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支出的公共產品理論透析論文

時間:2022-12-30 09:56:00

導語:財政支出的公共產品理論透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政支出的公共產品理論透析論文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開始,公共財政理論與公共產品理論開始在國內逐漸普及,國內財政學界亦開始引用公共產品理論作為討論財政支出范圍的理論依據。但迄今為止的研究成果并沒有將公共產品理論與國內財政支出的具體內容有效地結合起來。在現有財政學教材中,公共產品理論的出現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主要介紹公共產品理論,討論公共產品提供的效率問題,基本不介紹和分析國內主要支出形式,更談不上如何在公共產品理論基礎上分析財政支出的具體內容;二是分別介紹公共產品理論和國內財政支出的主要內容,但國內財政支出的分析并不是建立在公共產品理論之上的,即國內財政支出的分析脫離了公共產品理論。而在現有的學術論文中,部分學者在研究某項具體的支出項目時運用了公共產品理論來展開分析,很少有學者利用公共產品理論來框定所有的財政支出項目。本文從公共產品的界定出發,并按照公共產品理論對財政支出進行分類,然后根據這種分類方法分析財政支出的具體內容,重新框定現有財政支出項目的具體內容。

一、公共產品與財政支出的分類

1、公共產品的界定。薩繆爾森在其經典論文《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一文中給出了關于公共產品的經典描述,認為純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兩大特征。國內有學者在此基礎上,將公共產品的特征歸納為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在實際運用中,學界并沒有嚴格界定公共產品,常常將政府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統稱為公共產品。筆者認為,薩繆爾森的經典論述很好的界定和描述了公共產品的基本特征,而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公共產品理論為政府財政支出活動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按照公共產品理論,純公共產品是完全具備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而不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則為私人產品;不同時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或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不完全的產品則為混合產品。在現實的經濟世界中,純公共產品是非常少的,更多的則是私人產品和混合產品。混合產品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俱樂部產品,即具有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二是擁擠性產品,即具有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如擁擠的橋梁、道路等。要注意的是,僅有開放性的橋梁和道路才能成為擁擠性產品,封閉式的橋梁和道路屬于俱樂部產品,而且開放式的橋梁和道路在不擁擠的時候則屬于純公共產品。三是外部性產品,即收益具有外溢性特征的產品,這種外溢性的收益事實上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

2、財政支出的分類。傳統的財政支出分類辦法主要有:一是按照國家職能將財政支出分為國家行政支出、社會文化教育支出、經濟建設投資支出;二是按照財政支出的有償性分為購買支出和轉移支出;三是按照財政管理體制分為中央財政支出和地方財政支出;四是按照財政支出的經濟性質分為生產性支出和非生產性支出;五是按照財政支出的最終使用結果分為積累性支出、消費性支出和補償性支出;六是按照財政支出的具體用途可以分為三十類左右,具體用途根據財政預算科目的調整類別略有不同。比較特別的是郭慶旺、趙志耘將財政支出分為維持性支出、經濟性支出和社會性支出。這些分類方法從不同角度闡釋了財政支出的內容,有一定的解釋能力,但卻沒有能夠有效地將公共產品理論反映到財政支出的分類中來。因此,筆者從公共產品理論出發,按照財政支出的對象,將財政支出分為純公共產品支出、混合產品支出和私人產品支出。純公共產品支出是對純公共產品的支出,主要包括行政支出和國防支出;混合產品支出是對混合產品的支出,主要包括科教文衛支出、農業支出、基礎產業支出、社會保障及財政補貼等支出;私人產品支出是對私人產品領域的支出,主要是用于部分私人產品領域的國有經濟投資。在我國的財政支出結構中,純公共產品支出所占的份額并不大,而隨著國家經濟體制的轉型,競爭性的私人產品支出已經大大降低,占絕對份額的是混合產品支出。

3、公共產品分類法的理論意義。按這種分類方法確認我國財政支出的對象,并明確我國應以純公共產品和混合產品作為財政支出的主要內容,減少對私人產品性質的行業和部門投資。經濟學理論研究表明,凡具有較強排他性的產品應由市場提供,而非排他性的產品則應由公共提供。因此,私人產品的提供應當由市場競爭來實現,市場提供能夠較好地解決效率問題;對于純公共產品,非排他性決定了收費的不可能,而非競爭性則決定了收費的非效率性,因此應由政府來免費提供;而混合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不完全的特征,依靠市場和政府都可能產生效率性問題,最佳的方式是由政府和市場共同來提供。在三類混合產品中,俱樂部產品具有排他性,由市場提供將能夠產生最優效率;擁擠性產品的非排他性決定了其應由政府來免費提供;而外部性產品具有收益的外溢性,混合提供將是最為有效的選擇,而混合提供的份額則由混合產品的外部性程度來決定。

二、純公共產品類財政支出

行政管理和國防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征決定其屬于純公共產品的范疇,其支出則屬于純公共產品類財政支出。首先,每一個社會公眾都能得到行政管理和國防提供的服務,且不會因為社會成員的增加而改變行政管理和國防服務的數量及其成本,因而具有典型的非競爭性特征。其次,社會公眾只要居住于一國之國境內,則難以排斥其享受國家提供的行政管理和國防服務,因而具有典型的非排他性。行政管理和國防所具有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決定了其所具備的純公共產品屬性,它們無法通過市場交換來提供,因而屬于財政支出優先保證的項目。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自國家產生以來,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始終同國家的存在和國家政權的鞏固直接聯系在一起,成為政府財政支出的基本內容。

