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范文

時間:2023-10-27 17:52: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篇1

關鍵詞 當代 大學生 法律意識 缺失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卻比較薄弱,大學生犯罪呈現逐年增加趨勢。要想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就應重視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缺失的現狀,優化當代大學生發法律意識缺失的現狀。在探索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缺失的過程中,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當前大學生教育關注的重要課題。因此,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缺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鑒于此,筆者對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缺失進行了初步探討。

一、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的體現

影響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因素較多,阻滯了法律制度的實施效果。就目前而言,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缺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法律認知偏差、法律情感淡薄和法律意識缺失,其具體內容如下:

(一)法律認知偏差。

法律認知就是大家對法律制度內容的了解和把握程度。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缺失與當代大學生的法律認知偏差不無關系。法律認知是法律意識理性認識的產物,是法律意識的知識基礎。法律認知偏差的出現,是根據一定表現的現象或虛假的信息而對他人作出判斷,大學生的法律認知是建立在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之上的。但是,由于當代大學生對法律基礎知識的認識不足,造成法律認知偏差,致使在理解法律相關知識時存在著缺陷。

(二)法律情感淡薄。

法律情感淡薄也是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缺失的重要表現。在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中,法律情感是社會主體基于對法律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對法律的感情。情感體驗就是用感性帶動心理的體驗活動,法律情感與法律意識密切聯系,是法律意識的感情因素和心理動力。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情感較為淡薄,對法律缺乏親近感,不適應我國法制現代化和法律意識現代化建設。

(三)法律信仰缺失。

法律信仰缺失在當代大學生中也普遍存在。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設不可或缺的內在要求,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即大學生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對法及法律現象反應過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在大學生法律意識結構中居于最高理性層次。法律信仰是法制建設的奮斗目標,目前,大學生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法律信仰缺失的現象,制約著我國法制建設的進程。因此,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勢在必行。

二、培養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策略

在了解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的現狀的基礎上,為促進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培養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策略,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治主體意識。

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治主體意識是培養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關鍵。法治主體意識,是指在依法治國的環境下發揮主體的自覺能動性,積極的參與法治建設的意識。要想提高大學生學法的自覺性,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治主體意識,首先需培養其自覺參與立法、帶頭守法的意識。其次,要使大學生做到要嚴格執法,勇于護法,使其真正形成依法辦事的良好習慣。最后能夠清晰地認識自身的責任不是法律強加的,而是行使權利時的必然選擇。

(二)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律至上意識。

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律至上意識是培養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重要環節。所謂法律至上,就是指在一定范圍內,居于最高地位、享有最高權威、具有最高效力的是法律。只有樹立法律至上的意識,把法律作為最終的、最權威的價值判斷標準,才有可能建設民主法治的社會。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律至上意識,需要大學生正確處理法與權、法與情的關系。拋棄一切對于法的錯誤觀念,從而真正樹立起法律至上的意識。

(三)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律運用意識。

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律運用意識也是培養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有效途徑。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律運用意識,必須明確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意識。要明確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意識,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律運用意識,可以從兩個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要樹立依法行使權利的意識,真正做到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另一方面,要樹立自覺履行義務的意識。法律義務是社會主體根據法律的規定必須承擔的作為或不作為責任,意味著法律對法律關系主體的一種約束。對此,需要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到權利與義務是相統一的,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三、結語

總之,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面對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的現狀,要培養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應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制主體意識、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律至上意識、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律運用意識,不斷探索培養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法律能力,改善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的現狀。

(作者:閩南師范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

參考文獻:

[1]張燕.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人民論壇. 2010(29).

[2]肖瀟.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途徑選擇.湘潮(下半月). 2010(06).

[3]王楠.淺談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思考.天府新論.2009(S1).

篇2

關鍵詞:大學生 法律意識 培養途徑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指人們對于法律和有關法律現象的觀點和情感、態度的總稱,它表現為探索法律現象的各種學說,對現行法律的評價和解釋,人們的法律動機,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運用的程度以及對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它包括法律認知、法律情感與意志、法律價值觀三大部分。法律認知是人們關于社會法律現象科學認識活動的結果,它是人們關于法的一般理論和法律發生、發展的歷史及其規律,以及一個國家和地區現行法律的內容和特點等方面的知識的總和。法律情感是指社會主體對法現象的主觀心理態度或心理反應,是社會主體主張權利,為權利和法律而斗爭的內在心理動力,是一個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法律意志是社會主體為維護法律的尊嚴,勇于同違法犯罪行為斗爭的主觀心理基礎,表現為主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畏、不畏誘惑和脅迫的堅強的守法精神和護法品格。[1]法律價值觀,包括法律評價、法律理想和對法律價值(如公平、正義、自由等)的理解與接受,它是可能對立法、政策適用和司法判決等行為產生影響的超法律因素。它們是一些觀念或普遍原則,體現對事物之價值可追求的理想性等進行的判斷。

據此,我們可以將大學生法律意識表述為:大學生群體對法、法律或其現象的反應形式,即心理、知識、觀點和思想,包括對法律的情感、認知、評價和信仰等的內心體驗。中國當代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他們的法律意識如何對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進程有很大影響。所以,很有必要對這一群體的法律意識給以關注。

一、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

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備社會主義現代法律意識的基本內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時還區別于一般社會群體的法律意識。就其主體而言,大學生的年齡層次、受教育程度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或社會公眾;就其內容而言,由于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學人生觀和世界觀,致使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因此,他們的法律意識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

2001年,有關機構對全國在校大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1萬余人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幾乎所有大學生都贊同“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戰略目標,認為應該自覺守法、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等等。然而,同時卻有42.67%的人同意“只有私了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應求助于法律”,15.41%的人“遇到法律糾紛”選擇“托人私了”,80.96%的人認為“在親情和法律面前,有時確實不好辦”,42.97%的人認為“能夠鉆法律空子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有52.54%的人“買到假冒商品”后只能“自認倒霉”。這些數據表明,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覺醒和增強,但大多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水平上,而且“知”與“行”存在較大反差;在不同大學生當中法律意識水平參差不齊。[2]從大學生的行為表現來看,也是如此。一方面,大學生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事例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大學生違法犯罪的事例也不鮮見,如盜竊、搶劫甚至、、殺人等犯罪行為,以及打架斗毆、毀壞公物、剽竊他人學術成果、隨意撕毀就業合同等違法行為時有發生。而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必要的自我保護意識,致使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犯和損害。其中不少女大學生對自身安全關注不夠,有些大學生在就業、勤工助學過程中被騙,有的大學生上網交友陷入不法之徒布下的陷阱……

分析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不難發現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第一、當代大學生有著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法制意識。隨著知識的積累,視野的擴大,大學生開始學會對現實行進行深層次的理性思考,關注國家的法制建設,更關注自己的合法權益。但他們又往往富于幻想,急于求成,缺乏對國情的全面了解,缺乏冷靜、理性的分析,常常又表現出情緒化的傾向。第二,法制心理狀態呈現出多樣化傾向。有些學生對西方的三權分立制度比較欣賞,主張在法制建設上全盤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也有些學生受到我國傳統法律文化消極因素的影響,輕視法律的作用。第三,更加注重實現自我價值,但他們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喜歡以批評的眼光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為表現個性,甚至把學校規章制度視為束縛其思想和行動的多余之舉,對法紀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作出違規的情況。第四,相當一部分學生雖然法律知識懂得不少,然而現實生活中,其行為與法律規定背道而馳,守法的自覺性較差,形成“學而不用”,“知而不信”現象。學生對法律的信任度不樂觀,對待是非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態度不夠堅決。

