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消費現狀分析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3: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當代大學生消費現狀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大學生; 消費現狀; 消費特點
一、序言
鑒于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正處于思想趨向成熟的年齡段,我們設計了一份開放式調查問卷對大學生每月平均消費主要支出以及飲食日常用品、學習、娛樂交際等方面的消費情況進行了調查,了解當前大學生的消費現狀和消費結構,對于引導當代大學生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順利發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設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設計
(一)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的對象就是蕪湖市弋江區大學城的安徽師范大學、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皖南醫學院、蕪湖商貿學院、蕪湖機電學院等五所高校的若干大學在校本科生為調查對象。
(二)樣本基本情況
本文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對蕪湖市大學城若干大學在校本科生150人進行問卷調查,,回收130份,回收率86.67%,其中有效問卷127份,有效回收率84.67%,對調查數據從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城鄉子女、獨生子女和性別等維度,進行了對比分析。在性別方面,女生68人,占53.5%,男生59人,占46.5%;在專業類別方面文科類67人,占52.8%,理科類60人,占47.2%,在所屬年級方面,大一 30人,占 24.9%,大二 32 人,占 26.1%,大三 36人,占 28.7%,大四 28人,占 22.9%;在戶籍方面城市子女66人,占52%,農村子女61人,占48%,其中有獨生子57人,占44.9%,非獨生子有70人,占55.1%。在平均年齡在19―24歲之間。我們通過問卷調查收集資料并通過用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
(三)研究不足
由于主觀方面及時間的原因,加上客觀條件的限制,本次調查研究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問卷設計的中的缺陷未能及時完全的修改,導致調查時會出現歧異或者對結論無效的答案,在做分析的時候盡量避免這些不完善的影響。
關于調查內容會涉及到的個人基本情況,調查因為處于主觀因素的考慮,給的答案并不是很準確,由于個人意識的影響對調查者說出的和做的實際上不完全一致,所以導致調查結果并不是十分準確。這些問題也會以后做調查具有借鑒意義,以后的調查會加以改正。
三、資料分析
(一)當代大學生的消費來源
問卷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用于消費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家庭供給,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水平屬于中等偏下水平,即家庭的年收入低于10萬元。在被調查大學生中,不論是高年級還是低年級生活費平均約 81.07%來自父母,8.09%來自親戚朋友的資助,2.52%來自個人兼職的收入,農村學生勤工儉學的相對比重偏高,而城市學生的相對比重偏低。另外還有為其他收入所得,如一小部分的生活費來自獎學金和助學貸款,但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市學生的和農村學生的消費收入絕大多數都來源于家庭供給。(如圖1所示)2.52%大學生通過做一些兼職不僅可以獲得一部分報酬還可以鍛煉自己增加自己的閱歷。因此許多大學生在調查中表示自己在空余時間里會經常去做一些兼職的大學生選擇了通過勤工儉學的方式來拓寬生活費的來源。
(二)當代大學生消費現狀
1、消費結構
(1)物質消費。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基本生活費仍然是大學生消費支出的主體,大學一年級至四年級分別為33.49%、31.86%、33.54%、28.29%,除了基本伙食消費以外的支出絕大部分在10%以內,呈現多元化、均態分布的特征,這表明當下蕪湖市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和質量有了顯著提高,消費結構從原來的以“吃”為主的溫飽型消費轉向以“吃”為主的符號消費、形象消費及情感消費多元存在的發展型消費。
(2)精神消費。當代大學生擁有的學習輔助設備非常豐富,網絡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學生成為網絡消費的顧客,據這次調查,30元以下通訊消費所占比例額為25%,30―60元的消費比例是45.6%,而60―100元的比例是19.3%,其中通訊費用多在100元左右,所占的比例高達20%,由于大部分大學生都是在異地求學,所以通過電話聯系家人和朋友便成了主要途徑。
另外大學生的社交活動越來越多,我們的統計數據表明13.4%的大學生每年用于交際的費用為400元左右,44.9%的同學每年的人際消費是400―800元,55.1%的同學每年的人際消費是800―1200元。
2、消費特征
(1)隨機消費為主。從調查結果看,當前多數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比較隨意,不能做到有計劃的消費支出。
(2)大學生消費場域網絡化,呈二元結構。本次調研顯示,大學生經常網絡消費,網絡費用高達40元以上的占13.5%,有的大學網絡消費頻率較高,網絡消費在10―30元的占絕大部分約32.5%,而網絡消費頻率一般的消費在10元以下的30.1%。
(3)大學生符號消費特征凸顯,呈趨勢發展。在本次調查中,對于“擁有名牌衣服、鞋、手機等,能顯示一個人的品位”有53.2%的大學生表示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對于“消費水平能顯示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有54.62%的大學生表示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大學生們正通過符號消費“從眾”和“立異”,體現著“自我價值“。
(三)消費現狀的成因
一是家庭因素;二是學校因素;三是社會因素。
篇2
1 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現狀分析
價值取向是指“一定主體基于自己的價值現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沖突或關系中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度以及所體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傾向。”價值取向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支配著人的社會活動,決定著人的價值選擇。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物質生活的豐裕,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大學生總體來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主體導向是積極的、進步的、向上的。這些價值觀念符合時展潮流,有利于社會的整體進步和大學生自身的完善。
1.1當代大學生價值觀主體導向
(1)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兼顧。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強,注重自身的發展和完善,大多數大學生能夠為實現自身價值去努力拼搏;同時,他們也時刻不忘幫助他人、回報祖國、奉獻社會。
(2)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共享。當代的大學生重視金錢等物質利益的滿足,關注眼前的名利,但并不把擁有金錢等物質利益作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標,他們有自己的崇高理想和精神追求,希望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通過事業的成功來體現自身的價值。
(3)傳統與現代并存。比如在道德價值觀層面,當代大學生對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傳統的社會公德規范較普遍持認同態度。把服務社會、敬業誠信等良好品質作為謀生之本、立業之道,同時,與現代工業文明相聯系的保護環境等社會公共道德行為正在養成。
1.2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上的偏差
(1)重自我價值,輕社會價值。在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中,他們能夠意識到國家、集體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個人利益與國家、社會利益能夠兼顧。但是部分大學生更加注重“自我實現”,關注社會對于個體需求的滿足和價值的肯定,忽略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2)重物質享受,輕精神追求。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個別大學生比以往更加注重現實的物質利益和物質生活的享受,缺乏遠大理想,一味追求高消費,把享樂當做人生的終極追求。
(3)當代大學生知行存在脫節現象。如絕大多數大學生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希望為祖國做貢獻。但在實際的職業選擇中,很多學生做出了功利性的選擇,愿意留在繁華的都市工作,不愿意去偏遠的農村鍛煉。
2 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偏差的成因分析
2.1經濟社會發展引起價值觀變遷
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現代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物質財富不斷增長。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曾錯誤地認為經濟增長本身就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把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作為個人、社會發展主要的價值取向,這在一定程度上給當代大學生造成了思想上的困惑、價值選擇上的迷茫。
其次,社會上部分官員腐敗、社會不公平現象也對大學生科學價值觀的形成產生負面影響。一些大學生政治觀念淡薄,理想信念動搖、人生態度消極,對國家發展以及個人前途產生困惑甚至失望的情緒。
2.2全球化視野下后現代價值觀的植入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在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的同時,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也在不知不覺間影響著中國大學生的傳統價值觀念。國際上后現代的一些價值觀念也逐步滲入到部分大學生當中,如過早地重視消費,享受,而忽視奮斗和創造等等。
2.3高校價值觀教育體系不健全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調、內容單一等問題仍然存在。學校在學生價值觀教育上要求過高、脫離學生實際;校園中重理輕文、只重學生專業知識,忽視思想素質提升的功利主義等傾向導致一些學生分數高、素質低、發展片面。
2.4當代大學生自身經歷的局限
當前部分大學生由于年紀輕,閱歷淺,缺乏生活實際的磨礪和對人生的全面思考,容易在價值判斷上產生局限,在價值選擇上走進誤區。
另外,互聯網信息的普及與家庭教育的理念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
