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如何貫穿紅色文化教育研究
時間:2022-06-03 03:11:01
導語:語文教學如何貫穿紅色文化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慶陽是革命老區,革命戰爭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慶陽人譜寫了一曲曲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篇章,影響深遠,意義重大。借助紅色文化進校園,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嘗試引進紅色文化教育,探索通過聽、說、讀、寫等多種形式,講好革命故事,傳承好革命精神,提升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慶陽;紅色文化;傳承
慶陽是革命老區,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西北最早發動革命的地方之一。1927年,王孝錫等人在寧縣創建了第一個農村基層黨組織。20世紀30年代,在劉子丹、謝子長、等革命先輩的領導下,在南梁創建了西北地區第一個正式的工農民主政權,標志著以南梁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形成,發動和不斷壯大革命成果,是土地革命后期碩果僅存的根據地,為紅軍長征提供了重要的落腳點,也是抗日戰爭的重要出發點,在革命史上,具有“兩點一存”的重要地位[1]。長期以來,慶陽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革命和生產建設,形成了“面向群眾、堅守信念、顧全大局、求實開拓”的南梁精神,激勵一代代老區兒女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率領中央紅軍長征過慶陽,夜宿鎮原縣三岔鎮天主教堂的磚瓦房里,、住在附近的窯洞里,一縱隊及縱隊首長聶榮臻等住在三岔鎮街道,二、三縱隊及縱隊首長、李富春等住在距離街道三五里的農家。紅軍在三岔摧毀了當地的反動民團,打土豪,將收繳的糧食、牛羊所得分給貧苦群眾,向當地群眾宣傳革命,在鎮原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留下了一段段革命佳話[2]。
紅軍在環縣組織發動了山城堡戰役,對國民黨反動派予以致命的打擊,鞏固了革命根據地。紅軍西路軍西征遇阻,情勢危急,中央派出了、張浩領導的援西軍進駐鎮原,尋找和收留離散的西路軍將士,同時積極組織和發動廣大的群眾,不斷壯大革命力量,使鎮原從此成為陜甘寧邊區堅固的革命根據地,為抗日戰爭打下了扎實的群眾、政治和思想基礎[2]。抗日戰爭時期,慶陽是陜甘寧邊區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先后涌現出了秉公執法、堅持走群眾路線的馬錫武同志,他審理的劉巧兒一案成為邊區婦女婚姻解放的典范。解放戰爭時期在鎮原縣屯字鎮打響的“四八戰役”,規模之大,作為西府戰役中最激烈的一戰,在解放戰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慶陽老區人民“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斗爭精神,是紅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地位十分重要,值得不斷發掘和傳承,在語文教學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值得每一位教師積極利用和重視。
1紅色文化進課堂,講好革命英雄和先進群眾故事
語文教學具有教育人、培養人的重要意義,除了教給學生知識與能力外,還具有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重要作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的原因,往往好奇心強,語文學習興趣相對比較高,喜歡聽故事,尤其對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往往充滿著濃厚的興趣。在這種情形下,教師可以將劉子丹、謝子長、等老一輩革命家鬧革命的事跡編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講給學生們聽;可以將抗日戰爭時期黨在慶陽的根據地建設、黨領導下的反摩擦斗爭中的重要事跡講給學生們聽;還可以將解放戰爭時期自衛作戰、解放慶陽全境的幾次重要的戰役,以及中涌現出來的典型人物和事跡講給學生們聽。在學生們聽一個個革命故事的過程中,告訴學生們這些革命先輩曾經就在我們慶陽老區斗爭和生活過,從而培養學生們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熱愛,讓學生們對革命故事有一種“貼近”的感觸。如果條件允許,假期可讓家長帶孩子到南梁革命紀念館、三岔紅軍長征紀念址、屯字烈士陵園參觀,近距離感受革命與慶陽、與鎮原的關系。延伸開來,像長征夜宿三岔鎮、王子厚在鎮原鬧革命、劉巧兒告狀馬錫武判案、開明地主孫世濤為支援革命捐獻全部家產等等,都可以成為革命故事或先進群眾故事的重要題材。通過一個個典型生動的事例,在學生們心中培育愛國主義情懷,傳承好慶陽革命老區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讓學生們從小懂得創業艱難,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更需要繼承好這一艱苦奮斗的傳統。讓學生們認識到腳下的土地英雄輩出,歷史文化深厚,樹立他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好好學習,長大以后更好地建設祖國和家鄉。
2吟誦紅色經典,體悟革命和鄉土詩歌之美