上述情況表明由于受社會負面文化和學生自身道德以及心理成熟程度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面對這種情況,對大學生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提高他們的法律素養,勢在必行。轉貼于

二、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調查表明,28.49%的大學生表示愿意接受“法制教育”,其中有11.34%的人把自己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內容選定為“法制教育”;38.04%的大學生已明確意識到自己法律意識方面的不足,認為自己必須“積極學習法律知識”。[3]這表明,大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比較高,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基礎和有利條件

針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及特點,我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1、精選內容,擴充課時,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完善法律基礎課堂教學。

首先,樹立憲法法律意識。憲法最主要、最核心的價值在于,它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列寧曾指出: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從憲法的基本內容可以分為兩塊,即國家權力的正確行使和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然而,這兩塊并非地位平行的兩部分,就二者的關系而言,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憲法的基本出發點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其次,通過民法、刑法、行政法、婚姻繼承法、訴訟法的基本理論與知識的學習,使大學生正確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在履行義務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幫助大學生形成依法辦事、同違反憲法、法律以及破壞我國法制的行為斗爭的思想意識。再次,在擴充課時的基礎上,改進教學方法,增加“案例法”、“體驗法”、“討論法”提高教學效果。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拓展第二課堂。

走出課堂,旁聽審判,讓案例事實說話,會比老師在課堂上的泛泛講解更有震撼力。庭審過程中,嚴謹的法庭調查,激烈的案情辯論,法庭對事實的認定,對法律的適用,會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法的神圣與威嚴。此外,參觀監獄、指導學生自己成立各種法律協會、法律社團,進行普法宣傳。同時,還可以廣泛關注“今日說法”之類的法制節目,閱讀參考法律書籍。這些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人生追求目標,增強大學生的公德意識。

道德與法律的同質性和功能上的互補性以及兩者界限的模糊性是道德與法律進行一體化運作可行性的基礎。雖然道德與法律有很大差異,但在規范這終極意義上兩者先天是兼容的。而且我國傳統社會中的“禮”,這種倫理法律化低成本高效運作的歷史為我國法制現代化提供了道德與法律一體化運作的歷史實證的先河。尋找道德與法律的契合點,通過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這將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課題。

4、齊抓共管,著力構建高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大學生法制教育網絡。

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而是涉及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需要全體社會共同關注,需要各個環節緊密配合。首先必須依法治校,保證良好的校園生活環境,切實抵制社會不良文化的進入。家長要注重對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學校教育;司法機關也應該有重點地與大學定期聯系,加強校內的司法宣傳教育;政府職能部門則應力所能及地為大學排憂解難,要切實采取可行的措施,優化社會大環境以及校園環境。通過這些方法和措施,形成一個好的法治環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現代法制的熏陶,從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高級建設者,其法律意識的強弱,法律認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影響著社會的民主法制化進程。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預防和抑制大學生違法犯罪,同時提高其運用法律進行自我保護的能力,促進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完善,更有利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劉旺洪.法律意識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2-13:73.

篇3

關鍵詞:法律意識;現狀;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3)02-0051-02

一、民辦高校學生法律意識現狀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問題上的共性

在民辦高校工作的人都有這樣一種共識,那就是我們的學生處理問題時往往采用非常不冷靜的行為,最終導致家長和老師都不愿意看到的令人心痛的結果,學生本人事后也是追悔莫及。

通過對近些年發生在大學校園或大學生身上的各種案件的分析,我們也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說大學生假期打工被騙;就業時誤入非法傳銷而無法脫身;因生活瑣事、情感糾紛引發的傷人、傷己事件的頻發無不透露著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欠缺。那么近年來,從清華大學劉海洋的“潑熊事件”,到云南大學馬加爵殺人案,再到眾所周知的“藥家鑫案”和口出狂言的“我爸是李剛案”等具有代表性案件的發生,表明我們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問題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1.法律知識掌握程度較低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形式對大學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法律知識掌握情況調查,總計發放調查問卷2300份,收回2151份,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對于相關法律法規,約80%的學生都表示知道一點,但具體內容并不是很清楚。當問及憲法關于公民權利的規定時,全部知道的學生還不到10%。這表明現在大學生整體法律知識水平存在明顯欠缺。

2.法律觀念淡薄

由于法律知識的欠缺,很多大學生法律觀念呈現出模糊的狀態。他們往往只關注自身的利益,考慮問題時也多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上過大學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觸,我們周圍的很多人都熱衷于購買二手的東西,這樣既經濟又實惠,可是很少有人關注這些東西的真正來源,在購買時經常無意間成為不法分子的銷贓對象,其行為已經觸犯了相關法律,可他們卻渾然不知。

現在的學生還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他們分不清什么行為是正當的,什么行為是違法的,他們也分不清違法與犯罪之間的界限。比如在大學校園發生過這樣的案例,有人在自動取款機上取款時,發現了別人遺留在取款機上的銀行卡,便直接從別人卡中取出了一定數量的錢,事后及時醒悟,將卡和錢都歸還失主。我們的學生想當然的認為這樣做就沒有事情了,不會受到不良影響,殊不知其取錢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應當受到法律的制裁。

3.法律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

通過調查結果表明,大約有40%的人認為迫不得已才會求助于法律,約15%的人遇到法律糾紛時會選擇托人私了,甚至有40%左右的人認為可以鉆法律空子,有60%左右的人利益受損時選擇自認倒霉。這表明,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大多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水平上,而且理論與實踐存在明顯反差。

通過大學一年級關于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我們期望學生遇到問題、糾紛時,能采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可當調查問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能不能想到并應用法律來解決時,絕大多數同學表示,想不到,即使想到了,也覺得太麻煩了,不想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每當同學之間發生矛盾糾紛時,他們往往頭腦發熱,采取過激的行為,甚至是非常愚昧的方式,從而造成嚴重的后果。

還有的同學認為,當問題發生時,想到了通過法律來解決,可是不知道運用哪部來解決現實的問題。比如,學生就業時,用人單位扣押學生的身份證、學歷證或讓學生繳納抵押金,我們的學生想不到要運用《勞動合同法》來維護自己權益;在他們購買東西時,習慣性的不索要發票與“三包”憑證,自己的財物被他人非法處分時經常無所適從,不知道要應用什么法律理論來解決問題。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法律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

(二)民辦高校學生法律意識問題之特殊性

之所以將民辦高校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加以分析,是因為這部分學生的思想會呈現出普通大學生不一樣的特點。

高考過后,這部分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績,在與其他同學相比之后會產生極度的自卑心理。但當他們選擇了民辦高校,特別是當踏入民辦高校的大門之后,他們又會產生強烈的不認輸的心理。正是在這樣的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他們一方面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大家的認可,然而由于沒有對自己有一個客觀清醒的認識,在遇到問題時,通常會將責任歸結為他人或外界因素的影響。

在當前大的社會環境之下,民辦高校為了獲得足夠的學生資源,往往是各種手段并用,導致其生源背景復雜,個人素質存在極大差異。學生由于家庭經濟情況、學習習慣與能力、學習態度的不同,其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的表現差距巨大,所以在學生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困難。

再有就是每當學生就業時,民辦高校的學生往往受到歧視,就業壓力較之普通高校學生而言則大的多。民辦高校學生往往對自己的未來感到無望,從而不思進取,為各種危機的爆發埋下了潛在的不良誘因。

