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智慧醫療服務新模式

時間:2022-10-23 10:34:57

導語:淺談智慧醫療服務新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智慧醫療服務新模式

2015年7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廣在線醫療服務新模式,促進互聯網技術與醫療健康服務的融合發展。在相關政策推動下,互聯網醫院、移動醫療、O2O醫療服務模式等快速發展,開啟了我國智慧醫療新篇章。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全面發展和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互聯網+”藥品供應保障服務、“互聯網+”醫療保障結算服務、“互聯網+”醫學教育和科普服務、“互聯網+”人工智能應用服務等7個方面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清晰勾勒出基于“互聯網+”的智慧醫療服務新模式。2018年7月,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配套文件《關于深入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活動的通知》,要求在全行業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活動,“互聯網+醫療健康”將迎來爆發式發展,必將進一步推動智慧醫療服務模式創新,有效改善看病難問題,提升居民就醫體驗。

一、“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意義

“互聯網+醫療健康”是以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為載體,將云計算、物聯網、移動通信、大數據等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技術與傳統醫療健康服務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型醫療健康服務業態的總稱。“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業務范圍極廣,具體包括分時段預約診療、智能導醫分診、候診提醒、移動支付、費用結算、檢驗檢查結果等診療信息在線查詢、遠程醫療、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等多種服務形式。“互聯網+醫療健康”兼具傳統醫療健康服務與互聯網的特性,具有便捷性、時空無關性、資源共享性等特點,對解決醫改難題、建設健康中國具有重要意義。1.再造服務流程,提升患者就醫體驗。患者就醫“三長一短”現象備受詬病,在“互聯網+”環境支撐下,醫生和患者可通過智能終端與醫院信息系統實現無縫對接,將掛號、支付、檢查檢驗報告查詢等服務由線下轉移到線上,緩解傳統醫療服務模式下“三長一短”的現象,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提升患者就醫體驗。2.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醫療服務可及性。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醫療服務可及性是我國醫改的重要任務。互聯網與醫療行業的深度融合使患者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隨時隨地獲取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一方面,通過互聯網醫院,患者在家即可實現部分常見病和慢性病的復診,極大提升就診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在醫聯體內,借助遠程醫療協同服務平臺,患者可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享受大型綜合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服務,有效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縱向流程,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分級診療的實施。3.創新服務類型,滿足百姓多種健康需求。“互聯網+”與醫療健康的融合發展將延伸出新的醫療健康服務類型,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醫療健康服務需求。智能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的發展使貫穿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監測成為可能,大數據的發展使疾病預測和預警得以實現。此外,健康咨詢、基因檢測等新型醫療健康服務也開始走進人們視野。4.促進行業發展,助力健康中國建設。“互聯網+醫療健康”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技術手段與助推器,對健康生活、健康服務、健康保障、健康環境以及健康產業等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例如通過建立統一權威、互聯互通的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匯集區域內各類醫療健康信息資源,可為大數據分析、業務協同等提供支持。通過微信公眾號、門戶網站等手段宣傳健康知識,可有效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利用“互聯網+”構建醫藥產品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眾包設計、個性化定制等新型生產模式,促進醫藥健康產業轉型和發展。

