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歷史使命范文

時間:2023-11-30 17:27: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當代大學生歷史使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當代大學生歷史使命

篇1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觀: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G5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038(2014)02-0030-06

生命觀指個體對生命的認識與理解,是在與自我、他人和社會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其發展和形成是一種復雜而漸進的過程。生命觀的價值取向指主體在生命活動中行動的準則和追求的標準,因此從根本上決定了生命個體的相關行為。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精英階層,決定著未來社會的潮流與走向,因此對其進行生命價值取向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大學生生命觀價值取向存在的偏頗

1.部分大學生生命意識弱化

作為菁菁學子,大學生正當風華正茂之年,意氣風發之時,是世人所欽羨的群體。在濃郁的書香校園中追尋心靈的寧靜、理想的升華和個性的豐盈,超越庸常,引領時尚之主流。但是近年關于大學生的自殺、他殺等暴力事件卻屢屢曝光,令各界人士感到扼腕。有學者搜集了近年來大學生自殺方面的相關數據,發現大學生自殺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自殺人數及占在校人數比例逐年增加,女性自殺人數及相對占比明顯高于男性,其中理科生又略高于文科生,研究生相對占比高于本、??粕>科湓颍饨缟鐣h境固然是引線,但更本質的原因在于學生生命意識的弱化:缺乏對生命的關懷意識與對存在的終極精神追求:智力的無限擴展終究難掩存在的空虛與靈魂的寂寞:學校中盛行著攀比效應,學生追逐著名牌、榮譽,卻忽視了心靈的成長與精神的充盈。

2.部分大學生生命態度消極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物質生活相對富足,但是如今大學生卻頻頻在網絡等媒介上抱怨“煩”、“無聊”、“迷?!?。湖北省教育廳生命教育功能開發研究課題組通過對武漢部分高校的大學生生命狀況進行問卷調查顯示,在“你對自己前途的想法”問題上,67%的大學生充滿信心,19%的大學生認為應該順其自然,14%的大學生感到前途渺茫:在“面對壓力你會以何種方式應對”問題中,41%的受調查大學生尋求自我解決,19%會尋求發泄,28%選擇求助他人,12%則傾向于逃避現實:有33%的大學生對于生命感到迷茫,沒有方向:高達59%的大學生面對壓力多采取被動應付,而非積極盡力消除??梢?,相當部分大學生缺乏對生命的長遠規劃,缺乏付諸實際的行動,面對挫折更多是求人不求己,所以總是在抱怨、徘徊。部分大學生缺乏青年人應有的積極樂觀的心態和自律自強的精神。體現出生命態度的消極。

3.部分大學生生命價值功利

學者肖杏煙曾通過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對廣州地區的10所高校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在“你最關心的問題”中,選擇“自我發展”的占71.43%,“構建和諧社會”占16.48%,“祖國統一”占6.87%,“國際關系”占2.2%??梢姡髮W生關注的焦點更多是個體自身,而非他人或者社會。另外,學者潘明蕓、吳新平在對北京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石河子大學和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四所高校的1000名在校大學生的生命觀調查中,關于“生命的價值”問題的結果顯示,選擇“對社會的貢獻大小”的占30.1%,“事業的成功與否”的占30.8%,“品德的高尚與否”占20.3%,“金錢的多少”占2.5%,“權勢的大小”占1.8%。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屬于對生命的社會價值,而事業、品德、金錢及權勢相對來說體現的是生命的個體價值。根據以上數據,僅有30.1%的學生認為生命的價值在于社會價值的實現,而高達55.4%的被試認為在于個體價值的實現,更多考慮的是物質的充裕而不是精神的富足,反映出大學生生命價值的自我化與功利化,缺乏一種內在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二、大學生生命觀價值取向偏頗的原因剖析

1.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價值觀的沖突

全球化的首要表現是經濟全球化。然而,全球化的內涵決不只限于經濟層面,它必然以某種方式滲透到政治和文化領域。從當今世界發展來看,文化全球化已是一種普遍現象,它意味著跨國界文化的對話、交流與融合,不同國度、民族間多種文化的碰撞與沖擊。價值觀作為文化觀念的重要因素,必然也發生某種融合與碰撞。傳統上中國主要是以集體主義為主導的一元化價值觀,面對全球化引起不同文化間的碰撞,當代中國社會人們在價值觀方面正處于“跨入現代之門”的階段,社會大多數成員已認同以民主、法治、理性、寬容為基調的現代社會核心價值觀。然而,由于不同經濟地位、政治地位、社會關系的差異,人們的價值觀總體上呈現“失衡”的現象。尤其是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易感群體,其身心并不成熟,社會經驗尚淺,加之外界的競爭與就業等壓力,在復雜、多元的異變環境中,無法準確權衡各種價值觀的利弊,容易產生利己與利他、利益與理性、自由與約束、存在與虛無等對立取向間的沖突。價值觀作為人生觀的一種體現,決定主體的人生態度與行為,非理性的價值觀必然導致人生道路的扭曲。視個人利益高于一切,忽視他人及集體利益,某些時候甚至藐視其他生命個體的存在,當個人利益受到威脅,會窮思竭慮維護自我利益,以致超越理智界限而釀下苦果。

2.學校教育人文性的遮蔽

雅斯貝爾斯曾指出,“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以人的年齡、教養與素質差別區分),教育環境不可或缺,因為這種環境能影響一個人的價值定向和愛的方式的生成”。因此,在學生生命觀、人生觀的形成過程中,學校教育的地位舉足輕重。然而,功利主義的科學觀、高度專門化的教育觀使得學校教育逐漸重科學輕人文,教育所應蘊含的人文性受到了遮蔽:一方面科學教育失去其人文性;另一方面人文教育的形式化使其缺乏有效性??茖W教育不僅應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和技能,更要注重對科學態度、方法與精神的傳承,而受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理念的支配,學校在科學教育中過度注重對知識與技能傳授,而忽視了科學所蘊含的人文意義。人文教育在于啟迪人的智慧,賦予個體以獨特的精神,使人自由而全面發展。近年來學校雖然開始注重人文教育的實施,融人文知識于課堂教學、校園文化中,然而不合理的人文教育方法,灌輸、說教等單向度的傳遞方式使得人文教育的效果始終不明顯。比如:在長期的學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義逐漸被異化,道德教育同其他各育一樣,成為一種知識教育,或者一種認知的教育,并在方法論上表現出強烈的科學化傾向。人文知識作為一種人生體驗與思考,需要教師與學生主體問的對話與交往,在碰撞、摩擦中實現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轉變與升華。面對急劇變革、競爭激烈的多元時代,面對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學校教育人文性的低效使得學生對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深感困惑,不知生命的追求在哪里。

