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規范缺失與主觀文化研究
時間:2022-03-26 09:50:18
導語:社會規范缺失與主觀文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基于社會規范理論,本文探討了彌補社會規范短板之策,指出加強主觀建設是根本出路,提出了一攬子建議:第一,主觀文化建設必須有一個靈魂;第二,主觀文化建設必須遵循以“繼承”為主,以“借鑒”為輔的原則;第三,主觀文化建設要遵循客觀規律;第四,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第五,我們擬建設的文化應該富含“理性”;第六,教育與嚴懲并舉。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輝煌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我們有充分的理由保持文化自信。但是,毋庸諱言,一段時期以來,我們的社會生活出現了社會規范缺失問題,社會規范缺失會搞亂正常社會秩序,搞亂黨風,搞亂社會風氣;社會規范缺失還會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削弱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文化是民族的靈魂。荷蘭文化大師吉爾特•霍夫斯塔德(GeertHofstede)教授把文化定義為“心靈的程序”和“心靈的軟件”[1]4,美國人類學家克萊德•克拉克洪(ClydeKluckhohn)把文化定義為人們行為的潛在指南[2]35。文化建設是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方略。早在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就印發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3]。2014年“五•四”青年節,在視察北京大學時,又提出了“扣子理論”[4]。本文基于社會規范理論,探討如何通過加強主觀文化(隱型文化)建設,彌補社會規范缺失短板。
一、社會規范的核心概念
社會規范(socialnorms)術語中的“規范”一詞源自拉丁文“norma”,原義指木匠手中的“規尺”,后來哲學家和行為科學用它來研究人的行為,并作為行為標準,它便作為一個特定的概念——社會規范(socialnorms)固定下來。然而,社會規范的研究范圍很廣泛,是哲學、倫理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共同研究的對象。不同學科的研究側面也有所不同,定義也因此有所不同,關于社會規范概念的定義眾說紛紜[5]246。社會學[6]把它定義如下:社會規范是指人們社會行為的規矩﹐社會活動的準則。它是人類為了社會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會互動過程中衍生出來﹐相習成風﹐約定俗成﹐或者由人們共同制定并明確施行的。其本質是對社會關系的反映﹐也是社會關系的具體化。社會規范的這種制約作用正是維持一個社會組織穩定、發展的前提。風俗習慣﹑部分道德規范及部分法律規范﹑宗教規范是不成文的﹔法令﹑條例﹑規章和大部分法律﹑重要的教規是成文的。社會規范正是評價和矯正個體社會行為的工具。從約束力的強弱角度不同,社會規范可分為常規、原則、慣例和律令。
二、社會規范缺失的種種表現
社會規范缺失有著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汪建家[7]18認為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當前社會出現了至少五大方面的社會規范缺失問題,也就是社會規則的缺失,或者有規則但形同虛設,不守規則。它們是:(1)經濟領域規范缺失;(2)政治領域規范缺失;(3)文化領域規范缺失;(4)社會領域規范缺失;(5)生態領域規范缺失。筆者認為,除了上述五種社會規范缺失形式以外,還存在兩大社會規范缺失問題,(1)某些公眾行為規范缺失問題,他們目無社會規范,目無法紀,肆意妄為,如:醫鬧、往飛機發動機里投硬幣祈福等等;(2)新生代規范缺失問題,應該指出,每個時代年輕人都會有他們自己的觀念和行為。但是,當今社會,年輕人叛逆尤甚,新生代中存在著校園欺凌、過度任性、草率對待婚姻等大事,責任心不強等等。
三、加強主觀文化建設是應對社會規范缺失之良策
什么是主觀文化?LinellDavis[8]18指出:文化就像巨大的冰川,只有部分是可以觀察到的,那些可觀察到的文化方面常常成為客觀文化包括歷史、文學和習俗等;當我們了解到有關我們自己的文化和他人文化時,我們是在了解客觀文化;而大部分文化處于意識之下,不易觀察到,這些不易被觀察到的文化方面被稱為主觀文化,包括我們對待事物的情感和態度。本文作者認為主觀文化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習俗等。本文作者認為社會規范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的行為有著約束作用。加強主觀文化建設是解決社會規范缺失之良策。上述社會規范理論告訴我們:社會規范有約定俗成和人們主觀能動產生兩種成因,這為我們的主觀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那么,我們應該建設什么樣的主觀文化?應該如何進行主觀文化建設?第一,主觀文化建設必須有一個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主觀文化建設的指路明燈。我們應該遵循“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全面文化建設。在此基礎上,培育那些人之為人的社會規范,使自然的人變成社會的人。第二,主觀文化建設必須遵循以“繼承”為主,以“借鑒”為輔的原則。