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歌曲《思鄉》創作特點與表演設計
時間:2022-10-22 03:32:52
導語:藝術歌曲《思鄉》創作特點與表演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思鄉》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由黃自作曲,韋瀚章作詞,作為音樂會獨唱創作的杰出代表作,是眾多專業聲樂學習者必唱的曲目。本文以研究作品《思鄉》為題,在充分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創作特點后,對在演唱這首作品時如何進行表演設計提出個人的見解,以求對聲樂學習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思鄉》;創作特點;表演設計
《思鄉》作為中國藝術歌曲中的精品,現代詩詞與音樂的結合,更突顯詩詞意境,同時音樂又給人們帶來更好的藝術享受,在聲樂學習中我們不只要學會演唱這首歌曲,還要在充分了解創作背景、詩詞內涵、創作特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二度創作。[1]
《思鄉》的歌詞創作于1932年,詞作者韋瀚章是我國第一代從事現代歌曲創作的歌詞大師。20世紀30年代韋瀚章久居上海,在上海國立音專過著單調的教書生活,暮春時期,觸景生情思念遠方的故鄉和親人,遂創作出了處女作《思鄉》。“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國土淪喪,民不聊生,滿腔愛國情懷的黃自創作了大量的愛國抗日歌曲,用音樂抒發自己的愛國情,用歌曲激勵國人眾志成城抗日救國。黃自積極投入到抗戰的活動中,積極以一人力集合國民大眾對抗日寇侵略,但無奈自己所出之力在當時國家危亡、國土淪喪的危難下猶如蚍蜉撼大樹,因此邊將自己憂國憂民、無奈感傷的心情寄情于音樂創作,以求得精神上的釋放。《思鄉》便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而成,音樂中流露出濃濃的思鄉懷舊之情。韋瀚章擅長創作歌詞,黃自擅長于作曲,自1931年至1936年兩人合作,創作出了《旗正飄飄》《思鄉》《春思曲》等歌曲,以歌聲呼喚和激勵人們愛國愛鄉,奮勇抗戰。《思鄉》字面上可理解為兩位作者思念家鄉故土,結合當時社會背景,也可更深層次地理解為作者們內心愛國愛鄉的情感噴發以及對守護國土家園完整統一的堅定信念。
二、《思鄉》的創作特點
這首歌曲是一首帶有前奏、間奏、小結尾的結構完整的單二部曲式的藝術歌曲。全曲以降E大調為基調,4/4拍,開篇標有行板的速度,旋律弱起,實際演唱時可在不打破整體節奏框架的情況下根據情緒起伏做以節奏變化處理。[2]作品前奏#F、G、bB三個音,為整首歌曲營造了一種不穩定的又帶著陰郁的情緒,八分休止符的巧妙使用符合詩歌誦讀的頓逗,歌詞第一句“柳絲系綠”,這三個音再次出現,之后采用了連續三小節下行模進的寫法,表達了層層遞進的悲切、傷感的情緒;調外音的使用豐富了樂曲的色彩。節奏上,4-7小節多實用弱起節奏,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交替使用;鋼琴伴奏織體運用舒緩的分解和弦,旋律優美流暢;力度由弱起,中間漸強,最后弱收,準備下一句。(如圖一)。歌詞第二句“更那堪墻外鵑啼”運用跨度較大的四度長音,打破了之前穩定舒緩的旋律進行,旋律起伏相較第一句而言起伏加大,形成了樂曲的第一個小高潮;8-11小節加入了三連音、附點音型,為音樂發展做鋪墊。