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課程“知行思交融”模式分析

時間:2022-12-19 09:32:24

導語:管理學課程“知行思交融”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管理學課程“知行思交融”模式分析

摘要:“知”即學習,“行”即實踐,“思”即反思。“知行思交融”模式是一種遵循學習規律的模式。為此,就管理學課程中“知行交融”模式的設計、應用及效果做了闡述,并從教師角度提出“知行思交融”執行中要關注“行”的方案設計、“行”的過程監控、“行”的結果鼓勵。

關鍵詞:“知行思交融”模式;管理學;課堂參與

高校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和切入點。管理學課程作為一門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基礎理論課程,與科學、技術成為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三大支柱。該課程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養管理思維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用管理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課程往往開設在大學新生進校的第一學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無任何先導課程的知識導入,無相應的學習情境植入。因此該課程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大學生活的期待值,教學模式則影響學生學習習慣及學習模式養成。思維方式的養成和能力的鍛煉不僅強調學生知道,更強調知識的內化,因此在管理學課程的教學中需要教師改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改變人才培養模式。

1“知行思交融”教學模式

管理學課程是知識的內化過程傳到出的心智模式和思維方式的養成過程,這過程必須理論與實踐結合,在將獲取感性知識的基礎上,真實實踐體驗的過程中,反思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進而激勵學生獲取更多解決問題辦法,這種“知行思交融”良性循環模式將助力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養成。“知”即學習,“行”即實踐,“思”即反思。知行思交融模式(見圖1)是一種遵循學習規律的模式,具體來說就是:(1)必要的基本知識是“行”的起步,此步驟可以通過教師傳授或學生自習完成。(2)學以致用,在實際工作中有意識的應用。當學習者不具備必要的知識時,他會感覺無從下手,這也會激勵過程一。(3)有學有用之后,加深了對初始所學理解的同時,就可以展開“思”了。“思”不僅僅意指思考,更有反思、內省之意,是總結經驗和教訓的過程。(4)不斷的“行和思”,能夠回頭強化對“知”的深入理解,能夠更好的“行”,能夠慢慢在實踐中應用所學,能夠把自己之前多年所見所聞、所言所行而積累起來的經驗教訓再次融化和提煉。(5)不斷的“知行思悟”的反復螺旋上升過程,逐步會形成新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并趨于穩定。

2“知行思交融”模式在管理學課程中的設計與應用

從2013學年開始,江海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系在《管理學基礎》課程中進行了“知行思交融”的教學改革和嘗試。本次研究重點分析“知行思交融”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及問題,可以說3年中,本課程開發小組也同樣歷練了“知行思交融”的過程。“知行思交融”模式圖

2.1研究問題及研究框架

管理學基礎課程作為經管類專業學生一入學就接觸的基礎必修課,以往學生普遍的反映是課程很重要但沒學到什么東西。教師的反映是學生沒有任何管理情境帶入,滿足于課堂上的聽一聽;案例討論教學淪為教師與少數活躍學生之間的個別交流。這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后續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及對學校整體教學的判斷,任課教師希望通過教學模式改革改變學生的參與度,提升教學效果,基于此2013年經濟貿易系抽調各教研室的實踐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成立了管理學課程開發團隊。課程開發團隊在分析課程性質、學生學情、教學目標后,精心篩選“知”的內容,反復斟酌“行”的方案,積極引導“思”的方向,促成學生形成管理學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該課程模式下可以從“思”的內容與“知”是否合一并得到升華;學生的參與度如何兩方面進行評價。

2.2課程設計與開展

“知行思交融模式”強調教師的設計和引導作用,突出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的設計引導學生“行”用“知”,“行”后“思”,“思”引“知”。本課程應用“知行思交融”模式比較成功的是管理學導入這一模塊。本模塊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教學目標是:(1)了解管理的重要性及作用;(2)掌握管理學的研究內容;(3)探究管理學的研究方法。在“知”方面,教師花了20分鐘對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的四個職能,管理的研究方法做了課堂講述,本環節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對管理學有個整體的感性認識。在“行”方面,教師設計了企業經營模擬的游戲。游戲內容是模擬生產商和銷售商交易的賺取利潤的過程。游戲規則是:(1)將學生按5-6人劃分小組賦予生產商和銷售商的角色,銀行、政府、原材料供應商、顧客等其余角色均有教師承擔。(2)每個公司200元的啟動資金,最多允許貸款額為現金量,利率為25%,每個公司每個交易周期要交50元房租和員工工資。(3)交易流程為: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顧客。原材料采購價格為40元/單位,生產完成后向銷售商出售,交易價格由雙方談判決定;顧客每次的收購價格及收購量由市場決定,銷售商花錢做市場調查可提前獲悉收購價格和收購量。(4)當用現金支付不起員工工資和房租時則視為企業破產,破產企業由支付拍賣。(5)模擬經營時間為2月,交易8次。交易過程中教師仔細觀察每一小組的經驗策略,記錄每一小組的交易數據,為后續小組點評和建議提供依據。在“思”方面,根據每一小組的運行數據,教師用“為什么同樣的資源交給不同的人經營差異如此大”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決策和行為,并作出總結與匯報。經過事后與學生的交流了解,為了完成總結與匯報,學生會對模擬過程進行復盤,對自己的行為與決策與教師傳授的知識進行比對,與其他小組的決策與行為做優劣比較,進而反思自己小組的決策并提出優化方案。在后續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發現學生對“行”中的短板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激勵學生完成新一輪的“知行思”循環。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結果分析班級特質和學生個體特質,更好的掌握學情,進而更有效的實施因材施教。