正是由于民辦大學生身份的特殊性和呈現的思想特點,就更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再加上社會壓力和競爭的激烈,他們很容易受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影響從而走上犯罪的道路。這部分人的法律意識會呈現出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法律知識掌握程度更低,甚至根本就不掌握;法律觀念淡薄,甚至無法律觀念,更談不上法律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

二、影響民辦高校學生法律意識因素

(一)社會因素

1.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人治”、“禮治”,而“法治”往往被冠以惡名。經過幾千年的“人治”、“禮治”的洗禮,“重人治,輕法治”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社會中仍然殘留在很多人的潛意識中,經常會有因人廢章的事情發生。與此同時,道德在我們的社會中經常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最為重要的手段。中國人的思維已經形成了以道德思維最為強勢,其次是政治,再次為社會學思維,而法律思維則處于最末尾了。

2.現實法治環境的影響

盡管我們大力倡導并實施依法治國方略,但現實卻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時有出現,甚至、知法犯法、情大于法、錢大于法、權大于法的現象也經常發生。在這種不良法治環境的影響下,大學生對于能否依靠法律來保護自身的權益沒有信心,從而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及應用產生消極影響。

(二)學校因素

民辦高校對于學生的培養注重應用能力,這就決定了在課程設置上重視專業課,忽視或淡化法律基礎課,學生獲得法律知識的途徑非常有限,各學校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就成為學生了解法律、運用法律的重要途徑。然而該課一般被作為考查課安排,多數學生不重視,且從這門課程內容編排上我們可以看出,法律基礎僅占一小部分,課時少,對于法律的講解都是一帶而過,對于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況且該課程中法律部分內容過多注重法律理論,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多關注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在該課教學過程中,老師滿堂灌,老師只是機械的告訴學生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將法律知識僵硬的傳給學生,效果很差。還有就是各民辦高校為了壓縮教學成本,往往是授課教師人數少,課堂班級人數多,根本無法保證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謝山河,黃章華.關于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調查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08(7).

[2] 王 瀅.淺談民辦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及法律意識培養[J].法學研究,2011(6).

[3] 喻 軍,姚 健.構建生活化的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模式[J].當代教育論壇,2009(4).

篇4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觀念;法律基礎;法律意識

大學生“天之驕子”,很難與不懂法、違法犯罪等聯系起來,但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不但存在,而且嚴重。當代大學生犯罪案件頻發的原因之一是大學生法律觀念薄弱。2010年10月20日深夜,駕車撞人后,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駕車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時再次撞傷行人,后來再其父母的陪同下投案。2013年4月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殺人罪向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檢察院提請逮捕復旦大學“4•1”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2004年2月,云南大學大二學生馬加爵殺死舍友并且藏尸衣柜;成都某大學學生徐某,因女友許某移情本校在讀博士周某,一怒之下刺了周某30多刀致其死亡;這一系列的血案都映射出研究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重要性,通過對這些案例的研究我們可以有效地找到大學生犯罪的原因,了解大學生犯罪的心理從而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從內心中學法、知法、懂法、用法,以提高大學生的修養,減少大學生犯罪!

1當代大學生法律觀念現狀

對地處甘肅張掖的河西學院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的學生涉及學校所有專業,包括非法律專業的文科學生和理工科學生;法學專業學生和不涉及法律專業的學生,通過調查問卷顯示,大學生法律觀念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1大學生法律觀念淡薄、法律意識不高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的顯示,參與調查的同學中31%的同學對于法律問題非常關注,50%的同學關注度較為一般,有少數的同學只是偶爾關注,雖然現在學校開設了法律教育課程,但是由于課時量小、學習時間短,大多數同學并沒有關注法律的意識。在統計同學們對法制宣傳日的了解情況來看只有63%的同學能準確的認識到我國的法制宣傳日是哪一天,其他37%的同學對我國的法制宣傳日不甚了解,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們學校以及社會媒體對于法制宣傳做的還不是很完善,查閱相關數據也能說明近幾年來的法制宣傳確實讓我們相當一部分的同學了解了我國的法制,在增強同學們的法律意識方面有很重要的意義。當前大學生只重視學生專業課,而對于公共課不夠重視,大部分學生對法律的學習只是靠臨考前的突擊。總結來說我校同學對于法律問題的關注度還是較高,但是大多數同學都對法律知識一知半解甚至還存在許多錯誤的認識。

1.2對司法機關有一定的信任但對相關法律知識缺乏認識

在對司法機關的信任程度了解來看有83%的同學選擇信任,這于最近幾年國家重視法制建設,對于法治大力宣傳的結果。也是同學們對法治中國建設的肯定。在我們問及公訴是誰向人民法院提出控告的問題時,有70%的同學明確知道公訴的含義但是仍有30%的同學不了解保護公民切身利益的公訴所代表的含義,對于法的價值辨別不明確使得同學們在面對法律問題時不能用最正確的方法去解決,也說明了同學們對于認識一些涉及國家公共安全的犯罪是比較模糊的。在同學們對我國的立法機關的了解情況也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同學不清楚的時候,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學不太了解我國的法制建設也充分證明了我們學校對于同學們的法制宣傳是比較不到位的。在問及緩刑的執行和未滿十四周歲的公民需負責任的情況時有45%的同學對于這些專業知識不甚了解,從側面反映出我校的大學生對于專業的刑法知識了解較少,相反在對于我校法學專業學生的問卷中可以看出他們其中90%的同學對于這些較為基本的刑法法律知識較為了解,85%的同學對于較為生僻的法律知識較為了解。

1.3對法的價值認識不足,缺乏法律信仰

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形同虛設”,在我國由于歷史上在法律意識方面的缺失,導致現在的大學生法律觀念比較淡薄在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方面不夠積極,甚至習慣于用不合法或者忍氣吞聲的方式來處理對自己不公平的人或事。在調查中問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問題時有65%的同學了解法律的真正含義,至于其他的35%的同學對于涉及我們自身權益保護的法律的根本都不甚了解對于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意識也是比較薄弱。在對于法律知識進一步學習的問題有93%的同學認為非常有必要但是卻苦于沒有開設專業的法律類的課程以及專業的限定使他們沒有條件去深入學習法律知識;有60%的同學認為自己以及身邊的同學法律意識一般般。近60%的大學生不知道如何維權,不會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只是發發牢騷、抱怨幾句;同時對于現實生活中的一些違規犯罪行為,超過45%的大學生選擇視而不見、逃避,不愿理會制止;問及是否會在晚上或無人時闖紅燈和購買來路不明的物品時,會與不會的比例卻非常接近,令人堪憂。這種對法律“無所謂”的態度值得深思,需慎重采取相關舉措加強大學生法律知識,激發他們的法律潛意識,逐步推進我國校園法制進程。

2當代大學生法律觀念淡薄的原因

2.1傳統思想對當代法律觀念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優秀文化傳承的文明古國,有著許多的優良傳統,但是也有一部分糟粕,在我看來我國傳統的一家一戶自然經濟的生活方式致使我國人與人之間經濟的交流不是很緊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間隙很少,占據較大沖突數量的是家庭矛盾沖突,而且大多數的家庭糾紛也被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所解決,因此對于訴訟從心底的一種厭惡,對于小事不上公堂的思想甚是嚴重甚至古代公堂開始訴訟之前都會杖責原被告以示懲罰,這些做法讓國人代代相傳,導致有一部分現代大學生還是不能直視法律,古代“懼訟”的這些思想都對現代國人形成完善的法律觀念產生了消極影響。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引導,法律觀念慢慢在國人的腦海中出現、發展,但是這對于一個完善的法制體制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當代大學生的法律觀念發展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是領先于其他未經過系統教育的國人,但是這種思想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對于大學生的法律思維仍然是一種很大的限制。