3.家庭教育生命性的缺場

家庭教育作為人類教育實踐活動的基礎形式,是大學生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家庭教育的理念、方式與內容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家庭教育的生命性即在家庭教育中要以孩子的生命健康成長為起點,培養孩子的生命意識、生命情感與生命追求,促進孩子的全面和諧發展。社會轉型期我國家庭教育在功利性理念的影響下關注的焦點在于孩子的學習成績;過度重視孩子的智力發展,忽視了德、美、勞等其他方面的發展:過多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與精神向度。如此,家庭教育造就了越來越多的“單向度的人”:高學位、高能力、高水平并不代表心靈的卓越;外在的華麗點綴并不能掩蓋人格的庸俗。同時,很多家長普遍含有一種攀比心態,街頭巷議中經常聽到的是家長問對孩子的吹捧,結果家長不顧孩子的自我需求,不斷對孩子提出過多過高的期盼,忽視了孩子獨立的個性與人格。當學生無法達到家長的要求時,有些家長采取不合理的處理方式,使孩子承受了過重的外部壓力。

4.自我教育精神性的空位

自我教育即教育主體自己對自己的教育,是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之上對自我進行改造從而提升自身素質的過程。在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呈現出利益多元、價值取向多元的狀態,進而導致了人們選擇的多元化,它要求作為市場主體的人具有自我意識、自我選擇、自我調控的能力。健全、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引導人在多元復雜的世俗社會中形成積極的人生觀、生命觀,堅守自己的人格情操。然而,面對巨大的生存壓力,當今大學生在自我教育中關注的焦點多在于如何獲得滿足生存的知識與技能,而忘卻了對精神知識的追求與體悟,精神生活邊緣化,失去了生命存在與發展的內在支撐。在日復一日對金錢、權利等世俗化的追逐中,每個個體都成了孤獨的建設者。大學生面對不成熟的身心境遇與精神知識的貧瘠,倍感自我的無助,心靈的寂寞、孤獨,價值的空虛與人生歸宿的迷茫。

大學生肩負的責任使我們不容忽視他們的發展,需要各界合力指導以生成生命觀的合理價值取向。然而何謂生命觀的合理價值取向?生命的價值終在何處?這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就存于其豐厚的文化底蘊。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普遍進入大學課堂,我們利用它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其中蘊涵的十分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因此,轉向傳統精華文化,不失為我們迷途中的一盞明燈。

三、大學生生命觀價值取向的復歸――《論語》的生命智慧

《論語》作為經典傳統著作,雖歷經萬世卻仍被后人視為國之精粹,足見其博大精深。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徹頭徹尾,乃是一種人道精神、道德精神”。但筆者看來,《論語》不僅論述“人道、道德”,而且蘊含豐富的生命智慧??鬃右簧鷼v經坎坷流離:少年喪父、晚年喪子;多事鄙踐,乘田、委吏,不乏成就;夾谷之會展示勇氣與智慧,墮三都失敗,五十之余開始周游列國。六十余返魯,修訂六經。如此艱難之路卻伴著充實的一生,顯示出健全、深厚而不同流俗的生命價值取向。

1.生命意識:生命存在的平等性和生命消弭的必然性

第一,生命存在的平等性??鬃幼鳛橹袊鴼v史發展長河的中“圣人”,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展示了對他人的尊重與關心。“廄焚。子退朝,‘傷人乎?’不問馬。”(語出《論語?鄉黨》)馬廄起火,孔子下朝回來先關注人員狀況,而不是物品的損失,這是對他人生命的珍惜及博愛之心:意識到世間不只自己的生命重要,更重要的是與他人的和諧相處。生命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主體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生命存在的平等性,還體現在孔子踐行“有教無類”思想:每個人無論民族、貧富、地位、智愚如何,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因此他的弟子不僅遍及四海九州,而且發展因人而異、各有千秋。生命無貴賤等級之分,不僅生來平等,而且在生命進程中享有的權利也應同等。孔子對他人和自己的兒子也一視同仁,陳亢曾問伯魚有是否學到特別的知識,伯魚答父親只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僅此而已;陳亢卻很高興因領悟到三大智慧:要知詩、知禮、知同,孔子并不因為伯魚是自己的兒子就“開小灶”。

第二,生命消弭的必然性。“子夏日: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保ㄕZ出《論語?顏淵》)生死是由天命即自然規律決定的,有一定的必然性?!拔粗?,焉知死?”生都沒有把握好,談死有何意義!可見儒家意識到死亡的必然性,對于死亡應順其自然,用永恒的精神生命來代替有限的自然生命,這也是生命意識成熟的重要標志。子路曾問老師統帥軍隊的時候,愿意什么樣的人輔助他??鬃訉τ谕绞执蚧?、徒腳過河卻喪生的人并不欣賞,而想與面對狀況謹慎全盤謀慮的人共事??梢?,儒家不主張逞一時之勇而枉死,但是對于死亡他們并不覺得可怕。因為有比死亡更重要的東西――仁道?!俺劦?,夕死可矣”、“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仁道與生死面臨抉擇時,君子應舍生取仁得道。

2.生命進程:生命規劃的明確性和生命精神的堅韌性

第一,生命規劃的明確性?!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語出《論語?為政》)這是孑L子對自己一生的各個階段的自述,體現了對生命整體規劃與分期規劃的結合,對生命目標、方向的明確性。十五歲開始立志于做學問,廢寢忘食,不恥下問,以不斷地研究做人做事之道并把它用于實踐之中為人生一樂。到三十歲就“而立”了,立就是不動,做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對父母盡孝、對君國盡忠、對朋友盡信、對眾人盡仁、對利思義。如此堅持下去到四十歲就不會感到困惑了,明白被人知的前提是知人,被重用的前提是有真才實學。五十歲就懂得了自然、社會的規律以及自己的使命,萬物皆有其生存之道,要各安其位,各盡其責,以中庸之道和諧相處、相生相進。六十歲則對于任何好的壞的話語都能聽進去,對于誹謗心平氣和,對于贊美謙虛自省,有明確的善惡準則。七十歲就可以在遵守社會規范、自身準則的條件下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樂以忘憂,安度垂暮之年。

第二,生命精神的堅韌性。孔子生活于春秋戰國的動蕩時期,各諸侯為了爭奪領土相繼爆發戰爭,禮樂不興,教化不行,民不聊生。面對道德日下的環境,他沒有如“長沮桀溺耦而耕”、“楚狂接輿”般隱,而是竭盡心力,即使是在晚年也不輟游歷,不畏生活窮困、強權壓勢,宣傳以仁德為本的教化,映射出一種堅韌的生命精神。在物質上,他發憤忘食,不過度追求物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安貧樂道,能于窮困中堅守自己的理想。在精神上,他見利思義,取利有道,“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保ㄕZ出《論語?里仁》)。在陳國絕糧七天之時仍堅持自己的仁道準則、不憂不懼。他一日三省己身,以少時戒色、壯時戒斗、老時戒得之“三戒”來約束自己;以不主觀臆想、不強求、不固執、不自我之“四絕”來要求自己;以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之“三畏”來警戒自己。在游歷過程中面臨各種威脅侮辱臨危不懼、堅守正道。面對世風日下的社會他沒有因為數年不被重用而消極隱逸反而試圖去改善滔滔惡性,“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保ㄕZ出《論語-微子》)

