理不通、詞不達意。”他們“希望通過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在語言能力、應用寫作能力和文學修養方面的提高”[3]。由于大學語文教材是面向所有非中文專業學生的,所以并不能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需要,它沒有考慮到各專業的特殊性,也沒有考慮到各專業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差異。比如,目前國內尚沒有一本專門針對外語專業學生編寫的大學語文教材,也缺乏對藝術類專業學生有針對性的課程內容,所以學生認為學學語文對專業學習作用不大。其次,教材內容偏重古代、忽略現當代,與學生存在時代距離,這自然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進而厭學。再次,現行教材思想素質教育的傾向太過明顯,強調語文的人文性、文學性,而忽略了語文的工具性。教材中各種應用文體的寫作知識幾乎為零,學生在學習中無法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自然也就缺乏學習熱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大學語文教師能夠利用大學語文教材內容可選擇的特點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及時增補一些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內容,大學語文應該還是會受到大多數學生的歡迎的。但非常遺憾的是,負責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師還在繼續漠視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繼續對文化底子薄、文化學習興趣差的學生講著自己熟悉的高深的“現代漢語”“古代文學”“古代漢語”“文字學”“修辭學”等。就這樣,大學語文徹底地被學生“拋棄”了,大學語文教師也徹底地被學生“拉黑”了。
二、轉變大學語文教學中“專業移植”現象的對策
(一)明確目標定位,找準重點難點
為什么要在非中文專業學生中開設大學語文課呢?學界對此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各方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即“幫助修課學生改善其語言文字的表達、交流與溝通能力”。要達到大學語文的這個教學目標,不是某一門古代文學課或現代漢語課所能承擔的,所以“大學語文課程所體現的這種綜合素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文章及文學作品的鑒賞,使學生的內心世界更為充實、豐富、健康;一是通過對各類文章寫作要領及語言表達技巧的體認,提高語言文字的實際應用水平”[2]。前一個目標是隱性的,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才能見效;后一個目標是顯性的,可以立竿見影。筆者認為,這是大學語文教學的總目標。在此基礎上,大學語文教學也應該根據不同的專業制定出階段性目標,甚至具體目標。具體到每一節課,可以體現為教學重點難點。比如外語等文科類專業的學生,文化底子較為扎實,可以把漢語的知識與漢民族的文化等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對于藝術類的學生,知識的傳授可立足于“精簡、好懂、有用”的原則,把能讀懂一般現代文,能文從字順地表達情感,能寫簡單的應用文作為一個重要目標;對于理科的學生來說,應把提高實用寫作能力作為教學重點。大學語文教師只有真正理解這一宗旨,才能勝任大學語文課的教學。
(二)提高綜合素質,力求共同進步
大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通識性課程,它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所以負責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師不僅應是一個“專家”,更應該是一個“通人”。大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有專業文化知識,還要有語文教學論的相關知識,掌握大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技能。現在很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育沒有穩定的教師隊伍,兼課教師多是“各自為陣,專業移植”。針對這一現象,學校應該搭建一個供大學語文教師交流的平臺,共同制定教學計劃,經常性地開展一些集體備課、專題討論、公開教學等教研活動,使大學語文教師也有學術前途和歸屬感。另一方面,大學語文教師還可通過參加學術會議,與同行切磋交流,擴大自己的視野。
(三)加大考核力度,促進成長成才
“無專業、無考核、無檢查”的“三無政策”是造成大學語文教師“專業移植”現象的又一客觀原因,這一原因又引發了教師主觀上的不重視。所以,如果學校制定相關政策,把教師教學大學語文的情況納入績效考核,明確新進的中文教師必須先上好大學語文課才能進一步上專業課,那么這些政策勢必引發教師對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視,進而引起對教材教法的研究,提升大學語文的教學效果。
(四)巧借“專業優勢”,指導開展課外活動
根據大學語文教師經常由“文學課教師”“漢語課教師”“寫作課教師“”普通話教師”擔任的特點,故可借助社團、學生會等團體力量,經常性地開展針對非中文專業學生的語文活動。比如非專業的“朗讀比賽“”寫作比賽“”演講比賽”“漢字書寫比賽“”微信微博寫作賽”“辯論賽”等,由大學語文教師擔任指導、評委。這樣既可以營造大學語文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又可以使大學語文教師在活動中了解學情,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學生也可以通過比賽得到鍛煉,逐步形成語文能力。
(五)自編校本教材,加強課外閱讀指導
在目前沒有可以滿足不同專業學生需要的大學語文教材的情況下,大學語文教師可以發揮團隊優勢,結合本專業的需求,結合各校文化特色,自編大學語文校本教材。這樣一方面可以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促進學生學習,進而提高大學語文教學效率。
作者:韓世姣 單位:上饒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楊建波.加法與減法的辯證法———兼談大學語文教師的專業修養[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刊),2013(3).
[2]《大學語文》編寫組.編寫說明[M]∥陳洪.大學語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繼紅.大學語文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8.
- 上一篇: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意義和創新
- 下一篇: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孝文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