2.2法制教育未發揮其真正的作用

在我國來說,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都沒有對于法律專門開設的學習課程,沒有將法制教育真正的加入到國民教育中去是的我國的公民在先天基礎上就沒有奠定很好的法律意識,其次現階段我國的法制教育還處于應試階段,學生忙祿于應付考試而不是真正的對于法律知識的認識、理解和應用。我國開設的法律公開課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法律知識僅占三分之一左右而且還涵蓋了法理學、憲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且只是這些法律框架的基本羅列,對于法律知識的基本簡介,根本上來說并沒有多么大的作用,起不到培養學生法律觀念、法制意識的目的,僅僅只是讓學生能夠知道我國有哪些基本法律可以保護公民的權利、公民該履行那些基本的法律義務而學生對這些權利和義務一知半解,這還遠遠達不到當代大學生所需要掌握的法律知識和需要達到的法律觀念深度。

2.3社會道德下降,不良現象影響著大學生

近年來“小悅悅”事件、扶老奶奶被訛、高發的碰瓷事件、以及QQ、微信和網絡上流傳的一系列片面的負面消息都對大學生有很深的影響。大學生雖然還未正真的踏入社會但是隨著日漸發達的網絡使得大學生的思想和社會現實之間出現了很大的斷截面,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學生誤把社會上很少發生的不公平事件認定為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使的大學生成為最怨天尤人的一類人。由于大學生的世界觀正在完善的過程中,大學生對社會事務的理解不夠透徹,現階段的大學生不可避免的容易沾惹不良嗜好,使其對事物的然是產生偏差,導致其無法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2.4任課教師教學方式單一,法律課程不易引起學生興趣

首先,在我校擔任法律公共課教學的老師多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老師任教,就其法律專業知識來說缺乏專業認識;其次法律本就枯燥無味對于法律專業的同學來說都是如同嚼蠟,而公共課老師又使用常規教學方法進行講解使得學生一周一節的思修課上的更加索然無味,甚至一部分老師只是將書本知識簡單講解了事,更加讓本來就很少的法律公開課起不到其該有的作用,課程效果大打折扣,直接影響到培養學生法律觀念這一課程初衷的實現。

3如何提高大學生法律觀念

3.1增設法律公共課程提高法律類社團的存在感

要積極組織和開展法律教育課程和法律意識培養的措施,活躍于校園內的有關法律的社團也應該積極開展活動,培養同學們的法律興趣,活動開展要注意避免形式化、古板化,要讓學生們去參與和配合中真正有所收獲。用運較為寬松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讓同學們了解法律知識提高同學們的法律意識。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形同虛設”因此我們要盡量傳播正能量為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建立起他們對法律的信仰度。

3.2加強法律宣傳

改變往年來只在12月4日的法制宣傳日大做宣傳的模式,將法律宣傳常規化,從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個層面進行法制宣傳,讓法律知識走進校園,走進宿舍,走進同學們的生活中去,讓大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法律,使用法律,潛移默化的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

3.3推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提升思路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踐,離開了實踐法律將失去他存在的根基和價值。因此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活動,將法制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將大學生法律實際應用能力作為高校法制教育檢驗的標尺。并且大學生法制教育不能簡單的局限于學校應當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具體應該有以下兩個方法:一是,通過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區,組織學生向社會大眾宣傳法律知識,宣揚法律精神。二是,舉辦法學知識競賽、辯論賽講課堂向外延伸。高校法律教育意義重大,在于在當今大學生犯罪頻發的情況下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尋找大學生犯罪的原因,切實探索提高大學生法律觀念的方法,讓大學生成為對社會合格有用的人才,這需要多方面的工作也需要高校的努力,只有積極推進改進大學生的法律觀念才能更好的維護校園穩定。

【參考文獻】

[1]羅將.當代大學生法律觀念調查研究[J].學理論.

[2][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篇5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素養;提升路徑

大學生法律素質不僅是公民法律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通過了解大學生法律基礎知識、法律意識以及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從而了解大學生的法律素養狀況。本文通過對大學生法律素養現狀的理解與分析,探討大學生法律素養現存問題及提升方式。

一、大學生法律素養問卷調查基本情況分析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20份,回收499份,其中有效問卷483份,問卷回收率為95.9%,有效率為96.8%。本次調研對象為上海電機學院13.14.15.16級的學生,女生比例28.6%,男生占71.4%。問卷分為法律基礎知識、法律意識、運用法律知識能力三部分內容,就學生對我國現行法律的了解程度、遵守程度、對違法行為的反應、自身合法權益收到侵害時的解決情況等基本內容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分封閉題和開放題)。經過總結分析,該樣本群體的總體傾向性意見為:

(一)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現狀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就已經開始接觸法律知識,他們除了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普法活動外,更多的是通過書報、電視和網絡來獲取法律知識。從調查結果的顯示來看大學生基本實現了普法教育。

在“你知道《勞動法》里規定的試用期最長時限是”問題中,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表中顯示,選擇正確的只有 51. 3%,大四學生的準確度遠高于其他年級的學生。

(二)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

在“在遇到與法律有沖突的事情發生時,你會怎樣處理”問題中,71.3%的人選擇尋找法律途徑解決,而選擇先主觀地去解決問題,再顧及法律問題的僅為 22.9%。可見法律至上在大學新生的法律觀念中還是占據著中心位置。

在“當你的權利收到侵害時,你的第一反應是”該問題中,有 74.75%的人首先想到的是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排在第二位的是通過關系解決,占15.5%。可見在大學生的內心中,對法律具有一定的認同感、歸屬感和依賴感。

大學生對常識性法律知識的掌握較好,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8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學習法律知識可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可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大學生對法律觀念及法律價值的認同,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與之前相比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法律的信任以及情感也正在逐步上升。

(三)大學生法律應用能力現狀

在問卷中設置了“對考試中作弊現象的看法”,70%以上的大學生都認為是嚴重違反校規的行為,應該堅決抵制;25%以上的大學生雖然認為對于這一行為可以稍加寬容,但也能深刻的認識到這一行為的錯誤,對于大學生實際生活中的法律問題,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能明辨是非,堅持站在正確的一邊。

在“你認為自己目前獲取的法律知識能否應付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問題中,有63.8%的同學對自己的法律應用能力不是很自信,只有21.4%的同學認為足夠應付,可見學生對自己運用法律的能力缺乏信心,法律意識并沒有外化為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律行為。

二、目前大學生法律素養存在的問題

與此同時當代大學生在法律素質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大學生總體上法律知識匱乏

問卷中設置了這樣一題,“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權利義務嗎?”選“知道,我的行為就根據這個來確定的”占23.7% ,選“大體知道我有什么權利義務的”占47.1%,選“我只知道不犯法的”占12.8%,選“不知道,做人靠良心,那些無所謂的”占16.4%。

權利和義務是法律界定社會關系的兩種手段,法律知識是構成主體法律素養的基礎。法律知識是否豐富是衡量法律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尺度。從問卷中可以看出,超過70%的大學生并不完全清楚自身的權利與義務,法律知識較缺乏。