3 促進大學生價值取向合理化的對策思考
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需要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和資源的有效整合。
(1)價值觀教育要堅持滿足大學生的物質利益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并重。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近幾十年來經濟社會取得了重大成就和進展,但目前仍屬于發展中國家,因此,在價值觀教育過程中,需要我們在很大程度上重視滿足大學生的物質利益需求,提高他們的物質生活質量,又要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滿足他們的發展需求。
(2)研究發達國家青年價值觀念的變遷。
經濟壘球化和現代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西方各種文化思潮也不可避免地進入大學生的視野,沖擊著大學生傳統的價值觀念。我們不僅要研究我國自身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還需及時、深入地調查研究發達國家青年的價值觀變化趨勢以及其變化背后隱含的社會經濟原因,提高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
(3)凈化社會風氣,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大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逐步成熟的時期,他們的價值觀容易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所以社會的新聞、娛樂、宣傳等領域要堅守職業道德,弘揚促進社會進步的主旋律,宣傳社會主導價值觀念,為大學生科學價值觀的形成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4)改善高校自身的人文環境。
高校人文環境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完善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教師是良好人文環境的主要創造者,他們的主導價值觀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提升自身素質,倡導人文關懷、完善價值觀體系。
校園文化是高校人文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評選先進個人、校園志愿者活動日等活動,形成優秀的校園文化傳統,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篇3
關鍵詞: 大學生文化消費 現狀 建議
一、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定義
文化消費就是指用文化產品或服務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的一種消費,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旅游觀光等方面,是指對精神文化類產品及精神文化性勞務的占有、欣賞、享受和使用等。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文化消費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呈現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眾化、全球化的特征。
目前,在校大學生正處于學習知識、接受教育、儲備能量的特殊階段,是準生產者,所以在校大學生主要是消費者而不是生產者。高校培養人才這一特殊職能決定了大學生消費結構主要表現為對知識的、精神的、文化的消費,從而使精神文化消費成為大學生生活消費中的主要部分。
大學生文化消費是指大學生為滿足個體的文化生活需要對文化產品及文化性勞務的占有、欣賞和使用等。其實質是對社會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財富,包括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的消耗,前者如音像制品、文化用品、娛樂用品及通信產品等,后者如文娛表演、音樂演奏、文藝晚會等。由此可知,精神文化消費的涵蓋范圍是很大的,尤其是對于處于學習知識、接受教育、儲備能量的特殊階段的大學生而言,精神文化消費更是其生活消費的重要而核心的內容。
二、文化消費現狀分析
通過對浙江師范大學學生的問卷調查的數據,學生訪談的資料,以及校園周邊文化產業經營者的訪談資料的分析,發現浙江師范大學學生的文化消費趨于多樣化,但是分布不平衡,文化消費的意識不夠濃厚,存在一定的消費矛盾。浙江師范大學學生在進行文化消費時注重時事,并且對自身文化消費的不足有一定的認識,能正確認識到文化消費的意義。
通過具體分析,實地調查,概括總結,我們對大學生的文化消費分析如下。
1.文化消費呈現多樣化,但文化消費結構不合理。
調查發現,浙江師范大學學生的文化消費傾向于網絡的消費,對書籍的消費遠遠落后于網絡,浙江師范大學圖書館資源豐富,但是消費人群少,網絡消費卻居高不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浙江師范大學學生文化消費的結構不是很合理,個人文化消費觀不是很成熟。浙江師范大學學生的書籍消費主要集中于考研、考級、公考等類圖書,消費結構不是很合理。
由圖1可見,大學生文化消費的組成比例不合理,文化消費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網絡及周邊產品上,對書籍、報紙等的消費量遠落后于網絡消費,致使文化消費結構比例失調,文化消費結構存在一些問題。大學文化資源相當豐富,但是對部分學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無法完全滿足學生的需要。
2.注重時事方面的文化消費,但文化消費意識不夠濃厚。
如圖2,浙江師范大學學生消費文化用品費用占總費用的5以下的同學占65左右,直接反映了學生的文化支出所占比例少,文化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學生平均要每月或者幾個月買一份報紙(如圖3),浙江師范大學學生在報紙這方面的文化消費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同時,分析數據還發現浙江師范大學學生對書籍的需求不高,沒有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當然,這個情況和現在網絡資源的充分發展有一定的關系。
以上情況說明大學生文化消費者的支出比重小,對于文化消費的關注度不夠,對于文化消費沒有清晰而正確的認識,文化消費呈現出一定的滯后趨勢,消費意識不強。
3.能夠清楚認識到文化消費的意義,但文化消費觀存在一定局限。
多數的學生在選擇旅游地的時候會選擇風景優美的,而不是文化底蘊深厚的。浙江師范大學學生上網主要是看電影或是聽歌,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文化消費,但是這種文化消費觀念缺乏一定的正確性。
如圖4所示,浙江師范大學的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文化消費的意義是提升個人的文化修養,說明他們對文化消費的作用有正確的認識,能認識到文化消費的意義,對自身的文化消費選擇起著積極的指引作用。
大學生對于文化消費的意義及文化消費對自身的意義有清醒的認識,但是自覺執行性不夠,無法做到正確地進行文化消費,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
4.文化設施相對較好,但文化氛圍有待于進一步的創設。
浙江師范大學的文化資源豐富,文化設施相對比較完善。但是,現有的浙江師范大學的文化消費氛圍不太能夠符合同學的要求,通過對浙江師范大學周邊的文化經營者的訪談了解到,浙江師范大學的文化氛圍總體較為濃厚,對同學有積極的影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學校提供的文化設施資源比較充足,但無法滿足同學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同學對學校的文化氛圍不是很滿意(如圖5),當前的文化水平無法完全滿足同學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要。
三、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建議
通過對問卷數據及訪談內容的分析,對那些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積極調整文化消費的結構,達到文化消費平衡。
對于文化消費結構的不平衡,要引導學生養成多方向的文化消費習慣,積極引導學生面向其他方面的文化消費,如書籍、報刊、廣播的等方面的文化消費,使大學生的文化消費不僅僅停留在網絡上。
豐富文化消費的內容,不是單一的網絡文化消費,大力發展其他文化產業,加大宣傳力度,使大學生意識到學校豐富的文化資源,使其的文化消費結構日趨合理,文化消費達到一個平衡。
2.增強文化消費的意識,形成正確的文化消費觀。
為解決文化消費意識淡薄,要加大文化消費的宣傳力度,使同學們對于文化消費有清楚的認識,更加深刻地了解正確的文化消費,有意識地遠離錯誤的文化消費。與此同時,要加強引導,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自覺進行有益的文化消費,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消費觀念,增強文化消費意識。
在加強學生意識的基礎上,要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使學生了解文化消費的意義,開設一些與文化消費相關的課程,建立學生合理的文化消費觀。同時,更應鼓勵學生進行文化消費的實踐,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3.學校要積極采取措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觀念。
建議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通過課堂教育、網絡教育、名師講座等形式幫助學生確立適合自身的文化消費結構,培養大學生合理科學的文化理財觀,增強學生把錢用在刀刃上的意識,從而強化文化消費的意義。
開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動,使大學生的文化消費向高雅發展,豐富大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積極宣傳正確的文化消費觀念。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
精神文化消費需要引導,需要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有關部門應加大投資力度,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學校的文化設施水平,為同學們的文化消費提供良好的資源支持,給大家一個好的文化環境。
同時,學校有關部門要與同學一起共同努力,重視文化消費,使學校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費氛圍,使文化環境更有助于同學的發展進步。此外,學校還應積極扶持學校周邊的文化產業,使之能長久、健康、有序地發展下去,為同學們的文化消費提供良好的場所。
5.解決文化消費的矛盾,增強現有文化資源的吸引力。
大學生文化消費主要集中在網絡消費上,大部分大學生都喜歡免費的文化消費,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像圖書館這類免費的文化資源卻少有人消費。這就形成了文化消費的矛盾:不喜歡有償消費,但是消費的人多;喜歡無償消費,但是消費的人少。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有關部門應該在豐富無償文化消費資源的同時,增強這些文化資源的吸引力,并結合大學生的文化消費特點及愛好,發展網絡文化資源,將網絡文化消費與其他文化消費如書籍消費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解決文化消費出現的矛盾,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石城.當代大學生消費文化分析與對策研究[J].科技風,2010,(02):43-44.
