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和地域性研究
時間:2022-06-05 02:43:05
導語:城市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和地域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公共藝術空間區別于私人藝術首當其沖的就是其布置場所。人的參與是公共藝術的核心要素,而社會正是以人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活動構建的,公共藝術設計源自社會公眾,服務社會民眾,并非個人之事。公共藝術面向的是公共場合代表的的是公眾利益而非私人利益。所以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在社會環境與公眾視野下,公共藝術必須滿足處于公共空間、公眾場合下的藝術作品,并且公共藝術的布置也要考慮其材質、體量、和形式,取材是否與城市空間相協調。在室外開闊區域,公共藝術作為外部開放空間組成的一部分,必須考慮所在區域的物理環境的特征和形成要素,具備更加開放的包容性和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同時要具備可親近性,有著適宜的尺度關系,不會給公眾造成抵觸和壓迫感。
2.公共藝術介入公共場所的方式有多種。公眾對公共藝術介入的反映也由其介入方式產生或抵觸或包容等不同結果。(1)第一種介入方式為無內外在聯系的介入,該介入方式不考慮場所精神、空間關系與公眾感受,可稱其為“空降”例如藝術家塞拉在紐約亞克博亞維茨廣場放置的《傾斜之墻》,形式上像一面大墻,阻隔了出入廣場的人流動向,并且由于生硬的帶入公共環境和缺乏對公眾行為模式的思考最終遭到公眾反對直至被搬走拋棄。(2)第二種為代表藝術家個人精神意志的公共藝術作品的植入式介入,該種介入方式好壞并不由設計師或藝術家個人作為衡量標準,也沒有唯一的評判體系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環境的綜合作用下由公眾做出統一的價值判斷。例如畢加索1967年創作的位于美國芝加哥的《芝加哥的畢加索》,畢加索作為該作品的設計創作者并未來到過芝加哥城,他完全用自己擅長的立體派解構語言作為設計元素對公共空間進行闡述。雖然公眾對大師作品并不太買賬,引起公眾的巨大爭議,但也間接的讓芝加哥在之后掀起一股藝術浪潮,使之成為世界有名的藝術之城。(3)第三種介入方式由抵觸到被大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例如貝聿銘設計的法國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有著深厚歐洲古典文化底蘊為資本的的法國人對落成后的盧浮宮金字塔嗤之以鼻,認為其破壞了這座具有八百年歷史的古建筑風格,歷經多年后盧浮宮前金字塔由落成前的爭議不斷到后來成為法國人驕傲的巴黎地標。(4)第四種介入方式是恰當的主題結合適宜的形式和材料并聯系城市的地域文化完美的融入城市公共空間,豐富市民休閑活動空間,塑造城市形象。
3.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存在有著多種意義。促進社區和諧提升大眾藝術審美,建構城市地標,體現城市文化底蘊,傳播社會正能量,增加城市經濟收入替代市政設施的部分功能以及傳達價值理念。通過一系列藝術手段突出作品公共特性,重塑城市空間景觀的同時,將公共藝術的感染力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大眾,一件好的公共藝術作品,如同讓一座城市開始獨立思考,使得其區別于其他城市而擁有了獨立的城市品格,增加了城市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市民對所在城市的自豪感,是市民參與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公共藝術的快速發展是公民間接參與城市文化建設的一個環節,也是公民建造自己理想城市的參與過程。
4.公共藝術的人文趨向。公共藝術作品的公共性要求公共藝術作品在城市空間是開放的,不論是雕塑、景觀小品還是壁畫等其他存在形式,大眾對此類公共藝術作品主動或被動的接受方式使得公眾與公共藝術之間形成了良好的空間體驗。在這些公共藝術中,能被大眾普遍接受的更多的是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情趣的作品,因此,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應當走入生活、貼近群眾,挖掘作品深層次內涵,并且發揮公共藝術的宣傳、教育功能。例如penda工作室設計的“cola-bow”(圖1)是一個由17000個回收的塑料可樂瓶組成公共藝術裝置,它們被綁在一起形成曲線的可口可樂logo圖案,這件作品旨在喚醒公眾對塑料污染的重視,鼓勵市民將回收塑料垃圾。體現了公共藝術的人文關懷和宣傳教育功能,使公共藝術在公共場所具有情趣和通俗性。
二、城市公共藝術創作中結合地域性的重要意義