(二)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比較淡薄

問卷中“當您發現有人行竊您會?”該題中,選“明哲保身,視而不見的”占31.3%,選“立刻報警的”占13.5%,選“上前阻止小偷的”占6.1%,選“立刻告知被行竊者的”占49.1%。大學生在面臨具體的法律問題時的選擇幾乎都很理性,不是直沖槍口地去指出小偷,但高達31.3%的大學生選擇忍氣吞聲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在對大學生進行調查了解的過程中,有不少同學認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對事態度,可見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意識并不高,正義和理性并沒有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法律的意識相對比較淡薄,對于保障人權以及物品和財產的歸屬權問題也并不重視。

(三)大學生維權意識需繼續加強

根據我們對于“您是否會在購物結束后拿去發票?”的這一問題,70%以上的人選擇“拿完東西就走,沒有留發票的習慣”,不留發票就會出現在商品有質量問題需要退換時,因沒有發票而遭到拒絕,作為消費者,自身的權益不能得到保障,調研表明部分大學生缺乏通過法律途徑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三、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培育實施路徑

通過對大學生法律素養現狀的調研和分析,有部分大學生僅缺乏足夠的法律知識,也缺乏對法律行為的判斷力。針對這些不足本文從以下方面來思考培育大學生法律素養的途徑。

(一)高校法律素養培育“硬件”建設要發展

伯爾曼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只有真正的信仰才會愿意去學習,愿意去遵守。我們應該善用大學生常用的傳媒方式,拓寬法制宣傳的場所和舞臺,比如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推送、微博博文來宣傳校園法律法治實施的方式舉措,通過校園廣播、滾動屏幕等傳媒方式增加專門的法治宣傳欄目。通過與學生良好溝通的方式使大學生日常“所見所聞”經常接觸法律知識,在顯性和隱性教育中不斷提升大學生法律敏感度。

(二)高校法律教育回歸重在理念及提升自我培育能力

1.法律知識教育重在理念。

關注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要比普及法律知識點本身重要多了。一些政法高校和法律專業的學生仍存在違法違紀行為可以看出,只關注學習法律內容、法條教育的“本本主義”、“教條主義”不能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高校在重視法律內容外,加強法律精神、培育法律素養更為重要。

2.重視自我培育方式。

法律素養培育真正的主體是大學生,要讓主體具備正確的自我意識,實現法律的自我教育。大學生借助于互相學習、互相作用、互相啟發的自我活動,不斷的提高自我對法律的認識,進而提升大學生自我法律需求,從而實現完善自我法律素養的教育活動。

(三)高校法律環境維護要重視休閑生活的引導

高校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休閑與道德,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環境,引導學生從事積極有意義的活動,努力將犯罪扼殺在萌芽中。

1.重視消費觀念的正確引導。

大學生第一次面對經濟自理,正確的消費觀在大學生的價值觀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國大學生財產類案件不在少數,沉迷于奢靡的消費問題是走向歧途的重要原因。日常應該加強大學生經濟型犯罪法律知識普及、強調經濟型犯罪的后果,重視樹立大學生的勤儉節約意識、合理消費理念,減少犯罪的發生率。

2.重視文娛活動的法律宣傳。

摒棄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方式,通過創新的方式,如相聲、話劇、小品、舞蹈等,將法律知識融入到藝術表演之中,加強法律的宣傳力度,擴大法律知識普及程度,提升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興趣度,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程度。在潛移默化中,一點一滴的積累法律知識普及度和法律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大學教育 法律意識 培養途徑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重要方針,旨在黨領導著廣大人民群眾,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和路徑積極參與國家的事務管理,以及社會的事務管理包括經濟文化事業的管理事物等。有效保證國家各項事物及工作都依法進行,直至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合法化及制度化。同時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快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策略,是真正徹底地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保證。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體,要學會用法律捍衛自己的權力、捍衛群眾的權利、捍衛國家的權力,知法、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是時代賦予當代大學生的新的挑戰,也是時代賦予人民的新的力量。只有大學生真正知法、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才能快速實現依法治國。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我國在校大學生犯罪案例占青少年犯罪的比重具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據調查數據顯示,1965年大學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約為1.12%,近幾年有劇增的趨勢,已然增加到17.23%。據統計,2003年到2005年間,全國在校大學生的犯罪率平均每年上升速度為120%左右。很多大學生犯罪的案例顯示,大多數大學生并不是真的想傷害他人,更多的是由于對方言語過激,而犯案者比較沖動,并沒有思考這種傷害他人行為的后果。他們表示,平時對法律知識不過是一知半解,并不真正懂法。一般而言,法律意識由法律觀念、法律觀點組成,普遍大學生由于過于看重學分、忽視實效,除部分法律專業的學生外,基本不熱愛法律知識,也不關注法律教育節目,導致自身法律知識水平有限,對于法律較容易產生錯誤的觀點且法制觀念淡薄。曾經有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對于法律的公正公平性,只有約25.7%的大學生表示有信心,35.3%的大學生則表明不太有信心,剩余其中有約39%的受調查者表示沒有信心。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法律的公正公平性,很大比重的學生并沒有信心。大部分大學生表示當遇到不公正待遇時不會選擇利用法律捍衛自己的權力。對于一些常見的刑事犯罪罪狀,例挪用資金罪、敲詐勒索罪、聚眾斗毆罪、票據詐騙罪,虛報注冊資本罪等,一些學生表示不太了解。

二、大學生犯罪的特征及因素探究

導致當代大學生犯罪的可能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個人心理發展不夠成熟,這屬于主觀因素,由于社會的高速發展,信息社會時代的信息爆炸,以及網絡監管不力,大量暴力視頻等不健康因素容易混淆青少年的是非觀,甚至埋下誘導大學生用暴力解決事情的種子。自身法律知識不足,無法及時地明辨是非,對自己的行為缺乏冷靜的、正確的認識。

2.家庭因素。一些孩子自幼生活在家庭暴力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潛意識認為暴力能夠解決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發生爭執后沒辦法調節心理平衡等。有些家長由于受文化程度限制的因素影響,仍然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觀念,經常對孩子實施“棍棒教育”,導致進一步加劇孩子的叛逆心理。或者,現在我國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很多家長對孩子更是百般溺愛,導致一些孩子樹立了心高氣傲、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價值觀。

3.學校因素。大學校園包含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由于各地的文化背景不同,處事方式不同,甚至因為不夠了解觸碰了某些宗教信徒的信條而導致矛盾的激化。

4.社會因素。目前我國貧富差距大,導致某些學生有仇富心理,甚至極度拜金、唯利是圖,甚至為了金錢做出違法犯罪行為等。

三、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途徑研究

通過對大學生犯罪現狀的分析,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顯得尤為重要。根據以上對大學生犯罪誘導因素探究,對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主要有以下途徑。

1.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目前,我國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要安排在晚自習,課時較短,一般為1到16周,每周一節大課。在普遍重視學分,忽略實效的大環境下,部分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嚴重不足。因此,學校首先要加大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力度,提高心理學考試難度及掌握要求,改開卷考試為閉卷考試。強制性地要求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測試,對于有暴力傾向或者內心比較封閉的學生,心理咨詢老師應著重與其交流溝通,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家長積極主動給學生樹立法律意識。家庭間每個成員都有可能產生摩擦,那么此時,家長應該盡量不要在孩子在場的時候發生正面沖突,創造溫暖的成長環境。同時,每個家長要用心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不能一味地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為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除此之外,家長還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法律意識。經常給孩子讀一些有關法律的新聞,鼓勵孩子收聽法律知識型電視節目,并與孩子一起討論,當他遇到這種情況下,正確的處理辦法是什么。定期給孩子購買一些基礎性的法律知識的書籍,培養孩子的法律意識。