[2]丁景良,何世潮.當代大學生文化消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0,(03):120-122.
[3]葉育新.當代大學生文化消費特征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6,(05):70-72.
[4]權立枝.當代大學生精神文化消費狀況及其教育引導[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04):101-103.
篇4
網絡消費消費心理消費行為大學生
一、大學生網絡消費的現狀
1.網絡消費手段多樣,條件較為完備。大學生受教育程度較高,對于電腦、手機上網購物,網上銀行、物流快遞等駕輕就熟。調查顯示,一半以上大學生使用電腦、手機上網的時間每天已超過6小時;學校及周邊交通方便,物流配送便捷;校園各種設施齊全,銀行遍布,完全可以滿足各種網上支付的需求。
2.網絡消費經驗不足,消費水平不高。80%以上的大學生主要經濟收入來自于家庭,日常生活消費比重較大,占其消費的60%以上。雖然大學生對網絡的認知程度較高,但其經濟來源及消費比重,大大影響了其網絡消費的經驗及水平,網絡購買率相對較高,但其消費水平相對較低。
3.網絡消費同質性高,消費延伸性強。由于平日的共同生活和學習,大學生消費行為具有很強的參照性和規范性,其網絡消費行為、消費習慣具有很強的延伸性,客觀環境的影響很容易讓大學生消費者群體網絡消費產生盲目性和從眾性。同時,作為網絡消費市場的年輕力量,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又影響著整個大眾文化及消費。
二、大學生網絡消費心理分析
1.獨立自主,追求個性的消費心理。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個性突出,審美觀、消費觀、價值觀多元化,喜歡追求新潮,敢于創新,網絡消費正好符合、滿足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及需求。通過網絡,大學生更容易尋找自己喜歡的商品和元素,更容易滿足其需求差異,凸顯個性的心理需求。
2.求“廉”和求“實”的消費心理。雖然家庭給予的生活費用的逐步增加,部分大學生還有兼職收入,但價格仍然是影響大學生購買行為的主要因素,對商品價格的細致差別和變化反應非常靈敏。網上商品相比實體店商品的價格要便宜實惠,這大大迎合了大學生消費的心理及需求,滿足了其求“廉”、求“實”的消費心理。
3.求“便”和求“新”的消費心理。隨著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強,消費者越來越關注購物中所耗費的時間、精力等在總購物成本中的比重,購物中的即時、便利越顯重要。簡單、快捷的網絡購物的應用和推廣,深受青年群體的喜愛。同時,個性化的消費心理,使大學生更加追求創新、渴望變化,在實用的同時,更要與眾不同,更能充分體現自身價值。求“新”型已成為大學生消費的主流。
4.情感和惠顧的消費心理。大學生受教育程度較高,其道德感、理智、審美感等情感豐富,很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響。在上網的過程中,在經驗和感情的基礎上,在外部環境和自身內部環境的共同影響下,大學生很容易對特定的網站、廣告、商品等產生特殊的信任與偏好,重復、習慣性的訪問網絡,形成購買動機,產生購買行為。而其自身的購買動機和行為,對同類潛在消費群體又起著宣傳和影響作用。
三、大學生網絡消費存在的問題
1.沖動性、盲目性購買現象普遍。大學生求“新”性較強,群體集中,群體性攀比行為強烈,消費欲望較強,很容易導致沖動性、情緒性、盲目性購買及消費。隨著網絡消費的不斷發展,在大學生中也出現了超前性消費行為,這不僅會帶來較重的經濟負擔,也會造成加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其陷入盲目消費、攀比虛榮的誤區。
2.網絡成癮,難以自拔。大學生自我防御心理較為脆弱,自制力、控制力較差。調查發現,上網時間越多、網絡消費越多,自制力、控制力較差的消費者就極易成癮并沉溺其中。網絡成癮毫無疑問會影響學生正確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形成。
3.網絡消費風險意識有待加強。網絡是一個相對開放和自由的體系,網上的商品雖然豐富、價格低廉,但大多數消費者都是在無法看到實物的情況下做出購買選擇,目前網絡購物仍缺乏適當的法律手段規范。由于消費經驗不足,社會經歷較少,部分大學生因過分求“廉”,導致不必要的損失。同時,網絡購物在貨款支付、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網絡消費還需小心謹慎。
4.自我維權意識淡薄。無論有無網購經歷的大學生,產品質量難保證是網購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加之網購商品缺乏真實感、送貨時間長、售后服務難保證等,在網購過程中,大學生或多或少都遇到過相應糾紛和問題。但往往遇到“問題”后,社會閱歷較少的大學生確往往退卻。
四、大學生網絡消費的建議意見
1.樹立正確合理的消費觀念。隨著人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支付能力不斷增強,但對于無固定收入大學生來講,超過其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費、過度消費是尤為不可取的。大學生作為一個經濟上未能完全獨立的消費群體,在消費上應該確定合理的消費期望,應根據生活、學習和文化娛樂的實際情況明確消費標準,把握一個“度”,量力而行。
2.積極做好教育引導。網絡消費作為新興的消費方式,給大學生帶來積極正面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學校及家長應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消費道德觀和消費價值觀,讓其了解網絡消費的內涵、道德規范、風險防御及對策等,提高網絡消費綜合能力,引導大學生理性、健康的網絡消費。
3.加強網絡監管力度,規范網絡競爭。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網絡消費的政策監管力度,規范網絡競爭行為,及時清理虛假的網絡信息,維護網絡安全穩定及網購消費者權益,建立健康、有序的網絡消費市場機制,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網絡消費市場。
4.積極營造健康合理的網絡消費環境。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有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費觀念,隨著大學校園與社會聯系的緊密,社會消費文化及環境對大學生的網絡消費意識和行為影響日益加強,營造健康合理的消費環境,引導大學生理性消費顯得尤為重要。社會各界應通過各種途徑,倡導量力而行,鼓勵合理消費、杜絕浪費。
校園網絡消費已逐漸成為大學生新的消費理念及方式,如何養成大學生理性、健康、合理的網絡消費心理及行為,這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大學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學校、家庭、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吳菲菲,漫談當代大學生消費趨勢\[J\].現代經濟信息,2009,(17).