3.生命價值:對“仁道”的追求

《論語》折射出生命的最終價值在于“道”,通過學道以期得道、弘道。人的一生應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準則,以仁為手段,活動于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暗馈奔慈实?,就是要愛人、知人,是一種超越“血緣宗親關系的仁愛精神”。在實踐中推行“忠恕”之道。所謂忠就是要盡己,盡心盡力為國家、為父母:所謂恕就是要推己,移情理解別人。那如何才能得仁道呢?“克己復禮為仁”、“我欲仁,斯仁至”,即仁道的實現,應返求于己,靠克制自己的無限私欲,而不是依賴外界的制約和強制,外力終歸只是一個輔助條件,其決定力量仍在于自身修養。為了得道,孔子主要從“文、行、忠、信”四方面教育學生,最終使他們成為文質彬彬、坦坦蕩蕩的君子,行為恭敬、忠于國君、敬于父母、義于百姓。

篇2

關鍵詞:中國夢;當代大學生;精彩人生

基金項目: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資助課題《“中國夢”視閾下的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徑研究》(課題批準號:XJK014BGD052)。

一、中國夢提出的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突飛猛進成就,但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人們充滿困惑和茫然,有的甚至偏離了固有的方向。提出并詮釋的“中國夢”,像一支強心針極大地振奮和鼓舞了13億中國人民,讓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達成了價值共識和發展共識,凝聚了中國人民的力量,有利于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一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多種矛盾和問題仍然存在,多種價值取向和文化思潮日益碰撞和沖擊。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個人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百年夢想,蘊含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真諦。這就需要中國人民形成一股合力,正確而科學地深刻理解中國夢的內涵和時代要求,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加快中國夢的實施步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中國夢與當代大學生

(一)當代大學生要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國際社會的交流日益頻繁,但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力量在某些領域方面還遠遠發展不夠,再加之我國正處于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關鍵轉型時期,多種價值取向和多元文化思潮的不斷碰撞和沖擊,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不同程度地普遍出現困惑和迷茫,甚至出現信仰危機,他們的理想信念缺失,國家和民族意識淡化弱化,動搖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有人曾把他們稱之為“垮掉的一代”、“沒有信仰的一代”。而適時提出并闡釋的“中國夢”猶如一盞明燈點燃了當代大學生的信心和希望,同時也給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指明了方向,賦予了當代大學生光榮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堅定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念。

(二)當代大學生要堅守自己的本位工作。當代大學生要堅守自己的本位工作,不為功利、世俗的復雜浮躁之風氣所影響,淡泊名利,以一顆平常心努力學好基礎的科學文化知識,腳踏實地,獨立思考,勇于探索和發現新問題,大膽實踐和創新,積極尋求解決之道。同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代大學生要積極投身與社會實踐,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社團活動與社會實踐,積極參與三下鄉活動,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新型項目。讓自己在社團活動中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在社會實踐中鍛煉勇氣和膽識,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在三下鄉活動中體驗民生,在創新型項目中培養創新精神??傊敶髮W生要堅守自己的本位工作,努力學好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積極投身與社會實踐,在不斷學習和社會實踐中錘煉自己,提升自我,夯實和升華自己的理想,演繹自我的精彩人生,加快中國夢的實施步伐。

(三)當代大學生要學會自省。當代大學生思維敏捷,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但也易于被一些不良思想所誘惑。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兒女所孜孜追求的百年夢想,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而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大學生必須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學會自省,從身邊的點滴做起,規范言行舉止,防微杜漸,知行統一;不斷積累和夯實文化基礎知識;慎獨敏思,把自己逐漸培養成為思維縝密、思想成熟、理想信念更加堅定的接班人,以期加快中國夢的實現步伐,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四)當代大學生要擺脫自卑感。自卑是人與生俱來的面對事情時產生的一種緊張情緒,往往是意志力不夠堅定的表現。無論是來自農村還是來自城市的大學生,由于社會的快節奏,物質世界的紛繁繁華,再加上還沒有正式走上社會,當代大學生或多或少都會產生浮躁、空虛、迷茫的心理。遇事時不夠自信,所學往往捉襟見拙,跟不上時代。當代大學生要正確認識自己,找準優勢和缺點,不斷提高和完善自我,要像胡楊樹那樣在惡劣的環境當中也能夠昂揚,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五)當代大學生要樹立使命感。當代大學生要把個人夢和中國夢、國家夢、民族夢結合起來,深刻理解中國夢的內涵和時代要求,肩負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中國夢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當代大學生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心中有夢,心懷祖國,志存高遠,努力進取,把自己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綻放自我的人生精彩,加快實現中國夢的步伐。

三、實現夢想的平臺

高校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高校理所當然也是當代大學生學習宣傳教育中國夢的主要平臺。高校教師要深刻理解中國夢的內涵和時代要求,把中國夢宣傳教育引入課堂教學,把中國夢的內容融入教學實踐,把中國夢的宣傳教育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堅定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誠信意識,提升大學生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培養中國夢優秀的踐行者和開拓者,激發師生主人翁意識,把中國夢宣傳教育落到實處。人生真正意義的發展包含對民族與社會發展的全面思考,對祖國命運的牽掛。中國夢詮釋了祖國的未來,更為重要的是需要每一個有志向的中國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付出努力。這種愿景讓每一個中國人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到民族使命感。當代大學生要有廣闊的學習視野,立足世界的多元文化和時代挑戰,在變革中求發展,提高科學文化知識和社會實踐能力,積極進取,大膽創新,勇于接受機遇與挑戰。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直接影響社會主流思想,學習宣傳中國夢,也為高等教育注入新鮮血液與活力。總之,當代大學生要自覺地將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以高校為實現夢想的平臺,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加快實現中國夢。

結語: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中國夢的宏偉藍圖與每一個中國人息息相關,作為中國當代大學生,應心系祖國,志存高遠,積極進取,實干苦干,綻放精彩人生。但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夢的實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當代大學生應該做好吃苦的準備,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不怕困難,敢于接受挑戰,勇于實踐,并在實踐中提高自己,豐富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拓寬自我的見聞,促進素質的全面發展,綻放精彩的人生,加快實現中國夢的步伐。

參考文獻:

篇3

價值觀作為一種意識,引領著人們前行的腳步,對待事情的態度,處理困境的角度,一個正確積極的價值觀于我們而言至關重要的。我們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新生力量,應該如何構建自身的價值觀,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自己的努力,這是時代給予我們的重要課題之一。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黨在思想文化建設上的重**論創新和戰略任務,幫助當大度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鮮明的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用什么樣的精神旗幟團結帶領全體人民開拓前進、中華民族以何種精神風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問題。這些于我們新青年來說,是我們的精神食糧,為我們如何中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明了方向。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應該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社會主流的感召下積極提升自我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中堅力量。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有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成長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務,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客觀要求。結合大學生思想實際和肩負的歷史使命,積極構建當代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引導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努力把大學生鍛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篇4

