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雙語教學措施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3 10:59:00
導語:新聞傳播學雙語教學措施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雙語教學是使用原版專業學科教材,運用外語授課的一個過渡性的階段,即采用外、漢兩種語言來講授原版教材。本文分析了在新聞傳播學科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課程選擇、時間安排及教師要求,討論了雙語教學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科;雙語教學;方法
近年來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對參與全球化運作的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加入WTO以后,我國更加快了邁向市場和教育全球化運作的腳步。伴隨著高教體系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意見”。其中規定,在部屬的高校實行雙語教學,并強調率先在金融、法律、生物工程、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以及其他國家發展急需的專業使用英語教學。目前,在我國的一些高等院校的某些專業,已經開始陸續試用國外教材進行雙語教學,以培養與國際接軌的人才,為中國經濟騰飛做人才儲備。本文擬就新聞傳播學科進行雙語教學的必要性、課程選擇、時間安排、教師要求及其相關教學方法做一粗淺探討,以期拋磚引玉,推動新聞傳播學科雙語教學的發展。
一、新聞傳播學科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所謂“雙語教學”(bilingualeducation),是指在專業學科課程的教學中,采用國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教材),而授課中采用中(漢語)、外(英語)兩種語言交叉進行,作業、實驗、考試均采用外文(英語)的一種教學方法。目前,在我國,雙語教學只是在試行階段,各院校對雙語教學都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雙語教學科目的選擇還比較盲目,專業主要集中在理、工、農、醫及經濟等學科,文科涉及較少。其實,在社會學科的部分學科,如新聞傳播學科推行雙語教學也是非常必要的。
傳播學自80年代初傳入我國,20多年來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總體來看,還是處于引進、吸收、消化階段,而且引進的速度是有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激勵機制的問題。目前我國大陸各高校中,翻譯作品在職稱評定和考核獎勵制度中都不做計算,這種機制打擊了相當一部分有翻譯能力的高校專業教師的翻譯熱情。這種背景下,傳播學的譯著很少。反映在教材中,則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無法與國外同類教材相提并論。國外許多有關傳播學發展的新觀點、新方法、新研究成果都無法在我們的教材中得以體現,因此,在新聞傳播學科選用原版英文教材,對促進學科的發展,培養與國際接軌的傳播學人才都是大有好處的。
二、開展雙語教學課程的選擇及時間的安排
1.課程的選擇
選擇進行雙語教學的教材應是國外優秀的教學用書。國外教材內容選編思路和編寫形式與國內教材的風格完全不同,國外教材有它的長處,也有它的短處。國外教材知識較新,反映了學科前沿,內容層次分明,概念敘述詳細。但國外教材在一些內容上說明得過于詳細,反而覺得累贅,看起來厚厚的一本國外教材與國內同類教材相比內容要少而且簡單。因此,選擇哪些課程采用雙語教學不能盲目行事。本人認為對于比較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目前不適合采用雙語教學,因為國外教材內容相對較少,加上學生英語水平偏低,課堂接受能力和課外復習能力較差。專業基礎課是后續課程的基礎,如果專業基礎課程的內容少又學得不好,勢必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所以選擇學科性而不是基礎性的專業課程作為雙語教學課程是比較合適的。
2.時間的選擇
最好不要在大學一年級采用雙語教學。大學一年級學生的英語水平只略高于高中的英語水平,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均比較差,而且詞匯量也少,如果這時候實行雙語教學,會感到困難重重,教學效果比較差。在目前雙語教學尚處在逐步探索和逐步完善的階段,最好在大學三年級上學期開始,在大學三年級、四年級連續安排進行雙語教學,并選擇合宜的學科專業課程作為雙語教學的課程。高校的大學英語一般開兩年,在大學三年級,相當部分學生已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四級統考,學生普遍已有了較好的英語基礎,這時采用雙語教學對學生來說困難相對要小些,可避免學生一開始就產生的畏難情緒。另外,在大學三年級上學期開始連續合理地部署、安排雙語教學,可延續英語學習,符合大學英語學習四年不斷線的指導方針,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可起到一定的促進和提高的作用,而且可在基礎英語學習之后,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轉移到自己的專業上來。
三、開展雙語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1.對專業教師英語口語水平的要求
我國高等院校的教學(除某些學科專業英語外)一直以來都是采用漢語教學。現在進入雙語教學階段,任教教師基本上能熟練閱讀英語教材,采用英文板書經過短時間訓練也能做到。但是用英語口授課程卻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這并不是指教師不會講英語,而是講英語時的語音、語調和語言使用的正確性,對于沒有經過較長時間專門進行口語訓練的教師來說是很難做到的。雙語教學中口授主要采用英語,輔以漢語,如果教師在用英語口授時語音、語調不準,學生聽不懂,將大大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此外,雙語教學不僅是要學生掌握所學的這門課程的內容,而且還要通過雙語教學來提高學生對本專業英語的聽、說、讀、寫各方面的綜合運用能力。教師英語口授時語音、語調不準非但不能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反而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
