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文化符號創新性傳播探討
時間:2022-08-10 10:12:05
導語:區域文化符號創新性傳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得信息的傳播形式呈現出多樣性、娛樂性和文化性并存的特點。黃河作為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其孕育的璀璨文化應該得到傳承和弘揚。本文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定義及內涵進行了界定,分析了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研究沿黃公路區域文化符號的創新性傳播對培養大學生媒介素養的作用,通過在沿黃公路區域文化符號的創制過程中找到其對大學生媒介素養培養的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沿黃區域;大學生媒介素養;文化符號
隨著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在城鄉全面普及,4G向5G的快速升級,涵蓋各種應用的內容及視頻新媒體平臺大量發展,活躍在各大新媒體平臺的人數不斷上升。手機上各種應用軟件的開發更是為新媒體推廣和應用插上了翅膀。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2020年6月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9.4億,其中受過大學專科及以上教育的網民群體占比18.8%。由此數據得出,大學生是我國一個數量龐大的網民群體。在信息數量爆炸的傳播時代中,高校界認識到,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當代教育創新中重要一環。媒介素養的教育和培養,能夠引領大學生們在面對各種各樣的信息時做出正確的認知與評價,進而選擇對自我完善和成長有利的信息,最終激發出大學生的創造力。在新媒體時代下,黃河文化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占據主流地位。不論是在宣傳方式還是核心內涵的重塑上都有著契合時代的創新,從而影響主流價值觀和社會性格的形成。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接班人,通過有效媒介素養的培養教育,能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備在全球媒介社會中生存的基本能力。因此,通過對沿黃公路區域文化符號的提煉和形象塑造,來培養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以大學生的視角來講述黃河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從而提升大學生整體的媒介素養,具有高度時代性和必要性。
一、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內涵與現狀
根據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大學生是在互聯網中表現最活躍的一個網民群體,從數據分析來看,以年齡結構劃分網民規模,20-29歲網民占比為19.9%;以職業結構劃分網民規模,學生占比最大,高達23.7%。
(一)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內涵
1992年,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對媒介素養重新提出了新定義,即指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面對不同的媒體平臺所傳播的不同網絡信息時所呈現出的認知力、判斷力、選擇力與創造力。隨著20世紀末、21世紀初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我國與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國外“娛樂圈文化”在我國的流傳范圍越來越廣,“韓流時尚”“日本動漫”“歐美影視劇”成為了當下年輕人群體成長過程的必備品,又因在“娛樂圈”文化興起初期,網絡上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監管,且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的逐步發展,信息融合度越來越高,信息變得越來越豐富,從而影響到了大學生“三觀”的形成。[1]大學生既是當下時代中的信息接收者,更是主要的信息傳播群體,在媒介素養的形成上具有多重特征。
(二)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特點分析
1.全球化視域背景下,大學生面臨的媒介環境復雜首先,在媒介手段和傳播工具的多樣性上,傳統媒介如報紙、廣播和電視等,新型媒介如手機、平板等,這些大眾傳播工具已經成為當下年輕群體成長中的必備品,使得大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有不同且符合傳播條件的媒介工具來接收信息,較之以往,接收信息的即時性越來越強;其次,傳媒行業中以傳統媒體為主導的結構在加速解體,全球傳媒產業都在不斷變革與創新。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國媒體事業中出現了抖音、微視、快手等大量的短視頻平臺,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臺,網易新聞、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等新聞類客戶端APP,以及愛奇藝、騰訊、優酷等各大視頻網站。[2]因此,從媒介環境來看,大學生面臨的媒介環境復雜,接收的信息內容豐富。2.媒介內容中本民族文化缺乏,導致大學生文化認同危機從大學生日常上網行為中不難發現,通過觀看日韓、歐美的影視劇和綜藝節目來追星,是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之一,豐富的內容給大學生帶來的是逐漸遠離我國本土文化的選擇,甚至有時外來文化中傳遞的信息與本土主流價值觀相沖突,一部分大學生群體也會選擇支持外來文化的傳播。[3]大學生文化認同的危機其實就是媒介文化素養的水平較低的一種表現。3.善于接受新事物和缺乏正確判斷力的矛盾大學生們學習能力強,能夠同時掌握多項媒介工具,接觸不同文化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然而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中,往往是積極信息和不良信息共存,正是這種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帶來了無法判斷正誤信息的弊端。國內互聯網中充斥著娛樂圈的八卦新聞,加之境外媒體傳播的信息中包含的黃色、暴力和價值觀扭曲的內容,使得許多大學生在接收到這些信息后做出模仿行為,從而危害個人的成長、我國主流價值觀的弘揚以及校園與社會環境的和諧建設。[4]
二、沿黃公路區域文化符號的創新性傳播在培養媒介素養中的作用