Abstract:The author responsible for indifference to contemporary social status of students, in-depth analysis of reasons, from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reate a campus culture and to carry out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other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long-term mechanism to address this issues.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 社會責任感 培養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culture

作者簡介:單丹,女,沈陽建筑大學管理學院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淺薄現狀

(一)“生活真無聊,大學就是混日子!”――缺乏目標,社會責任感淡薄

一些大學生缺乏人生理想與目標,對自我的責任感弱化。主要表現在對自己的前途不負責,對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不當回事。部分大學生通宵上網打游戲,抽煙酗酒,完全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甚至有少部分學生內心迷茫,做出不珍惜生命的舉動。這部分學生大多不能清晰認識自身責任,白白浪費清楚。

(二)“爸媽掙錢不就是給我花的嗎?!”――不知感恩,家庭責任感淡薄

每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與自己在家庭中的成員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也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家庭的責任感。但是,有部分大學生不能客觀看待自己處于家庭中的位置,把父母的養育之恩歸于理所應當,缺乏感恩心態。在家里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家人,只享受權利,不盡絲毫義務。這部分學生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只知索取、不懂感恩。

(三)“我才不管別人,我自己的事我高興就行!”――自我意識凸顯

一部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高于一切,個人自我意識的凸顯表現在各個方面。如,在就業過程中,不少學生只重個人利益,忽視社會利益;在社會生活中,不少學生只享受社會帶來的便利,忽視社會道德和基本要求等。自我意識高的人缺乏奉獻精神,不懂回報社會。對國家、社會乃至我們生存的環境沒有責任感。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淺薄的歸因分析

(一) 社會環境因素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利益至上”的價值觀不斷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心靈。由于大學生對社會現實缺乏深入的理性認識,因而對一些社會現實產生了一些片面、極端的想法。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不少學生對就業失去信心,逐漸產生了“無目標”的心態。就目前的教育體制而言,高校對于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不少學生對于實踐和公益服務類的活動也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一部分學生都以應付的心態對待,沒有在實踐的過程中強化社會責任感。

(二) 家庭環境因素

當代大學生多為“80、90后”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是被寵溺的一代。家庭教育深深影響著一代大學生。許多中國家庭的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長付出的過多,大多重視孩子在文化學習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道德修養方面的培養,使得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只懂得享受權利,不想履行義務,逐步形成了缺乏社會責任感、感恩心態淡薄的狀態。

(三) 大學生自身特點

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水平差別較大。一些大學生抱著“天之驕子”的心態進入大學,不能正確的認識大學生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在面對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時,也不能形成相應的責任意識。他們意識到自身的使命,但不能把使命升華為自覺的內心信念,也不能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淡薄與自身特點有很大的關系。

三、重塑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培養當代人才

面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現象日益凸現的現狀,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和培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責無旁貸的重要任務。

(一)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社會責任感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倡導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旋律,我們應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入課堂,進入學生生活,通過教育和學習不斷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個人發展與民族振興聯系起來,樹立“天下興亡,人人有責”的價值觀。培養當代人才,要加強培養大學生正確認識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形成自覺履行義務的意識。

(二) 以社會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加強社會責任感教育

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培養,除了依賴于課堂上的教育,更多來源于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這個大課堂。社會實踐活動為廣大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背景,使他們在這個環境中不斷提高思想認識水平,通過磨練意志,真正建立社會責任感。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塑造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也是一個有效的途徑。通過建立一個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集體,來加強學生對集體的歸屬感,以此為契機逐步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責任感培養中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三) 以長效機制深化社會責任感教育

應該說,重塑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需要一定時間的沉淀和積累。因此,建立一個長效機制來共同完成這項任務,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們應協同努力,從各個方面為廣大學生創立一個良好的氛圍,以此來促進大學生培養社會責任感。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學生敢于承擔責任,改正錯誤的意識;學校要建立完整的獎懲制度,充分利用榜樣力量進行激勵;社會應以輿論的導向和道德的標準不斷促進大學生在社會責任感方面的提高。通過多方面共同努力,形成一套完整的長效機制。

重塑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當代人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這是從培養大學生的個體道德品質、組織結構、組織文化和社會對大學生的角色期待出發,全面提高和整體發展、引導、培育、激勵,使大學生今后的興趣、需要、動機、價值觀、理想、信念、世界觀符合社會的需要,促使大學生不斷去追求一種更加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行為方式,完善自我,提升人生。

參考文獻:

[1] 王文清.腦與意識【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

[2] 陶娟.關于新時期大學生安全教育途徑的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8.

篇5

關鍵詞:新時期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是黨和國家的寶貴人才資源,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如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認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勢,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化水平,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

一、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面臨的新形勢

在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經受著各類思想、文化的不斷沖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清當今世界復雜多變的政治形勢,明確當代大學生肩負的歷史使命,努力成為社會主義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臨的新挑戰,更是切實解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因此,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緩。

二、明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

新時期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系列講話精神,重點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用指導高校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培養的堅定信仰者、實踐者、傳播者、維護者;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大學生,開展黨史、改革開放史教育、形勢政策教育;

第二,堅持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鼓舞青年大學生,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

第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廣大青年大學生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創新創業活動、勤工儉學活動,引導廣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同時,還要不斷加強隊伍建設,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進一步完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三、努力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水平

解決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緊密結合時代特點;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理念,不斷以科學水平的提高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

1.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成長規律

當代青年學生的主體性、獨立性、選擇性較強,注重自我感受,善于獨立思考。在行為上,追求自主決策;在生活上,追求自立自強;在精神上,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然而,當代青年學生自身也存在缺點和不足,比如,他們心理承受能力不強,過分追求物質利益,對優秀傳統文化缺乏了解等。針對這些缺點和不足,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善于積極跟進、引導,讓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明確歷史使命,明白做人道理;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當代青年學生的理論教育,從而促進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盡快成才。

2.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徑

2.1大力開展實踐育人工作

針對青年學生喜歡參與和競爭的特點,開展各種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公益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活動。來培養大學生堅忍不拔的品質和樂于奉獻的精神,實現實踐育人與理論育人的互動。

2.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內在的文化氛圍,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大學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發展,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重視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創建和諧積極的育人環境,需要全社會的支持。作為教育部門需要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增強授受兩者的互動,積極構建生態教育環境,而這個環境的獲得,需要高校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要有深厚的校園人文底蘊作支撐,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陣地作載體[1]。

2.3加強網絡教育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網絡化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效率與效益的必要方法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網絡重要性,從戰略高度重視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建設。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開辟了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因此,應進一步加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建設,利用網絡開展宣傳、教育、討論等活動,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使網絡成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載體。

2.4深入細致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大學生由于心理問題造成的突發事件時有發生,究其根源是由于這部分人群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詢與教育、心理承受能力過低造成的。高校要實現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目標,必須高度重視心理咨詢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多種形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綜上所述,新時期的大學生有著更加活躍的思想和觀念,他們的成長與進步將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未來與希望。因此,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跟隨時代步伐,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與效率;同時要堅持不斷創新,結合新的形勢、新的情況和新的要求,源源不斷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金建明.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10-12.

