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的新聞理論基礎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13 10:56:00
導語:當代中國的新聞理論基礎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當代新聞理論有著堅實的現實基礎其現實基礎包括如下內容: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黨的三代領導人的新聞思想;中國新聞理論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精華;中國當今生生不息、豐富多彩的新聞實踐。
【關鍵詞】當代新聞理論;現實基礎;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近現代新聞理論;新聞實踐
這里所說的“當代”,并不是史學上通常約定的“新中國建立以后”,而主要是指“改革開放以來”直至“當下”這樣一個下限不斷延伸的時段。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將上述時段區分為前后兩個階段。本文中的“當代”,更多地是指“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后”。
中國當代新聞理論,與當代中國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以及生生不息的新聞實踐相聯系,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聯系,有著自己的諸多特點:一是體現出鮮明的當代性。既然是中國當代新聞理論,那么它就必然攝入只有當代中國才有的新聞理論內容。必須思考和回答中國當代新聞事業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重大的、現實的問題。這就決定了中國當代新聞理論具有很強的現實感,它絕不會遠離當今社會現實、遠離生動活潑的新聞實踐。當然,歷史上的新聞理論無疑也會呈現出與它所處的時代相對應的當代性,但是,中國當代新聞理論在體現當代意識方面,其自覺程度無疑強于以往。二是內容上表現出豐富性。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改革開放的深入,“地球村”時代的到來,我國加入WTO,這些重要事件或重要因素都促使我國當代社會生活變得更為豐富、更為復雜。與此相聯系的是,新聞實踐也體現出紛繁復雜的景觀。中國當代新聞理論感應著時代脈搏的跳動,它是對當前新的新聞實踐的科學概括和理性升華,因此必然呈現為較以前更為豐富復雜的形態。三是吸納新知的節奏加快。以2001年為例,在新聞傳播理論領域,一些剛剛出現的新聞現象、新聞實踐,很快就進入了理論研究者的視野,并且每每成為熱點。曾經有論者對2001年的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熱點進行過如下描述:新聞理論研究向縱向發展,傳播學理論本土化研究得到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掀起研究熱潮,傳媒經營管理研究持續升溫,資本市場研究成為時髦話題,加入WTO對我國新聞傳播業影響的研究受到廣泛重視,傳媒集團研究開始轉向,緊密聯系實踐的傳媒市場定量研究得到關注,全球化背景下媒體霸權研究引人注目,媒介批評進入“預熱”階段。這說明,以往長期存在的新聞理論滯后于新聞實踐的現象正在改變。四是呈現出海納百川的開放性。中國當代新聞理論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從縱向來說,它繼承了以往新聞理論中的精華,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新聞理論,黨的三代領導人的新聞思想(這是中國當代新聞理論中的核心內容),中國歷史上的新聞理論中至今依然有價值的部分。從橫向來說,中國當代新聞理論廣泛借鑒世界范圍內新聞理論研究的許多優秀的理論成果和先進的研究方法,從中汲取營養;不僅如此,還放開眼光,從傳播學、輿論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諸多相關學科中廣為吸收學理的養料,借此拓寬研究視野,提高本領域的研究水準。五是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社會生活的變化頻度加快,由于新聞實踐的不斷出新,因此,中國當代新聞理論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前提下(黨的三代領導人在馬克思主義及其新聞觀中,注入了許多新鮮的時代內容),適應時展需要,直面新矛盾,研究新問題,體現出與時俱進的品格。一些重要的理論觀點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新聞實踐面前更具有說服力和指導性。這就再次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理:存在決定意識。作為觀念形態的新聞理論,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它必須與經濟、社會以及新聞實踐的發展同步前進。這是整個理論當然也包括新聞理論衍變、發展的一條客觀規律。
