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稅收信息化建設論文
時間:2022-08-07 09:42:00
導語:財政稅收信息化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信息文化是信息社會的主流文化,是人們借助于信息、信息資源、信息技術,從事信息活動所形成的、信息社會所特有的文化形態,是信息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樣式。信息文化改變了稅收管理體制、組織形態和結構,未來稅收工作的主體將圍繞網絡建構。
關鍵詞:信息文化稅收信息化建設信息技術
一、信息文化的內涵
信息文化是信息社會的主流文化,是人們借助于信息、信息資源、信息技術,從事信息活動所形成的、信息社會所特有的文化形態,是信息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樣式。信息作為一個科學概念,最早出現在通信領域,但隨著信息概念向各門具體科學滲透,被納入了哲學的視野。在研究信息的過程中日益傾向于探究信息的本質,逐漸賦予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同時也賦予了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信息是在信號的刺激下產生的,就其形成的過程而言,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但不能據此否定信息的主觀性,無論是生成的信息,還是生產的信息,最終都以主觀的形式而存在,而且隨著人們意志的改變而改變。如果沒有大腦的出現,就根本不可能生成和生產信息,這個世界也永遠是充滿各種信號的呆板的世界。
信息的本質是主觀虛擬存在,而事物的本質則是客觀實際存在。首先,信息決定于事物,離開了事物,信息就失去了賴以產生的客觀基礎。其次.信息不同于事物,信息是虛擬的、主觀的,而事物是實際存在的、客觀的。第三,信息具有一定的超越事物之外的獨立性。因為信息是虛擬的、主觀的,所以信息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自由地進行信息運算,并據此改造事物。第四,信息對事物的反映有時是扭曲的。信息之間的聯系基本上與事物之間的聯系相符合,有時超越事物之間的聯系,并生產出新的信息。
智能信息是“情報學”與“信息學”發展融合的產物。在知識環境下,智能信息學注重對知識傳播、獲取、管理和情報交流的研究,以及“探索信息激活的規律”。目前,人類對信息的需求已從最初的單一需求轉向了適用于各領域的決策信息需求,因此,智能信息已超越以往文獻情報學及科技情報學的研究范圍。傳統的科技情報理論、文獻情報理論正在與現代的競爭情報理論、工商情報理論、技術情報理論、安全情報理論等現代情報理論相結合,從而形成智能信息理論。
信息技術的使用也給信息社會帶來了許多倫理問題,這些倫理問題包括信息的獲取、保存和擴散;信息的質量控制,可靠性、自由流動和安全性;普遍存取的擴大;內容的共享與交換;創建新數字空間的技術支持;公眾意識;對多樣性、擁有權和隱私權的尊重;對信息通信技術的倫理性使用;以及新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信息技術的集成等。
二、信息文化對稅收信息化建設的影響
1、信息文化改變了稅收管理體制、組織形態和結構,未來稅收工作的主體將圍繞網絡建構。在信息社會中,社會系統的各個環節都需要信息和反饋作為運行與控制的依據,各種制度的運行也都建立在相應的信息傳播技術基礎上。稅務征管也將圍繞網絡建立起新的虛擬社會結構及虛擬組織而展開稅收管理工作。面對社會組織分散化和社會結構日益復雜化的趨勢,信息文化將建立起社會運轉的新規范,將引導稅收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決定稅收管理的新機制。
2、信息技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在信息社會中,人們的活動日益依賴各種信息中介.并由此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同時,人們的信息意識、信息素養、信息心理和信息生產、傳播、選擇和應用等方式也受到信息文化的影響。一是信息時空觀的形成。信息社會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傳遞時間不斷縮短,空間距離相對縮小使人類社會的空間特征有更加時間化的趨向,即空間可以被時間置換。二是信息世界觀的確立。傳統的物質意識二分世界觀將被信息世界觀所取代,信息與物質、能量被視作是共同構成世界的要素,對于人們所生存的世界,信息更具有了無可取代的地他,其地位超過了信息和能量。三是信息價值觀的確立。信息的特征決定著信息價值在增值中的作用。信息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在各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信息擁有者在競爭中占據著有利地位,權力“從資本占有者手里轉移到職業官吏和技術治國論者,及信息提供者手里”,信息的價值觀得以確立。“信息經濟”、“知識經濟”都足信息價值的體現。