在“互聯網+”時代中,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急需做出改變。因此,沿黃公路區域文化符號的創新性傳播在價值觀的形成、媒體平臺的正確對待、互聯網與實際生活的結合上具備重要作用。
(一)價值觀與責任感的形成
媒介素養培養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加深網民群體的責任意識,在網絡社交中具備符合社會發展的主流價值觀。大學生是承擔社會責任的一個主要群體,承擔著民族和國家發展的期望和社會進步的重任。在當下“互聯網+”時代中,大學生們的成長觀念受到了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的深刻影響,雖然給大學生提供了更豐富的選擇,但是也讓大學生群體面臨淡忘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價值觀的困境。[5]沿黃公路區域文化符號的創新性開發和傳播的最終目的就是形成一個知名度高的文化品牌,這能為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帶來文化性教育,而文化IP的塑造就是其中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利用沿黃公路區域已有的文化資源,并挖掘其中內涵,找出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歷史人物,構建民族英雄形象,并將人物形象生動化、立體化、真實化,才能夠在潛移默化下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加深文化認同感。[6]因此,培養我國新時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絕非是一味地讓我國的媒介內容去替代其他國家的文化,而是在跨文化傳播的環境中,加強大學生對差異性文化的批判意識,抵制他國的“文化霸權”,從而培養大學生弘揚本民族文化的責任感,形成主流價值觀。
(二)媒體平臺的正確對待
正確對待媒體平臺應該存在兩個主體,即作為信息把關人的主流媒體和作為受眾的大學生。作為信息者,主流媒體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網絡的公共場合中起到引導輿論和價值觀的作用,然而許多主流媒體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在這個過程中,面對多元文化中不良信息的影響,部分主流媒體僅僅做一些新聞傳播的理論性引導,沒有真正意識到在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過程中,應該更加重視實際形式的引導。[7]因此,為了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使用各大媒體平臺,首先應從發展主流媒體的角度出發,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主流媒體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進行良性結合,形成全媒體矩陣,改革媒介環境,盡量減少不良媒介信息進入大學生的日常網絡使用中的機會。因此,在沿黃公路區域文化符號的創新性傳播中,利用全媒體矩陣來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意識,彌補大學生們因年齡小導致看問題不全面的弱勢,不僅維護了網絡社會的穩定和諧,也培養了大學生們的媒介素養。[8]作為受眾,大學生在瀏覽沿黃公路區域的媒體平臺或其他融媒體平臺的過程中,能逐漸了解到每一類媒體平臺的傳播特性和效果,學會各媒體平臺的使用技巧,明確媒介信息中想要傳達的核心內涵和價值意義,從而提升自我運用媒介的能力和客觀認知世界的文化素養,培養媒介使用技能,不僅能對外來文化有更清晰的批判,也能通過沿黃公路區域的全媒體矩陣的搭建,更加系統性地了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發展過程。[9]
(三)互聯網與實際生活的結合
線上媒介平臺與線下文化產業的聯動帶來的是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價值,這能促進大學生從互聯網和現實生活互通的視角來對待所有媒介信息,樹立符合時展的“互聯網+”思維,尤其是對于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學會將線上的信息實質轉化到日常生活的運用中來,利用所學知識進行數據挖掘和分析,從而達到為其他受眾解析內容和傳遞服務的目的。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每一個新媒體平臺的宗旨都是服務大眾,而傳媒專業的大學生則應承擔“中間人”的社會責任。因此,沿黃公路區域文化符號的創新性傳播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帶來的是正確且符合時代潮流的主流價值觀,大學生能夠經過自身專業知識的加工,創造出更多的展現沿黃公路人文景觀、自然風光和文化內涵的表現方式,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10]
三、沿黃公路區域文化符號的創新性傳播為媒介素養培養提供路徑
在黃河文化和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沿黃公路區域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以及人們的生產活動都具有傳統與現實并存的意義,具有深刻的代表性。文化符號的呈現方式多種多樣——二維碼、Logo、公眾號、短視頻、微電影、漫畫、海報等。一類文化符號不僅代表著一類文化的歷史沉淀,也代表著一類新的傳播形象與方式的崛起,特有文化符號的建立能展現一個地區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底蘊,增強人們的文化認同感。因此,在沿黃公路區域文化符號的理念總結、內核提煉和宣傳推廣上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都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塑造故事層面和視覺呈現上的文化IP,構建民族形象
文化IP即指一種具有高辨識度且能代表一類標簽或文化現象的符號,是一種用藝術手段高度濃縮之后的無形資產,也是一種文化品牌的象征,最容易成為一種“共識化”的產品。在當下的內容傳播環境中,文化IP多用于厚重歷史的創新式呈現上,是為了緩解沉重的歷史與現代傳播方式之間的矛盾,將眾多優秀的歷史典范人物及其事跡的弘揚方式巧妙運用到新媒體的傳播平臺上,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在沿黃公路區域,紅色革命歷史文化就是當地的文化資源種類之一。文化IP的塑造首先可以是革命先輩的模范人物形象還原,如、劉志丹等同志能夠作為國家形象的象征符號,以此類革命家為原型塑造的文化IP在形式上代表著國家。另外,在內容上也為中華民族的紅色革命進程而發聲。這一類革命家的IP形象的視覺呈現以其各自的儀態和服飾風格來確立,并設定為革命戰場的作品背景。然而,革命先輩的IP塑造是具有高度權威性和嚴肅性的,用以提升民族文化威信力和自強感。為了緩和厚重感與生活化之間的沖突,還可以著力刻畫為革命事業而犧牲的普通百姓,與樹立典型人物不同,這些百姓非常平凡,在歷史進程中并非傳統的“高大上”式的人物,在塑造這一類人物的IP時,應該以一種更為輕松的造型風格來塑造人物,將詼諧幽默與莊重嚴肅并存,拉近歷史人物與當下網民群體的距離,顯得更加真實。因此,以沿黃公路區域的紅色革命的文化IP形象塑造為例證明了文化IP的塑造的最終目的是構建中華民族形象,喚起民族集體記憶,代表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甚至代表國家話語權,那么IP形象的提煉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文化符號。