篇6

[關鍵詞]電影《屈原》 當代大學生 愛國主義情操 培養

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電影《屈原》在我院各個系先后播放。旨在激發青年大學生對祖國、對民族、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以實際行動“踐行榮辱觀,樹立新風尚”,為促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

一、電影《屈原》的故事梗概

戰國時代,秦、楚、趙、魏、燕、韓、齊七大諸侯國割據稱雄,不斷進行兼并戰爭。楚國大詩人、政治家屈原力主對外聯齊抗秦。對內改革變法,但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貴族集團反對。屈原努力不懈,促使楚懷王接納其主張。并在弟子宋玉和嬋娟的協助下,撰修了限制貴族特權的新法令。靳尚拉攏懷王寵姬南后出面與屈原對抗。更在秦國宰相張儀訪楚之際。對屈原大肆誹謗。屈原痛加駁斥。但貪圖小利、輕信讒言的楚懷王竟不顧忠告而絕齊親秦,中止變法。并免去屈原的官職。逐出皇宮。屈原滿懷悲憤,漫游漢北,寫出了著名的《離騷》。后驚聞楚懷王因受騙在與秦國交戰中大敗,又毅然接受懷王決心變法的詔令趕回郢都。靳尚等竟殘殺志士。囚屈原于東皇太乙廟,嬋娟也被投入黑牢。在風雨雷電之夜。嬋娟由衛士石豪救出,潛來相會,卻不幸誤飲陰謀毒害屈原的鴆酒而身亡。石豪怒殺兇手,縱火焚廟。屈原懷著滿腔悲憤和繼續探索真理的意志向漢北而去。

二、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操的內涵

影片中能吸引學生視線的是最后一節屈原的《雷電頌》。這曲《雷電頌》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表達感情,增強語勢。獨自中,屈原滿懷激情地直接和風雷電對話,直接怒斥偶像神靈。用擬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達出鮮明的愛憎感情:用反復、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達感情,使獨自更有氣勢。屈原借助于謳歌偉大的自然威力,抒發了祖國的無比熱愛。對摧毀黑暗的渴望和對這種偉大正義力量的贊美。那么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操的內涵是什么呢?

愛國主義體現了人發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種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它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關系的首先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當前愛國主義情操的基本內涵有如下幾個方面。

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祖國的河山在人們的心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耙环剿琉B一方人”,祖國的山山水水滋養哺育著她的子子孫孫?!皣粕胶釉?,城春草木深”,祖國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風光旖旎,而且是、財富、民族發展和進步的基本載體。因此,每一個愛國者都會把“保我國土”、“愛我家鄉”、維護祖國領土的統一和完整,作為自己神圣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責任。

愛自己的骨肉同胞。愛自己的骨肉同胞,反映的是對整個民族利益共同體的自學認同。民族利益是整體的利益、長遠的利益。這種利益高于民族內部的局部的、暫時的利益。愛自己的同胞就是愛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基礎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的意志決定著祖國的命運和前途。對人民感情的深淺程度。是檢驗一個人對祖國忠誠程度的試金石。愛自己的骨肉同胞,最主要的是培養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緊緊地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

愛祖國的燦爛文化。文化傳統作為一個民族群體意識的載體,常常被稱為國家和民族的“胎記”,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的“精神基因”,是培養民族心理、民族個性、民族精神的“搖籃”,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礎。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蛟S會背井離鄉,或許會彼此隔絕.但對祖國燦爛文化和歷史傳統的認同總會把人們的心連在一起。學祖國的燦爛文化就應該認真學習和真正了解祖國的歷史,深入理解祖國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

愛自己的祖國。愛祖國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祖國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民族的燦爛文化.是同具體的國家相聯系的。我們每個人的發展都是同國家的發展和進步緊密聯系的。愛祖國就要心系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就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獨立和富強,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貢獻力量。熱愛祖國,也就是愛自己的民族和人民,愛她的山川景物,愛她的語言文化,愛她的文明歷史和優良傳統。祖國,固然包括它的錦繡河山。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勤勞勇敢的人民,但正如列寧所指出的,祖國主要是指人民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會的環境和條件。我們說不同時代愛國主義具有不同的內涵,主要是就不同時期祖國的不同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而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愛國主義的主要內容是指我們社會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的制度。當前。愛社會主義就成為愛國主義的本質特征。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我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后。擺在全國人民面前的歷史使命。就是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這就是當前愛國主義的主題。一切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都必須以此為核心,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活動。離開它。就不會達到預期的目的。為實現新時期愛國主義者的歷史使命。每一個愛國主義者都應做到:首先,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把自己的愛國熱情轉化為報效祖國的堅強意志和頑強拼搏的實際行動,其次,每個愛國者都應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社會上有些人往往看不到我國的優勢所在,只是一味夸大我們建設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而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又缺乏分析,產生盲目崇洋心理,喪失一個愛國者應有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因此,“必須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就會被種種資本主義勢力所侵蝕腐化?!?/p>

三、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存在的問題

影片中能吸引學生的鏡頭其次是侍女嬋娟彈奏古琴、吟唱屈原詩作《橘頌》的畫面。那是多么美麗的聲音和畫面啊!清雅秀美的嬋娟姑娘懷著對詩人高潔品格的敬仰,吟唱出古意盎然的《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鼻匾暋巴饷馈钡男拗危⒁狻皟让馈钡膱猿帧K钔春薜氖恰巴獬袣g之溝約兮,諶荏弱而難持”的“無實而容長。是”委厥美以從俗“的毫無操守。于是這“獨立不遷”的南國之桔,便成了詩人心目中最完美的體現:即具綠葉素榮、精色內白的美好形態。又兼廓其無求、橫而不流的仁正情懷:特別是愛戀鄉土、至死不移的偉大秉性,更帶有伯夷、叔齊那樣的古賢之風。詩人如許深情謳歌著南國的桔樹,正因為這桔樹的美德,恰與詩人 自己息息相通!當前大學生思想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有理想有追求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體形象。他們思想活躍。在變化中思考,在思考中選擇。但與此同時,對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一些令人憂慮的現象,也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如:

1.價值取向趨于功利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使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對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由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由此衍生出來的損人利己、唯利是圖、金錢至上以及享樂主義等消極東西在學生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致使“個人奮斗、自我實現”成為不少學生的價值取向。

2.思想脆弱。承受能力差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今天。社會不斷進步,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涉世不深、思想脆弱的大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他們中的一些人處處爭強好勝,要求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支持和關心,確信自己的成功率,只相信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更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教育,表現出自命不凡和虛榮。一遇挫折,就會垂頭喪氣、萎靡不振、喪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韌勁。他們不是把困難當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在經歷了失敗之后,沒有勇氣正視現實,導致了有些人精神抑郁,個別的甚至走上輕生之路。

