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療法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應用

時間:2022-08-23 10:11:43

導語:烹飪療法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烹飪療法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烹飪療法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作用的影響。方法將符合入選標準的88例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n=43)和對照組(n=45)。2組均接受系統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常規護理干預和康復活動,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烹飪療法。2組患者分別在干預前后采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漢密頓抑郁量表進行測評。結果干預結束后,觀察組患者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總分(40.05±10.83)分,漢密頓抑郁量表總分(5.44±1.50)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烹飪療法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及抑郁情緒,提高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

[關鍵詞]烹飪療法;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抑郁情緒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最常見的重性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壯年,病程遷延,具有高復發和高致殘率的特點,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1]。精神分裂癥患者大多反復住院,社會活動減少,住院生活又相對單調、乏味,造成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與他人交往意愿減少,社會性活動技能受損[2]。烹飪療法(cookingtherapy)是一種實踐性的治療方法,通過制作、品嘗美食,達到緩解壓力、改善情緒,提升日常生活獨立能力的作業治療方法。為探討烹飪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作用,我院對43例精神病患者進行了烹飪療法,取得較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對象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國際精神障礙診斷標準與分類方案ICD-10中的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3];(2)接觸合作者;(3)年齡≦65周歲;(4)住院治療6周以上;(5)有一定的視覺和聽覺分辨力,無理解障礙。排除標準:(1)伴有明顯軀體疾病及腦器質性疾病;(2)乙醇和藥物依賴;(3)語言交流障礙;(4)有沖動、外跑、自傷自殺風險。納入符合上述標準患者9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其中觀察組有2例因中途拒絕繼續參與而脫落,最后觀察組共43例,對照組共45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齡(38.33±9.10)歲;文化程度:小學11例,初中20例,高中8例,大學6例;未婚10例,已婚、離異或喪偶35例;總病程(8.58±5.03)年;治療前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Scale,PANSS)[4]總分(73.69±6.38)分。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齡(38.44±9.95)歲;文化程度:小學10例,初中20例,高中10例,大學3例;未婚12例,已婚、離異或喪偶31例;總病程(8.91±4.93)年;治療前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總分(73.35±6.40)分。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病程及治療前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方法