鋼琴伴奏上,兩個音之間小連線的使用仿作杜鵑啼鳴之聲,旋律上方連續級進下行,引出游子“不如歸去”的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如圖二)(圖二)13-15小節的間奏部分采用了模仿手法,鋼琴伴奏上承接前段歌詞的樂思,在兩次模仿杜鵑啼叫聲后,通過一系列變化的和聲進行,是音樂的節奏和情緒走向不穩定。第二段開始的16-18小節引入了新的材料,伴奏織體由前段的分解和弦變為柱式和弦,通過降E大調副屬和弦的連續進行以及高聲部與低聲部半音化的反向進行形成了調式的變換,g小調到降B大調再到降E大調的進行使音樂變得緊張不安,力度由弱漸強,歌曲情緒越發激動,直至全曲的高潮出現。(如圖三)(圖三)“問落花”一句的“問”達到了全曲的最高音G,同樣運用了四度跳進的長音,力度更強,伴奏織體變回前段的分解和弦進行,拉寬了節奏,達到了全曲情緒的最高點。“隨渺渺微波”處,伴奏力度由f收住變為mp,琶音技法奏出的IV級大七和弦為音樂增添了渺茫的感覺,對全曲詞意的表達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小節的間奏后,最后一句“我愿與他同去”回答了之前對落花的提問,伴奏材料變化再現了第一樂段第二樂句的材料,以拉寬而捎帶自由的節奏,弱強弱的力度處理,用不完全終止把意境引向深遠。
音樂作品通過演唱者的二度表演創作得以更長久的生命力,作品也更鮮活完美,并得以廣泛傳播,具有影響力。《思鄉》是一首小篇幅但意境優美的作品,[3]我在忠于其音樂風格以及充分了解創作時期的文化背景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所學的演唱表演的理論研究,對其設計了如下表演:上臺亮相后面對鋼琴伴奏站立,側身給到觀眾,前奏#F、G、bB三個音一響起,轉身向前一小步站定亮相,眼神隨著舒緩的伴奏琴聲眺望左前方,仿似看到了暮春時節堤旁柳條紛飛的景象。第一句,“柳絲系綠,清明才過了,獨自個憑欄無語”。清明時節,一人獨自輕倚欄桿,看到那隨風飛舞的柳枝,耳畔傳來杜鵑的輕啼,詞曲作者為大家勾勒出這么一幅優美的水墨畫,所以在表演時眼睛里一定要有神有景物,此時自己就是那畫中憑欄遠眺的思鄉人,眼前就是那“柳絲系綠”的景象。演唱時眼睛帶似懷念的情緒望向前方,左手芭蕾手型抬至胸前,右手在右下方做攤掌,仿佛真能觸碰到那紛飛的柳枝,演唱至“獨自個憑欄無語”時,左手翻轉向下落在身前齊腰處,仿佛在憑欄遠眺。第二句,雙手放在身旁,身體往前微傾,眼神看向觀眾,臉上帶有懷念的表情,仿似在向觀眾訴說,那墻外傳來的鵑啼是在向我道,“不如歸去”,我這個離家的游子思鄉情切。間奏部分,情緒一直在音樂里面,隨著舒緩的分解和弦伴奏加厚為柱式和弦,情緒也漸趨激動,身體微微轉向左邊,眼睛看向左斜下方,直到第三句的“問”字,身體回正,雙手同時向前張開定住,眼神看向前方觀眾,情緒達到頂點,“是否向南流”時,雙手落回身側。第四句,演唱“我愿與他”時,左手在左下方做攤掌狀,右手芭蕾手型抬起靠近至胸前第二顆紐扣位置,身體微微前傾,唱至“同”字時,右手緩緩從胸前劃向右前方,眼隨手動,眼神也從前方緩緩看向右前方,身體同時微微轉向右側,唱“去”字時,頭輕輕一點,所有動作做完定住不動,靜等伴奏結束。《思鄉》作為我國藝術歌曲的杰出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與文學性,因此要求我們在二次創作時除了具備過硬的聲樂功底外,還要有豐富的音樂文化理論知識以及專業的舞臺表演知識,綜合多方面知識,才會達成成熟、優秀的“二次創作”任務。[4]
作者:李馨怡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
- 上一篇:翻轉課堂在建筑工程計量計價教學的應用
- 下一篇: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