3.存在著“三重三輕”的現象

生活在高等學府這一特殊環境中的大學生,雖然氣質、能力、性格各異,但大都富有個人理想。由于認識水平的不同,有些學生的理想好高騖遠、脫離實際,其具體表現為:重自然科學輕社會科學,重工具性知識輕品行修養。重外在功利性追求輕內在文化培育。

4.存在嚴重的知行不一現象

高校大學生在經歷了大學教育后,理論認識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在進行理論探討、客觀評價、演講等方面表現出不凡的水平,然而在行動上缺乏具體的體現。著重表現為言與行的分離。在學習生活上則缺乏人與人之間的協作精神,“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整體意識:在對社會和他人方面則缺乏奉獻精神??偟膩碚f,他們的自立意識增強了。協作意識降低了。

四、加強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培養的探討

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操的培養,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長期工作目標。將榮辱觀教育滲透到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切實加強學風學紀建設,樹立大學生文明新風尚,推動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梢詮囊韵聨讉€方面著手:

1、將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課堂教學,特別是結合形勢政策課的開展.合理設計講座內容,將“八榮八恥”的觀念融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我國科技自主創新及其政策”、“中國的和平發展之路”等教育主題中,體現在課堂教學、課堂討論、社會實踐的各個方面,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

2、將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作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點抓緊抓好,結合責任心教育、學生黨員教育、誠信教育、創新教育和校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開展,以“八個為榮”作為教育實施的具體目標,逐條抓緊落實.力求實效:

“以熱愛祖國為榮”――結合愛國主義教育。開展“我與祖國共奮進”主題團日活動?!拔遗c教院共奮進”演講比賽,“感動教院”征文比賽等主題教育活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激發大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學校的情懷。培養學生造福于祖國、造福于人民的奉獻精神:

“以服務人民為榮”――結合“愛心獻給社會”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全面推進大學生“三下鄉”、“四進社區”、“青年志愿者”等社會服務活動的開展,強化大學生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責任意識:

“以誠實守信為榮”――加強學風教育和誠信教育。圍繞“上課不缺勤、考試不作弊、作業不拼湊、論文不抄襲”等要求,以解決學生逃課、考試作弊、拖欠學費等問題為重點開展有針對性的誠信教育。營造大學生誠實守信的氛圍:

篇7

關鍵詞:“禮”;大學生;禮儀修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08-0249-02

中國,歷史悠久的東方古國。中國人,歷代傳承著古國所賦予的博大精深的文明。而文明是一種文化奠基,從古至今,不斷更新。方才有了如今飛速發展的中國以及不斷進步的中國人。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唯獨中國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然而,作為在“禮儀之邦”美譽熏陶下成長的當代大學生。應把“禮”的文化傳統發揚光大,并且肩負起傳承“禮”文化傳統的歷史使命。

在中國“禮”文化傳統中,對于“禮”的定義不勝枚舉?!岸Y”的內涵包括禮節、禮儀、禮貌以及禮賓。它們在不同的場合和時間,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首先,禮節往往無形地存在于我們的日常交際的過程中,表現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問候、相互致意以及相互祝愿。禮節不僅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外在面貌,更能突出一個人的內在素質。其次,禮儀有形的存在于一切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它所受制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語言(包括書面和口頭的)、行為表情、服飾器物是構成禮儀最基本的三大要素。禮儀不僅可以直接表現一個人的外在形態,更能間接折射出一個人的內在修養。再次,禮貌可以分為禮貌行為和禮貌語言。禮貌不僅可以體現一個人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所傳遞的友善與尊重,更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流。最后,禮賓大多存在于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接待服務中,禮賓不僅能夠體現一個人熱情好客的積極態度,更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我們了解了“禮”的概念以及其表現形式??梢钥吹健岸Y”文化涉及的范圍廣、產生作用大。它貫穿于我們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社交交流的始終。中國傳統的“禮”文化對當代青年大學生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中國“禮”文化傳統對當代大學生思想具有積極影響

朱平的《“禮”的再認識及其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之要義》一文中提到了“禮”的教化問題。論文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身體教育、行為教養是人類文化的最基本開端,人們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都是從最初的言談舉止、體態行為等“禮貌”培養走進人類文化生活的?!惫庞小兜茏右帯?,“規”字即是準則,準則即是“禮”的教化。“冠必正、紐必結”,告訴我們衣冠必須整潔,紐扣必須系上。這是從“禮貌”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肮诒卣?、紐必結”不僅體現著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積極向上的態度,更能彰顯出一個人所受的“禮”的教化。然而,不同的場合又要求穿著不同的衣服,這就是我們所提到的“禮儀”?!安綇娜?、立端正”,告訴我們走路步伐應從容穩重,站立要端正。這是從體態行為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良好的體態行為不僅能夠促進自身的全方面發展,更能體現對他人所給予的尊重感。然而,對于長輩、晚輩以及同輩,我們又將表現不同的體態行為,這就是我們所提到的“禮儀”。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在學府如饑似渴的汲取著老師授予我們的知識,卻逐漸對中國“禮”文化傳統越來淡化。往往只懂其思想,而忽略其精髓。

二、大學生是中國“禮”文化傳統的必然傳承者

“禮儀之邦”這四個字,是每個中國人所耳熟能詳的。然而,它是否僅僅適用于三綱五常的古代社會?它是否僅僅是一紙空文?它是否已經漸漸淡出我們的思想?王蘭芳的《“明禮誠信”―大學生道德建設的永恒主題》強調“禮”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該文主要討論大學生應如何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還提出了如何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岸Y”文化作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它所反映的是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而這種思想道德素質與我們自身的禮儀修養息息相關。修養,是從內而外所形成的。然而“禮儀”就是提升自我們修養的途徑。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者。然而,這種傳承需要從每個人的自身做起。從自我形象做起,從自我管理做起,從自我行為做起。當代大學生要主動肩負起傳承中國“禮”文化的重任,讓“禮儀之邦”這四個大字變得更加有意義。

