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肺系疾病中醫治療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30 03:54:00
導語:小兒肺系疾病中醫治療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兒肺系疾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及反復呼吸道感染等多種疾病。小兒具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點,再加上小兒寒熱不知自調,故小兒極易感觸外邪而引發肺系疾病。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熱,肺主一身之氣,主宣發與肅降是肺系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點。氣之為病,痰飲阻肺,熱邪襲肺、蘊肺是肺系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從氣、痰、熱三個方面淺談小兒肺系疾病的中醫證治。
1肺氣之病
肺主一身之氣而司呼吸,肺氣的宣發與肅降共同完成肺的各種生理功能。肺氣的失調主要表現在肺氣宣發肅降失常,以及肺氣虛損兩方面。肺氣宣發、肅降失常又多因肺氣郁、肺氣閉而致,因而肺氣病理可表現為肺氣虛、肺氣郁、肺氣閉三種情況。
1.1肺氣虛多見于小兒肺系慢性疾病,因咳嗽不已,肺氣耗散,肺氣不斂所致。表現為咳嗽氣短,痰涎清稀,倦怠懶言,聲低氣怯,面色光白白,自汗畏風,舌淡苔白,脈細弱等,治擬斂肺補氣之法,方劑如補肺湯、六君子湯等。若肺氣上逆等喘咳較甚者,伍以沉香、蘇子降氣止咳;腎虛不能納氣,動則喘甚者,加補骨脂、胡桃肉補腎納氣;若寒痰內盛,咳痰稀薄量多,可加鐘乳石、蘇子、款冬、半夏溫肺化痰。
1.2肺氣郁多因痰濕之邪或外感之邪入里蒙蔽肺絡而致。本證既有衛表不和,又有肺宣不暢,表里俱重[2]。特點是必有發熱,咳而不暢,而未有肺閉癥狀[3]。治療重點是宣泄散邪,方用牛蒡解肌湯加減,常用藥為牛蒡子、荊芥、連翹、薄荷、杏仁、桔梗、玄參、梔子,此時用藥切忌苦寒,以防冰伏遏邪。此外,還應該調理脾胃之氣,疏肝理氣,通過宣暢全身氣機,以解蒙郁之肺氣。
1.3肺氣閉多因痰飲之邪閉肺而致,為氣郁之甚。見于風邪外感,肺氣郁閉證。癥見咳嗽,或先咳后喘,重則氣急鼻煽,三凹癥明顯,涕淚全無,特點是咳多于喘,咳聲不暢。肺氣閉有寒閉,熱閉之分。寒閉:癥見發熱,喉間痰吼,痰色白黏,舌淡,苔白膩,治宜溫開,方劑如三拗湯、華蓋散;熱閉:癥見高熱,吐黃色黏痰,舌紅苔黃膩,治宜涼開,方劑如麻杏石甘湯。若寒熱不甚明顯,只是每遇情志刺激而突然呼吸短促,胸悶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鳴不著,或無痰聲,平素常多憂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脈弦者,有肺氣郁閉致喘之嫌,治宜開郁降氣,方劑如五磨飲子。
2痰飲阻肺
痰飲是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痰不僅指咯吐出來有形可見的痰液,還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滯在臟腑、經絡組織中的未被排出的無形痰液[4]。痰飲多因外感六淫,或飲食及七情內傷等,致脾、肺、腎三臟功能失調,三焦氣化失宣,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津停滯而成。小兒形氣未充,脾、肺、腎功能不足,易生痰飲,又氣血不足,咳痰無力,痰飲不易排出,更易罹患痰飲之疾。痰飲阻肺,表現為咳嗽、咯痰、咳痰或喉中痰鳴聲等,臨床施治應分辨寒痰、熱痰、痰濕、燥痰之不同。
2.1寒痰若痰白清稀,伴有無汗、頭痛、肢節酸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等外感風寒之象者,屬寒痰。治宜溫里散寒化痰為主,方劑如苓甘五味姜辛湯。若痰多欲嘔,加半夏以溫化寒痰、降逆止嘔;咳甚喘急者,加厚樸、杏仁降氣止嘔;脾虛食少,可加太子參、白術、陳皮等益氣健脾。
2.2熱痰若痰黃有塊,咳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咯血痰,伴有面赤身熱,欲飲水,舌質紅,舌苔薄、黃膩,脈滑數等為熱痰。宜清熱化痰為主,方劑如清氣化痰丸。若痰多氣急,可加魚腥草、桑白皮;痰稠膠黏難咯者,可減半夏用量,加青黛、蛤粉;惡心明顯者,加竹茹;煩躁不眠者,可去黃芩,加清熱除煩之黃連、山梔,并酌加琥珀粉、遠志等寧心安神之品;同時應注意顧護小兒脾胃,適當加用大山楂、太子參等養護胃氣之品。