篇5
>> 我國應高度重視新媒體時代的意識形態安全 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民族精神素養現狀的調查研究 應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度重視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健康發展 大學生新媒體素養培育路徑探析 學生自主運營校園新媒體對大學生媒介素養培育的影響 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 高度重視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現象 高度重視英語寫作,全面提升大學生英語水平 高度重視新媒體空間國家形象的“攻防戰” “雙微”時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培育 應高度重視小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 高職院校應高度重視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管理 初中《思想品德》課應高度重視“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小學數學教學應高度重視學生的主動學習 高度重視網絡媒體的作用 論新媒體時代下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 應高度重視培育和發展知識產權能力 試論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構建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民媒介素養培育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4]胡英俊.當代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與培育途徑探析[J].陜西教育(高教),2013,(1-2).
[5]張再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189.
[6]李新松,張煥.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信息能力的現狀分析[J].現代情報,2013,(3).
[7]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25.
篇6
關鍵詞:90后大學生;傳統誠信觀;和諧社會;誠信規范
新時期涌現出的90后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大學生要肩負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使命,就必須把誠信作為高尚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行為品質、立身處世的根本準則。加強道德修養,養成誠信的品質,對當代的大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一、我國傳統誠信觀
中國倫理思想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具有鮮明特點的誠信觀。作為一種思想和觀念,傳統誠信觀盡管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地演變、發展和豐富,但其基本含義和價值并未因之而變動。
(一)傳統誠信的含義
中國古代很少將“誠”、“信”合為一個詞,對“誠”和“信”分別作了具體的分析。《說文解字》釋“誠”:“誠,信也,從言成聲。”《禮記·樂記》說:“著誠去偽,禮之徑也。”至于信,《說文解字》云:“信,誠也,從人言。”“信”在《辭源》中有兩種主要的解釋,其一為“誠實,不欺”,其二為“信從,信任”。東漢劉熙撰《釋名》指出:“信,申也,相申述使不相違也。”其意思是說,人們的行為應當是其言語承諾的相應延伸[1]。由此可知,誠與信可以互訓,也就是說,誠即信,信即誠。
(二)傳統誠信觀的價值
1.立身之本:在古人看來,誠信是人為之人的根本依據,一個人講不講誠信,關系著他的做人是不是夠格。一個人不講誠信就沒法立足,古人將誠信作為人格的重要擔保看待。
2.為政之基:古代思想家非常注重取信于民,認為誠信是治國理政的基本原則。當政者的示范和帶頭作用對于穩固執政非常重要。官員講誠信不僅可以贏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還可以淳化百姓的誠信,凈化社會風氣。
3.交友之道: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誠相見,真誠以待,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法則,何況朋友。誠信者自然得道多助,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
4.興業之源:誠信可促使商業興旺,國家繁榮。盡管古代重農輕商,但歷史上并不缺乏著名的誠信商人。立業和興業,須高度重視誠信這個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傳統誠信觀的現代轉換
1.誠信作用從惠顧熟人到共享資源:市場經濟講求資源的有效配置,交際范圍也不再限于熟人圈,因此誠信作用的對象和環境不再單一。
2.誠信趨向從重義輕利到尚利兼義:傳統社會中的誠信觀更多是為了彰顯人性的突顯人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利益本身無可厚非,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因此,立足當下,必須結合人們的利益訴求談誠信。
3.誠信關系從個體單向到多元雙向:現代誠信不僅要重視公民個人、還要關注公民與法人,以及政治、法人和公民之間的公共誠信[2]。現代誠信還應體現平等性。
4.誠信依據從情感本位到理性為主:熟人圈講誠信可基本依靠情感發揮效用,但對陌生人的誠信首先要有理性的判斷和分析。
二、“9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
1.熱情開放與沉默孤獨并存:“90后”大部分都熱情奔放、善于言談、勇于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但相當一部分的能言善辯是在熟人面前,一旦在陌生人面前,他們就變得比較沉默、不善言辭。倘若未被外界所理解,他們自己會覺得孤獨、被忽視。
2.愛讀書也愛奢侈消費:大部分“90后”都保持著良好的讀書和學習習慣,但也由于經濟容易得到滿足,導致消費不受控制,有著高消費的傾向。由于在社會監督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位,這一代大學生更早地接觸到了社會,體驗了社會生活,因為煙酒等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交際的象征。
3.接受新事物能力強:“90后”是在網絡影響下成長的一代,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非常強,喜歡尋求刺激和新鮮感,學習能力也很強,經常求新求變,但也不安于現狀。
4.責任感往往體現在關鍵時刻:我們普遍認為“90后”是自私、缺乏責任感、缺乏歷史使命感、不關心政治只關心自己。但在社會受到災難等的關鍵時刻,我們也看到了這一代年輕人善良的內心、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情懷。
5.心理承受力不強:由于“90后”的家庭經濟狀況相對較好,沒有經過狂風暴雨的洗禮,一旦遇到挫折,就會覺得世界一片灰暗。
6.人際交往的新變化:“90后”大學生的交往動機以情感因素居多,具有交往的迫切性、易變性和自主性,也對異往產生渴望,但交往面相對狹窄,缺乏公關活動能力[3]。
三、“90后”大學生的誠信現狀分析
(一)恪守誠信是絕大多數“90后”大學生的共識
對當代“90后”大學生誠信現狀的評價,必須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相關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對誠信道德有著較高的認知水平。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大學生有著很強的認同感和親和力,作為一種理想層面的道德修養,學生普遍認同。多項調查表明,90%以上的學生認為誠信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超過85%的學生認為誠信是相互交往的前提和保證。在誠信實踐中,許多優秀的大學生,也以他們的實際行動詮釋了“90后”大學生的誠信品質。
(二)少數“90后”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