3.學校應加強對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教授。學校要加大宣傳力度,強調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其次,定期舉辦法律講堂、法律知識競賽、趣味性法律情景模擬等活動,盡量吸引大學生主動參與,更好地了解法律。同時,學校要適當進行強制性的法律學習活動,提升大學生法律知識水平,并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幫助心理上有缺陷或者有困惑的同學解決心理問題,幫助其確定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有效降低大學生犯罪率。

四、結語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大學招收的人數逐年劇增,但同時,由于師資力量有限,一些大學生在心理出現問題時得不到及時的注意和解決,從而滋生更多的大學生犯罪案件。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新力量,是我國未來發展的脊梁,只有重視大學生法律知識的培養,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這一重要國策。

參考文獻:

[1]楊銳榮.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缺失及培養模式研究[J].管理觀察,2015.02.25.

[2]楊銳榮.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談大學生法律意識[J].管理觀察,2015.02.05.

篇7

【關鍵詞】高職職業教育 法律意識 現狀 對策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大學生群體對法律、法規、法律關系的反映形式,表現為對法律的情感、認知、評價和信仰等的內心體驗和外在行為,包括法律心理、法律知識、法律態度和法律信仰四個基本要素。大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才能很好地守法、用法、護法,從而擔負起國家法治建設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重任。

一、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及分析

大學生的法律知識認識水平普遍不高,往往認為道德比法律重要,高職學生也不例外。根據權威人士2010年問卷調查顯示,有65%的學生認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在被問及“你大多數時候以什么標準評價事物”時,有78%的學生評價標準是“公共道德”,只有22%的學生評價標準是“法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高職學生的身心發展尚不夠成熟、大學生思想開放、視野開闊、反應敏感、關注社會,特別是新聞媒體披露的一些重大法律事件,常常成為他們議論的熱點問題。但受年齡小、心理不成熟的局限,他們在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時,喜歡就事論事,缺乏動態的、辯證的、全面的眼光,導致思想和言論偏激,行為易走極端。在接受調查的高職學生中,有95%屬于“90后”。在問卷調查中發現,對于當今中國權與法的關系,選擇“權大于法”的學生占43%,他們認為當官的人、有錢的人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約束。甚至有35%的學生認為“中國是一個缺乏法制傳統的國家,還遠遠不具備法治國家的條件”,“法律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大,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大學生對法律態度漠視。普遍大學生認為:我不違法,偶爾犯點小錯誤,沒什么,法律與我無關;對法律不是一種敬畏,而是一種漠視的態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原因,它與學校的教育是分不開的;雖然我們開設法律課,但沒有把它內化成為學生的一種基本技能:即自我保護能力;法律頻道天天在上演著:大學生被傷害或傷害著別人的事件,這不能不令我們每一位教育者深思:學生錯了,還是我們錯了?

大學生對法律信仰缺失。法律信仰作為現代法治精神的內核,他是社會公眾崇尚法律的情感,激發起他們對法律高度認同的熱情,最后將法律作為整個社會所信仰的對象,從而以社會公眾內心的原動力支撐起法治大廈的精神層面。作為大學生造成法律信仰缺失原因有多種,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莫過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盡管現在法律在不斷地完善和補充,但也不可能盡善盡美,無論是程序法還是實體法都是如此。實際上越完善的法律越有缺點和漏洞,所以才有法律的解釋和補充。如民事訴訟法在執行過程中遇到的“難”不只是被執行人的拒不接受執行,而是現有立法的不完善讓其可以不接受執行;如法院是否可以依職權宣告破產問題、強制清算問題等都是急需立法所要解決的。那么當大學生遇到如此的問題就會感到困惑和迷茫,而無所適從。

二、建議方法

終上分析,高職學生的法律意識亟待解決,現提出如下解決方案。

(一)改變課堂教學方法

目前,高校對學生的法律教育主要是通過法律課的教學進行的,即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該課程的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疲于趕進度,只能簡單羅列、堆積知識點,忽視了對大學生法律意識、法律觀念的培養和教育,忽視了引導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仰。將學生法律素質的高低等同于法律知識的多寡,結果是教師講授的法律知識不少,但學生只是記在筆記里、劃在書本上,并未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導致部分高職學生對法律“知而不信”,大大削弱了法律教育的效果,要想改變,可采取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推理和辨析,將理論、案例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模式。如中央二臺普法欄目劇就是一個很好的普法欄目,既有故事情節又有法律知識的普及,教師不妨講一些基礎知識之后,有意識的將案例植入教學中,我想學生在學知識的過程中,已將法律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二)學校設立普法宣傳欄,定期更換,專人負責,給學生樹立法律意識的環境

篇8

1、大學生的法律基礎知識

普遍不高法律知識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程度的一個重要依據,是法律意識的重要內容之一。雖然人們的法律意識水平高低與其文化程度是緊密相關的,但是我國高校的大學生整體法律知識水平卻較低。由于近年就業的壓力,我國大學生大都關注專業課的學習,而對法律基礎課認為可有可無,只是為了學分,考前突擊應付及格就行的態度去學習。在這種思想意識的支配下,大學生不可能對法律知識有充分的理解并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學時有限,在很短的時間內要完成相當于《法律概論》的內容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因此,讓高校大學生在這有限的課時中去獲得的法律知識自然也是有限的。

2、大學生法制觀念淡薄

欠缺法律的思維方式法律觀念是法律意識的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的重要依據。而法律知識水平的高低又決定了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處理事務的法律思維方式。正是由于當前大學生的法律知識的薄弱,才導致了部分大學生在自身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不會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實現,對法律持懷疑、不信任的態度,甚至放棄法律武器,采用過激的方式來討回自己的“公道”,從而加大了違法犯罪的可能性。

3、高等院校學生的違法犯罪現象

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近些年較為典型的就是馬加爵事件,馬加爵為了報復同學中那些傷害他尊嚴的人,選擇報復殺人的犯罪道路。還有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先后兩次把摻有火堿和硫酸的飲料,傾倒在北京動物園中飼養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傷,造成極惡劣地社會影響。劉海洋在被拘留后說,自己學了法律基礎知識,但是傷害動物他不認為是犯罪。所以,我們大學生對學習法律知識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基礎上,更要對法律的原理,法律的精神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因此,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視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法律修養。

二、高等院校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應采取的具體措施

我們知道曾經轟動一時的“藥家鑫”事件,本來就是一起平常的交通事故,但是這起交通事故卻產生了極大的反響,原來這起交通事故本身并不嚴重,而肇事者卻用刀將被撞者連捅8刀,致其喪命,更可悲的是,肇事者竟是一名大三學生。當記者問他殺人理由時,他卻說,撞得是個農民,怕以后難纏,才殺人滅口。可見,藥家鑫自以為知法懂法,而實際上是一個法盲。就如他撞人后如果及時救人的話,也就是一個普通的民事案件,可是,他的行兇施暴觸犯的是刑法,這是兩個質的變化。高校用優質的教學條件為國家培養了一個“高級”犯罪分子,這不得不讓我們引起反思。因此,如何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以培養具有法律修養的人才是高等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針對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要加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應注重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革高校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應實行以法律意識教育為中心的教學改革。這樣會使課程內容得以精練,同時也可以克服“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講深、講透主要內容,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增強教學的說服力和吸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2、教師在教學手段上