在革命戰爭年代,慶陽創作和誕生了一批紅色經典歌曲,本著詩與歌同源的認識,可以先讓學生們聽《咱們的領袖》《繡金匾》《軍民大生產》等紅色歌曲,《咱們的領袖》詞作者孫萬福是慶陽環縣一位貧困的一字不識的農民,在紅軍到來后翻身獲得了解放,從以前的受剝削、受壓迫的莊稼漢變成了邊區的建設者,他積極響應大生產運動,開荒50余畝,超額交公糧700余斤,1943年作為勞動模范出席了邊區勞動英雄大會,受到了的親自接見。《咱們的領袖》的歌詞初稿就是孫萬福即興創作的,被譽為邊區的“農民詩人”,周揚在《解放日報》撰文進行高度評價。《繡金匾》的作者是慶陽正寧縣貧苦木匠汪庭有,在革命根據地翻了身,邊區的新氣象極大地鼓舞著他,他在搜集整理慶陽當地民歌的基礎上,將對黨中央、、朱總司令的熱愛編進歌詞里,唱響了全邊區,1944年作為文藝界代表出席了邊區文教英雄大會,詩人艾青在《解放日報》撰文給予了高度評價。后來,賀敬之、艾青等大詩人親自為孫萬福、汪庭有的歌詞加工潤色,終成一時的經典廣為傳誦,成為紅色革命經典歌曲中的典型代表。此外,還有誕生于慶陽的紅色歌曲《軍民大生產》,它是《松花江上》的詞作者張寒暉在慶陽《十唱邊區》的基礎上改變而成的,影響也很大。
紅色歌曲容易傳唱,尤其在當時文化普及不高的情況下,作為動員群眾、宣傳革命和邊區建設的重要方式,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先吟誦歌詞,體會語言之美,初步掌握歌詞的內容,了解基本的創作背景。再聽音樂學演唱,感悟旋律之味,如果教師能再適當指導學生嘗試將孫萬福、汪庭有創作《咱們的領袖》《繡金匾》的故事講給同學和父母聽,則是再好不過的事情。此外,教師可引導學生課外延伸閱讀和欣賞慶陽當代鄉土詩人高凱、申萬倉、郭曉琦、秦銘等人寫慶陽革命老區題材的鄉土詩,對于培養和提升學生們對現代詩的閱讀能力則大有益處。若有條件,可組織學生舉辦革命歌曲演唱會和革命詩歌朗誦會,這些對于提升語文教學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和引領作用,對于教育學生、傳承老區精神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3嘗試作文練筆,寫自己對紅色文化的初步認識
語文教學的關鍵是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在引導學生了解紅色文化的基礎上,可以給學生們布置適度的作文小練筆,讓學生通過進一步搜集和整理紅色文化資料,練習寫演講詞、小作文,用自己的目光感受革命先賢,用稚嫩的筆寫下自己的初步認識。我們的作文教學歷來重視對家鄉描寫的訓練,但美好的家鄉不僅僅有山水之秀,更有歷來涌現出來的人物之美,這些人物中平時往往只寫歷史人物,缺乏對現代以來革命人物和先進群眾的敘述,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予以強調和重視。慶陽作為革命老區,革命前輩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的革命故事,值得學生們認真搜集和整理。比如,著名作家陳忠實寫《白鹿原》,就受到了在南梁革命根據地鬧革命的先烈張景文事跡的啟發。在南梁革命烈士紀念館參觀,張景文是一個容易引起人們一次次遐想的名字,在烈士名錄中,她的名字在劉志丹、謝子長后不遠;在烈士紀念群雕中,她緊緊站在劉志丹、謝子長后面,她是在南梁革命根據地最早鬧革命的女英雄,也是南梁革命根據地最早的教育工作者,現在那里就有一座以她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張景文的事跡啟發了陳忠實,他曾拜訪過張景文的后人,后來,張景文成為著名長篇小說《白鹿原》中白靈的原型。陳忠實在《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中談到:“一個能從白鹿原走進劉志丹革命根據地的女青年,我能充分感知需要怎樣的思想和勇氣……白靈的這個悲劇情節,取自本文前述的張景文烈士的真實事件。”在陳忠實筆下,白靈是白鹿原上的精靈,是族長白嘉軒最疼愛的女兒,她的出生和死亡都被賦予傳奇的色彩,她擁有一段傳奇而極富激情的短暫生命[3]。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革命故事都發生在腳下,不管是地理距離還是時間距離都和我們很“親近”,這種得天獨厚的革命傳統資源就是我們講好“慶陽故事”的自信心之所在。此外,當地一些學生的長輩甚至是一些革命事件和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人,可以讓學生請家中的老人講講當年發生在這里的一些革命故事,感受革命與腳下土地的關系。如果條件允許,本著留存史料的目的,對于一些重要事件可以讓學生在家長或老師的幫助下進行記錄和整理,這些作文如果寫得真實、優秀,還具有“資政育人”的文史資料意義。慶陽市政協以及各縣區的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一般都辦有《文史資料》內部刊物,里面發表了許多當地的革命故事,也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引導意義,教師可將學生的優秀作品推薦給校報或當地的有關媒體刊登,進一步加深學生們對紅色文化傳承的認識和自覺。
總之,在慶陽革命老區,在語文教學中貫穿紅色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不僅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還有著重要的教育傳承價值。作為語文教師,可在課堂內外進行有益的引導,積極嘗試,精準訓練,必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慶陽歷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1-3.
[2]鎮原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135-136.[3]陳忠實.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78-188.
作者:張雨梅 單位: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南區小學
- 上一篇:淺議冶金企業園林綠化成本控制
- 下一篇:談績效管理對制造業成本控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