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5 12:29: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醫學教育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創造醫學教育論文
摘要:多媒體教學是傳統教學的補充,能夠有效的提高實驗教學質量,促進教學的改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生理學實驗教學中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課件;生理學;實驗教學
1引言
生理學的知識大部分是通過實驗獲得的,所以生理學實驗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怎樣才能有效的組織生理學實驗教學,怎樣能使抽象的理論和復雜的操作變得簡單化,如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實驗教學效果,是目前生理學實驗教學需要重要改進和探索的課題之一。通過實踐證明,把多媒體課件引入到實驗教學中,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對將多媒體教學融入到傳統教學中有何優點談的幾點體會,以供參考。
2多媒體組合教學能較好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傳統的實驗教學是老師利用板書進行講解,學生對于實驗的原理和操作的理解和觀察是靜態的,而生理學動物實驗內容較為抽象、手術操作難度較大。對教師來講,傳統的講授方式很難將其中涵蓋的內容完全用語言講清楚;對學生來講,從未接觸過手術器材及手術操作,聽起課來很吃力,很難完全清楚掌握手術步驟。例如家兔的頸總動脈插管技術,以前是在黑板上畫一個頸部手術示意圖。示意圖很難體現頸部解剖層次、結構和毗鄰組織。這樣,學生在分離頸總動脈時很容易出錯,甚至導致實驗失敗。據統計,傳統教學方法在動物實驗中,成功率為70%左右。而現在使用多媒體教學,老師在講授實驗操作時,先配合圖片進行講解,使學生大致了解各個部位的解剖結構。再讓學生觀看一遍動物手術錄像,通過完整的錄像演示對動物進行麻醉、固定、切開皮膚和肌肉、分離血管和神經、頸動脈插管等全過程,使學生對手術操作有個初步概念,手術部位的解剖層次、結構和毗鄰組織一目了然;然后,帶教老師結合實際進行講解。最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這樣,學生對手術器械及操作步驟了解清楚,操作動作較規范,操作速度較快,實驗成功率高。我們統計,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后,生理學實驗的成功率達到95%以上。如果個別組實驗失敗,該組同學可以通過觀看錄像和學習成功組實驗結果,達到實驗目的。通過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可以克服在傳統教學中出現的弊端,使學生感受直觀,記憶深刻,學生可以通過推理及形象思維而記憶,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使學生掌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達到了實驗課要求的效果。
高等醫學教育的對比及啟示
摘要:本文通過比較美國哈佛醫學院、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新一輪醫學教育改革,以及北京協和醫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兩所國內高等醫學院校課程體系的設置,分析不同醫學教學模式的特點,總結對比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的方向。希望通過借鑒總結不同院校的改革經驗,為國內高等醫學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體系;高等醫學教育;教育改革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提高,高質量醫學診療以及醫學培養模式顯得尤為重要。而中國高等醫學教育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美國作為西方高等醫學教育的代表,其教學模式和教學質量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1]。自2015年始,美國較多醫學院校對課程進行了新一輪的改革。本文以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為基礎,討論和比較中美兩國高等醫學教育模式,希望能為國內高等醫學教育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1哈佛醫學院教學模式特點
哈佛醫學院自1985年以來實行“新途徑”(newpathway)教學模式,即前兩學年“以器官系統為基礎”(organsystembasedlearning,OSBL)和“以問題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相結合的課程教學,后兩學年以臨床實踐為主。2015年至2016年,哈佛醫學院通過總結前期經驗和反饋,提出了新的醫學教學模式(圖1)[2]。與之前的“新途徑”教學模式相比,改革后的教學模式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第一學年以醫學基礎課為重點,更加強調了醫學實踐課程(practiceofmedicine,POM)。而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由改革前以OSBL和PBL相結合的方式,轉變為以功能學為核心的教學體系-即以特定疾病主題開展的多學科教學。醫學實踐課程貫穿第一學年,與第二學年的臨床見習(principalclinicalexperience,PCE)相銜接。可以看到,醫學實踐課程和臨床見實習貫穿整個簽兩年半的醫學課程中,在入學開始即安排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可見此次課程改革對臨床實踐的重視程度(圖1)。另外,在課程改革中,第三、第四學年增加了醫學生領導力培訓課程(leadershipdevelop-ment),由高年級實習醫師直接帶教低年級見實習醫師。“學-用-教”模式的開展,將醫學生獨立學習、教學相長以及領導力培訓結合在一起[3]。
2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教學模式特點
醫學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綜述
【摘要】目前中等醫學教育論文"target="_blank">職業教育正處在社會發展轉變階段,應把握住時展的脈搏,轉變教育觀念,加強基礎教育,改革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大力發展繼續教育,以適應現代社會對衛生人才多樣性的需求。
【關鍵詞】醫學職業教育教育改革教學質量
面對21世紀醫學科學迅猛發展的挑戰,中等醫學職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中等醫學職業教育應轉變單純以學科為中心、只重視知識傳授的教育思想以及過分專業化、單一模式化的觀念,在注重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等符合現代社會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按照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總體要求,構建起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精神,能使學生在全面成長的同時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把知識、能力、素質有機結合及綜合提高的,開放式、多樣化的中等醫學職業教育模式。