應積極適用“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是指由教師選用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司法判案成例,通過學生自己對案例的分析及教師的講解和指導,使學生掌握法學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制度。這一教學方法的適用,使原來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變成了師生互動交流,學生充分參與的平等對話。教師在教學中應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舉案說法、案理結合來組織教學,并組織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或開展法律常識知識競賽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使大學生達到熟練運用法律知識,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的目的。

3、高校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來提高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從而培養大學生的法律修養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一是因為法律意識的缺乏,二是由于其心理發展不成熟。而高校設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會使大學生掌握基本的心理衛生知識,培養穩定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力,樂觀向上的精神,從而能抵制各種社會上不良風氣的侵蝕,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制觀念。

4、高等院校應積極營造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的學術環境

首先,從高校的管理上應“依法治校”,學校治學是否“法治”的狀況會直接影響對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效果。在日常教學管理中,特別是對學生違規違紀的行為,應做到“有法可依”,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給學生樹立“有法可依,依法辦事”的榜樣,從而為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使大學校園形成一種知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

三、總結

篇9

我國在校大學生犯罪案例占青少年犯罪的比重具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據調查數據顯示,1965年大學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約為1.12%,近幾年有劇增的趨勢,已然增加到17.23%。據統計,2003年到2005年間,全國在校大學生的犯罪率平均每年上升速度為120%左右。很多大學生犯罪的案例顯示,大多數大學生并不是真的想傷害他人,更多的是由于對方言語過激,而犯案者比較沖動,并沒有思考這種傷害他人行為的后果。他們表示,平時對法律知識不過是一知半解,并不真正懂法。一般而言,法律意識由法律觀念、法律觀點組成,普遍大學生由于過于看重學分、忽視實效,除部分法律專業的學生外,基本不熱愛法律知識,也不關注法律教育節目,導致自身法律知識水平有限,對于法律較容易產生錯誤的觀點且法制觀念淡薄。曾經有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對于法律的公正公平性,只有約25.7%的大學生表示有信心,35.3%的大學生則表明不太有信心,剩余其中有約39%的受調查者表示沒有信心。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法律的公正公平性,很大比重的學生并沒有信心。大部分大學生表示當遇到不公正待遇時不會選擇利用法律捍衛自己的權力。對于一些常見的刑事犯罪罪狀,例挪用資金罪、敲詐勒索罪、聚眾斗毆罪、票據詐騙罪,虛報注冊資本罪等,一些學生表示不太了解。

二、大學生犯罪的特征及因素探究

導致當代大學生犯罪的可能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個人心理發展不夠成熟,這屬于主觀因素,由于社會的高速發展,信息社會時代的信息爆炸,以及網絡監管不力,大量暴力視頻等不健康因素容易混淆青少年的是非觀,甚至埋下誘導大學生用暴力解決事情的種子。自身法律知識不足,無法及時地明辨是非,對自己的行為缺乏冷靜的、正確的認識。

2.家庭因素。一些孩子自幼生活在家庭暴力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潛意識認為暴力能夠解決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發生爭執后沒辦法調節心理平衡等。有些家長由于受文化程度限制的因素影響,仍然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觀念,經常對孩子實施“棍棒教育”,導致進一步加劇孩子的叛逆心理。或者,現在我國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很多家長對孩子更是百般溺愛,導致一些孩子樹立了心高氣傲、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價值觀。

3.學校因素。大學校園包含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由于各地的文化背景不同,處事方式不同,甚至因為不夠了解觸碰了某些宗教信徒的信條而導致矛盾的激化。

4.社會因素。目前我國貧富差距大,導致某些學生有仇富心理,甚至極度拜金、唯利是圖,甚至為了金錢做出違法犯罪行為等。

三、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途徑研究

通過對大學生犯罪現狀的分析,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顯得尤為重要。根據以上對大學生犯罪誘導因素探究,對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主要有以下途徑。1.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目前,我國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要安排在晚自習,課時較短,一般為1到16周,每周一節大課。在普遍重視學分,忽略實效的大環境下,部分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嚴重不足。因此,學校首先要加大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力度,提高心理學考試難度及掌握要求,改開卷考試為閉卷考試。強制性地要求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測試,對于有暴力傾向或者內心比較封閉的學生,心理咨詢老師應著重與其交流溝通,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家長積極主動給學生樹立法律意識。家庭間每個成員都有可能產生摩擦,那么此時,家長應該盡量不要在孩子在場的時候發生正面沖突,創造溫暖的成長環境。同時,每個家長要用心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不能一味地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為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除此之外,家長還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法律意識。經常給孩子讀一些有關法律的新聞,鼓勵孩子收聽法律知識型電視節目,并與孩子一起討論,當他遇到這種情況下,正確的處理辦法是什么。定期給孩子購買一些基礎性的法律知識的書籍,培養孩子的法律意識。

3.學校應加強對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教授。學校要加大宣傳力度,強調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其次,定期舉辦法律講堂、法律知識競賽、趣味性法律情景模擬等活動,盡量吸引大學生主動參與,更好地了解法律。同時,學校要適當進行強制性的法律學習活動,提升大學生法律知識水平,并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幫助心理上有缺陷或者有困惑的同學解決心理問題,幫助其確定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有效降低大學生犯罪率。

四、結語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途徑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和,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的愿望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人們行為的法律意義評價”等。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基本內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時又與社會一般群圖的法律意識有所差別。就其主體而言,由于學生的年齡層次和受教育程度區別于其他社會群體和社會公眾;就其內容而言,由于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致使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因此,他們的法律意識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

1. 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

對于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我國實行普法式教育,部分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很大提高,特別是有關自身權益保護和他人權益維護的知識武裝了大學生的頭腦,使大學生依法辦事能力提高。但由于諸多因

素影響,大學生整體法律認識水平還不是很高,遇到法律問題仍然信服于權威,權大于法觀念仍普遍存在。大學生雖具備基本法律常識,但是遇事仍然缺乏法律頭腦,法律應用性不高。具體來講,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法律知識欠缺

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基礎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高低的一個重要依據。一般來說,一個人掌握的法律知識多則他的法律意識就強,反之,法律意識就弱。雖然我國高校的大學生課程中有開設法律基礎這門課程,卻沒有得到過重視,大學生的法律知識還是比較欠缺

的,就算學習了法律基礎知識,也遠不夠全面和細致。有些大學生雖然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識,但并未將法律知識轉化為法律意識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從而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先后兩次把摻有燒堿和硫酸的飲料倒在北京動物園飼養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傷的案例就是明證。劉海洋在被拘留后說,自己學了法律基礎知識,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卻不知道傷害狗熊是違法犯罪。

1.2 法制觀念不強

法制觀念同樣是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識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據。法律知識是法制觀念的基礎,并對后者起著直接的制約作用。由于當前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比較欠缺,法律基礎知識薄弱,他們的法制觀念不強甚至出現一些錯誤的法律觀點。