1.學業作弊:個別學生考試作弊、偽造實驗報告、抄襲作業、剽竊科研成果等,一直是學校最頭疼的問題。尤其是考試作弊現象嚴重,呈現出幾個特點:作弊隊伍龐大,作弊心態坦然,作弊手段不斷出新,甚至出現了一支以賺錢營利為目的的“職業”隊伍。此類現象對校風學風建設產生了直接的負面影響。
2.惡意欠費、貸款不還: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助學貸款的大力推行,學生和家長的觀念得到轉變,貸款不僅僅為貧困學生解決了經濟問題,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自強自立、講究信譽的美德。但是,個別學生不按貸款合同還貸,還有部分學生打著“貧困”的旗號惡意欠繳學費,甚至畢業離校后刻意隱姓埋名。
3.應聘求職材料摻水嚴重:為了在雙向選擇的就業競爭中找到好的歸宿,不少學生在個人的求職簡歷里動手腳。于是招聘會上人人都是優秀學生干部、三好學生,人人都有一疊榮譽證書,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語和計算機水平。在網上有新聞報道,在某招聘現場一用人單位收到的應聘材料里有三份聲稱自己是校學生會主席,三個學生都是來自同一所學校,同一年級,讓人哭笑不得。
4.在網絡空間里不尊重網絡道德:眾所周知,“90后”大學生是與網絡世界緊密相聯的一群大學生。在網絡這個虛擬的空間里,遵守網絡道德,講求誠實守信,顯得尤為重要。一些學生盜看別人的電子信件,虛假信息,瀏覽黃色網站,制造病毒等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網絡秩序和網絡倫理道德。
5.人際關系冷漠、你猜我疑:“90后”大學生是個性鮮明的群體,他們對陌生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在與陌生人打交道時會額外小心翼翼[4]。由于缺乏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便出現人際交往障礙,于是部分同學開始沉迷于網絡聊天、網絡游戲、小說世界,而不愿意在現實生活中與他人交往,更有甚者,背后惡意中傷他人,暗里擾亂學校的管理秩序,甚至出現心理疾病。
四、“90后”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
(一)加強校園誠信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校園文化是高校師生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行為風尚,是師生思想道德和紀律作風的綜合反映,它影響著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價值取向。因此,高校要將誠信教育融入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中,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廣泛地滲透誠信教育,同時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以誠信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真正理解誠信的價值和意義。為此,高校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充分利用網絡、板報、電視、廣播等載體,宣揚誠實守信的先進事跡,批判誠信道德缺失的現象,做到用反面的案例警示人,用榜樣的力量感染人。
2.積極開展網絡誠信道德“自律”教育,宣傳網絡交往中的誠信行為,批評和譴責那些誠信缺失的行為,創造一個和諧、健康的網絡空間。
3.結合各系的特點,將誠信教育內容滲透到主題班會、講座、報告、征文比賽、辯論賽、職業技能比賽等各種校園活動,或者開展形式多樣以誠信為主題的如講座、報告、征文比賽、辯論賽、主題班會等實踐活動。通過這些生動、活潑、健康的校園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誠信意識和誠信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誠信觀。
(二)開展相關課程,加大誠信教育力度
課程安排是對大學生進行德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對德才兼備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是對大學生進行誠信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例如開設《誠信教育》選修課,在教學中完善誠信道德的教學內容并增加學時,豐富誠信道德教育的手段,結合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誠信道德教育,強化他們的誠信道德意識[5]。此外,也應在不同專業課教學中加強法律基礎知識的教育,提高他們的契約意識。通過法治教育使大學生深刻理解誠信的法律價值和意義,我們還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使大學生更多地了解我國法律中關于誠實守信的法律規定。
(三)加強師德建設,讓教師以身作則
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從來都具有相當高的權威,在誠信教育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學生知識的啟蒙者,行為道德的示范者,成長成才的引導者,對學生起著最直觀、最生動、最重要的表率作用,特別是當學生認可教師的人格后,教師就成為學生崇拜的對象。因而,高校必須加強師德建設,從根本上改變只注重師資專業水平而忽視道德素養的現狀,建設一支誠實守信的教師隊伍,形成誠實守信的師德氛圍。使教師真正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四)完善誠信監督記錄制度,建立大學生信用體系
加強誠信教育,培育誠信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對失信行為進行規范、引導、監督、約束和制裁。誠信機制建設主要包括制定信用體系及制度的基礎法律,制定對失信行為的懲處辦法等等,就大學而言,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健全的誠信評價體系是大學生誠信檔案建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大學生誠信狀況評價,應進行定時定量記載和定性評估,根據評估情況,適時開展各種教育活動,使誠信教育措施在實施時間和空間上具有針對性[6]。
參考文獻:
[1] 史瑞杰,魏胤亭.誠信導論[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 王淑琴.信用倫理研究[M].中央編繹出版社,2005.
[3] 王義道.大學科學教育改革與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 文紅梅.大學生道德誠信制度建設現狀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0,(4).
[5] 楊南.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成因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8).
[6] 焦國成.誠信的制度保障[J].江海學刊,2003,(3).
About "90 after" Integr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N Fu-yan
篇7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感恩教育;角色分析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當代人應當具備的優秀品質。目前,當代大學生感恩品質總體是積極向上的,但感恩缺失的現象也越來越常見,嚴重背離了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感恩教育的實效性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感恩教育還尚未正式納入高校課程體系,高校輔導員是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執行主體,他們理應進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對學生進行感恩思想的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感恩觀,增強感恩意識,陶冶感恩情操,內化感恩品質。
一、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現狀