3、信息垃圾與信息污染擠占了信息空間,造成信息選擇困難。大量的信息由于未經篩選而產生,其可靠性難免良莠不齊,甚至大量的虛假信息、失效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了信息環境。擠占了信息空間,而且無序的信息也使人難辨真偽。信息量的巨大不僅未能消除人們認識中的不定性。反而使人們無所適從,妨礙了信息的有效利用。
4、信息超載與信息貧困的日趨對立。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存在著信息壟斷的可能性,信息不對稱性同時體現在信息獲取與處理能力的不均衡方面。一方面,我們面對無時無刻不在產生、交換和使用的大量信息流。另一方面稅務機關卻義難以獲得實施征管工作必須的社會和納稅人的有效信息,出現有效信息貧困現象。信息超載和信息貧困同樣給我們處理和有效利用信息帶來危害。
5、信息依賴與信息焦慮日益加劇。信息時代,人們往往不加批判的接受信息的改造,日漸喪失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產生信息依賴。同時,由于信息技術的高科技特征,使得信息專家和信息部門逐漸成為各方面的權威。整個社會籠罩在一派“信息至上”的氛圍中,過量的信息使人精神緊張、敏感,指紋考勤、排隊機、管理卡、門禁系統等信息化手段在口常_L作中的過分崇尚,信息化手段成為管理的亡具,稅務_F部對信息化的恐懼感和厭惡感與日俱增。“信息能力”成為評價一切事物的標準,信息意味著權力。掌握信息的人就具有了對他人的支配能力,不掌握信息的人則受到歧視,會產生信息焦慮。
6、信息生產和利用中的“馬太效用”加劇。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具有自組織性,會產生自動的聚集效應,即在信息生產和利用過程,一口一優勢出現,就會不斷地加劇,自行強化運作、滾動。信息活動的“馬太效應”主要體現在社會信息的牛產、布局和利用過程中。同樣。機械、片面、僵硬化的信息格局一旦肜成,就會產生負面效應,從而抑制信息化對稅收工作的積極作用。
三、稅收信息化建設的五大機制
1、從信息共享到知識共享,構建信息文化影響下的信息乍產機制。信息文化環境下,以數據等形式記錄的信息可以共享,而存在于人頭腦中的知識、經驗、智慧等(意會的知識)難以共享。但是,意會的知識通過知識的信息化,知識共享問題就可以被還原為信息共享問題。實施知識共享的可行性方案:第一,建立國家信息資源建沒基金,對信息資源共建與共享的成員給予費用上的補償,用于共享信息的采集、合作編目、管理、提供服務等;第二,建立信息共同體,選擇最易實施的合作編目作為信息共享的突破口,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存儲、利用體系;第三,應當區別不同規模和地位的機構在共享中的責任,按照博弈論的原理,共享的發動者應當是那些規模大、受益大的機構;第四,信息共享要考慮信息提供者在信息共建與共享中所付出的代價。并給予相應的補償;第五,實現信息的交流與整合。各部門要建立好自己的數據基礎,積極開展數據收集和應用工作,形成互通互聯的數據基礎。同時,在互通互聯的過程中,上級單位對各部門完善信息化工作進行指導和協調。達到信息溝通和整合的目的。
2、提高信息素養與信息意識,構建信息文化影響下的信息傳播機制。”信息素養”一詞最早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索科夫斯基于1974年提出。概括來講,信息素養指影響社會成員信息行為的三個主要因素:作為信息行為激勵因素的信息意識。由生存、工作、學習等目的產生的信息需要,以及實現信息需求所必備的信息能力。社會成員由信息意識這一內驅力驅使,產生信息需求,并在一定的信息能力的支持下,滿足其信息需求。信息意識,則是人們對于作為外部世界的信息關系和作為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關系的理解,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開發和利用信息的觀念和自覺能力。信息意識,一是指對信息具有特殊的、敏銳的感受力,是人對信息的一種內在的心理傾向。
能夠從大量的、司空見慣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和社會現象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并能迅速地捕捉住。二是對信息具有持久的注意力,能把人的心理活動指向長久地集中于自身發現、了解、搜集、組織、運用的信息上,對信息的態度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傾向。三是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和洞察力,能夠準確判斷信息的價值,并進行篩選。信息意識包括信息主體意識、信息獲取意識、信息傳播意識、信息保密意識、信息守法意識、信息更新意識等。