中國當代新聞理論有著堅實的現實基礎其現實基礎包括如下內容: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黨的三代領導人的新聞思想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新聞思想,對于中國當代新聞理論來說,既是帶根本性的指導思想,同時也是其學理內容的重要構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體系,是其新聞思想的理論基礎馬克思、恩格斯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新聞、新聞工作進行過一系列準確而深刻的論述,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新聞思想。他們從唯物史觀出發對新聞的本質進行了深入考察,闡明了自由出版物和現實世界的反映與被反映關系,揭示了新聞活動的某些重要規律;他們科學地闡明了輿論的力量,并進行了發揮新聞輿論力量的成功探索,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他們關于黨報性質的論述,也依然適用于中國今天的黨報、電臺和電視臺。他們還為分析各種復雜社會關系中的報刊現象提供了許多范例。
列寧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同時又將它繼續往前推進。他在《黨的組織與黨的出版物》一文中提出了黨性原則這一重要命題,并對此進行了系統論述,黨性原則后來成為我國新聞事業歷來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他對于新聞真實性的鞭辟入里的精到見解,既有理論的深度,又極具可操作性;他要求報刊廣泛而經常地向全國介紹范例和典型,注意發揮“卓越的范例”和“榜樣的力量”的引導作用——這一切,對于今天的新聞事業和新聞實踐仍然有著巨大的現實指導意義。也許可以這樣說,中國當代新聞理論的許多基本觀點,就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新聞思想;也有些觀點,是由此派生出來的。
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本身是處于發展之中的。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思想也有一個深化、發展的過程。列寧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在某些方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例如他所提出的出版物的黨性原則毫無疑問就是一種創造,而中國共產黨的三代領導人,也順應時代要求,對于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既有所繼承又有所發展。
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在長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后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新聞思想。他所提出的報紙是一種“重要的工作方式”的命題,“全黨辦報,群眾辦報”和“要政治家辦報”的著名主張,關于在新聞宣傳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的思想以及對“實事求是”所作的經典解釋,關于黨報風格的重要論述,關于大力倡導新聞宣傳的優良文風、反對黨八股的精辟見解,都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寶庫。
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中的重要成員劉少奇,同樣為豐富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寶庫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對于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新聞工作有著精深的思考。他提出了“橋梁”說,要求新聞傳媒成為聯系群眾的橋梁;他提出了“競爭”說,主張在黨所領導的新聞傳媒之間展開平等的競爭;他提出了“客觀”說,要求新聞報道做到“客觀”、“真實”、“公正”、“全面”;他還提出了“代言人”說,要求記者甘當人民的代言人。
作為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和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鄧小平從大局著眼,從闡明四項基本原則、安定團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反對錯誤思想傾向等等重大問題入手,對包括新聞工作在內的整個思想戰線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求,為新聞工作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鄧小平為新華社《經濟參考報》所作的“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的題詞,以戰略家的眼光,對處于信息時代的新聞傳媒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總書記,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喉舌”論加以發展,提出:“我們國家的報紙、廣播、電視等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這一論述同時強調了新聞傳媒兩個方面的喉舌(黨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喉舌)作用。