一、加強基礎教育。
中等醫學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醫技人才,強調實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視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片面強調實用性,則不利于學生基本素質的全面發展。在競爭日益激烈,科技日益發展的21世紀,個人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顯得尤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這一點在中等醫學職業教育中普遍認識不足。在國內的中等醫學教育中,重專業教育、輕人文教育的現象較為普遍,數、理、化、語文等基礎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從目前的課程設置中可以看出,基礎文化教育環節十分薄弱。特別是近兩年來,由于過于強調實踐教學,各專業的實習時間大大增加,而基礎文化課時則一減再減。基礎課程本身就具有系統性,在系統學習基礎文化知識的同時,往往伴隨著學生思維能力、思維品質及自身素質的提高,這對學生個人和社會發展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基礎科學文化教育的不足,會對學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斷能力產生影響,妨礙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另外,由于醫學科學的高速發展,每個醫學生畢業后仍需要在工作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提高,唯有這樣才能適當不斷發展的社會衛生事業的要求,而這需要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這種自主學習能力是信息時代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是保證一個人一生不斷發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礎知識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當前中職醫學生的自學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從受教育者全面、和諧、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出發,中等醫學教育應體現終身教育觀念,不僅應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技術,還需為學生今后進一步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應切實重視和加強基礎文化教育。
二、改革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
臨床醫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
摘要:醫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我國醫學生創新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這一主題,揚州大學醫學院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的修訂、四級聯動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項目及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等多方面構建了醫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促進了醫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關鍵詞: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教學實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應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應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的成效。2008年由教育部和衛生部聯合頒布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也要求醫學院校必須將科學研究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為學生創造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與條件。因此,醫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我國醫學生創新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醫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大力開展醫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醫學院校構建適應時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手段。揚州大學是一所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高度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提出了“以機制為保障,以基金為平臺,以項目為抓手,以競賽為導向,以普及為目標”的工作思路,大大促進了大學生學術科技創新工作的發展。醫學院是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優勢,我院圍繞大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一主線,從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四級聯動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項目及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等方面采取了全方位的建設措施。經過近幾年的努力,逐步構建了適合醫學生學術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體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著力加強醫學生科研方法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的綱領性文件,是高校育人思想和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為了適應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揚州大學特色的本科教育,我校于2014年開始了新一輪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根據醫學教育的特點和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我院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在堅持教學改革和創新傳統的基礎上,通過構建醫學科研方法和創新思維課程群、強化創新實踐教學及設立創新學分等多種措施,加強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科研方法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1.1整合和優化課程體系,構建醫學科研方法和創新思維課程群