3、從工程思維到人本思維,構建信息文化影響下的信息利用機制。稅收信息化系統和設備是按照物理空間進行運算和工作的,而人類活動是在社會空間進行的。人需將物理空間的信息進行比對和分析,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用人文的思想去影響和利用信息化手段。反省目前的管理模式及其消極后果,應強調在借鑒和引進外國經驗的同時應保持足夠的自主性,保持足夠的反思能力和反省態度,從工程思維到人本思維,惟其如此,才能使得借鑒和引進成為建設性的而不是相反。這對于克服并擺脫管理上的弊端從而真正走出其中的誤區,無疑具有特別重要而緊迫的意義。公務員之家:
4、在活躍、嚴謹的狀態下,構建信息文化影響下的信息選擇機制與評價機制。選擇機制,即稅收信息化建設需要在科學和藝術之間求得平衡。科學的一面包括軟件開發規范、準則、實踐、過程、方法;而藝術的一面則囊括丁人員的激勵、協調,組織的設計等因素。因此,我的規則、方法設計應當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創造性。首先。過程控制。好的過程對于成功來說。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采用數控指標考核,對稅務人員的行為進行約束是必要的,但同時卻限制了實際稅收征管工作,造成了人為調節比例,造成虛假指標的現象,我們應重點關注檢查點,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取得平衡。同時,應認識到過程不能夠解決一切。其次,規劃為重。水無常形。利用信息化手段也是一樣,確保它隨著時勢而變。由于信息化發展很快,有時候對一些舊系統的整合、改造其難度比重新建設一套新的系統還要困難。因此,在啟動大型、長期的電子政務項目的時候,必須提前做好規劃工作,在一個完善的設計前提下統一運作。評價機制,即選擇利用信息時必須對其進行評價以決定取舍。科學的方法是對信息的評價制定客觀的評價標準。重點考慮信息的內容質量、信息的范圍、易用性、信息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等。信息的選擇除了人工選擇之外,還可以通過建立過濾機制進行自動選擇。信息過濾包括智能過濾、合作過濾、深度過濾、分級過濾與推薦系統。
5、以信息倫理規范為重點,構建信息文化影響下的社會控制機制。規范信息倫理的原則:第一,信息過程的統一性。所有的過程、運作、變化、行為和事件都可以作為信息過程。這里所指的過程是活動的意識流。而不是程序意:義上的過程;第二,信息過程的反射性。任何信息過程都有必要的產生物。因此就要對它的信息后果負責;第三。信息過程的必然性。一個信息過程的缺失本身也是一個信息過程,這是對信息動態性的延伸。也是對靜態編碼信息普遍原則的一種擴展,對于思考行為與冗長倫理的區別至關重要;第四。存在的統一性。一個實體就是一個堅固的信息包,自身不包含任何沖突,可以被稱為信息過程。一個沖突就是一個信息熵的存在,是一個所有信息都已經被完全消除的標志,信息倫理將每一個邏輯存在都作為一個信息實體處理;第五。的統一性。一個就是能夠產生信息現象。從而影響信息圈的一個實體,最低層面的就是一個執行信息實體。并不是所有的信息實體都是(如抽象信息實體等),許多有時也不會對信息圈造成顯著影響,有的也可能不是可靠的;第六,非存在的統一性。非存在就是缺乏或拒絕任何信息,或稱為信息熵。在信息倫理中,信息熵是一個語意而不是句法上的概念。作為信息能力的x,l-立面,信息熵標志著導致信息圈中內容、差異、模式和形式缺乏的信息的減少;第七,環境的統一性。信息圈是由全部信息實體組成的環境。這些信息實體包括所有的和過程、它們的特性和相互之間的聯系。
規范信息倫理的方法。信息倫理是信息社會中的一種新環境倫理。它認為信息富有與信息貧窮之間、內部人與外部人之間的數字分離是可以溝通的。我們所要做的是防止對信息質量、內容和價值的任何形式的破壞,即減少信息失真。信息通信技術的倫理性使用和信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個安全和公用的信息圈。以培育交流與合作。溝通數字分離意味著要發展一個信息生態系統。應通過擴展、改進、豐富和開放信息圈來保證信息的質量、數量、多樣性、安全性、隱私性和存取性。
對于信息行為失范和信息犯罪行為,法律是最有效的控制手段。信息文化環境對信息法律建設產生較大的影響。信息法律建設應同信息倫理建設并重。以技術手段彌補信息法律的不足。同時。為實現信息完備、自選擇和激勵相容。應采用正強化手段激勵對制造傳播不良信息行為的舉報。以減少不良信息行為的發生。
- 上一篇:納稅人信用等級論文
- 下一篇:市級人口普查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