這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第一,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違法與犯罪的界限分不清,因此造成一些人已經觸犯刑法卻還以為自己只是簡單的違法,從而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上述劉海洋案就是例證;第二,把握不住權利和義務的界限,往往過分地強調權利,而忽視了行使權利的同時不得侵犯國家、集體、社會和他人權益的義務;第三,體會不到法律的作用,有一部分學生只知道法律是用來制裁犯罪的,而沒有體會到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保障作用;第四,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不懂得用法律手段來維護或者不相信法律的作用,從而放棄法律武器,采用報復手段,“以牙還牙”討回公道。2003 年,浙江大學學生周一超在公務員錄用過程中因身體攜帶乙肝病毒被拒之門外后,對工作人員實施報復,造成一死一傷,結果被依法判處死刑。憤怒的周一超在法庭上當庭撕毀判決書,但是,判決書并不因為撕毀而失效。我們國家的行政訴訟制度已經確立并在不斷完善,拿起法律的武器才能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一年發生在安徽蕪湖的張先著訴蕪湖人事局一案,則是乙肝病毒攜帶者運用法律武器成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行政訴訟第一案,給我們很多啟示與思考。

1.3 法制環境降低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在基于社會主體通過對法律現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內心對法律價值的承認,對法律的堅定信念和尊重,是公眾自覺守法的升華。雖然我國已經樹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理念,將依法治國,依法辦事很好的貫徹實施,并通過各種渠道向公眾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公眾法律意識。但是目前我國法制狀況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在很多地方,權大于法、錢大于法的現象仍較多存在。這些地方,法律最終被棄置不用,權威的力量勝過法律,法律沒有真正成為權力運作的最終依據,由權力濫用而滋生的腐敗現象普遍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執法者紀律性較差,自毀法律形象,法律效益低下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大降低了法律的尊嚴,削弱了法律應有的權威,對于這些現象的存在大學生較為敏感和懷疑,這從客觀上制約了大學生對法律的認同,動搖了其法律信仰。就比如前段時間引起社會反響很大的“我爸是李剛事件”,肇事者李啟銘就是河北的一名大學生,他醉酒駕駛致使一死一傷后,不但沒有半點悔過和害怕的跡象,反而口出狂言“我爸是李剛,有本事你們告去!”還有最近中南大學一名學生馬某無證駕駛肇事后逃逸,被警方控制后口出狂言,聲稱要拿一百萬擺平。本來他們都是大學生,理應比普通人更具有社會責任感、法律意識,但是他們并沒有,仿佛他們心中沒有“法律”這兩個字,認同的只有:權和錢能征服一切。

2. 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原因分析

2.1 傳統文化和社會法制環境影響深遠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隨之,中國開始踏上了由“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轉型的漫漫征途。由于我國封建遺留較多,人治思想嚴重,成為我國法制進程的巨大障礙。盡管近年普法教育不斷進行,公民民主法治意識不斷提高,但是社會公眾對待“權力制約”、“權利維護”的信念的缺失,社會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甚至知法犯法,執法者違法現象依然存在,少數黨員領導干部目無法紀,以權代法,徇私枉法,使法律的權威受到挑戰等等。加之大學生由于自身心理處于成長階段,自身辨別能力的有待提高等因素影響,使一部分大學生被社會法制環境表面現象和暫時現象所蒙蔽,低估了法律在現實社會中的作用,把金錢、關系、背景看得很重,甚至凌駕于法律之上。

2.2 大學生法律教育薄弱

高校對待法律課程的設置欠缺系統、長遠及有效規劃,達不到應有目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對非法律專業學生僅設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或《法律基礎》課程。法律基礎所占課程比重相對較少,課時僅占一學期。由于法律的博大精深,法律知識應用范圍廣泛,老師很難在僅有的幾十個學時中將法律知識為學生做出詳細和深刻的講解。學生們則認為法律基礎要么以非專業學科出現,要么以選修課形式出現,造成學生對法律課的重視不夠,學生上課不積極主動,期末時為應付考試過關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使他們在學完此課程之后只是機械的記住了一定的法律條文,根本不知道遇到相關問題如何應用法律去解決。造成學生對法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法律課程的設置未達到應有的效果。

2.3 學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響

目前,在校大學生大都是17-23歲的青年,正處于生理、心理漸趨成熟的時期。他們與成年人不同,有自己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為:較強自負心和自尊心交織存在。能夠升入大學的學生大部分都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一直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好學生、好孩子,接受著來自社會給予他們的殊榮,使他們一直自認為是天之驕子,高人一等。這種過分的自負讓他們認為自己在任何事上都不能比別人遜色,強烈的自負滋生了強烈的自尊。同時由于他們從未走出校園這一單純的環境,社會經驗較少,經不起外界對他們負面刺激。過強的自尊心導致他們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心理素質十分脆弱,處理問題方式過激,較少計較后果,最終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3、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途徑探析

3.1 增強大學生的法律信仰

只有對法律的充分信仰,人們才會將法律內化并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將規范化的法律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法律的表現形式雖只是字面條文,但是它卻反映社會人文關懷,體現、保障并實現著正義,正是這一點使之能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威,并為每一個公民所信奉。因此,對大學生傳授法律知識時,應注重引導大學生用現念來評判與思考法律條文所體現的價值觀,是否充分滿足了現代正義觀的要求。讓大學生真正領悟法律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使對法律的情感和發自內心的對正義的信仰達到一種對心靈的契合,大學生才會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終完成法律意識的理念升華。

3.2 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通過對大學生的心理干預,重視開展心理教育和心理輔導,使許多心理脆弱的大學生擺脫心理的困惑,降低因為進入大學后學習環境改變而帶來的一系列的不良影響,及時的排除大學生因學習、生活和就業所帶來的壓力,以此來減少大學生對法律的抵觸,抑制不良情緒的釋放,最大限度的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抗打擊能力,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修養。

3.3 健全社會法治環境

一方面要保障法律運行機制的合法化,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執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覺化以及法律監督的制度化,實現依法治國。營造公平的法治社會環境,使期望法治,關心法制建設的大學生對社會法治充滿希望。另一方面要利用社會輿論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運用媒體和網絡的力量,利用典型案例,進行生動的法治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輿論環境,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3.4 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氛圍

高校是大學生生活的小社會,應給在校大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法制氛圍。所以高校應該嚴格按照相關法律規定辦事,依法開展學生工作,建立健全校規校紀,按照規章條例辦事,尤其是在學生普遍關注的學生德智體量化考核、獎助學金評定、學生干部的任用和管理等問題上,按規定辦事,不因人而異,對違法違紀行為嚴肅處理。同時要創建法治校園文化,開展多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例如通過舉辦法律知識競賽、學法守法演講比賽或組織學校旁聽法庭審判、學生自行組織模擬法庭、參觀考察監獄、開展法律心理咨詢和法律社會調查等,讓學生充分接觸法律事務,了解法律運行,形成濃厚的法制教育氛圍,促進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形成。

3.5 提高法治教育教學質量

首先要求不斷完善法律教師隊伍和知識結構,從事法制教育的老師應站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具備較高的法律意識和法律修養。提倡教師授課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化,使教師能正真成為學生法律啟蒙的良師益友。其次要注重加深大學生對法學理論的理解和現代法律意識的提高。在教學內容的選定上要充分考慮非法律專業的學生的特點和需要,法學理論知識的傳授必不可少,但枯燥的法學理論應盡量結合實際應用為學生更好的了解和吸收。同時選取與學生密切相關的部門法作為講解的重點,結合具體案例講授并輔以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理解部門法的立法用意。(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南;長沙;410000)

參考文獻

[1] 劉旺洪.法律意識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9.

[2] 鐘文化.大學生法律素養培養及法制教育改革淺探[J].中國科技信息,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