二、“互聯網+”創新智慧醫療服務模式

1.互聯網醫院促進醫療服務便捷化。2014年,全國首家互聯網醫院廣東省網絡醫院建成,2015年,烏鎮互聯網醫院正式投入使用,掀起了我國互聯網醫院建設的熱潮。隨后,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等眾多醫療機構先后推出互聯網醫院。互聯網醫院將集中于線下的醫療資源延伸到互聯網上,拓展了醫療服務空間與服務范圍,患者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優質醫療服務。與“輕問診”“在線預約掛號”等醫療服務平臺相比,互聯網醫院可提供在線診療服務,更觸及醫療服務核心區域。除在線問診、開具電子處方、在線配藥等診療服務,互聯網醫院也提供預約掛號、在線購藥、健康咨詢、健康知識普及等服務,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醫療健康服務需求。2.遠程醫療協作助力分級診療高效運轉。為改變我國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的就醫格局,引導居民合理利用醫療衛生資源,國家持續致力于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并通過醫聯體、醫保支付等管理方式促進分級診療制度落地。“互聯網+”的發展為實施分級診療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實現方式。通過醫聯體信息平臺或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及上下聯動機制,實現遠程門診、遠程會診、遠程心電診斷、遠程影像診斷、遠程超聲診斷、遠程病理診斷、遠程監護、遠程手術指導、遠程中醫診斷等遠程診療活動,推進“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的遠程醫療協作服務模式建設,有效促進了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與共享,使患者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即可享受到三甲醫院的醫療服務,從而使更多患者愿意選擇在基層就診,促進“基層首診”目標的實現。3.智慧醫療促進臨床與管理工作智能化。隨著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智慧醫院建設如火如荼,使臨床診療、醫院管理逐漸趨向智能化、便捷化。在智慧門診方面,通過自助終端、微信公眾號、支付寶服務窗、APP、門戶網站等渠道構建起覆蓋辦卡、導診、掛號、候診、繳費、報告取單、取藥、發票打印等診療全過程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有效緩解了“三長一短”的問題,優化了就醫流程,提升了患者體驗。在智慧病房方面,利用射頻識別技術(RFID)等物聯網技術以及智能移動終端實現移動查房、移動護理、嬰兒防盜、ICU患者監護管理、精神病患者運動軌跡展示等功能,既減輕了醫務人員工作量,又降低了醫療差錯發生率。互聯網技術不僅對臨床診療發揮著重要作用,對藥房管理、醫療垃圾管理、設備和人員管理等也具有重要意義。雖然大多數醫院已采用藥品管理信息系統,但是藥品數據仍是先紙張記錄、再手工錄入的方式,這樣不僅造成人力資源浪費,而且由于人為因素,數據錄入慢、準確率低,采用RFID技術整個過程可直接掃描標簽完成。同樣,基于物聯網的配藥發藥可實現通過掃描處方自動出藥。在人員、設備和醫療垃圾管理方面,通過物聯網系統可實現人員、設備和醫療垃圾的識別、定位、跟蹤、監控與管理,有利于醫療垃圾規范管理、設備資產清點的管理。隨著大數據技術與人工智能(AI)的發展,AI已滲透到醫療各個環節,如影像/病理/超聲圖像的智能識別、手術機器人輔助醫生完成復雜手術、IBMWatson等智能診療系統輔助疾病的診斷與治療、語音識別技術提高病歷書寫效率、大數據技術促進醫院財務精細化管理等,有效提高了醫生工作效率和醫院管理水平。同時,AI使得醫生經驗與知識的大規模復制成為可能,智能診斷系統在基層的推廣應用可有效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醫療水平,為分級診療的高效運行提供支撐。此外,云計算、大數據、分子生物學以及各類組學技術的發展使精準醫療模式走向成熟,逐漸開啟個性化、精準化疾病診療新紀元。4.“互聯網+健康管理”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建設健康中國,需要抓住“互聯網+”帶來的機遇,充分釋放“互聯網+”對健康管理的變革作用,建立起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個性化、智能化的健康管理新模式。首先,通過門戶網站等多種便捷途徑向個人開放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促進健康檔案由“死檔”轉變為“活檔”,讓居民能夠方便、快捷地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和相關診療信息,實現自我健康管理,提高自身健康水平。其次,通過優化“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實現網上簽約服務,為簽約居民在線提供健康咨詢、預約轉診、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延伸處方等服務,推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轉變,改善群眾簽約服務感受,提高健康管理效率。此外,智能設備的發展使個人生命體征信息、生活習慣信息的實時采集成為可能,結合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實時動態監測、分析個人的心電、血糖等生理數據,預測并及時提醒可能發生的危險,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以及孕產婦的健康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意義。“互聯網+”不僅創新了個人健康管理模式,對全人群健康管理也具有變革作用。依托“互聯網+”,整合區域醫療健康信息資源,運用人群流動、氣候變化等大數據預測疾病暴發和流行趨勢,可實現對流感等傳染性疾病的智能監測,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三、“互聯網+醫療健康”支撐保障體系建設

1.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是“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基礎,它可以有效提升醫療衛生機構內部和機構間的業務協同能力,其主要任務包括:(1)實現醫院內部以及醫聯體內的信息互通共享,通過醫院信息平臺、醫聯體信息平臺共享患者基本信息、診療信息、業務信息,提升業務協同能力和管理效率;(2)實現國家、省市、地市、縣區四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的信息互聯互通,共享全員人口、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數據,進一步提升跨機構跨地域的業務協同能力。為指導各地規范開展區域(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建設,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制訂《電子健康檔案與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標準符合性測試規范》(WS/T502—2016)、《國家醫療健康信息區域(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方案(2017年版)》,以推進國家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和標準化建設。通過2013—2017年五批測評試點工作的開展,目前全國已有54個區域信息平臺和90家醫院通過互聯互通成熟度測評,實現以測促用、以測促改、以測促建,推動跨機構跨地域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2.“互聯網+醫療健康”標準體系建設。在國家現有283項全民健康信息標準的基礎上,制訂和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標準體系。建立包括基礎標準、技術標準、產品和平臺標準、信息安全標準、應用和服務標準五大部分組成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標準體系,并加強“互聯網+醫療健康”標準的規范管理和推廣應用。3.“互聯網+醫療健康”安全防護體系建設。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GB/T35273—2017)等法規和標準為指導,以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和《衛生行業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衛辦發〔2011〕85號)為抓手,堅持網絡安全與“互聯網+醫療健康”建設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實施,加大技術保障力度,完善安全管理機制,強化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管理,實現信息共享與隱私保護同步發展。構建包括物理、網絡、主機、應用、數據五個技術層面,制度、機構、人員、建設、運維五個管理層面的“互聯網+醫療健康”安全防護體系。4.“互聯網+醫療健康”法規和政策體系建設。隨著“互聯網+醫療健康”應用的不斷深入和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業已存在的行業準入不明、醫療責任界限不清等問題逐漸凸顯。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有關要求,2018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密集出臺一系列文件,包括《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等。該系列文件對規范互聯網診療行為,保障互聯網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提出了明確要求,對“互聯網+醫療健康”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此基礎上仍需進一步完善和細化互聯網診療相關政策,建立起完整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法規和政策體系。例如: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診療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并建立費用分擔機制,健全互聯網診療收費政策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加強互聯網診療使用管理以及服務相關方的誠信體系、服務質量管控體系等法規和政策,以支持“互聯網+醫療健康”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陳敏 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