三、混合產品類財政支出

(一)科教文衛類混合產品支出

1、科教文衛事業的混合產品屬性。科教文衛事業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和排他性(或具有不完全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屬于具有外部性的混合產品。科教文衛事業所提供的服務,大部分具有一定的競爭性。比如,學生接受學校教育,他們需要占用一定的教學資源;隨著學生數量的增加,所論文需要的教學資源必須相應增加,否則就難以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同時,科教文衛事業所提供的服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排他,或排他的難度和成本不高。另一方面,科教文衛事業又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其收益不可能為某個消費者所專有。不同科教文衛事業的外部性存在很大差異,而這種差異性是框定科教文衛事業支出的理論依據。

2、科教文衛事業支出范圍的界定。①科學研究事業支出范圍的界定。從產品屬性上看,基礎性科技成果具有較強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具有較強的公共產品特性,因此各國政府大都通過政府資助的方式來完成基礎性科學研究。與基礎性科學研究相反,應用性研究則具有較強的排他性和競爭性。因此,政府對應用性研究大多采取市場化的策略,讓市場主體自由競爭,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②教育事業支出范圍的界定。教育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和排他性,但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收益的外溢性,屬于具有較強外部性的混合產品;同時,不同層次教育收益的外部性程度存在較大的差異。通常,初等教育的外部性非常強,高等教育的外部性要小得多,而職業教育的外部性最小。因此,政府財政支出首先應保障初等教育或基礎教育,花大力氣推行義務教育制度(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制度),保證每一個公民接受基本教育的權利。其次,政府應根據高等教育的特點,保障對基礎性學科建設和基礎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對于應用性學科和應用性研究,則應根據其收益的外溢性程度給予適當的資金支持。第三,對于職業教育,政府應當在政策引導和資金資助的前提下,倡導市場競爭性的辦學模式,鼓勵多渠道、多維度的資金籌集模式。③文衛事業支出范圍的界定。在衛生事業內部,公共防疫和保健事業的外部性最強,屬于比較典型的純公共產品,而醫療事業的內部性則較強,并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因此,政府支出的重點應是公共防疫和保健,并兼顧醫療衛生事業。而不同層次的文化事業對于社會公眾的影響力亦存在較大的差異,財政支出的重點則要根據排他性能力和外溢性程度來進行安排。

(二)農業類財政支出

農產品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屬于典型的私人產品,但農業生產活動不僅影響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消費者,而且影響全社會所有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和國家經濟安全。我國農業人口眾多,"三農"問題非常突出,社會生產力還比較落后,農業的影響力遠遠超出其產業本身,具有非常強的外部性。特別是在我國,農業生產技術低下,靠天吃飯的現象一直沒有得到有效地改善,農業生產的穩定性比較差。2007年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帶動了整個社會CPI的大幅度上漲,集中反映了農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農業所具有的外部性要求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增強國民經濟抵御風險的能力。鑒于農產品的私人產品屬性和農業經濟活動的混合產品屬性,農業支出的重點應當是著眼于整個農業生產活動,比如改善農業生產活動的條件,而不應將支出重點放在農產品本身上。近年來,我國在農村大力興建農田水利設施,加速推廣農業機械的使用,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條件,很好地體現了公共產品理論所要求的農業支出范圍。

(三)基礎產業支出

基礎產業是指能夠為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性保證的特定經濟部門的總稱,通常包括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從屬性上看,基礎產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不完全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并具有明顯的外部性特征,屬于混合產品領域。在非擁擠的條件下,基礎設施具有非競爭性,它可以同時供多個經濟主體使用而不需要增加供給成本,并且大部分基礎設施的排他性比較弱,排除他人享受基礎設施帶來的利益比較困難。基礎工業所提供的產品具有比較完整的競爭性和排他性,但其外部性特征卻比較明顯。

鑒于基礎產業的混合產品屬性,政府需要對其進行投資;但基礎產業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和排他性,全部由政府來投資則沒有必要。其中,基礎設施的公共產品屬性比較強,需要政府較多的直接投資,而基礎工業的競爭性和排他性比較強,政府在解決外部收益內部化的前提下應重點考慮推進其市場化。嚴格意義上講,政府財政投資并不需要對所有的基礎設施進行投資,而主要是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和回收期長、投資效益較低的基礎設施項目。

由此可見,財政支出的主要范圍應當是純公共產品、擁擠性產品和外部性產品領域,其共同特征是收益的非排他性。盡管政府在私人產品、俱樂部產品領域亦會安排一定的財政支出,但這些都不是財政支出的重點。

參考文獻:

[1]王國清、馬驍、程謙:《財政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劉邦馳、汪叔九:《財政學》,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蔣洪:《財政學教程》,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

[4]郭慶旺、趙志耘:《財政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傳倫、高培勇:《當代西方財政經濟理論》,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

[6]鄧子基:《財政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