二是提出了“輿論引導”這一極為重要的命題,并圍繞這一命題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三是對新聞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提出了科學的構想和嚴格的要求。
此外,、陳云、、陸定一、胡喬木、李瑞環等領導人,也就新聞和新聞工作提出過很有價值的見解,都為新聞思想寶庫提供過十分珍貴的財富。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基本精神是我們須臾不可偏離的準則;隨著時代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也在不斷地增添著新鮮的內容。這些,都是中國當代新聞理論堅實的學理基礎
二、中國新聞理論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精華
中國新聞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有許多精華,有許多歷久而不失其價值的理論觀點和研究成果。在中國近現代新聞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兩條線索。
循著第一條線索,我們看到,洪仁玕、王韜、梁啟超、徐寶璜等人關于新聞的見解是頗為引人注目的。1859年,洪仁玕的《資政新篇》問世。他在該書的“新聞篇”中提出,報紙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傳播功能(“上下情通,中無壅塞弄弊者”),輿論監督功能(“民心公議”、“”以泄奸謀”),信息傳遞功能(報道“各省物價低昂,事勢常變”,“商農覽之得以通有無”),人倫教化功能(“上覽之得以資治術,士覽之得以識變通”,“昭法律、別善惡、勵廉恥、表忠孝”)。王韜的《論各省會城宜設新報館》中提出,新報之益有三;一曰知地方機宜也,二曰知訟獄之曲直也,三曰輔教化之不及也,從另一個角度探討了激進的報紙的功能。康有為新聞思想的創新之處:一是關于政黨報刊的論述,二是關于新聞控制的論述。梁啟超提出的本報(《時報》)論說“以公為主”、“以要為主”、“以周為主”、“以適為主”,本報紀事“以博為主”、“以速為主”、“以確為主”、“以直為主”、“以正為主”的觀點,觸及了新聞活動的某些內在規律,可說是別有意味。與梁氏同時代的還有譚嗣同和嚴復。前者的“報紙,即民史也”的見解,揭示了新聞與歷史之間的內在聯系;“蓋方今急務在興民權,欲興民權在開民智”的主張,賦予新聞傳媒以“開民智”的神圣使命,無疑透出一種灼見。嚴復《國聞報緣起》中的“一曰通上下之情,二曰通中外之故”,在界定報紙功能時表現出一種世界性的眼光,堪稱至理名言。孫中山新聞思想中最有自己特色的部分是他的“輿論歸一”的主張,這一主張是他的政治理想的體現。章太炎認為,新聞作品須以事實為本,新聞評論要有獨立見解,如此方足以匡國政而為史官取材。在他看來,“以事實為本”,是新聞發揮“匡國政”功能的前提條件。這一概括表現出深邃的歷史眼光。徐寶璜的《新聞學》,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說:“對于新聞學之重要問題,則皆有系統之說明,而討論新聞報紙之性質與其職能,及新聞定義與其價值,自信所言,頗有為西方學者所未言及者。”在對西方新聞理論有所借鑒的基礎上,更多地體現出創新的精神和理論研究的系統性。
以上所列對中國近現代新聞理論建設作出過貢獻的人士,呈現出諸多共同特點。首先,他們的新聞學理研究(包括出于政治的需要對新聞所作的論述)或者新聞實務操作,大抵都受到過西方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影響;其次,他們結合自己的實踐,進行學理思考,在新聞理論的某些方面進行了頗有真知灼見的論述;最后,他們的一部分見解,在今天我們從事當代新聞理論研究的過程中仍然有著不可低估的借鑒意義。
中國近現代新聞理論研究中的另一條線索所涉及的人物,既有邵飄萍、鄒韜奮、范長江這樣的著名新聞學者或記者,又有、瞿秋白、、劉少奇等革命家。他們都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及其新聞思想的影響,因而在論及新聞問題的時候,體現出很強的洞穿力。邵飄萍著有《實際應用新聞學》。他認為,新聞學是一門“處世窮理之學,不獨新聞記者所應具,即多數國民最好亦能使之相當了解”。認為,“新聞是現在新的、活的社會狀況的寫真”,“現在的新聞紙,就是將來的歷史,歷史不應是專給一姓一家作起居注,或專訪一方面的事情,應當是注重社會上多方面的記載,新聞紙更應當如此。”從這一段論述可以看出,實際上就是要求傳媒擴大報道面,而不是只把眼睛盯著少數幾個人。1931年10月23日,瞿秋白領導的中國新聞學研究會在上海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個研究無產階級新聞學的學術團體。