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為何與金融投入背離

時間:2022-02-19 04:03:00

導語:農民增收為何與金融投入背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增收為何與金融投入背離

今年年初,中央以一號文件正式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再次體現了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和全部經濟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決心和氣魄。作為掌控現代經濟血液的金融部門,在這一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中,受到多方人士的關注和期盼。然而,記者手頭人行武漢分行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近幾年來,湖北金融部門對“三農”的投入在逐年增加,而湖北省農民收入增長卻低速徘徊。查閱最全面的金融(銀行、保險、證券、外匯、農信社、城商行、外資銀行)信息和最有價值的金融資源請登陸中國金融資源總庫

調查顯示,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湖北省農民收入經歷了由高速增長到低速徘徊的變化過程。1995至1998年是湖北支農信貸投入增長最快的時期,全省每年新增農業貸款分別是36億元、46億元、54億元和58億元,年均增幅16%,農民收入的增長也是最快的,其間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由1571元增加到2172元。年均增幅接近11%。1998年以后,每年新增農業貸款均在32億元以上,而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明顯放緩,1998-2003年5年間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僅為3%,貸款增長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度在下降。

據人行武漢分行課題組對轄內金融投入與農民增收相關問題的調查分析,農業貸款數量逐年增加但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度逐年遞減,主要與資源約束型農業中資金要素投入的邊際生產率遞減有關。由于湖北農民收入最主要的來源是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因此農民收入的增加直接取決于農民家庭生產經營(主要是農業生產)的好壞。又由于湖北農業是一種典型的資源約束型農業,農業生產受人均耕地面積以及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約束非常明顯,當光、熱、水、土條件一定,人均農業生產資本總量沒有顯著增長,且人均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的情況下,經過多年的精耕細作,農業單產增長潛力幾乎已經達到既定條件下的生產極限,此時單純依靠信貸資金投入是沒有辦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因此資金投入越多,其邊際生產率就越低。這時,要繼續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惟一的出路只有走規模經營和科技興農的道路,使資金、人均耕地面積、人均工業生產資本等生產要素按一定比例同步增加,使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

目前,小規模資源約束型農業生產模式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適度規模經營所需要的農業基礎配套設施建設落后。提高農村資金有效需求必須實施適度規模經營,而要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必須擁有包括農業機械設備、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體系在內的一系列基礎配套設施,而這些正是目前湖北農業發展所缺乏的。一是生產性固定資產少。二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仍較薄弱。三是農業科技技術力量薄弱,缺乏優質高產的糧食品種和有利于提高單產的農業種養殖技術。

縣域經濟發展困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緩慢。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既是實施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必要條件,又是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關鍵環節。根據沿海發達地區的經驗,發展縣域經濟,提高農民的本地城鎮就業率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但是湖北的問題卻恰好是縣域經濟不發達,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有限。從縣域經濟發展指標看,目前湖北省GDP過百億元的縣市,浙江有16個,江蘇有12個,而湖北只有仙桃一個。此外,湖北的鄉鎮企業發展也較落后,鄉鎮企業吸收的就業人數顯著低于沿海發達地區水平。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缺乏引導農戶走向市場的力量和渠道。市場也是決定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關鍵因素,從多年的實踐看,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公司+農戶的農業生產模式是有利于引導農戶走向市場,開展大規模、專業化生產,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迅速增加收入水平的方式。一家龍頭企業實力的大小往往決定著一個地方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湖北近幾年來積極推動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與農業強省相比,省內的農業龍頭企業在生產規模、加工能力、品牌影響力等方面依然存在明顯的差距,對農村生產模式轉變的影響力仍很有限。如不盡快改變這一狀況,湖北農業發展水平、農民收入狀況將進一步拉大與農業強省的差距。

從湖北的現狀看,小規模資源約束型農業的生產模式導致農村經濟體(主要是農戶)對資金的吸納能力有限,受資金吸納能力所限,農村經濟中很容易出現有效資金需求不足的狀況,超過有效資金需求的資金投入將成為無效資金投入,不能對農民增收產生積極的作用,最終金融部門對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增長的支持作用將越來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