三、學習傳承“禮”文化傳統對大學生具有多方面的現實作用

徐紅的《知書亦須達禮――論開展大學生形象禮儀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有這樣的一個觀點:“大學生形象禮儀是增強個人競爭力的必備砝碼。在當前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大學生的個人形象就是自己的名片。它包括內在修養和外在形象?!盵3]而其中所提到的內在修養是與“禮”文化密不可分的。通過此觀點可以得出,注重個人的禮儀修養,是大學生今后步入社會、適應社會、發展自我的必備技能。由此可見,中國“禮”文化對于當代大學生自身的禮儀修養以及個人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正處于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我們即將面臨面試、求職的種種考驗。重視自身的禮儀修養以及個人形象往往可以另我們出類拔萃。在面試中,“形象禮儀”往往可以影響我們求職的成功與否。(1)面試時所穿著的服裝有著一定的要求,需要大方得體,并且需要符合所面試的環境。倘若穿著生活裝或者居家裝,會顯得稍顯隨便。同時,也會給面試官留下消極的印象。(2)面試時的體態行為同樣有著一定的要求,正如《弟子規》中所提到的“立端正”,它往往能體現出一個人積極的精神面貌。倘若弓背、站立不正,則會為自己的禮儀形象大打折扣。(3)面試時需注意自己的言談,既不能太過夸贊自己,也不能保持緘默。由此可見,良好的個人禮儀修養能夠在激烈競爭的當代社會提升自我形象。另外,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社會交往的禮儀同樣影響著我們的個人形象。步入社會,我們將會接觸形形的人,而良好的禮儀修養的體現則是區別于他人的象征。然而,言談舉止則是個人禮儀修養的體現。我們應時刻把“文明”二字牢記于心、應把“禮”文化給予我們的要求牢記于心、應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牢記于心。

四、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當代大學生,“禮”文化將使我們受益匪淺。首先,它引導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規范我們的行為禮儀。其次,它引導我們樹立正確的社會道德觀,升華我們的思想禮儀。最后,它影響我們的禮儀修養和個人形象,促進我們個人的發展。因此,良好的禮儀修養將會成為我們個人發展中的風帆,引導我們詮釋個人的精彩。

中國,享有美譽的文明古國。歷史悠久的“禮”文化傳統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禮儀修養。它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的象征、作為一個人衡量其道德素質的標尺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當代大學生,對于個人而言,良好的禮儀修養將成為我們個人發展道路上的墊腳石。反之,則會阻礙個人的發展。對于國家而言,傳承“禮”文化是我們年青一代義不容辭的使命

本文是南昌航空大學第九屆大學生科技創新研究項目:“從中國“禮”文化傳統看當代大學生的禮儀修養問題”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朱平.“禮”的再認識及其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之要義[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1(09).

篇8

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來自交通工程系的***。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胸懷榮辱之心,成就未來之士》。

時代的年輪已劃過二十一世紀,中國人民底氣十足,意氣風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業指日可待。時代為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也對當代大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來了更高的要求。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已成為社會先人,用人,評價人的基本尺度。因此,大學生要造應時代的要求。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既要著力提高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而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根本要求。

什么是光榮,什么是恥辱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標準,不同的人也都有著自己的認識,為什么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遺臭萬年那是因為他們對榮與恥的不同認識。所以正確認識榮與恥是十分必要的。年代,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無數革命先烈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讓我們感到無比光榮和驕傲;而那些打著"曲線救國,和平抗戰"的漢奸們,受到的是永遠是唾罵和鄙視。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是社會文明道德風尚的重要體現者和傳承者,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如何,事關祖國的前途命運。說到這兒,也許會有人不以為然,我們大學生有這么重要嗎其實,這話要嚴密起來講,應該是:榮辱觀念強的大學生,才能擔此重任。智者有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在紛繁復雜的時代里,如何觀察身外的世界,如何體驗寶貴的人生,如何審視過往的歷史,又如何創造美好的未來,都與榮辱息息相關。我們的前輩們也常常使用"以小見大"的處事方式今天我們也來效仿:從我們自己身邊的榮與恥開始說起。深受胡主席智慧的啟迪,我努力總結了一個"小八榮小八恥":以求真務實為榮,以不思進取為恥,以團結同學為榮,以捉弄同學為恥,以勤儉節約為榮,以奢侈浪費為恥,以謙虛謹慎為榮,以驕傲急躁為恥,以胸襟寬廣為榮,以小雞肚腸為恥,以迎難而上為榮,以知難而退為恥,以心系集體為榮,以損害集體為恥,以刻苦創新為苛,以懶惰守舊為恥。

既然是自己辛苦的成果,我決不讓它付諸東流!在以后的學習與實踐中我必以此為標準,時時處處對照檢查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實踐中領悟榮與恥的含義,自省自警,自珍自愛,在長期的實踐積累中逐步把榮辱觀轉化為品德操守,成為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的準則。

篇9

摘要:著眼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當代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高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教育,德育為本”充分彰顯著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本文試從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來分析其必要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特點;作用;必要性

一、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

(一) 自我意識——社會意識

強烈的時代感,追求新知,獨立思考,銳意進取是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特點。其體現在對自我崇尚、自我奮斗、自我利益的追求,但仍有部分學生在處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時有失偏頗,缺少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二)競爭意識——受挫能力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當代大學生意識到自己不再是獨過獨木橋的天之驕子,只有不斷地歷練自己并加強自身的綜合競爭力,才能在日后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日益豐富的物質和大學生來自家庭內部的寵愛,讓他們不了解生活的艱辛,致使碰到一點不如意的事情就會失去信心,甚至選擇逃避或放棄。

(三)知識能力——辯證能力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當代大學生獲得信息的途徑呈現多元化趨勢,他們獲得信息的途徑大致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及所處的環境,其中網絡的影響力顯得尤為突出,其信息量也是任何一種媒體所不能替代的。大學生自身正處于求知欲望強,對未知事物有強烈的渴求欲望,正因如此,網絡上的言論自由,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民主意識并調動了參與的熱情。但是,凡事自由兩面,由于網絡里信息量頗大,大學生很難在大量的信息里,提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對自己的課業有幫助的信息。甚至更有甚者,在網絡里被片面的,沒有事實依據的信息混淆視聽,進而生成錯誤的觀點和偏激的觀念。這就要求大學生在所處的大環境中,通過社會實踐豐富自己的頭腦,增強辯證能力。

(四)認同感——踐行能力

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學生言行一致,知行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優良品質。“知”與“行”的關系,在我國古代就有深刻的認識,“知易行難”是對兩者關系的準確判斷,明白一件事情的道理并不難,難的是真正付諸行動。當代大學生思想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對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有認同感,但這在知與行之間尚有明顯的距離,集中表現在認同感強,踐行能力弱。

(五)興趣愛好——學習積極性

當代大學生有著更為廣泛的興趣愛好,唱歌、跳舞等無所不好,積極參加社團活動,活躍在校園舞臺上。同時也有部分學生把時間荒廢在睡覺,網絡游戲上,“不是在網吧,就是在去網吧的路上”一這話道破了很多大學生的生活狀態,這些學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積極學習的能力和意識了。

二、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針對當前大學生思想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就顯得更加緊迫和必要。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僅對于個人的高尚的精神素養得養成有積極作用,同時對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對于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在學校養成的良好的素質,是可以推動他們在社會實踐中走向成功的。

通過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是大學生獲得了政治知識,端正了政治態度,培養了愛國主義情感,增強了民族使命感,形成了科學的政治信仰。凡此種種,都為大學生今后的社會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責任感和團隊精神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贈予學生的重要的職業素養,同時更是推動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生力軍的主動力。