醫學院校學生課堂學習質量分析
摘要:高職高專醫學院校學生存在“隱形缺課”現象,課堂參與、教學互動、目標達成度均不理想等問題。通過對學生課堂學習質量進行研究和分析,提出應對措施,旨在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高職高專;醫學生;課堂學習質量
隨著信息化教學(如翻轉課堂和混合式教學等)的大力開展,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高專生源質量差異大,學生存在基礎薄弱,學習習慣、自律性差等問題,課堂“隱形缺課”現象明顯。醫生的服務對象是人,醫療服務關系到人的生命,同其他學科的教育相比,醫學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要求更高[1]。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重要一環在于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及其思維意識[2]。課堂教學作為高校教學最主要的環節,反映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對高校教學質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學生課堂學習質量的影響因素研究分析,提出針對性的對策,為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1課堂學習質量現狀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與非醫學類高職高專相比,學習科目多,知識量大,課程專業術語多、概念多,內容相對繁雜、枯燥、深奧,導致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精神飽滿并積極參與教學環節的學生不多,課堂氣氛沉悶。教師戲謔:“教師在課堂來個脫口秀表演,個別學生也不會抬頭看一眼。”課堂作業顯示學生對課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理想,思維能力發展、解決問題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較差。
2影響課堂學習質量因素
保險學實踐教學理念研究
摘要:基于保險學專業的定位和特色,醫學院校加強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顯得非常必要。目前,國內開設保險學專業的多數醫學院校將保險學專業定位為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文章以某醫學院保險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方案為案例,詳細介紹了如何加強醫學與保險專業的校外實習、實踐課程設置兩個個方面,并針對實踐教學中比較突出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
關鍵詞:保險學專業;醫學院校;實踐教學
2016年保險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10萬億元,同比增長27.50%。其中,財產險和人身險業務分別同比增長9.12%和36.51%[1]。在行業發展不斷加快、行業地位在國民經濟中愈發重要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保險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深入推進人才供給側改革意義重大。自2014年5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來,政府、社會特別是高校積極主動探索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推進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圍繞如何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從教育理念、方法、體制、模式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改革。目前,我國各類醫學院校開設保險學(020303)專業的數量為8所(截至2017年)。基于醫學院校保險學專業的辦學特色與培養目標定位,通過探討專業實踐教學如何更好地滿足行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本文將醫學院校開設保險學專業本科層次作為討論對象,以某校(以下稱“WY高校”)保險學專業實踐教學內容作為案例,結合同類院校的具體做法,對醫學院校如何從供給側改革入手,不斷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和內容進行探討。
一、醫學院校保險學專業的辦學定位
(一)地方普通高校的本科培養定位。近年來,中央、地方和高校對于高等教育如何不斷深化改革以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多樣化需求的矛盾日益關注。選擇在高等教育框架下改革創新還是轉成應用技術類型、應用科學型抑或是職業本科教育?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應該如何定位值得深思。高等教育自其誕生起就具有公認的質的規定性,即追求學術創新同時培養人才、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的發展,我國高校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別是高校面臨就業的壓力,因此部分高校在政策的引導下轉變為職業教育,但是,因此而忽視高等教育的本質,混淆職業教育和應用教育值得商榷。因此,拋棄創新性和學術性是錯誤的,完全用就業指標來評價高校與職業學校的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也是錯誤的。[2](二)醫學院校保險學專業的辦學定位。我國醫學院校保險學專業開設時間并不長,根據教育部公布信息整理,醫學院校開設金融類保險學專業的醫學院校共計8所,其中包含藥學院和獨立學院(表1)。我國醫學院校辦學特色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專業培養定位一般為應用型人才大多醫學院將保險學專業定位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目前開辦保險學專業的醫學院校大多是教學研究型或教學型,在保險學專業定位上也傾向于選擇應用型而不是學術型。