成立大會宣言指出:“新聞之發生,是依據于社會生活的需要;社會生活的整體,是基于被壓迫的廣大的萬萬千千的社會群眾。所以我們除了致力新聞學之科學的技術的研究外,我們更將以全力致力于社會主義為根據的科學的新聞學之理論的闡揚。”這一宣言公開亮出了以社會主義為根據的“科學的新聞學理論”的旗號。鄒韜奮在籌辦《生活日報》時提出了一系列設想:(1)廣博的言論;(2)統一性;(3)廣泛性;(4)研究化;(5)文字大眾化。與鄒韜奮同時代的范長江在新聞價值問題上有獨特的看法:“第一條,新聞必須是事實”;“第二條,新聞必須是新的事物”;“第三條,新聞的代表性”;“第四條,有利于人民”。將是否“有利于人民”作為衡量新聞事實新聞價值的重要標準,這是一種頗有創見的思考。、劉少奇、陸定一不僅是新聞理論家更是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的新聞理論觀點已成為中國新聞學的重要內容。
由此可見,中國當代新聞理論的學理基礎是相當厚實的。
三、中國當今生生不息、豐富多彩的新聞實踐
新聞實踐有力地支撐著新聞理論研究。這是因為,新聞實踐是新聞理論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對新聞實踐有著指導價值的新聞理論,源于豐富的新聞實踐,是對新聞實踐的正確概括和科學總結。離開了新聞實踐,就不可能有任何科學的新聞理論。
中國當代新聞實踐的內容非常豐富,歸結起來主要是如下幾個方面:
(一)新聞業務的實踐
一般認為,新聞業務主要包括采訪、寫作、編輯、制播等等。新聞業務的各個環節,都具有相應的規律,在從事業務工作的時候,必須遵循這些規律。新聞理論固然并不涉及新聞業務的操作層面,但新聞理論卻必須對新聞業務的新探索作出理性思考和概括。
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來,廣大受眾對新聞傳媒和新聞事業的要求有了明顯提高,而受眾的這種要求往往又難以得到完全滿足。這樣一種矛盾迫使新聞傳媒和新聞事業,除了從體制的層面進行某種改革以外,在新聞業務的改革方面明顯地加大了力度。正因為如此,新聞工作者在業務方面進行新探索的頻度大大加快。
在新聞采訪方面,體驗式采訪在一些場合常常被采用。采訪者除了進行一般意義上的新聞采訪以外,還以特定的角色身份出現,注重于捕捉被采訪者特定的心理體驗。在這樣一番采訪的基礎上形成的新聞作品,并不完全恪守客觀報道的原則,而注重于突出采訪中的心理體驗。在中國大陸,為了獲取社會特定群體的真實的生存狀態。記者隱瞞自己的身份打入此類群體,進行臥底采訪,這已經不是絕無僅有的事情了。這些,都需要從理論上加以闡述。
在新聞寫作方面,文體的概念常常被突破。報紙新聞在傳統的消息、通訊、新聞評論3種文體之外,又涌現出了一些新的難以命名的文體。1997年7月間,《新華日報》推出了一組7篇系列報道,總題為:“蘇錫常:關于結構調整的對話”。這組報道的每一個單篇,都由“調查實例”、“記者觀察”、“領導觀點”、“學者點評”4個部件構成。每篇文章已經沒有任何起承轉合的文字,而只是4個部件的這樣那樣的組合。這一組報道,既不像消息,也不像通訊,當然也不屬于新聞評論,可謂“四不像”。只要我們稍稍留意一下,就不難從報紙媒介上發現這一類“非驢非馬”的新的新聞文體。
考察原有的新聞文體,我們也會有新的發現:由于新聞工作者存在著突破固有文體、進行文體創新的意圖,并在這一方面作出了切實的努力,因此對某種新聞文體進行細分,難度已明顯加大。
(二)新聞傳媒經營的實踐
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后,新聞傳媒逐步走向市常到目前為止,國內傳媒市場已經形成。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傳媒的經營不斷得到增強。
傳媒的經營包括:
一是新聞產品和其他信息產品的市場銷售。這一點報紙媒介表現得特別突出。在一定限度內擴大報紙的發行量是完全必要的。因為報紙的影響力是以一定的發行量為基礎的。現在需要從理論上深入加以研究的是:報紙的發行量與影響力、與經濟效益之間的最佳結合點。
二是廣告的經營。對于傳媒來說,廣告和新聞是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廣告經營現在已經成為傳媒經營的重要內容,廣告收入已經成為傳媒生存和發展的最主要的經濟支柱。在傳媒內部,廣告部門的地位有所提升,廣告經營隊伍有所加強,廣告的研究開發逐漸得到重視。傳媒研究應當將傳媒的廣告經營作為自己重要的研究內容。
三是其他產業的經營。其他產業的開發,有些是充分利用新聞傳媒現有的設備,承攬印刷加工業務,信息處理加工業務;有些則是進行房地產開發,或者經營旅游、賓館、餐飲等業務。總之,新聞傳媒除經營傳媒產品以外,經營其他產業,目的是為了增強傳媒的經濟實力,獲得傳媒發展所必需的巨額資金。
四是資本的運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缺乏資本的媒體難以為繼。吸納資本,事關媒體生存和發展的大計。曾經有人將傳媒的融資方式形象地概括為如下兩種:一是“傳媒辦公司”,再將公司所獲得的資本反哺傳媒;二是“公司辦傳媒”,公司出資進入傳媒資本運作的層面。通過上述兩種渠道,傳媒都可以獲得資本,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相同的;然而,傳媒的自主權情況卻不大一樣。通過第一種方法,傳媒獲得了資本也保留了自主權;而通過第二種方法,傳媒獲得了資本卻失去了自主權。1999年初,四川電器公司以93%的股份收購了《成都商報》的發行投遞公司,與《成都商報》共同經營該公司。四川電器公司取得了《成都商報》10年的獨家發行權,而《成都商報》則憑借該公司的經濟實力“借殼上市”,從而獲得了更多的資金。這類嘗試,既為傳媒的發展贏得了豐厚的資本,同時又將對于資本的回報嚴格地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應當說是可取的。