地域性在城市公共藝術中的體現主要存在三個方面構成指向,分別是地域生態,歷史人文即城市文脈以及社會環境。地域生態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空間,包括山川、海洋、平原、丘陵、風以及動植物在內的地球上所有自然界的有機或無機存在,人文環境是人類文明,指城市在一步步建設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文脈和創造的文化價值、包括歷史、經濟、文化、美學等。社會環境主要是國家的相關政策引導,最后是城市的大環境是和平還是動蕩。以上都對城市公共藝術的形式和取材構成一定的影響。將地域性和城市公共藝術有機結合,是展示城市文化軟實力和提升城市魅力的方式之一。同樣的,地域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是藝術家取之不竭的珍貴資源,也是大眾共有的資源和最重要的思想精神力量。城市的成長飽經滄桑,在悠久的歲月中,城市對居民的養育以及居民對城市的回饋,形成了公眾對一同成長的城市的最真摯的情感,這些情感連續、包容、多樣、帶有地方民俗色彩,這些情感在歷史長河中無限被放大逐漸沉淀形成地域文化。這些情感如果是可以被記錄的,那么最好的載體就是公共藝術。1.公共藝術創作應以地域生態優先為準則。城市是由經濟、社會、環境等綜合因素構成的生態系統。城市就像人一樣,會呼吸吐納、也會失調生病,因此我們在城市進化過程中要整體地改造城市,不能破壞它的生態平衡。中國的城市建設往往是對原有城市空間的全盤否定和全面拋棄并且過于注重新的城市空間營造,忽視了對城市原有文脈的保留和應用,極大地破壞了城市生態平衡。現今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富足正以犧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代價,造成了人類生存環境日益惡劣。因此在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中首先應當尊重地域生態,考慮公共藝術作品所處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條件,并在建設過程中避免對生態造成的不可修復性破壞。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不是孤立的,作品的內在和外在是否統一是衡量一件公共藝術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新型節能技術和環保材料的開發給公共藝術在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道路上提供了可能。未來的公共藝術作品給城市帶來的勢必是低碳可持續的綠色革命,這是公共藝術結合地域生態發展的一大趨勢。2.公共藝術的價值體現與城市文脈。我國正處在持續城市化的這一大的浪潮中,城市化進程發展迅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飛速的發展也帶來了小城由小變大的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問題,式的建設,粗放的發展模式和批量生產的毫無新意的雕塑,導致割斷了城市文脈,造成審美缺失成為景觀公害,每座城市獨有的特色和個性被抹滅,失去了城市的地域性特點進而千城一面。城市老街區以及老街區里孕育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和鐫刻記憶的老建筑都在逐漸消失,見證城市興衰的守望者們被粗暴的開發方式無情踐踏。因此,當代城市公共藝術更應該在城市文脈的傳承和利用上肩負起承上啟下的“歷史”使命。城市文脈是地方歷史積淀下來的瑰寶和財富,其存在意義不僅僅局限于填補空間這么簡單,而應該要求能夠具備故事性,不論是所在城市的歷史、人文、社會、時政故事還是所在場地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故事,它必須是能在城市與公眾之間產生化學效應,可以傳遞城市向上、積極、友善的一面。只有這樣才能將存在于城市中的公共藝術的價值最大化。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也是城市性格的象征。地域性的公共藝術主要是將所在地區的經濟、人文、自然要素進行整合提煉,并且運用藝術手段對當地的地域性文化做出新的闡述和詮釋。與此同時也表達了城市公共空間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形成獨一無二的城市品格。地域文化是藝術家取之不竭的藝術寶庫,也是大眾文化生長繁衍的富饒土壤,因此我們也要重視公眾對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參與度,增加公共藝術與公眾之間的互動、提升大眾審美,挖掘城市地域文化潛在價值彰顯城市魅力,實現城市公共藝術與城市空間規劃可持續發展的雙贏局面。
綜上所述,城市經濟政治的繁榮給公共藝術的發展前景提供了無限可能,我國的公共藝術創作應在結合我國國情、地域性的基礎上,重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利用和傳承。大眾需要的公共藝術不單是城市中的公共景觀,還是一種由內而外產生的精神力量,根植于祖國富饒的文化土壤中破繭而出的力量,因此要求政府、社會公眾必須協同參與,將公共藝術的價值最大化!
作者:金鵬 高峰 單位:安徽大學藝術學院設計系
- 上一篇:提高鐵礦粉質量檢測的措施
- 下一篇:地鐵公共藝術工程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