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藝術發展與作品保護

時間:2022-08-11 02:39:52

導語:城市公共藝術發展與作品保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公共藝術發展與作品保護

公共藝術具有文化地標式的力量,在展現城市文化、弘揚地方精神、樹立城市形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當代,公共藝術也已經成為凸顯城市文化底蘊的重要標尺,矗立在城市空間的公共藝術作品盡情彰顯著城市品格。這些獨立的公共藝術作品,在形式的塑造、材質的表達、色彩的調取中都蘊含著地域的文化象征,其獨特的審美語言訴說著社會集體愿景和公眾的精神需求,成為城市歷史文化與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同現代城市的物質化建設與現代化進程息息相關。自工業革命以來,物質主義思潮經久不衰甚至愈演愈烈?,F代城市建設中,公共藝術社會化屬性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如何制訂文化管理制度、公共藝術品檔案以及公共藝術品保護的相關政策已成為中國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城市文化管理不容忽視的一部分。

一、公共藝術保護對城市文化發展的意義

中國的公共藝術往往表現為通過在城市基礎設施的合適場所放置公共藝術作品來提升城市的人文精神。在當代,隨著公共藝術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作為城市文化載體的公共藝術已經成為一個城市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對公共藝術的保護不僅是城市文脈的保留,更應當被納入文化遺產保護的范疇。通過公共藝術保護的社會合作網絡所形成的文化范例和社會機制對城市建設具有重要價值。推動公共藝術發展、加強公共藝術保護有助于構建政府、專業人士和公眾的和諧關系,并在交流實踐中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機制。另一方面,對城市公共藝術的保護也是對文化遺產的更新修復與再利用。在公共藝術的保護中,可進一步凸顯所處城市的特色與地域價值觀,在對公共藝術作品進行檔案收錄、保護和修復時,不僅能讓藝術品自身的文化價值得到保留和延續,還能對藝術品周邊環境的開發保護提供建設性意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城市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的整體保護與發展大有益處。

二、中國城市公共藝術發展及現狀概述

公共藝術的概念在中國被廣泛接受與使用之前,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早期代表就以紀念碑的形式安置在各個城市廣場和紀念性空間中,承擔著美化城市環境、弘揚地方精神與文化的作用。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提高城市文化建設步伐,批量復制的工業雕塑品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隨處可見。此種形式的公共藝術大量堆砌,既沒有達到美化環境的目的,也沒有藝術的啟迪作用,反而阻斷了藝術與公眾的交流,使城市空間趨于同質化。1982年2月,中國美術家協會提出的《關于在全國重點城市進行雕塑建設的建議》獲得中央領導批示。8月,全國城市雕塑規劃組在北京成立,成為推動公共藝術發展的關鍵作用力,拉開了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序幕。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現代化城市建設進程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200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關于城市雕塑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這份政策文件在國家層面首次提到公共藝術,并將城市雕塑納入公共藝術的范疇。伴隨著城市發展快速變化,城市公共藝術也在時代前進的步伐中持續發展更新。城市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具有人文紀念意義,人文活動及其傳頌的人文精神、歷史人物的人文升華和后人對其精神的傳承,皆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典型的地方文化景觀依托名人英雄的事跡得以傳揚,源遠流長的神話傳說和自然山水都為城市公共藝術的誕生和興起提供了契機和創作素材。城市公共藝術的營造恰恰是表現城市的人文意境和精神內涵、說明其紀念性與精神屬性的重要途徑。對不同文化空間的營造亦體現出公共藝術的文化遺產特征和其作為人文精神載體的文化共鳴現象。1983年雕塑家潘鶴以開拓進取的深圳精神為題創作的城市雕塑作品《孺子?!?,整體造型以一頭老黃牛奮力向前拉起樹根,形象地表現了改革開放后,深圳以驚人的速度創造的發展奇跡,代表了深圳經濟特區建設所提倡的“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將城市文化精神融入公共藝術作品,引起了公眾的集體共鳴。中國社會的快速變革、經濟的高度發展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現代化城市的興起,都極為有效地推動了城市公共藝術的整體發展,這是我國城市公共藝術得以快速發展的宏觀背景。從更微觀的角度來看,中國的許多城市都面臨著市政設施不完善的狀況,通過公共藝術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傳遞城市精神的公共空間是快速提升城市形象的極為有效的方式,這與發達國家及地區結合市政設施建設狀況推進公共藝術發展的路徑有較大差異。中國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以及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使一些西方國家在公共藝術實踐中的社會心理理論和公共藝術建設理論無法直接復制到中國??v觀我國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由于幅員遼闊,在城市發展進程中,城市資源、地理位置優勢、歷史文化底蘊和發展政策的差異必然導致各地區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水平的不均衡,尤其是中西部與東部地區、沿海與內陸地區以及城鄉之間的差異明顯,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導致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均呈現出功能和藝術形式上的差異性。北京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首都機場壁畫建設時就開始關注藝術介入城市空間的營造,深圳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公共藝術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在1999年就以普通市民的生活狀態為創作主題,而在發展落后的中小城市的廣場活動中心,名人英雄的紀念雕像至今仍是城市公共藝術作品的主要形式。公共藝術是傳承城市歷史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公眾了解和認識城市文化歷史的重要渠道。這就要求公共藝術的設計與創作契合城市的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從而打造具有地域文化建設特色的城市空間。當前中小城市的城市公共藝術品缺乏在地性的問題比較突出,我們不難看到在城市的休閑廣場聳立著運用現代設計語言創作的抽象造型作品,而該作品與周邊環境和居民的生活狀態格格不入。當一件公共藝術作品流于表面造型設計而忽略了地域特性和人文屬性時,公共藝術就失去了它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也失去了公眾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相較于中小城市,在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大城市中,公共藝術呈現出一定的“公共性”問題。不論是公園、廣場、街道還是商業空間,大城市的公共藝術作品都能盡量融入周邊環境和場域,然而在引導公眾參與、交流互動的社會層面上顯得乏力。這一方面是因為公共藝術品的趣味性不足和大眾化程度不深,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還是公眾的審美意識和關注度不夠。雖然藝術家已經在努力使藝術品生活化,但是對公眾來說,缺乏政策的支撐和藝術教育引導,很難實現公眾與公共藝術的直接對