本質上,任何高校均具備學術性和應用性,只是主要側重點不同,決定高校性質的作用不同。因此,地方本科醫學院校將保險學專業定位于應用型培養,符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趨勢,同時很好地滿足了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2.強調醫學、經濟學與保險學知識的復合型從目前開設保險學專業的醫學院校來看,8所學校均強調結合本校的醫學優勢,將臨床醫學、基礎醫學、藥學等學科作為支撐專業培養的重要基礎,強調知識、能力與綜合素質上的復合型特征。因此,醫學院校開設的保險學專業明顯不同于財經類、綜合性大學設置的保險學專業。在第八屆中國保險教育論壇上,教育部高校金融學類專業教指委員會王緒瑾針對保險專業本科教育發展提出:大學教育是專業教育,保險學是應用型學科,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應該嚴格區分,學歷教育的核心是專業基本理論教育。[3]目前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醫學院校保險學專業的定位應該明確,既區別于學術型高級專業人才,同時也不同于職業學院單純的職業教育,充分體現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定位。
二、醫學院校保險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方案與內容分析
多元主體內外聯動常態化教學質量探討
多元主體內外聯動常態化教學質量探討摘要: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根本任務,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堅持“以生為本”,樹立質量意識,做到全過程質量管理;堅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努力提高本科教育水平,把立德樹人放在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緊緊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的應用型人才;構建多元主體內外聯動常態化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并用于實踐,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教學管理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
關鍵詞:多元主體;內外聯動;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1構建多元主體內外聯動常態化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背景與意義
結合新時代醫學人才培養目標(見圖1)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3],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積極推進高校教學質量監控和管理體系建設[4-5];全面落實《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能力的意見》,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積極推進高校教學管理體系和評價方法實踐與探索[6];轉變教育理念,完善由校長辦公會、學術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督導團領導的校長負責,教學質量控制中心和教務處牽頭,院系為基礎,各職能部門協調配合的本科教學管理組織體系;完成涵蓋專業培養方案、教學質量管理、教學運行管理、教學基本建設管理、教學管理、教學研究、教學管理組織系統等主要環節的管理制度和質量標準的建立與實踐,完成教學評價方法和制度的制定與實施。通過實施多元化、規范化、常態化本科教學質量評估與監控制度,促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形成內部多元主體、全員參與、全程監控和全方位進行動態監控及外部監控機制[7-8],為新形勢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2多元主體內外聯動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
2.1加強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建設
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推廣分析
1PBL教學法推廣的意義
從教學改革的趨勢來看,高職高專的教學模式正在走向一體化。PBL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中心,提出并探討問題,沒有唯一答案。我們將其引入到教學中,設置了一定的傾向性。目前,很多院校開展的PBL課程都是多學科的綜合性課程,只有少部分在單學科中開展。我們探索在單學科內循環使用PBL,并為新型課程改革提供數據支持,同時探討新的教學方法。以重能力培養的方法來代替傳統的知識傳授,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來代替教師是教學主體。隨著手機的普及,大學生對碎片化知識的利用能力增強,他們又具有追求熱點的熱情,能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自學。我們利用設定的問題和病例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建立護理基礎的認知思維,使學生積極參與,進而增強學習效果;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以自學和組內討論的方式來代替傳統的大班授課。這樣的方式能夠形成雙向交流,利于增強師生關系;以“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討論假設,總結”五階段教學新方式來代替傳統的教學方式。[1]這樣的課程推廣可以為未來課程的整合打下基礎,將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授課模式改革為綜合課程模式,打破各學科界限,增強相關學科的橫向聯系,有機融合完整的醫學思維。通過這樣的形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橫向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使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并逐步成長為一名具備相關素質的合格護士。從這個角度來說,PBL課程具有重要的推廣意義。
2PBL教學法推廣的可行性
我們精心設計案例,主旨明確,收集了完整的知識內容,所以案例已經具備成為單課程的條件,并形成了可循環、可推廣的特點。單課程選擇PBL既存在一些問題,又有一定的特性。問題在于:有些學生初次接觸PBL教學模式時興致盎然,然而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打消了他們的積極性。例如,因其知識儲備還沒有達到相應的水平,自主討論始終無路可循,所以總是在迷茫中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目標不明,效率不高。[2]特性在于:實施過程中,PBL教學模式不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只要學生具備文章的檢索能力,在繁雜的信息中挑選出正確信息,對真假信息進行判斷,并將正確信息進行組合。這也是學生查詢、收納、分析、整合信息重要能力的培養過程。當學生具備了信息檢索的能力,必然大大提升自學能力,并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這樣才真正實現了素質教育,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大有裨益,所以PBL教學模式完全具備可推廣性。