1.對待父母,養育之恩淡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父母、長輩不履行感恩被視為大的不孝。然而,當代大學生不能體諒父母,對父母只講索取,缺少孝敬父母的意識和舉動。2004年底,南京大學校園內出現了一封署名“一位心酸父親”的信,控訴兒子不體諒父母,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在日常工作中,筆者發現:有的學生將父母花高額學費送其上學的初衷忘得一干二凈,對望子成龍、日夜操勞的父母無絲毫感恩之情。進入大學后,他們缺少學習的動力,虛度時光。他們多門課程成績不及格,嚴重者會被留級或者退學。一些大學生隨著年級的不斷增長,尤其是男生,主動給家里打電話問候的寥寥無幾;越來越多來自農村的學生,來到喧囂的都市,將父母在田間的辛苦勞作置于腦后,不體諒父母掙錢的辛苦,節假日出門旅游、逛街消費,情調十足。
2.對待教師和母校,培育之恩淡漠。在當今社會,尊重教師就是尊重教育,尊重知識,它反映了全社會的人文素養水平。然而,許多大學生認為自己是付費上大學,自己的一言一行與教師無關。他們不尊重教師的勞動: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課堂紀律差;課下不完成作業;見了教師不打招呼,擦肩而過;對教師的輔導答疑,不言謝;對待教師的批評,牢騷滿腹,甚至采取過激行為報復教師……近年來,有些學生利用高校對貧困學生可以緩交學費的政策,惡意欠費,把家長給的學費用于個人消費、享樂;還有一些大學生,不但不感恩母校,反而滿懷記恨,畢業離校時,以肆意破壞學校公共財物為樂,給在校生和教師們留下了極差的印象。
3.對待社會和國家,責任心缺乏。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應當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回報社會。然而,由于受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社會思潮的沖擊,有些大學生價值取向發生錯位,只注重個人價值,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某機構曾對大學生的審美、政治、理論、經濟、社會、宗教等6種價值取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社會價值取向僅居第5位。他們對國家和社會的關懷和培養比較冷漠,更談不上回報。在利益關系上,一些大學生唯利是圖,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把學習當作是掙大錢、當大官的跳板,就業只求舒適、享受、高待遇,不講奉獻社會。4.對待朋友和同學,人際關系淡漠。個人的生存和發展與他人的合作相處是密不可分的,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然而,當代大學生以強化自我為中心,缺少關心、理解他人的主動性,在人際交往中具有較強的功利心,缺乏寬容和諒解,缺少關心和互助。部分大學生缺少與同學、朋友的溝通和互動,以利益和金錢來衡量與他們關系的遠近,注重實用主義,有“過河拆橋”的不良習慣,缺少對他們的感謝之心,更談不上回報,感恩品質出現危機。
二、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感恩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1.做學校感恩教育和家庭感恩教育的聯結者。大多數學生家長只關心孩子學業和衣食住行的情況,缺少對他們做人、處事方面的教育,對孩子的人格成長關注不夠;有些家長雖然關心學生在校思想表現,但苦于不能從學生那了解到實際情況,無法對子女進行有的放矢的家庭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只有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作用下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因此,輔導員應為每個學生建立“感恩品質”檔案,要經常與學生家長溝通,及時、如實地反映了學生的在校表現,使家長更深入地了解子女的感恩狀況,有針對性地參與子女教育。同時,輔導員也可以向家長介紹學校開展感恩教育的情況,征求學生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有利于學校感恩教育的進一步開展。輔導員可以通過打電話、書信、QQ、微信等形式與家長取得定期聯系,有些輔導員每學期都會郵寄“給家長的一封信”;河北省內各高校開展的“暑期輔導員大家訪”活動,通過實地走訪學生家庭,促進了學校和家庭彼此間的深入了解,有利于輔導員有針對性的開展感恩教育,實現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美結合。
2.做學生感恩意識的引導者。(1)尊重學生個性,實行分類引導。輔導員要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因人而異地開展感恩教育。對有的學生進行知恩識恩的教育,引導他們善于捕捉生活細節中潛藏著的恩惠,珍惜美好生活;對有的學生要進行感恩行為的訓練,引導他們善于把握生活中感恩的時機,以樂善好施作為自己的快樂;對有的學生要進行正確的感恩觀教育,引導他們認識到報恩不是簡單的一對一回報,不要被庸俗的私情義氣所左右。(2)以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自覺培養報恩情感。輔導員要以學生為中心,組織各種感恩教育主題活動,為學生提供陶冶情操和體驗感恩的舞臺。如:組織愛心救助、志愿服務等活動激發學生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情感;以中外節假日為契機,開展演講、征文、書畫展、微視頻大賽等活動,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孝敬父母、尊敬教師的感恩情感;定期組織感恩教育主題班會,同學們針對自己關注到的感恩典型人或事、感恩實踐的經歷和感受展開交流,產生感恩情感上的共鳴。其中,在每年級的第一次主題班會上,輔導員要組織學生算“三筆智力投資賬”,教育他們要以優異成績回報父母、國家和社會;通過組織評選“校園感恩之星”的活動,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尋找感恩的典型人物,尋找的過程也便是從生活點滴中體驗感恩的過程。(3)輔導員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感恩觀。輔導員教育學生在他人需要幫助時能施以援手,把幫助他人走出困境作為自己的快樂,并且不能把施恩作為人情投資,期待他人的回報。同時,教育學生感恩要講究原則,不能盲目服從,更不能陷入個人私情。如兩名大二年級的學生,因為私交甚好,一人礙于面子,替對方補考,結果導致兩人均被學校給以留校察看的處分,哥們義氣害了他們。這種沒有原則的行為,只能是自食苦果。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學生施恩不求回報。
3.做學生感恩行為的示范者。輔導員與學生接觸較多,工作內容與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密切聯系,在學生心目中,輔導員居于重要的位置,他們對輔導員無比信任,輔導員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地對學生起到感染作用。在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輔導員首先要嚴于律己,做到言行一致,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胸懷為學生樹立起人生的航標,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情感情況,密切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積極參加與學生的互動,融入學生生活,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真心愛戴。言傳不如身教,與其磨破嘴皮子進行苦口婆心地說教,不如真心愛護學生,明感恩之理,行感恩之責,用自己對學生的愛心、細心、耐心、責任心和感恩心在潛移默化中感化他們,使他們自覺感悟恩情,采取報恩行動。
4.做學生感恩品行的監督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輔導員應該嚴格執行感恩考評制度,將感恩作為各項助學資助、評優評先、班干部選拔、黨員發展等工作的參考因素,以此激勵學生。如,建立班級貧困生資助金使用情況的監督管理辦法,建立資助款召回制度,獲得資助的貧困生如若出現違紀行為、請客吃飯、奢侈生活的“享樂”行為、學習散漫等情況資助款將被收回,督促貧困生要懷有感恩之心,以良好的表現回報資助者。同時,輔導員還要充分帶動班團干部和學生黨員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以感恩在心、感恩在行的實際表現來影響學生,做感恩品行的示范者;還要密切關注同學們的動態,關心同學,做其他同學感恩行為的監督者。
作者:陳艷梅 單位:唐山學院
參考文獻:
[1]郁進東.辛酸父親來信撞擊人學生心靈[N].中國青年報,2004-11-04(1).