三、多層次的城市公共藝術作品保護制度的建立

城市公共藝術作品惠及整個社會和城市居民,因此對它們的保護自然也應當是一項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公共文化事業,需要各行各業各個崗位的從業者主動扮演相應角色、發揮自身優勢并承擔相應責任。公共藝術作品保護涉及的參與者大致可分為以下三方:一方是政府,公共藝術作品保護是否能作為一項公共文化事業予以進行,取決于政府的決策,具體保護措施的制訂及推進也與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息息相關;一方是公共藝術作品保護的專業團隊,他們從專業角度為公共藝術的保護提供各項服務;另一方是公共藝術作品的直接受益者——個人與社區。這三方都應當在公共藝術作品的保護工作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城市公共藝術保護工作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公眾積極配合、參與各個環節。同時,創作者應該繼續對當地的風俗人情深入研究。管理者應該從城市規劃和管理措施及居民的切身利益出發,貫徹落實科學體系。有關部門可以依靠媒體的力量宣傳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具體工作和意義,使公眾了解和積極配合有關工作,促進城鎮的進一步發展。

(一)政府主導城市公共藝術保護

公共藝術作品是公共的文化財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城市形象,成熟的公共藝術保護制度能夠反過來促進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文化發展,帶動城市的整體發展步伐。政府是公共藝術作品保護的權力機關,應在其中發揮主導性的作用。一方面應當擔負起監管的職責,積極推進公共藝術作品保護工作和規章制度的建立,使公眾廣泛認識到其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還應集聚專業力量,對現存的公共藝術作品分門別類,針對不同類別的公共藝術品,制定專業可行的保護措施。此外,政府還應負責建立公共藝術品保護的國家制度,包括法律制度、行政制度和其他公共藝術品保護的專項制度等。通過政策制定、項目指導、財政資助、評估指標等措施,加強對公共藝術作品的保護。

(二)發揮專業團隊在公共藝術保護中的力量

在對公共文化藝術進行保護的機制中,檔案機構往往容易被忽視。我國的公共藝術保護雖在檔案保護上備受關注,但仍存在著檔案管理不能由專業的檔案人員主導的矛盾。對公共藝術作品檔案保護的核心內容是以檔案建設的形式保留公共藝術成果。公共藝術的創作者與檔案管理人員應被給予一定的權力,從管理、政策、標準、基礎特征等方面對公共藝術作品進行分類歸檔。借鑒文化遺產保護的先進經驗,目前的歸檔方式可分為整體性和要素性兩種類型。從整體性視角出發,大致有檔案保護框架分析、公共藝術案例闡述、檔案資料線上展示等公共藝術檔案保護的基本路徑。例如:建立由圖片和文字資料構成的公共藝術作品檔案圖書館、檔案館檔案資料的網絡展示。同時,還應對某些國家的公共藝術品保護政策進行研究,汲取有效經驗。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我國學者根據國外實踐,分別提出了從檔案多元化理念、區域檔案化保護和檔案信息化保護實現的方案。考慮到公共藝術的文化遺產屬性,這些經驗值得參考與效仿。從要素性視角出發,則可以應用數字技術,逐步完善確立建檔標準,并推行分類保護、建立全國性的數據庫、開展檔案開發和利用工作、策劃公共藝術品檔案線上展覽等檔案型保護思路。在此過程中,應始終充分發揮專業團隊的力量,使其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三)個人負責制與公共藝術作品保護理念的普及

公共藝術是全社會共有的財富。公共藝術作品的保護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社會各方的關注與實際行動,這也是公共藝術社會性的體現。廣大市民也應在了解公共藝術作品保護情況的前提下對公共藝術作品的保護與管理提出建議,并履行監督的權利與責任。政府及各界力量應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逐步搭建起個體參與公共藝術作品保護的機制與平臺,構筑公眾參與城市公共藝術保護的社會網絡。大力加強和推廣民間公共藝術機構、民間公共藝術學術交流平臺、高校創業團隊參與公共藝術項目、公共藝術保護論壇與展覽等,以此激發社會團體對公共藝術保護的熱情,拓寬公共藝術保護的渠道,為熱心參與公共藝術保護的市民提供交流的平臺。此外,為形成靈活可持續的公共藝術保護的社會參與機制,還可搭建匯聚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資源的共享平臺,為開展公共藝術保護活動的社會團體提供小額資金、活動場地、媒體宣傳等方面的支持,宣傳普及公共藝術保護的相關知識,促進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三者溝通交流,發展相關社會力量,不斷強化社會共識,秉持從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出發的總體原則,在城市公共藝術作品規劃創作時切實考慮公共藝術作品的社會影響力,使其成為承載市民文化信仰與集體生活記憶的公共場所。隨著城市發展的核心轉向文化,未來的城市競爭力也將集中在公共藝術建設,建立合適的公共藝術品保護制度將使公共藝術為城市建設添磚加瓦。將公共藝術的更新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同步進行,讓公共藝術的更新和保護在城市發展中得到真正的良性循環,是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使命,也是城市公共藝術保護的最終目的。

作者:楊曉 鄭一霖 吳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