2.3痰濕若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伴有咳聲重濁,痰多黏膩或稠厚有塊,色白或灰,并伴大便溏,舌苔白膩,脈象濡滑者,為濕痰。治宜燥濕化痰為主,方劑如二陳湯。若濕甚,可加蒼術、厚樸以增強燥濕化痰之力。
2.4燥痰若痰少而黏,難于咯出,并伴有干咳,連聲作嗆,喉癢,咽喉干痛,唇鼻干燥,舌質紅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等證候,為燥痰。治宜潤肺化痰為主,方劑如貝母瓜蔞散。若兼感風邪,咽癢而咳,微惡風者,可加桑葉、杏仁、蟬蛻、牛蒡子宣肺散邪;燥熱較甚,咽喉干澀,哽痛明顯者,可加麥冬、玄參等清燥潤肺;聲音嘶啞,痰中帶血者,可去橘紅,加南沙參、阿膠、白及等養陰清肺,化痰止血;若病痰飲而外感溫燥較重者,可配合用桑杏湯,以輕宣溫燥。
2.5其他痰是津液留聚所成,津液賴氣化以宣通,若氣機失調,則津液停積而為痰。因此,治痰必先理氣,而脾濕是成痰的基礎,故理脾化濕為治痰要著。痰濁蘊肺,肺氣郁滯,不能正常推動血液的運行,可使肺部瘀血,表現痰瘀互結。因此,治痰常兼治血[5]。此外,對正氣不足,輸化無權所致之虛痰,治宜標本兼顧,風痰為患又當祛風滌痰。
3邪熱侵肺
3.1發熱是兒科疾病常見證候葉天士《幼科要略》指出:“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5]。對于小兒發熱病,首先應區分外感與內傷。咽喉紅腫與否,是外感發熱與內傷發熱的主要區別,咽部紅腫多屬外感發熱,不紅腫多為內傷發熱。外感發熱,必見咽紅、舌紅等癥。里熱之證,一定要見苔黃和煩躁。小兒發熱,還要分虛實。辨虛熱與實熱主要掌握兩點:①精神:精神好、飲食好為虛熱;精神差、飲食差常屬實熱。②手足:手足涼、皮膚冷而后腦勺熱者,為虛熱;手足熱而肌膚也熱者為實熱。實熱也要分表里。如前所言,主要看咽喉紅腫與否。而虛熱主要有以下兩點:①病程長,精神好,不煩躁,舌質潤。②分清陰虛發熱和陽虛發熱,陰虛有舌光、煩躁、溲黃、汗出見癥。陰虛發熱又分肺陰虛、腎陰虛等。
3.2外感發熱因風熱之邪侵犯肺咽,邪在衛表,衛氣不暢而致發熱。可見惡風或微有汗出,不一定有咳嗽流涕,但必有咽紅、舌紅見癥,治療多用宣散之法,常用銀翹散等辛涼解表之劑。另外,只要邪在肺衛,即使高熱,也可散之,加用梔子、玄參、淡黃芩,但不可多用,也不可早用,誤用邪不易透。若熱侵心包,治宜開瀉,用瀉心湯。邪犯肝腎,治宜滋養,用大定風珠、復脈湯等方。舌焦黃,大便不通,可用通腑法以“釜底抽薪”。
3.3里熱里熱之證,除肺系自身受邪而致實熱、虛熱外,尚有其他部位罹患邪熱而累及肺系者。如腎陰虛不能上滋肺陰,可致肺生虛熱等,肝升太過,致氣火上逆,灼傷肺系,可致肺系實熱等。但肺系之里熱證仍以其自身病熱或陰虛生熱為主。
3.3.1肺實熱是由邪熱內蘊于肺、肺失清肅而出現的肺經證候,多由外感風熱入里,或風寒之邪入里化熱,蘊結于肺而致。以發熱、口渴、氣喘、鼻煽氣灼、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本證以肺系癥狀和里實熱證并見為審證要點。治宜清熱瀉肺、降氣平喘,方劑如瀉白散。
3.3.2肺虛熱是由于肺陰不足,失于清肅,虛熱內生而出現的證候。多因燥熱傷肺,或癆蟲蝕肺,耗傷肺陰,或汗出傷津,陰津耗泄,或久咳不愈,耗損肺陰,漸致肺陰虧虛而成。以患兒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燥咽干,形體消瘦,五心煩熱,午后潮熱,盜汗,顴紅,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細數為主要臨床表現,以干咳或痰少而黏和陰虛內熱為辨證要點。治宜養陰清肺、潤肺止咳,方劑如沙參麥冬湯。
總之,肺主氣,主宣發、肅降,喜潤而惡燥熱的生理特征,決定了肺系疾病多與氣、痰、熱相關的特點,其相關性表現在氣、痰、熱三邪既是肺系疾病的病理產物,又是其致病因素。肺系疾患不論發展到哪個階段,都存在著氣、痰、熱之一種或多種病理因素,三者貫穿于肺系發病的始終。從氣、痰、熱著手治療小兒肺系疾病,無疑是扼其根本,擒其首要,往往可獲佳效。
【參考文獻】
1郁曉維,孫軼秋.江育仁兒科經驗集.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4.62
2任現志.調肺氣在小兒肺系疾病治療中的應用.中醫藥信息,2005,22(5):16
3朱文鋒.中醫診斷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5.3031
4王志英.周仲瑛從痰治肺系疾病經驗集.中醫雜志,2007,4(2):108115
5清·葉天士.幼科要略.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84.18
- 上一篇:醫師資格考試暫行制度
- 下一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