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陳之佛藝術觀念

時間:2022-11-14 10:15:01

導語:淺談陳之佛藝術觀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陳之佛藝術觀念

摘要:本文來源于陳之佛先生的文章《藝術在非常時期》,即從戰爭時期具有重要作用的文章入手,研究陳之佛先生的重要教育觀點。如今學術界對于陳之佛先生藝術貢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現代工藝美術的先驅者”和“杰出的工筆花鳥畫家”兩種身份方面。但是對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即藝術教育,相比較而言關注度明顯不夠。如今,我們需要對陳之佛先生的藝術教育思想和教育特色等進行研究,來審視其對中國現代藝術教育的特殊貢獻。

關鍵詞:藝術;非常時期;作用

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還能讀到陳之佛先生這一篇樸實中肯的文章實屬榮幸。張道一教授說,陳之佛先生“是一位藝術教育家。在美術教育上,他曾在上海、廣州、南京、重慶等地的高等學校中分別開設了14門藝術課程,內容非常廣泛。既有美術的歷史和理論,也有創作和技法,當然更多的還是圖案和工藝美術”。陳之佛先生無疑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著名藝術教育家。從他留學日本,1923年3月于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圖案科畢業,學成歸國接受上海東方藝術專門學校的聘請開始,到他66歲逝世,前后長達40年的時間,可謂將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中國的高等藝術教育事業。陳之佛先生40年的藝術教育歷程,執教過我國現代藝術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意義的大部分較為知名的藝術院校,或長或短地參與了這些院校的教育建設。《藝術在非常時期》寫于抗戰時期,開篇就說道:“在非常時期而談藝術,似乎‘不合時宜’。真的,有許多人說,在這個危急存亡的關頭,還有心肝玩弄那一套‘不急之務’么?藝術品這種東西,寒不可以為衣,饑不可以為食,御敵不可以為子彈。這種東西,不過粉飾升平,供有閑階級的玩賞而已,大概我們都也聽到這些話了?就是藝術家本身也有一部分的人,在這個時候,干得好似十分苦悶,他們以為自己的學問和技能不能直接貢獻于這個大時代,以盡國民應盡的責任,良心上未免受了譴責,而自視其作品,也覺得沒有生命了。那么,在這個非常時期,藝術是可以置之高閣了,許多藝術家都成為時代的廢物了么?”首先就提出了對在非常時期談藝術“不合時宜”觀點的質疑,在那烽火連天的時代,民眾對于藝術的態度是極其保守甚至是極端的。這樣的極端來自人們對于藝術本身的不理解和不信任,畢竟在當時那個連肚子都填不飽的時代,在人們心中,物質的價值是遠遠大于精神的。人們理所應當地更加相信一碗米飯帶來的真實力量,而不信藝術這種高高在上的虛幻東西能改變生活。緊接著,陳之佛先生便開始辯駁“不合時宜”這一觀點,他說道:“這倒還不致如此。一般人頗以為此時對于直接有關于抗戰的宣傳藝術品,還有相當的藝術上的價值。他們覺得畫出一幅血淋淋的被敵人屠殺的情景,是藝術;他們覺得聽到幾曲救亡歌行軍歌的聲音,是藝術。不錯,這是最適應于抗戰的現時代的,這是在現實狀態中最需要的藝術品。不過,我們對于藝術的認識,還應該鉆入更深層里去,如說藝術的效用,盡在乎此,則亦未免太不了解藝術了。

現在一般人對于藝術的見解,我以為是一種偏見,這顯然不是正當的態度,他們對于藝術的認識是絕對錯誤的。藝術在非常時期,一樣有他的重要性,藝術的效用,絕不止于宣傳,也必然的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所在。‘一面抗戰,一面建國’,抗戰需要藝術,建國也需要藝術。藝術的效用不完全在表面,其深層里更不知不覺的與國家民族有莫大的關系。”在此,陳之佛先生明確地指出了一部分人對于藝術的偏見和錯誤,明確地表明了自己態度,認為其實越是非常時期,藝術的效用越大。以下為了充分論證這一觀點,陳之佛先生舉了一個例子:“從前希臘于戰勝波斯之后。大政治家Pericles訓練雅典的市民的例子和日寇侵華的例子,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其中原因固然太多,如國家積弱太甚了么?政治欠修明么?國防欠鞏固么?但是這些是表面的。”陳之佛先生點明了藝術對于國家建設的重要性,是“人”的問題。繼續剖析“人”的問題,核心是“人心”。如果被“利害”迷惑,則非常容易陷入困境,這種困境可能來自各個方面,一個小的個體組合起來,可能就會給社會乃至國家造成大麻煩。陳之佛先生借用朱孟實先生文章里一段來說明美化人生必須首先美化人心。朱孟實先生在其《談美》里說:“我堅信中國社會鬧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壞。我堅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于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之外,別有較高尚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衣食足然后知榮辱”,人仿佛只要飽食暖衣之后,一切壞的方面,都會改善的。是的,人生固然需要衣食來維持生命,然而還需要精神的糧食。沒有精神食糧的一個人或一個民族,已到了殘廢的狀態,它的形骸隨還存在,生命實際已經枯竭了。人心之壞,的確非用“美”來醫療它不可。這里提到關于藝術的精神的概念,什么是藝術的精神呢?是一種“出世的精神”。何謂出世的精神呢?現代人常說:用出世的態度或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這主要是態度方面的,或者說是世界觀與人生觀。入世,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關系、成敗、對錯等作為行事待人的基本準則。一個人陷入煩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囿于成見,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面地看問題,也就難有什么大的作為。這時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在原文中這樣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就為著人類更有高尚純潔的企求,精神上的修養。藝術就是人類精神食糧中最重要的一種。所謂‘人要有出世的精神,可以做入世的事業’,要養成出世的精神需要藝術的修養,因為藝術的意識是超逸的,它與利害關系絕緣而孤立,如果人心能跳出利害的圈套,換句話,就是人能以藝術的精神去領略一切,便是保持著自己的人格而為純正的人了。如此,則人之所作為,斷沒有不成就的。一個國家有這樣的民族,也自然繁榮了。”

筆者認為這一點是比較重要的。緊接著陳之佛先生講到藝術的修養的重要性,他首先從分析什么是“假藝術家”談起,他認為“假藝術家”是沒有藝術修養的人。說得再明確一點,藝術修養也許可以理解成為一種藝術人格,一旦人缺少這樣的人格,那么社會乃至國家就會出現很嚴重的問題。在文章的最后,陳之佛先生重新回到主題,強調藝術在非常時期并不是廢物,反而在這樣非常的時期,藝術的意義變得更加重要。其重要性在于可以救濟人的心與精神,從而塑造堅韌的人格。此外,他還提到了手工藝生產的重要性,因為在當時的特殊時期,中國的產業擁有絕對重要的地位,而手工藝又是產業發展中重要的環節,不可或缺。所以,手工產業的改良及發展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當時由于手工制品形式拙劣而無法輸出海外,這對于希望在國際市場上求勝的國家來說,“美化”手工制品的形式便成了當時重要的參考因素。當然,陳之佛先生也在最后鼓勵各位藝術家不要灰心,因為藝術在非常時期絕非廢物,也不該被人鄙棄,需要各位藝術家加倍努力。

作者:茍瑩 單位:四川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沈榆.中國現代設計觀念史[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2]袁熙旸.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歷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