(二)搭建多維傳播平臺,建立全媒體矩陣進行文化宣傳
在積極進行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符號的設計并不是都需要使用文字或者視頻的形式來表達,文化內涵的宣傳在互聯網的推廣上更應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兼并的優勢,利用不同傳播性質的傳播媒介,通過多維度傳播平臺進行大范圍輻射宣傳。在沿黃公路區域已經進行新媒體平臺搭建的地區中,目前對于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仍顯不足,并且大多數地區逐漸摒棄了傳統媒體的宣傳造勢,所以導致了“未跳出傳統媒體思維限制,新媒體技術跟不上需求”的現象,造成了沿黃公路區域文化的重要性和知名度相互不匹配的問題。因此,將廣播、電視、報紙和互聯網等媒體進行聯動,才能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結構,將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嚴肅性、準確性與新媒體的利民性、趣味性、廣泛性相結合,從而進行分眾傳播,滿足不同群體的心理愉悅需求,提供文化意義上的“個性化”服務,這樣能夠更好地迎合網民的不同口味,最終提高沿黃公路區域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促進其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樣也提升大眾正確使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能力。比如,將沿黃公路區域的文化資源進行分類,提煉總結出“紅色革命圣地”“黃色歷史古跡”“綠色自然景觀”三種文化資源,根據各媒介的傳播特性和效果進行文化的傳播,例如,關于沿線地區的經典文學作品可以放在傳統紙質媒體上進行解讀,旅游景點的Logo以二維碼的形式呈現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用漫畫展現的延川知青故事可以放在微博、小紅書等適合文字瀏覽的媒介載體中進行推廣,以“講好沿黃故事”為主題的系列短片、公益廣告、微電影可以放在抖音、愛奇藝等視頻平臺上播放。
(三)線上媒介平臺與線下文化產業相結合,共同推廣傳統文化
文化產業的營銷傳播需要基于網絡傳播帶來的效果,綜合各種傳播渠道進行的整合傳播,那么在實踐過程中,應該注重當下時代的消費環境和消費者心理,在各大媒介平臺上與消費者形成良性互動,傳播主體應該通過互聯網制作了一系列文化符號之后,將其與文化產業相結合,不僅能帶來經濟效益,同樣也能將文化價值“實質化”,讓觀眾在潛移默化的方式下了解傳統文化。沿黃公路區域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依靠文化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只有形成了“沿黃”文化品牌,才能夠促進沿線地區文化的傳承和經濟的發展,從而提升大眾關于“中國66號公路”的品牌認知,進一步助力文化品牌的擴大。因此,應充分挖掘沿黃公路區域歷史資源的文化內涵,模仿故宮博物院推出系列文創產品,沿黃公路區域的各個名勝古跡基地也可以推出相關周邊產品,通過當下火熱的互聯網“網紅”“直播經濟”的助力,將歷史文化轉型成受眾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觸摸到的真實物品,與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直接接觸,不僅能夠加深受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更能吸引受眾主動在媒體平臺上搜索相關信息,摒棄了一些低俗的選擇,也防范了外來文化的過度干擾,最終促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推廣,提升受眾的文化自信。
四、結語
在這個信息多元化的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需要政府、高校、家庭與學生多方的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提升,沿黃公路串聯起的文化資源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對于大學生的價值觀認同有著主導作用,沿黃公路區域文化符號的創新策略與實現路徑同樣也影響著大學生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認知和使用。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想要真正獲得提高,必須加以適當且正確的引導,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會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陸曄.媒介素養:理念、認知、參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2]盧鋒,黃宇星.全媒體時代媒介素養教育在增強大學生文化認同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09):17-20.
[3]謝金文.新聞·傳媒·傳媒素養[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4]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0.
[5]劉建明.輿論傳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6]李傳義.媒介化生存中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機制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15):43-45.
[7]王一涵.媒體視域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創新策略研究[J].傳媒,2018(07):76-78.
[8]陳龍.青年亞文化與當代媒介素養教育[J].國際新聞界,2005,02(04):17-22.
[9]許敏佳.新媒體語境下大眾傳播與民族文化形象構建[J].貴州民族學刊,2017,38(195):65-68.
[10]張倩.故宮IP產品的整合營銷傳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20.
作者:謝汶君 蔡俊亞
- 上一篇:小學體育學生短跑力量訓練方法
- 下一篇:氧艙壓力調節系統壓力質量檢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