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綜述
時間:2022-04-18 04:21:00
導語:醫學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中等醫學教育論文"target="_blank">職業教育正處在社會發展轉變階段,應把握住時展的脈搏,轉變教育觀念,加強基礎教育,改革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大力發展繼續教育,以適應現代社會對衛生人才多樣性的需求。
【關鍵詞】醫學職業教育教育改革教學質量
面對21世紀醫學科學迅猛發展的挑戰,中等醫學職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中等醫學職業教育應轉變單純以學科為中心、只重視知識傳授的教育思想以及過分專業化、單一模式化的觀念,在注重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等符合現代社會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按照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總體要求,構建起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精神,能使學生在全面成長的同時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把知識、能力、素質有機結合及綜合提高的,開放式、多樣化的中等醫學職業教育模式。
一、加強基礎教育。
中等醫學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醫技人才,強調實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視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片面強調實用性,則不利于學生基本素質的全面發展。在競爭日益激烈,科技日益發展的21世紀,個人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顯得尤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這一點在中等醫學職業教育中普遍認識不足。在國內的中等醫學教育中,重專業教育、輕人文教育的現象較為普遍,數、理、化、語文等基礎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從目前的課程設置中可以看出,基礎文化教育環節十分薄弱。特別是近兩年來,由于過于強調實踐教學,各專業的實習時間大大增加,而基礎文化課時則一減再減。基礎課程本身就具有系統性,在系統學習基礎文化知識的同時,往往伴隨著學生思維能力、思維品質及自身素質的提高,這對學生個人和社會發展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基礎科學文化教育的不足,會對學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斷能力產生影響,妨礙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另外,由于醫學科學的高速發展,每個醫學生畢業后仍需要在工作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提高,唯有這樣才能適當不斷發展的社會衛生事業的要求,而這需要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這種自主學習能力是信息時代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是保證一個人一生不斷發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礎知識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當前中職醫學生的自學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從受教育者全面、和諧、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出發,中等醫學教育應體現終身教育觀念,不僅應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技術,還需為學生今后進一步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應切實重視和加強基礎文化教育。
二、改革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
從課程體系和結構上看,現有的中等醫學職業教育缺乏專業結構層次特點,在課程安排上追求專業化、基礎化,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占主導地位,學生基本上是知識被動接受者,其動手能力、創造性較差。面對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結構的要求,中等醫學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應圍繞新形勢下的培養目標進行改革。當今課程改革的趨勢為:加強綜合教育并與勞動結合,對個體的全面發展目標不僅是重視名次發展,還重視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發展;課程內容日趨合理,課程形式日趨多樣化。中等醫學教育改革也應朝著綜合、多樣化方向發展。社會的發展要求中等醫學教育應造就醫德高尚、知識面廣、能滿足社會需要的醫療保健、預防醫學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維能力的醫生。因此,中等醫學職業教育應注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特點,以及當前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趨勢,圍繞面對21世紀的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首先,應拋棄那種過分基礎化和專業化的傾向,取消那些知識已老化的課程,不斷增添具有新知識的課程。其次,在課程設置中盡可能打破學科間界限,加強教學內容的滲透性和融洽性。再次,應遵循認知規律,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加強學科間的有序性和連貫性。基礎學科是專業的基礎,改革基礎學科如不斷加強優化組合,勢必影響專業課的學習,因此,優化基礎學科應從系統、科學、整體的觀點出發,加強學科間的廣泛聯系,刪去那些重復、繁雜的內容,增強實用性內容,改革前后課程分離、基礎與臨床脫節的課程結構,應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接觸社會。最后,應增設人文學科和文獻檢索等內容,以培養學生從事社會活動、處理人際關系、衛生宣傳教育等能力。
三、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21世紀的人才規格,要求必須確立新形勢的培養目標,而要達到新的培養目標則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單調乏味,只片面強調知識傳承,教師只起知識傳導的作用,沒能起到引導、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學生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知識只是被動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動研究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材料和書籍,自學能力也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較差。隨著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生物、心理和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對中等醫學教育進行系統改革、整體優化,加強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新型醫學人才是今后中等醫學教育的目標和方向。為此,應提倡創造性教學,即應廢棄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采取啟發式、探索式等教學模式,把培養學生創造力放在首位。教師要做到創造性地教學,首先,在知識的傳授上,應加深面向過程,即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理解其產生的基礎以及與其他知識的相互聯系等。教師引導學生以面向過程作為學習重心,其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創造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學生獲得一種創造精神,有效地促進智力的發展。其次,在教學上,應盡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應對不同的學生施加不同的影響,以喚醒他們豐富多彩的個性,并針對學生間的差別開展多側面、多層次的誘導,以滿足不同的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維是發散思維的基礎。教師應善于創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組織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善于選擇帶有情緒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達自己的判斷等。最后,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的創造素質和水平,開展教育理論的學習和教學實踐的有效訓練。
四、加強畢業后的教育,大力發展繼續教育。
高科技時代的發展,對傳統的醫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學生從學校教育得到的知識和技能很快就會變得陳舊,以致越來越無法滿足工作需要。繼續教育成為現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個人的發展歷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應加強畢業后教育和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根據區域衛生規劃,多渠道地建立培訓基地,采取靈活多樣方式,可脫產進修,也可在職培訓,時間可長可短。在培訓內容上應強調學以致用,講求實效,根據培訓對象的需要、培訓目的以及學習基礎,設計各種各樣的“搭橋”課程,在課程組織上可根據內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講座、討論、案例分析、求教與實習等多種形式。另外,培訓者在培訓中應針對地區實際,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來進行設計、安排課程并組織教學,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學習,并與工作實踐相銜接,使被培訓者能夠結合本職工作,對培訓的目的、意義和內容有正確的理解,并能轉化為工作、學習中的自覺行動。通過大力發展繼續教育,對各類醫務人員進行理論知識上的再教育、技術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養,是加速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
中等醫學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應遵循醫學教育理論,以創新提升實踐,以實踐取得突破,緊緊抓住素質教育觀、可持續發展觀、終身教育觀等關鍵問題,解放思想,大膽創新,以便使中等醫學職業教育適應21世紀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郭永松,呂世亭。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課程的改革研究報告[J]。醫學教育,2000,(5)。
[2]成尚榮。陶行知課程思想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5,(5)。
[3]袁俐。淺淡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衛生職業教育,2006(10)
- 上一篇:注重人文修養促進教育發展
- 下一篇:臨床醫學教育與可持續發展詮釋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