篇8
【關鍵詞】大學生;消費;理財觀
大學生是民族的未來。在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的今日,大學生能否形成理財觀念、應對日益競爭的社會形勢,已成為大學生重要素質教育課題之一。大學是步入社會的起步階段,培育理財觀則尤為重要,大學階段掌握必要的理財知識,可受益終生,對未來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學生培育理財的必要性
1、形成良好的社會示范作用
大學生是特殊的消費群體,他們的消費現狀和消費觀,既表現出年輕人消費現狀和消費觀的新變化,又表現出不同于同齡人的消費現狀及消費觀。由于大學生在同齡人中是文化水平較高,思想道德素質相對較好的群體,因而在同齡人中具有表率和示范作用。正確引導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不僅有益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對社會消費行為及理財觀的正確引導,也必將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提升個人素質為未來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全面發展,是時代賦予大學生的新任務。培育正確的理財觀念,可促進個人素質的提升,鍛煉個人的理財能力。使大學生能夠更快的適應社會,承擔起建設社會主義的責任。
3、開源節流解決大學生財務需求
許多入不敷出的大學生認為,沒有充足的生活費是他們財務困境的主要原因。只要能夠增加收入來源,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事實卻遠非如此。對于大多數大學生來說,收入只能靠家庭提供、兼職等渠道來增加,想在短期內大幅度增加收入是不可能的。合理的理財方案,能幫助大學生做到收支平衡,并適度理財。
二、大學生消費現狀調研
大學生已成為我國強大的消費群體。然而,“月初富翁,月底負翁”已成普遍現象。大學生錯誤消費觀導致消費攀比風不斷增長,家庭經濟負擔不斷加重,更為嚴重的是導致個別學生走上犯罪道路。可見,樹立大學生正確消費理財觀念,是當前高校最值得探討課題之一。
為了更好展開大學生消費現狀分析,通過對東北大學、遼寧大學、沈陽化工大學、沈陽工業大學等十幾家遼寧省內大學采用了問卷調查(見表1)。
通過問卷調查,得出以下結論:
1、以理性消費為主,存在消費兩極化現象。根據調查結果,月消費小于500元、1500元以上的人數較少,500-1500元的人數占絕大多數。根據國家統計局有關數據:
2012年1-7月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0563元,平均每月消費性支出1509元,可以看出,大學生每月的消費總額普遍與家庭經濟情況相匹配。只有42.6%的大學生認為生活費剛好合適,說明大部分學生,存在消費不合理現象。
2、基本消費(日常伙食費)占大學生的生活消費的40%-50%,為主要部分。
3、消費來源單一而集中:大部分大學生的消費來源是由父母提供,另有少部分來源為獎學金、助學金以及勤工儉學等。
4、理財習慣不良:調查顯示,僅有34.6%的大學生有記賬的習慣,這顯示了多數大學生理財習慣的紊亂。目前的市場經濟,能夠產生暴利的投資領域幾乎不存在了。理財猶如馬拉松比賽,貴在堅持。而十年如一日的理財行為只有靠養成一種習慣來保障。
5、儲蓄觀念淡薄:多數大學生因為缺乏合理預算,生活上的支出較隨意,結果經常是前松后緊,多數同學加入“月光族”,月末需要向別人借錢度日。這些現象都表現出大學生儲蓄觀念的淡薄。
6、理財知識儲備不夠,導致理財方法單一:根據調查可知,只有32.9%的學生對銀行的理財產品有所了解,其中對股票了解居多,但大部分人根本不懂股票的運籌原理,而且大學生也沒有閑置的資金去投資股票,承擔股票的損失風險。
綜上所述,要想解決現階段大學生的“入不敷出”的現狀,就有必要學習科學的理財知識和理財方法,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三、大學生理財規劃觀培育措施
根據我們的調研和分析,大學生的理財現狀突出表現為理財意識薄弱,理財能力有限,理財規劃不科學。很多的大學生尚未明確理財的真正含義,片面認為理財只是投資,而對投資知識掌握較少,有學習理財知識的興趣,但覺得目前投資尚早。因此,理財觀念的培育尤為重要。
1、養成記賬習慣
合理利用資金,避免盲目消費。理財最有效的方法是記賬。通過記賬,能了解自己的花銷和結余狀況,可總結出各項開支的比例和不必要的花銷,對不合理的花費逐漸減少,做到開支有計劃,節省費用。
2、正確協調好開源節流
大學生應當在自身能力范圍內,盡可能“開源”,比如促銷,家教等各種兼職;通過努力學習,獲得獎學金等都是擴大收入的來源。并且,養成節約習慣,以最低的消費獲得最大的回報,把握恰當的消費時機,例如日常用品的購買,可在商場促銷時段多儲備一些,做到“節流”
3、每月留存固定資金用于突發狀況
大學生在校期間,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正常消費基礎上必須留有盈余的資金以備不時之需。例如生病等偶然因素導致的情況不得不花錢。對此,必須要合理規劃。
4、正確區分必需品和非必需品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消費結構呈多層次和多元化。商品的品牌效應已被許多年輕人所推崇。由于大學生受到消費思潮的影響,其消費具有從眾性、攀比性、個性化等特點,他們對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的區分相當模糊。有資料顯示,女生喜愛逛街,消費的沖動性較大。而男生消費沖動低,喜歡交友,沒有金錢觀,花費較大。因此,大學生要明確生活必需品的范疇,抵制各種誘惑,消費時保持清醒的頭腦。
5、要合理使用信用卡,避免當“負翁”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信用卡的使用儼然成為一種時尚和趨勢。這種“先消費,再支付”的消費方式被很多人所推崇。大學生控制自己消費的能力較差,在刷卡支付過程中沒有現金支付的感受,容易引起過度消費,造成個人的財務危機。
6、根據資金狀況及承受風險能力,進行合理投資
大學生對投資方面理解較少,片面理解為炒股,存款。事實上,投資還有債券、保險、基金等多種渠道。我們認為,基金在收益上高于存款債券;同時風險又低于股票,沒有股票對專業知識要求程度高,是適合大學生投資的金融工具。
7、消費可適當選擇網購、團購等方式
銀行經營業務的不斷擴延,電子銀行日趨大眾化。網購、團購等新型消費方式,不僅可節省時間,更是節省資金、避免盲目消費的主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鄭葵,程芳.談加強當代大學生理財教育的重要性[J].文化教育,2009(2).
[2]高佳.美國中小學理財教育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外國教育研究,2009(1).
[3]吳曉求.證券投資學[M].中國人民大學,2009.2.1.
篇9
查看更多《四川體育科學》雜志社信息請點擊: 《四川體育科學》編輯部
體育論壇
(1)體育在實現國家認同中的作用研究 張朋 張勇
(4)體育法學研究方法之研究 孫國友
(8)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入選論文情況剖析 李健 喬德旭 王忠喜
(13)基于長三角區域經濟的體育用品制造業合作與發展研究 高雪梅
(16)四川省戶外運動中自然災害的安全管理 李中華
(19)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文化遺產現狀與保護博弈 魯林波 龍佩林 趙立勇 王美芬 舒秀陵
運動人體科學
(22)江蘇省女子中長跑運動員賽前期高原訓練的生理生化指標監控研究 趙飛 孫景召 程廣振
(27)體育舞蹈對中老年肥胖與超重女性身體機能影響 康娜娜
(31)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整合系統的開發與研究 楊守民
(34)健康校園視角下的大學生體質健康與健身規劃研究 齊家玉 劉艷明 張崇光 劉瑞峰
運動心理學
(38)我國乒乓球運動員在11分新賽制的比賽中心理狀態調控 鄭長弓
(43)試論如何克服跳水運動員站臺恐懼心理 李? 劉品權
(46)大學生籃球運動員攻擊產生原因及防范策略研究 孫健
(49)棒球守場員比賽時心理調控方法的初步探討 李星 馮飛
運動訓練學
(53)倫敦奧運會亞洲區女子手球資格賽中國隊與日、韓兩隊攻防能力的比較研究 傅銀鷹 吳軍 蔣先軍 虞臻
(58)2011年世界舉重錦標賽成績分析 龍騰 汪安瑞 楊棠勛
(62)青少年步槍射擊運動員選訓結合的探討 嚴毅 劉佳鑫
(65)影響競技武術發展的因素及對策 李小紅
(67)試論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體能訓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曹永良 徐尊華