2.1干預方法2組患者均接受系統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科常規護理及康復治療,精神科常規護理包括:生活護理、用藥護理、一般工娛治療(做廣播操、下棋、撲克牌、閱讀書報、看電視等),健康講座等,康復治療包括:娛樂治療、音樂治療、生活技能訓練、書法繪畫治療、職業技能訓練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烹飪療法進行干預,具體操作如下。2.1.1成立干預小組成員由3名精神科護師,1名康復治療師,1名二級心理咨詢師,1名營養師,1名三級廚師,1名心理測量師組成,對2組患者分別于入組、治療結束時,由心理測量師進行測評。小組成員組織學習培訓,熟練掌握烹飪療法干預技術要點;商議制定開展烹飪療法的食譜,以制作操作簡單、容易上手的食物為主。2.1.2環境用物準備長帝CRTF52升烤箱1臺、電磁爐2臺、鍋碗瓢盆、打蛋器、不銹鋼盆等非玻璃類、不易碎的廚具用品。在治療室開辟一塊美食墻,將患者平時制作的美食作品進行張貼,促進信心及調動患者參與的興趣;進行海報張貼,進行治療氛圍的烘托。2.1.3烹飪療法治療方案采用團體治療的形式,6~9人/組,每周3次,每次120min,共6周,18次。治療分為3階段,分別包括:(1)準備階段:第1~第3次,3個主題,包括:有緣來相會、我最擅長食物分享、美食課堂。(2)美食制作階段:第4~第14次,11個主題,包括:節日里的美食、舌尖上的節氣、冷飯的華麗轉身、雞蛋的無限可能、水果繽紛秀、水果大變身、一起來拌拌、簡單就是美、我愛家鄉美食、溫馨生日會、小身材大味道,在美食制作中融入各種活潑生動的主題,如:生日會、二十四節氣、舟山地域美食,讓食物不僅成為作業治療的工具,也成為情感的載體。(3)廚藝秀階段:第15~第18次,4個主題,包括:“美食節”、廚神爭霸賽、我的美食成長記、我的烹飪那些事。治療方案見表1.2.1.4烹飪療法按如下程序進行(1)工作人員介紹治療主題內容、目的、意義;(2)患者分享交流“曾經和主題美食相關”的往事和回憶,來勾起以往美好的情感,促進情感流動;(3)工作人員介紹講解工具食材、制作美食步驟與注意事項,并邀請患者講解制作過程,促進思考和有條理表達;(4)2人一組進行食物制作,制作完畢給美食作品取名字,每組派1名成員向團體展示介紹美食,分享“美食制作過程”、“食品制作失敗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決?”,工作人員并對美食作品進行拍照留念;(5)全體患者對作品進行投票評選,選出最佳進行積分登記,在療程結束進行“金廚藝獎”頒獎;(6)患者品嘗美食;(7)分享本次烹飪療法的體驗感受及收獲;(8)工作人員和患者一起清理廚具。2.1.5激勵機制(1)康復護士觀察記錄患者的表現,給予鼓勵和督促;對懶散的患者對進步給予提點,并個體詢問具體困難;對表現優秀的患者,給予口頭鼓勵和物質獎勵,并建立光榮榜。(2)制作出勤表,對全程參與烹飪療法給予“全勤獎”。(3)每次制作的美食全體患者投票選出最佳,在療程結束進行“金廚藝獎”頒獎。2.2評定工具與方法2.2.1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Scale,PANSS)用于評定精神分裂癥癥狀嚴重程度,由簡明精神病量表和精神病理評定量表合并改編而成,由陽性量表7項、陰性量表7項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6項,共30項,及3個補充項目評定攻擊危險性,所有條目被歸納為反應缺乏(4項)、思維障礙(4項)、激活性(3項)、偏執(3項)、抑郁(4項)、攻擊性(6項)共6組癥狀。按精神病理水平遞增的7級評分:1表示無,2表示很輕,3表示輕度,4表示中度,5表示偏重,6表示重度,7表示極重度。陽性量表分范圍7~49分,陰性量表分范圍7~49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范圍16~112分,3個補充項目一般不計入總分(粗分);總分范圍30~210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重[4]。2.2.2漢密頓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采用24項版本,評定患者的抑郁癥狀,可歸納為:體質量、日夜變化、睡眠障礙、焦慮/軀體化、認知障礙、阻滯、絕望感,共7類因子結構。多數項目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各級的標準為:0分表示無,1分表示輕度,2分表示中度,3分表示重度,4分表示極重度。少數項目采用0~2分的3級評分法,分級標準為:0分表示無,1分表示輕一中度,2分表示重度。總分能較好地反映病情嚴重程度的指標,即病情越輕總分越低,病情愈重總分越高[4]。2.2.3患者自我評價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形式進行測試;每次烹飪療法結束后,收集患者對治療項目及收獲的反饋信息。2.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5.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結果3.1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評分比較(1)組間比較:治療前,2組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的6組癥狀、陽性量表分、陰性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訓練結束時,觀察組各分值均低于對照組,陰性癥狀明顯改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組內比較:治療后,觀察組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的6組癥狀、陽性量表分、陰性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總分均低于治療前,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在反應缺乏、思維障礙、偏執、陽性量表分、陰性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總分,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2抑郁得分比較(1)組間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抑郁因子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結束時,觀察組抑郁因子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抑郁情緒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2)組內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抑郁因子分及總分均低于治療前,抑郁情緒明顯改善(P<0.05)。對照組在認識障礙、遲緩2個因子評分及總分低于治療前(P<0.05)。見表3。3.3患者自我評價反饋參加烹飪療法成員中,有患者反饋,通過參與體驗美食烹飪制作,并帶回病區跟病友分享并收獲感謝夸獎,覺得自己還是一個有用、有價值的人;也有患者反饋和病友一起參與美食制作,大家相互支持鼓勵的氛圍,心情變得很好,品嘗著自己親手做的食物很有成就感,感受到重新回歸家庭和社會信心。