3PBL教學法研究的主要內容
我們從“以疾病為中心———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轉變的社會需求出發,分析高職高專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在課程改革的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法,為進一步整合課程不斷探索;在高職高專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中開展“強基礎,重實踐,近臨床,親人文”課程改革[3]的前提下開展PBL教學。教學包括“教”與“學”兩方面。“教”是指改變原有板書掛圖的教學方式,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將《人體解剖學》這門形態學真正的可視化,解決《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名詞多、難記易忘的問題[3];“學”是化被動為主動,利用現代化手段將死記硬背變成網絡互動的學習,使興趣驅動學生成為主動學習的主體;實踐指的是真實的人體解剖實驗室教學環境。就解剖學的教授方式而言,除了總論部分,其它部分的課程完全具備在實驗室進行的可行性,將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有機結合,既完成了學時的縮減,又保證了教學質量。[3]研究性教學理念下的PBL是指:適應中國學生,適應基礎教育,在LBL教學基礎上,不斷將研究進展引入到教學中來,以“問題”為中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活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其目的不在于既定的答案,而在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促其發現問題,并自主地解決問題。[4]
詮釋職業道德教育的自覺與體驗
論文關鍵詞:職業道德自覺體驗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職業道德的問題越發受到關注。良好的職業道德離不開學校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同時,良好的職業道德培養也是解決道德缺失問題的根本辦法。新時代的教育需要新時代的教育方式,職業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通過創新的方式促使道德自覺的生成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而這種生成需要道德體驗模式的設計。
創新發展的時代,需要創新發展的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亦是如此。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基礎和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人們的消費意識和生活觀念也悄然發生著改變。這也意味著,我們傳統的職業道德教育的方式也需要必要的轉變——從傳統的“教會順從”向“道德自覺”與“道德體驗”的轉變。而所謂職業道德,就是某一行業的從業人員所應當具備的思想品德,是一般社會道德在某一行業領域中的特殊表現,是調整從業人員與從業對象、從業人員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醫生有醫生的職業道德,我們簡稱為醫德。教師也教師的職業道德,我們一般簡稱為師德,商人有商人的職業道德,我們一般簡稱商德。職業道德也直接影響到行業風氣的好壞與社會的和諧的穩定。簡單的說,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包括: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服務的工作意識以及清正廉潔的工作作風。當前,我們從媒體報道中經常可以看到有關醫療糾紛和教學事故的事件,而在這些事件中往往并不是簡單的醫療技術或者是教學水平問題,很多情況正是由于從業人員的職業價值觀偏差、責任意識淡化和工作態度不端正所造成的。特別是當前“小病大看”、“紅包現象”“教育腐敗”事件的頻發,都是職業道德匱乏的結果。這些問題的出現,很快便已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政府和單位也都希望努力從政策和制度上解決這些“民生焦點”,用行政法規來遏制職業道德水平的下滑。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必須還要從職業道德在日常教育的培養方面入手,特別是高等教育,高等院校作為為社會提供人才的搖籃,有著提高人才業務水平的重任,但其任務不僅是培養具有良好技能的從業人員,還應該重視道德教育,因為職業道德培養的成敗直接影響到未來從業人員的素質、群體的團結協作、以及人們的生命安全和整個社會的利益。所以說,道德培養是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教學部分。
一、道德自覺的習慣培養
亞里士多德說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復的行為所造成的。因而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我國教育家葉圣陶也曾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上看,古今中外的杰出的、成功的、以及幸福的人的成長歷程都離不開良好健康人格,而良好的人格教育又離不開道德情操的培養,而道德情操的培養不是普通的知識傳授,它依賴于良好習慣的養成。事實上,道德自覺是道德主體在實踐道德行為過程中其行為完全出自自發、自愿,而不是受外力壓力所致使的。事實上,當代大學生并不缺乏對道德規范知識的了解,特別是高校學生對道德教育更不陌生。因為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也一定是受到多年的思想品德的課程教育的。但是為什么還有相當多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很少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道德關系和道德意義或是覺得課堂上的道德規范僅僅適用于課本與考試呢?原因只能是道德教育的方式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道德的自覺也絕非依靠課堂的傳授所能養成的。他需要在生活的細節中,待人接物中以及小事上養成。這不僅需要社會環境的構建,同時也需要家庭、學校多方面的因素發揮作用。但對于我們的高等職業道德教育來說,在道德自覺地培養方面又應該做哪些工作呢?我們如何在德育的課堂教育模式上創新呢?筆者認為,道德的自覺需要道德體驗。事實上,約束性道德教育只能確定施教者做了多少教導工作,保證被教育者獲得多少有關道德的知識。