所謂繼承是指批判性地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始終保持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構成的重要屬性是具有民族性、國度性[9]245;同時,我們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的文化優勢,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和文明,才能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第三,主觀文化建設要遵循客觀規律。心理學理論[10]57告訴我們:嬰兒的1.5個月—6個月是社會化的關鍵期,6歲之前,是基本社會化的重要時期。因此,文化建設(人生的文化編程)必須遵循這一客觀規律,必須從嬰幼兒時期抓起,這是培育文化規則的最佳時期。家長應該從孩子的嬰幼兒時期開始著手孩子的人生文化編程,即向他們傳授健康向上的文化規則,培育積極、健康、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這個編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需要反復強化,才能內化于心。在此基礎上,進行習慣養成,例如教育孩子養成遵守交通法規的習慣,不管步行還是開車,都要沿著右側行進等等,持之以恒,才能外化于行。在孩子的文化建設過程中,家長的作用不可低估,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的含義所在。家長在孩子的文化建設中,不僅要傳授文化規則,還應該身體力行,處處為孩子樹立好的行為榜樣。在某種意義上說,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會培育什么樣的子孫。第四,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影響孩子文化編程的因素很多,有家長、政府、學校、媒體、伙伴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都與孩子的文化規則培育密切相關,但是它們的作用又有所不同。因此,只有各有關方面攜起手來,共同努力,才能幫助孩子完成人生的文化編程。家長和孩子朝夕相處,關系也最親密,是文化編程的啟蒙老師,在某種意義上,家長的文化素養和行為決定了孩子文化編程的性質。政府應該在輿論上引導文化的培育,制定孩子人生文化編程政策,全面協調有關方面的工作,監督管理好文化市場,幫助解決主觀文化建設方面的實際困難。例如留守兒童的主觀文化建設問題,單靠農民工自身是難以解決的,需要政府幫助破解;各級各類學校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狹義文化),還應該傳授文化規則(廣義文化),兩者同樣重要,相得益彰,不可偏廢。有時候,文化規則比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有的名牌大學高材生畢業后不愿意工作,整天宅在家里無所事事,上網打游戲,他們一定是三觀出了問題。這種情況下,“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的狹義文化掌握得再多再好又有什么用?媒體要確實承擔起主觀文化建設的社會責任。媒體的文化產品兼有娛樂和教育多重功能,對人們(特別是對未成年的學生)影響極大,好的文化產品可能會引導他們向上向善,不良的文化產品可能會誤導他們,使他們迷失方向,甚至誘導他們走向違法犯罪的歧途。因此,媒體不應該只著眼于點擊率、收視率、收聽率以及票房等,還要重視文化產品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第五,我們擬建設的文化應該富含“理性”。應該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富強,人民不再為衣食溫飽犯愁,一部分人還率先富裕了起來,人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這實在是令人歡欣鼓舞。但不可否認,也有的人變得浮躁,開始飄飄然,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例如:吸毒、荒淫無恥、揮霍等等。健康的文化應該富有理性,做到“富而貴”“富而仁”以及“富而淑”。第六、教育與嚴懲并舉。(1)完善健全法律、法規和紀律,切實做到有規范可依;(2)對于成人世界,文化建設要秉持教育與嚴懲并舉。首先通過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加大輿論引導力度,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讓人民群眾熟知社會規范的內容、含義以及作用。同時,應該樹立一些有感召力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表率,為人民群眾樹立行為榜樣,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與此同時,加大懲處力度。實際上,違反文化規則、違反紀律以及違反法律是一個連續統,在這個連續統中,違反文化規則是最輕微的過錯,違反法律是最重的過錯,違紀介于兩者之間,因此,加強文化建設有助于會減少違法亂紀行為。對于違反文化規則的,應該嚴肅批評,媒體曝光,甚至列入誠信黑名單,一次失信,處處受限;對于違法亂紀要視情節嚴重程度予以嚴懲。懲處應該體現一個“嚴”字,不能僅僅以一個不痛不癢的批評教育了事。嚴厲處罰是矯正違反文化規則亂象的利器,例如我國機動車管理嚴格,確保了道路交通秩序井然。
總之,一個有社會規范,人人講社會規范,人人遵循社會規范的社會是我們所向往的,有利于個人、社會組織、國家和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通過加大主觀文化建設力度,堅信是可以讓社會規范真正規范人們的行為的。
作者:任洪舜 單位: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建筑企業文化和諧管理研究
- 下一篇:企業文化建設重要性及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