開設雙語教學,不能盲從,要有一定的師資條件,若不對教師進行授課前的英語培訓,就要教師開設雙語教學,雙語教學最終只會留于形式。要使雙語教學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授課前,首先要做好雙語教學任課教師的英語,特別是英語口語的培訓工作,至少要進行一學期的口語專門培訓,以提高教師的語音、語調和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流利性,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好學生的表率很重要。
2.教師的信息搜集能力
實施雙語教學,教師最頭痛的事莫過于材料的匱乏。要了解本學科國際水平的最新研究動態,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信息搜集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獲取、信息整理和信息利用三方面的能力。在獲取信息方面,可以到圖書館查閱國內外專著和英文文獻材料,甚至向圖書室建議購進所需外文教材;也可積極開展調研活動,向其他高校取經,吸取別人實施雙語教學的經驗;還可以通過因特網追蹤國際學科熱點、下載供課堂教學用的英文材料等。積極地與國外同專業教師取得聯系,爭取他們的幫助,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四、雙語教學的教學方法
1.合理組織教學方案
開展雙語教學時,由于口授課程時以英語為主,漢語為輔,還要解釋一些生詞和難句,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在授課前應“吃透”整本英語原版教材的內容和語言難點,充分做好備課工作,首先要確定授課的重點方向:一是傳授專業知識;二是解釋難以理解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是因為英語語言的表達方式與漢語的思維表達方式在很多方面大不相同,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難,而這正是在外語學習方面需要認知或習得之處。當然,鑒于大學三年級學生英語語法、結構已接觸多年,專業課的教師在授課時主要任務還應是疏通理解,幫助學生盡快汲取文中的信息,而不是流連于語法結構講解。另一方面,教師在備課方案中,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教材內容要求和實際應用狀況,計劃一些討論題和某種課堂講座方式,這樣可以充分地利用學生想表達自己觀點的情感,啟動學能,調動學習積極性,釋放學習潛力,有助于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時,自然地習得英語。筆者認為,組織采用同一學科專業原版英語教材的教師一起討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很必要,教師們可以從同一層次的學生水平上,從不同的角度討論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制定出符合本校學生具體狀況的詳細合理的教學方案。公務員之家
2.結合采用電化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手段
雙語教學中可組織上同類課程的雙語教學任教教師設計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課件可以選擇采用全英語或兼有中文和英文的兩種方式,這有利于學生的復習和自學。課件中的講解聘請英語專業教師或英、美籍教師來錄音,這樣可避免因教師語音、語調不準帶來的負面影響。另外,采用多媒體教室上課,可節省板書所花費的時間,從而可改善教學進度。多媒體課件可集聲音、動畫、文字、圖像為一體,因此在講課時,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筆者認為,觀看影像式的教學手段畢竟不能代替面對面的教學,教師僅憑多媒體的手段,無法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無法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及需要表達的要求。多媒體的教學只是教師授課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它能刺激學生課堂學習興趣,但在整體課堂組織教學中,難點疏通、提問、回答、答疑甚至討論之類的面對面師生間的交流,仍是幫助學生理解、汲取知識,提高技能的重要環節。多媒體的手段只有結合這些傳統性的環節,課堂教與學才可能成功進行。單純的外語課或專業課教學是如此,雙語性的專業課教學也是如此。隨著市場、經濟、技術全球化腳步的逼近,我國教育也日趨向國際市場開放,我國許多有條件的學校,都在適量開展學科原版英文教材教學,以適應“全球化”人才的需求。新聞與傳播學科由于自身的學科特點,雖然未被列入教育部試點專業,但若能在教學中及早嘗試并堅定雙語教學方法,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熱情,就一定能提高整個學科的教學水平。既有利于學生掌握本課程國外的最新動態,也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英語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①張慧、楊同忠:《將雙語教學運用于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教改初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5期。
②胡健生:《談“雙語教學”在教學中的應用》,《生物學教學》第25卷,2000年第3期。
③王秀敏:《利用多媒體手段實現雙語教學》,《遼寧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7卷,2000年第2期。
④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⑤王初明:《影響外語學習的兩大因素與外語教學》,《外語界》,2001年第6期。
⑥蔡基剛:《如何評價大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外語界》,2002年第1期。
- 上一篇:當代中國的新聞理論基礎探討論文
- 下一篇:網絡出版的傳播模式特色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