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進入對銀行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2-24 05:53:00

導語:外資銀行進入對銀行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資銀行進入對銀行業發展論文

一、中國銀行業的開放概況

到2006年6月底,美洲銀行成為中國建設銀行的首家戰略投資者;7月初,淡馬錫成為建行的第二個國際戰略投資者。與此同時,花旗銀行、匯豐銀行、高盛、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外資金融機構也紛紛加入到追逐中資銀行的行列……外資金融機構參股中資銀行,其強項業務的移植將為中資銀行添加鮮活的血液。在此基礎上中資銀行沖擊上市之舉還被欺予了更多的期望。

據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2005年12月5日新聞會上公布的數據。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2家境外投資者入股17家中資銀行。外資投資金額已超過165億美元。占國內銀行總資本的15%左右。其中,在國有銀行領域,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投資中國建設銀行54.66億美元。蘇格蘭皇家銀行、瑞士銀行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投資中國銀行36.75億美元;在股份制銀行領域。亞行、花旗和匯豐銀行等投資了交通、光大、民生、興業、浦發、深發展以及籌建中的渤海銀行等。總投資額為29億美元;在城市商業銀行領域,加拿大豐業銀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荷蘭國際集團、德國投資與開發公司、國際金融公司等投資了北京銀行、上海銀行以及西安市、濟南市、杭州市和南充市商業銀行,總投資額為5.6億美元。

總的看來,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1)地域和運營門檻的限制進一步放寬,外資銀行已經相當廣泛地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競爭;(2)人民幣業務開放邁出重大步伐;(3)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速度加快,比重不斷加大;(4)外資銀行業務逐漸拓展,在許多領域體現出相當的競爭力。

二、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帶給中國銀行業的機遇

(一)有利于促進銀行體制改革,提高銀行業的運行效率

金融業全面開放有助于國內銀行服務效率的提高,進而有助于金融體系的完善,對金融安全起到正面作用。第一,外資銀行的進入將打破壟斷,增強競爭,促使中資銀行服務成本的降低和服務水平的提升,第二,外資銀行的進入,通過與中資銀行的競爭與合作,還可以引人新的技術和理念,如信用風險管理技術,提高中資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國內商業銀行深化體制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銀行制度,提升總體競爭力,而且有利于促進金融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改善銀行業的營運質量,提高運作效率。根據相關研究證明,隨著外資銀行進人程度的加深,雖然國內銀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潤率、非貸款收益率、費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時呆賬準備率提高,從而促進我國本土銀行服務效率的提高。

(二)有利于中資銀行拓展海外業務和建立分支機構

根據的對等互惠原則,在允許大量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同時,中資銀行開展海外業務將會受到較少市場準入的限制。這為國內一些經營狀況良好、資產質量較高的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爭取更廣泛的生存發展空間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有利于他們走出國門,積極拓展海外銀行業務,擴大地域范圍和業務領域,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促進業務經營的多元化和國際化,從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增加市場占有率。同時,中國的銀行業也必須遵循國際“游戲規則”,即要按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慣例來運作。這必然促使中國的銀行業加快實施全面的風險管理,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和提高監管力度及有效性。

(三)增強國內銀行的資本基礎,提高抗風險能力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關鍵點是要徹底擺脫傳統體制下留下的種種包袱,尤其是不良資產。其中不良貸款成為制約中國商業銀行提高競爭力最大的“絆腳石”。外資的進入不僅能夠豐富不良資產處置的資金來源,而且能夠為我國不良資產處置帶來新的理念,畢竟外資投行在不良資產處置的技術、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比我國有著更為成熟的經驗。外資銀行的進入或參股國內銀行,既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國有資產,為國內銀行增強資本基礎,又能大幅度降低處置成本和信貸風險,提高國內銀行抵抗風險的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中國銀行業監管水平

中國銀行業必須嚴格遵循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游戲規則”,特別是要根據以巴塞爾協議為準則的國際銀行業有效監管原則及標準和方法進行運作和管理。這方面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來說具有巨大的示范效應。同時,也促使中央銀行加強全方位和規范化的金融監管,增強監管能力,提高監管的有效性。

三、金融市場全面開放給中國銀行業帶來的挑戰

(一)對中資銀行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形成沖擊

外資銀行健全的管理和內控制度、科學的決策機制和靈活的經營機制,以及先進的信息系統和發達的信息通訊設備有助于增強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提高業務拓展和規模擴張的能力。同時,許多通行的國際慣例和先進方法也是依據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成功經驗總結出來的。而中資銀行在這些方面存在較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對中資銀行的業務形成沖擊

外資銀行的核心優勢就是良好的服務、豐富的產品,用服務爭奪客戶,用產品吸引客戶。對于金融產品的消費者而言,無論是公司客戶還是個人客戶,誰的金融產品好,誰的金融服務周到、體貼,消費者就向誰聚集。在產品方面,目前外資銀行公司業務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資、國際結算、存貸款、擔保、匯款等方面。近幾年外資銀行已經向中國市場投放了100多個品種的產品和服務,相當于國內商業銀行投放品種的3倍以上,顯示出外資銀行在產品研發和創新方面的優勢。而在個人銀行業務方面,外資銀行善于提供信用卡、私人貸款、按揭、存款及財富管理等服務,零售業務創造的利潤比重往往超過50%。今后外資銀行將會進一步充分利用其技術、經驗、品牌和人才,創新和推廣更多的產品,與中資銀行展開競爭。

(三)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下降,金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貨幣政策是一國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貨幣政策的實施需要通過銀行部門的傳導才能對實體經濟產生作用。目前,在華外資銀行的組織形式中,外資銀行的分行占絕大部分比例。由于分行并不是獨立的法人,外國銀行必須對其中國分行承擔無限清償責任,對中國儲戶和投資者的利益保護相對于子行與合資行來說較為充分。但同時也意味著外資銀行分行的經營管理受東道國的約束較少,我國的貨幣政策對外資銀行的控制力要弱一些,某些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會被部分地抵消。

(四)銀行業資本流動性危機

隨著金融業的全面開放,管制的放松和大量外資的流入,銀行流動性激增,授信能力膨脹。面對這種局面,從資產方來看,銀行管理者擴大資產規模、追求高額風險利潤,將貸款投向高風險產業或部門,如房地產、證券等,使這些部門的資產價格迅速上升。而這些部門價格的上升反過來又會刺激貸款向這些部門集中,形成泡沫,造成銀行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一旦泡沫破裂,留給銀行的則是大量的壞、呆帳。從負債方來看,國際資本迅速流出時,造成對銀行提現的壓力,使銀行陷入流動性困境,又在國內存款人中間產生“羊群效應”,引發大規模的擠提,使銀行的流動性狀況雪上加霜,導致銀行破產。

參與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加重銀行危機的另一個原因。金融衍生工具是國際短期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本來是套期保值、發現價格的工具,但隨著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衍生工具被過度虛擬化,加上其杠桿作用,往往被國際投機者利用,加大了金融市場的風險,助長了泡沫經濟的膨脹。英國老牌投資銀行巴林銀行由于投機金融衍生品交易虧損10多億美元而倒閉、日本住友商社高達28億美元的虧損等風險事故,不能說不是國際資本流動風險加大的結果。

【摘要】文章介紹了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情況,分析了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帶給我國銀行業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外資銀行;中國銀行;全面開放;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