但是,它卻無法使道德施教個體本身與被教育者個體之間發生有效的情感關聯,也不能使受教育個體把有關的道德知識與一定的實際道德情境有機結合起來,發生實際的體驗,因而也就無法保證道德教育的實效。道德行為的本質上其實是一種自主、自覺、自愿、自律的主體行為。主體只有在不斷反復的體驗中才能真正做到“心領神會”。而道德體驗是個體人置身于一定的關系情境中并與之發生的領悟,是一種含有價值判斷的關系融通性體驗。由此可見,道德自覺依賴于道德體驗,道德體驗是道德生成的基礎,我們可以依靠道德體驗的方式培養道德自覺地習慣,在習慣中形成新的道德體驗,形成良性的循環。傳統的約束性德育教育模式已不再適合時代的發展,我們的職業道德培養需要構建一種主體式、參與式、創新式的“道德體驗”模式來使得我們感悟道德、接受道德、發現道德以至構建新的道德。可以說,道德體驗在道德培養中,更易被學生所接受所掌握:一是道德體驗能夠發揮學生個人的純主觀意識,激發學生對事物本身的認知與思考,加深了學生對醫德的理解,是一種人本主義的學習培養方式;二是道德體驗尊重大學生參與醫德教育的主體地位,通過反復的體驗增強了學生與醫德的“情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醫德的主觀能動性;三是道德體驗是一種互動式的培養方式,通過各種創新的教育方法設計不同的教育場景,消融了道德教育過程中施教者與被教育者的二元“對立主體觀”,形成教師與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得道德的培養更具實效性。
二、道德體驗的模式構建
生物化學實驗課程思政設計研究
[摘要]《生物化學實驗》課程教學的不同環節中,可以融入“思政”元素,將枯燥的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專業實驗教學中,充分發揮教育育人的作用,增強學生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的意識;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主觀能動性;大力弘揚愛國奉獻的精神;鍛煉學生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意志;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務實求真的工作作風;教育學生關注環保,強化安全意識,使得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僅具有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具備強烈的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
[關鍵詞]生物化學實驗;思政;創新;能動性;愛國奉獻;百折不撓;嚴謹認真;關注環保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186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是對“課程思政”的科學概括,為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大學專業實驗課程的教學中不僅僅要傳授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基本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充分發揮育人的功能[1]。在實驗內容的設置上、實驗目的的闡述中、實驗原理的講解中、在實驗的實施過程中、在實驗結果的分析上等實驗課程的各個環節都可以融入“思政”的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結合到專業實驗課程的教學中,避免居高臨下地用大道理說教,而是以理服人,以典型實例來開導教育學生,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斷增強創新意識;深刻體會理論聯系實際,激發求知欲和主觀能動性;以科學家愛國奉獻的事例,幫助學生建立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實驗過程中鍛煉學生行事的嚴謹性和專業性,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磨煉學生的意志力,培養不怕困難、追求卓越的優秀品質;教育學生關注環境保護,強化安全意識。廣東工業大學的生物工程系生物化學教學團隊的教師,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對《生物化學實驗》課程進行不斷改革和創新,在課程教學的多個方面中融入思政元素,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政教育:
1增強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的意識
我們在實驗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將生物化學實驗課程設置為三個層次:基礎實驗-綜合設計實驗-創新研究實驗,從基本實驗技能的培養,到參與到全產業鏈的綜合實踐,再到創新型素質的培養,階梯遞進式的實驗課程內容,注重對學生科研思維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促使學生參與實驗資料收集、實驗方案設計、實驗過程管理和實驗結果分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為日后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奠定基礎[2-3]。雖然《生物化學實驗》是屬于基礎實驗課程,課程內容主要是驗證性實驗,通過實驗使得學生能夠牢固掌握理論知識和基本的實驗技能,但在實驗內容上,我們可以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可以結合相關學科發展和行業發展需求,設置了一些綜合設計型實驗,比如我們結合學院學科發展方向:生物檢測和生物制藥,設置了兩個綜合性實驗:《病原微生物檢測試劑盒的設計研發》和《基因工程菌的構建及產物制備》,兩個實驗均以產品的生產工藝為主線,涉及了7個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實驗相關課程的內容,包括生物信息學、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生物分離工程、酶工程和抗體工程,同時也包含了正交試驗設計、數學模型建立、動力學模型擬合以及一些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法及軟件的應用。這兩個綜合實驗可以全面訓練并強化學生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實驗方面的基礎,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努力分析問題、敢于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完成了這個階段綜合設計型實驗之后,我們結合實驗技能大賽、企業需求、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及教師的科研項目等不同的實踐平臺進一步開設生物化學實驗相關的創新研究型實驗,充分鍛煉培養學生的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的能力,讓學生在不同實踐平臺上充分展現他們的創新能力,取得驕人的創新成果。
2理論聯系實際,激發求知欲,調動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