2.3學生課堂對比度分析

2.3.1傳統課堂與“知行思交融”模式知識獲取對比分析傳統課堂中教師通過案例、多媒體課件等方式的授課學生更多停留在對管理學重要性、管理學學習內容和方法的表像層面,認真的學生通過課后作業、記憶等方式能背出管理的定義等內容。在“知行思交融”模式中學生的匯報中,教師欣喜的看到了學生總結出管理要關注戰略與計劃制定、競爭與合作機制選擇、團隊分工與構建、領導的決策、風險控制意識、庫存意識、生產商面臨“成本高,利潤低”的經營環境、渠道為王等等管理中的關注點,每一個問題都是實踐中總結的真理,這些帶給了他們刻骨銘心的教訓。

2.3.2參與度方面的對比分析傳統課堂中更多采用提問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僅限教師與學生之間,并且這種互動是個別的,少量的。而“知行思交融”模式下不僅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表現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主要表現為小組成員間的意見交流、決策探討,也表現為與其他小組成員間的談判交流及對其策略的評議等方面,這種交流不僅是“是”與“否”的交流,而是解釋性與評議性的,能較好的反映學生參與的深度與質量,通過教師的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卷入程度是比較高的。通過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與探討,達到了相互啟發、相互教育、相互提高,也就到達了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和體驗構架新知識和新理念的教學目的。

3研究反思與啟示

在應用“知行思交融”模式的幾年中,發現學生課堂參與度與參與質量明顯提升了,課堂變得更加熱鬧了。學生變得樂于做,善于思,形成見,敢于說了。從教師角度而言,要時“知行思交融”模式產生教學效果,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3.1“行”的方案設計

“行”的方案設計直接決定該模式的教學效果,因此課程開發團隊應遵循淺顯易懂、易操作和可控的原則,注意項目的設計要新穎,盡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能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行”的方案設計還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其可行性:(1)學生執行的難易程度;(2)道具準備的成本;(3)完成時間;(4)隱含的知識點與課程內容的匹配度;(5)執行時的可控性。“行”的方案設計出來后,教學團隊可以進行模擬演練,發現其漏洞與問題并不斷完善和優化。例如為了檢驗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本研究中的方案在2013年管理學開課之初和課程結束各安排一次,但發現該方案占去足足6課時,因此在2014年調整為后一次模擬在學生晚自習完成。

3.2“行”的過程監控

“行”的過程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參與度,使原來教師唱獨角戲變為教師與學生溝通參與,課堂可以熱鬧但不能無序。這需要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承當總導演的角色,要時刻注意對過程的監控,親自參與全過程。同時教師還要觀察“行”狀態,記錄“行”的數據,做到對學生的精準點評,幫助學生有效認識自我,挖掘其潛能。

3.3“行”的結果獎勵

管理學中X理論認為大多數人是懶惰的,缺乏責任心和進取心。在高職學校的學生中,不乏此類學生,為了讓他們在課堂中不濫竽充數,教師要在激勵措施上下功夫,鼓勵他們積極參與、主動參與。關于激勵參與方面,我們的課程開發團隊在課程的評估體系上做了大量的改革,大大降低了期終考試成績的比重,提高平時成績的比重.除此之外,為了鼓勵學生的參與,還增加其他的加分項目,例如在班級中分享管理學小故事平時成績加5分;參與班級、學生會、社團管理工作并在班級分享加10分;參與社會實踐并在班級分享加10分,游戲中獲勝3次的個人獲老師送出的小禮物。

作者:劉細萍 單位:江海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系

參考文獻:

[1]袁麗英.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知行思交融原理與應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8).

[2]尹秀英.論翻轉課題教學模式在管理學案例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教育,2016,(7).

[3]黃俊華.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院校管理學原理教學改革思考[J].中國市場,2016,(2).

[4]劉海燕.美國大學“教”與“學”改革運動及啟示[J].復旦教育論壇,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