3結果

顯示,療程結束后,觀察組抑郁總分(5.44±1.50)分,對照組抑郁總分(9.96±3.73)分,2組總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而觀察組各因子分及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系統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及生活技能訓練、書法繪畫治療、職業技能訓練康復治療,能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抑郁情緒,而烹飪療法能更有效幫助精神分裂癥患者表達與釋放負性情緒,改善抑郁情緒。烹飪療法與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佳節相結合,制作餃子、湯圓等節日美食,并融入舟山地域特色,制作“紅燒帶魚”等舟山海鮮,通常食物承載著情感,喚起節日情感及以往對食物的記憶,豐富患者情感體驗,讓烹飪的食物成品成為與社會交往紐帶,提升正性情感。形式多樣的食品制作,改善了單調的住院生活,愉悅情緒,烹飪食物過程中需要極強的專注力,患者的負性情緒和想法得以消解。通過分享“我最擅長食物”、“我的美食成長記”等主題,幫助患者重建人際關系,減少孤獨感,促進情緒流動。評選“全勤獎”“金廚藝獎”、開展“廚神爭霸賽”等鼓勵機制,讓患者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到,被鼓勵,被認可,提升自信。分裂癥患者被突如其來、無法抑制的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所支配時,會感到無助無力感,而通過美食創作,讓食材在自己手中變換形態、飄出香氣,體驗到親力親為的成就感、價值感、駕馭感,有利于患者重獲掌控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重塑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改善抑郁情緒。

4討論

4.1烹飪療法可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身體和心理所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病率急劇增加[5],患者通常住院時間較長,導致脫離社會而影響社交功能[6];其中,精神分裂癥的陰性癥狀包括情感淡漠、缺乏主動性、社會退縮等,對患者的社會功能影響突出[7],是導致患者精神殘疾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結果表2顯示,療程結束后,觀察組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總分(40.05±10.83)分,對照組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總分(55.36±9.19)分,2組總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而觀察組各分量表及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系統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及生活技能訓練、書法繪畫治療、職業技能訓練等康復治療,能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但烹飪療法能更好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思維貧乏、情感平淡、注意障礙,降低攻擊性提升語言表達,促進社交能力,提高生活質量,與王彩虹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烹飪療法通過洗、切、炒、煮、炆、烤,充分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各種美食制作,如蛋糕制作需要通過:材料稱重、蛋白蛋清分離、蛋清打發、面糊攪拌、裝入模具、除氣泡、送入烤箱、溫度調試,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動腦思考,因此極大改善分裂癥患者思維能力。治療師通過鼓勵患者“分享制作過程”、“給作品取名字”等,幫助展開豐富想象,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改善思維貧乏。精致的美食、熟悉的氣味、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食物,增強患者主動性和注意力,從而轉移病態注意力;學習并親口嘗到自己的作品,給予即時成就感和滿足感,極大提升參與治療積極性。本研究采用團體治療的形式,通過小組合作制作美食、相互分享成果,如中秋節制作月餅,并帶回病區和病友分享,以食物為載體,促進患者之間的互動,增進彼此之間相互了解、情感互動,團體中的互動會使成員提高對自我及他人的覺察力,使他們學會新的思維方式,表現出適宜行為[9]。從而降低了攻擊行為,對穩定病情有效預防疾病復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4.2烹飪療法可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抑郁情緒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未明、病程遷延、易復發的重性精神障礙[10]。緩解期患者隨著疾病的好轉,會出現雙重心理困擾,既要面對自身疾病的困擾,又要擔憂重返社會將要面對社會歧視的影響,擔心不被社會所接受[11]。精神分裂癥的慢性病程可以導致患者逐步脫離正常生活的軌道,個人生活陷入痛苦和混亂,甚至選擇自殺[12]。

作者:陳思思 張景明 杜榮榮 林曉炯 潘志芳 單位:舟山市第二人民醫院 精神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