(二)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一批又較強思想政治素質和良好思想品質作風的生力軍。要培養這樣的一批生力軍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就亟需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于此,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作用也就體現的尤為重要,只有真正把這項工作做好了,才能確保黨和人民的事業代代相傳、長治久安。

通過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使學生更加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有利于更為廣泛的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同時也促進社會成員的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

強調: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造就千千萬萬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掌握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豐富知識和扎實本領的優秀人才,使大學生們能夠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這對于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1]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直接決定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十年樹木,百年育人,青年是做過的未來,只有堅定的信念才會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中堅力量。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不僅局限于課堂之中,同時也是高校畢業生走向社會并受用一生的精神素養。樹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確就業方向、把握當下人才市場形勢,避免盲目就業造成的扎堆型人才流失,將自己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并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才能,為社會做貢獻。(作者單位:西安工業大學)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責任感 方法 途徑

社會責任感是一種道德情感,是一個人對國家、集體以及他人所承擔的道德責任,是知、情、行的統一,是人的內在精神價值和外部行為規范的有機結合。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不僅關系個體理想信念的實踐,更與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息息相關。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

在經濟全球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的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在社會責任感方面呈現出“認同與困惑并存,關心與淡漠相容,進取與彷徨交錯”的雙重面相。一方面,當代大學生思想開放活躍,價值觀念多元,主體意識強烈,行為自主務實,具備較強的對社會責任感的判斷、選擇和實踐能力。現代社會民主自由的價值理念和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更為其關注公共領域、社會問題提供了精神內核和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理想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有所弱化,意志品質比較脆弱,部分大學生一定程度地存在“責任模糊、置責不理、畏難避責、有責不擔、背責而行”等問題,不能明確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不能把它升華為一種自覺的內心信念,也就無法形成強烈的責任感。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與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精力旺盛,情感充沛,文化水平高,學習能力強,易于接受先進思想,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適應性,這為責任感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了有利的主體性基礎。由此看來,大學生責任感教育勢在必行,并且可以有所作為。

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的基本規律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必須通過引導和教育才能實現。大學生責任感教育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戰略性、系統性、基礎性工程,作為其主陣地,高校應該積極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使他們牢固樹立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切實履行對社會、對民族、對人類的責任要求,順利實現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

1.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堅持遞進性引導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首先要堅持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原則。責任感培養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發揮能動性,尊重青年意愿,照顧青年特點,切合青年實際,促使大學生責任感從他律階段向自律階段轉變。其次,要堅持內容、目標取向上的遞進性原則。責任感培養需要體現以認識為先導,由淺及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遞進性、層次性特點。因此,要強化大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眼前做起”的意識與行動,鼓勵大學生明確責任要求豐富道德體驗反省責任表現,不斷提高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實踐、自我負責的能力。

2.堅持理論引導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一要曉之以理,以多途徑的教育促進責任認知。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優勢,促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銜接,拓寬教育平臺,創新教育形式,讓大學生在思考、實踐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責任感。二要動之以情,以全方位的自我感受增進責任情感。要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質教育,讓高雅活潑、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占領大學生的精神陣地;要積極組織開誠布公、互助互愛的集體生活,使大學生逐步產生溫暖感、歸屬感,從而自覺自愿地接受集體的價值規范,逐步改變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崇尚負責,敢于負責,學會負責,善于負責。三要導之以行,以寬口徑的平臺引導責任實踐。要讓大學生在學校中承擔各種責任,感受到自我與他人、集體的真實存在,使他們獲得直接而深刻的責任體驗,從而更客觀地判斷、選擇、承擔其所應承擔的諸種責任;要積極引導大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深入基層,感受到與自然環境、人民群眾、國家社會的息息相關,從而認清社會發展形勢,堅定理想信念,提高綜合素質,牢固樹立、勇敢擔當起時代先鋒的社會責任感。

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教育,是促進當代青年健康成才的客觀需要。作為教育者應堅持以人為本,從問題開始,從現狀出發,從規律著手,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勇于擔當、創新實踐社會責任感,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引導大學生對責任的認知

首先是生命責任教育。近年來,大學生自殺事件時有發生,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生命的價值是少數大學生輕易放棄生命的重要原因。生命是一種責任,人只有珍愛自己的生命,才能承擔起其他的人生責任。珍愛生命的責任意識教育就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

其次是行為責任教育?,F在許多大學生行為責任意識淡薄,表現在行為前很少思考責任問題,選擇行為時不計后果,存在僥幸心理。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要養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態度,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

再次是成才責任教育。當前,部分大學生缺乏遠大的理想,成才意識中的功利性很強,他們對職業的充分關注成了成才的動力。大學生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只有樹立自我成才的責任意識,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最后是回饋責任教育。一個人只有出于社會責任,并履行社會責任,對社會和人民做出貢獻時,才能實現其價值。感恩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審視自己,用行動來回報父母、報效國家。

2.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首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協作的一項系統工程,要構建社會、家庭、學校通力協作的一體化教育體系,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責任意識,豐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載體與新平臺,加大對背棄社會責任行為的監督和批評,家庭、社會之間協調一致、密切配合,形成引導大學生的教育合力。 轉貼于

3.深化實踐,體驗責任意識

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形成是一個認知的過程,需要通過具體的實踐加以強化。學生通過實踐,從內心真正感知社會對責任的要求,能幫助他們將己經獲得的理論內化為責任意識,并在行為中自覺地外化為責任行為;通過實踐有利于促進教育對象實現知行統一,有助于培養教育對象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品質,促進大學生認識國情、民情,豐富情感、磨煉意志、砥礪品格,深化責任意識,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4.建立評價體系,引導大學生的責任行為

(1)制度教育是強化責任教育的有效保證

制度規范對責任感的培養具有強大的激勵和促進作用。它明確規定了什么是允許的、什么是鼓勵的、什么是禁止的,為每個人的行為設立了合理的準則,并借助于獎懲機制不斷地對人的行為進行調整,這種外力的作用,就是對人的責任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

(2)健全合理的評價體系

我們要在校園里健全合理的評價體系,確定符合實際、可操作性強的獎懲標準。一方面可以幫助大學生確立科學的是非觀、善惡觀;另一方面還具有較強的約束力,通過對學生責任行為的評價,迫使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達到自我約束的作用,促進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提高。

(3)加強社會實踐,拓展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途徑。社會責任感必須通過社會實踐來強化,社會實踐是培養大學生良好社會責任感的熔爐。中央16號文件明確提出,社會實踐對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因此,高校要把社會實踐納入教育教學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要讓大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開展多種社會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智力扶貧、利用科技知識或專利成果創辦實體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探求大學生個人理想與國家、民族命運的契合點,個人事業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結合點,個人前途與服務社會的切入點,引導他們正確了解社會,認識國情、民情,豐富情感、磨煉意志、砥礪品格,深化責任意識,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參考文獻

1.許輝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及其培養.《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7年,01期。

2.陳勇 梁剛 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3.彭世良 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