在傳媒融資的問題上,在當前情況下,主管部門作出了相應的新規定。據新華社2002年1月15日報道,、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對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作了進一步部署。有關部門負責人就大家關心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融資政策作了介紹。我國的新聞媒體由國家經營,不吸收外資和私人資本。根據事業發展的需要,報業集團、出版集團、廣電集團的新聞宣傳部門經批準可在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部門融資,其經營部門經批準可以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由集團控股,吸收國有大型企事業單位的資金,投資方不參與宣傳業務和經營管理。發行集團經批準可吸收國有資本,非國有資本和境外資本,由本集團控股。由此看來,我國新聞媒體由國家經營,不吸收外資和私人資本,在這一點上是毫不動搖的。新的變動:一是報業集團、出版集團、廣電集團的新聞宣傳部門可在規定的部門融資,這些有關部門的資金能量將得以釋放;二是明確規定報業集團、出版集團、廣電集團的經營部門可以吸收業外資本,但僅限于國有大型企事業單位的資金;三是對發行集團在融資政策上更是有所放寬,準予吸收境內國有資本、非國有資本和境外資本。
過去的新聞理論研究,在新聞傳媒的經營問題上投入的力量明顯不足。這種狀況亟待改變。
(三)新聞管理工作的實踐
有管理者就有被管理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一對矛盾。新聞事業由于事關輿論導向,事關社會穩定大局,因此總是理所當然地受到黨和政府以及有關管理部門的嚴格管理。這樣一種情況,即使是未來也不會有很大的改變。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包括經濟體制的變化,政治民主化的推進,各方面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高科技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廣泛運用,等等),新聞管理理念和新聞管理方式必然有所調整。用計劃經濟條件下的一套管理方法來管理今天的新聞工作,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的。新聞主管部門在實際工作中,已經積累了對走向市場以后的新聞傳媒進行有效管理的某些經驗。正在探索加入WTO以后對新聞傳媒進行管理的應對策略,對網絡時代新聞事業的管理工作的探索也已經全面展開。新聞管理工作者所進行的管理實踐和理性思考,雖然不一定成熟,但無疑應當進入新聞理論研究的視野。對于新聞主管部門來說,如何遵循意識形態規律、新聞內在規律和傳媒市場規律對新聞事業進行管理,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這是今后很長時間內要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公務員之家
新聞事業管理,也還存在于新聞傳媒的內部。通過對內部各個層次和各個部門的管理,將人力、資金、信息等各種資源進行合理整合,調整到最佳狀態,傳媒方能增強自身的競爭實力,提高受眾的滿意度,擴大市場占有的份額。湖南廣電對頻道和欄目資源配置、節目和影視劇生產銷售、財務預決算、產業經營開發等進行統一管理;同時,實現“頻道競爭,精品上星,末位淘汰,整體提升”,把7個頻道的精品節目捆綁上星,創造湖南廣播電視大品牌。這可說是新聞事業內部管理的有益嘗試。
中國當今新聞實踐是如此豐富,令人目不暇接。新聞實踐總是向新聞理論研究提出一系列新的課題,也總是能夠引發新聞理論工作者的深入的理性思考。也許可以說,這是當代新聞理論能夠在較高的層面上不斷發展的肥沃土壤,它有著直接現實性的品格。但是,新聞實踐總是相對蕪雜的,在對它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做加工整理、去粗取精的工作,以從中揭示其固有的客觀規律。這正是新聞理論研究工作價值之所在。
注釋:
①劉鵬:《在實踐發展中尋求理論創新——2001年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熱點綜述》,《新聞記者》2002年第1期。
②請參見丁柏銓:《論傳媒市撤,《新聞記者》2002年第4期。
③1989年11月28日《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辦的新聞工作研討班上的講話》,見《求是》1990年第3期。
④徐培廷裘正義:《中國新聞傳播學說史》第322頁,重慶出版社1994年出版。
⑤同上書,第1034頁。
⑥薛穎旦、張粉琴:《看電視湘軍如何打造“傳媒航母”》,《新華日報》2000年5月23日。
- 上一篇:新聞評論的再認識分析論文
- 下一篇:新聞傳播學雙語教學措施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