(71)定向運動與其他項目運動員的空間能力比較研究 鄭裔軍 林儒
(74)摔跤運動“個人絕招”培養的必要性研究 陳星強 鄭拉格
全民健身
(78)體育消費文化的內涵及其特征研究 張學軍
(82)論瑜伽文化與中國瑜伽 王洪 王雅靜
(85)少數民族體育項目——陀螺的訓練研究 劉 陽源
(88)第六屆世界毽球錦標賽男團決賽得失對比研究 曹瑞化 王冬慧 敬繼紅
學校體育學
(91)廣東省城市中小學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管理模式的研究 郭希
(96)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裁判能力培養研究 鄭兆云
(100)“體育游戲”在成都市中、小學課改中的運用研究 黃綿成 李方姝 付曉蒙 姚利娃
&n
bsp; (105)安徽省高校課余體育訓練與競賽體系構建 徐家林
(110)貴州省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學與教現狀分析 李長東 馬勝毅 趙軍 譚黔 肖陽
(113)淺談如何提高高校女大學生的體育積極性 管慧香
(117)健美操鍛煉與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的相關性分析 ?死杳 費發洲
(120)甘肅省農村中小學校開展“一小時體育活動”經費保障現狀及對策研究 李繼軍 毛曉榮 張波 朱斌
(124)四川省民族地區中小學實施“陽光體育工程”現狀及對策研究 陽源 宋友林 劉
(129)免費師范生個體意識對教育信仰的影響——以體育專業免費師范生為例 王福平
無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 新媒體 網絡求職
一、引言
跨入21世紀以來,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媒體在拓寬大學生認知世界的信息渠道的同時,也逐漸影響著他們的求職觀念。與傳統的紙質、電視傳媒相比,新媒體具有傳播效率高、信息量大等新特點。從最初的電子簡歷,發展到了今天的微博求職、QQ群求職、微信求職等。大學畢業生在利用新媒體求職過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問題,但目前缺乏對大學生利用新媒體求職就業現狀的了解和對求職過程中的問題的全面分析。
二、大學生利用新媒體求職的可行性分析
大學生是新媒體的直接使用者。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提到,2012年網民職業結構中,學生占總數的25.1%。新媒體成為了他們人際交往、表達個人意志的重要形式。
中國企業管理者對于新媒體的態度,在短短幾年內就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三年前,他們還在為員工沉溺于開心網的游戲而頭疼,但從2011年起,CEO和HR卻發現,社交網站是一個拉近人才距離的有效溝通平臺。[1]很多人力資源總監都會通過新媒體招聘信息,并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信息的反饋,真正實現了快速、高效。有調查顯示,有31.6%的企業人力資源部使用過“微招聘”這種新媒體招聘方式。
國外利用Facebook、Twitter、成功就業早有先例,甚至成為一種趨勢,由此可見其可取性。據2009年8月的美國雇主和獵頭調研數據發現:45%的雇主和獵頭通過社交網站觀察求職候選人。
三、大學生運用新媒體進行求職的障礙性分析
(一)新媒體供職方機制的不完善
雖然已有不少用人單位利用新媒體面向廣大大學生進行招聘,但是聘后機制尚不完善。除了新職員的到崗時間、工作范圍乃至于工資福利都有待商榷之外,還有少數供職方可能會反悔變卦。
(二)網絡誠信體系缺失
眾所周知,網絡的虛擬性是導致網絡上虛假欺詐信息泛濫的重要原因,一不小心就可能掉進陷阱。不少剛剛接觸社會的大學畢業生,由于對現實的不設防,造成不必要的安全危害和財產的損失。一些用人單位為壯大聲勢公布的薪金待遇也與實際工資待遇有很大差異。一些公司將一般職務修飾得極具吸引力,例如將文件整理員修飾成行政管理者,電腦操作工修飾成信息工程技術員。此外,一些企業的網絡技術負責人責任意識淡薄或工作疏忽,沒有及時撤銷過了時效的招聘信息及廣告,造成信息垃圾,誤導求職者。[2]
(三)新媒體求職平臺的普及度不高
由于新媒體求職方式的發展正在起步,仍有不少企業尚未接觸或者接受新媒體求職方式,這就是導致新媒體求職的認可度和傳播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四)新媒體平臺技術和保障服務體系有待提升
提供招聘的新媒體平臺管理人員必須對人力資源有深刻的理解,需要具備很強的信息推廣能力。然而,目前國內大多數的新媒體招聘平臺并不具備以上實力,對于人才市場的變化、薪資水平的浮動、人事任用制度的咨詢服務能力也十分有限。
四、完善大學生新媒體求職的對策
(一)就政府方面,首先應完善新媒體求職的相關立法和規范
新媒體求職需要規范的法律和權益保護,首先,政府應對新媒體求職運行的全過程進行監督,要加強網絡監控技術的升級和完善,構筑信息防護墻,以加大網絡監督力度。其次,應加快推動網絡實名制的建設,以防止一些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在網上匿名虛假招聘信息行騙,讓求職者們看到更準確﹑更真實的招聘信息。最后,需加強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積極開展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信息對接,與知名的人力資源中介服務機構開展合作,定期將這些機構的相關招聘信息收集到較為規范的平臺進行,進一步拓寬信息來源。
(二)就高校方面,應加強對于新興求職手段的重視
目前,多數大學生利用新媒體進行求職是個人行為,由于目前新媒體求職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學校很難參考相應的法律依據對大學生利用新媒體求職進行有效的監控。所以,應加強校園虛擬社區板塊的建設,為有相同興趣愛好或者相同、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和分享經驗的平臺,幫助在校生更好的了解社會需求、就業形勢和專業發展前景,彌補理論與社會實際的差距,過去與現實的差異。
(三)就企業方面,可以拓展新媒體招聘渠道
據統計,2002年全球范圍已有600萬條就業信息在網上公布。像進入中國的270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有一半是通過網站進行招聘。[3]因此,完善新媒體招聘的相關機制也顯得尤為重要。對于采用新媒體招聘的企業,應督促其負責部門制定嚴密的招聘方案,包含前期宣傳的相關職位需求、招聘流程及要求、待遇福利細則、就職安排等內容,建立實名制求職體制,確保整個招聘全程的合法性、合理性,保護企業與求職者雙方的權益。
(四)就學生而言,增強對網絡信息的辨別意識是十分重要的
如今,普通網民不再僅僅是信息的消費者、接受者,同時是生產者、傳播者。微博和社交網站成為了謠言的滋生地和放大鏡,2012年披露的十大網絡謠言有4起和微博傳播有關。[4]一般情況下,來源于正規網站上的招聘信息比較可靠,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必須具備對網絡信息的辨識意識,應主動對招聘企業進行調查,對其招聘平臺仔細核實,理智看待和分析供職方提出的條件或要求。大學生在求職前應該明確自己的求職目標,有選擇地投遞簡歷,不要為了獲取工作機會而大量盲目地投遞簡歷。也不能發送自己的某些個人重要資料給任何網上“雇主”,例如身份證號碼、銀行賬號及信用卡號。求職大學生還必須具備基礎的就業法律、政策等方面知識,充分了解就業政策和求職注意事項。堅持“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一觀點,合理、科學、最優化地對求職進行規劃,以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優化為目的進行求職。
如今,已經迎來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的時代,這也導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效、低成本和更為便捷的新媒體求職便應運而生,并引起了廣泛關注。新媒體求職平臺憑借其高效廉價等優勢必將被大學生求職者采用,這對于他們的求職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馮嘉雪.新媒體-招聘新利器.中國新時代,2012(3)
[2]廖紀英.企業網絡招聘策略調查與分析[J].科學時代,2012(21).
[3]劉佳音.我國人力資源信息網站的現狀與發展--基于人才招聘網站的調查分析[J].情報科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