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化特征與變遷

時間:2022-12-14 10:36:37

導語:少數民族文化特征與變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文化特征與變遷

摘要:我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燦爛的華夏文明。但是近幾年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和沖擊,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在現代文明的演進中也逐漸開始出現了文化流失和文化退化的現象。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成為文化變遷中最需要重視的一項內容,只有將少數民族文化精髓繼承和發揚下去才能保證我國多民族國家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才能讓華夏五千多年燦爛的民族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因此,對少數民族文化特征變遷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本文將重點對少數民族文化特征與變遷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特征;文化變遷

自古以來,我國的少數民族便一直都保存著各自獨特的風格特色,不同的服裝、裝飾,以及不同的符號都代表著各自民族文化的象征意義,且這些多樣性都是根據少數民族地區地域特色長時間逐漸形成的地域文化,這也是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所特有的文化風格。這些或大或小的改變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整體文化特色,所以對于各民族文化在各階段的不同文化特色及風格我們都應該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接下來本文將就少數民族文化的特征與變遷做一些分析,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定的幫助。

一、少數民族文化的特征

(一)形態上具有多樣性

自古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在形態上都具有一定的多樣性,且影響力巨大,有自己獨特的特色。如宗教,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宗教都為我國少數民族所信仰,且宗教文化一直具有著顯著的多樣性。如佛教,在少數民族區域,云南白族等很多少數民族會信仰佛教中的漢地佛教,且漢地佛教的寺院亦遍布在其城鄉村社,自古便有“佛國”之稱;而藏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數民族則普遍信仰的是佛教中的藏傳佛教,也就是喇嘛教,并留下了許多有意義的藏文、蒙古文方面的相關記載,為我國的考古文獻也做出了一些貢獻,也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外,傣族等少數民族信仰的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便是小乘佛教,且留下了一些豐富的巴利文佛教典籍。而除此之外,白族還曾信仰阿叱力教,且留下了一些相關的文獻。所以佛教也便幾乎成為了這些少數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且對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除此之外,少數民族的衣食住行,也是存在很大差異的,且極富多樣性。每個民族的服裝設計都相差甚遠,甚至每個民族不同支系的服裝設計都是不一樣且差距挺大的。每個民族的服裝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服裝顏色的選擇、搭配以及款式的選擇都具有一個民族的獨特風格,這也是我們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一個標志性之一。

(二)分布上具有立體性

我國共55個少數民族,占我國總人口不到10%,在我國的分布特點為大雜居、小聚居,由于我國的整體地形是西北高,東南低,所以我國居民的分布特點也便呈現出了立體性。其中以漢族為主,加有壯族、傣族、水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是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東南地區;而藏族、珞巴族、門巴族等少數民族則分布在海拔較高的西北地區;其他民族則大多分布在這中間地帶,且亦呈現出立體性。且由于地域分布的原因,這些民族的飲食習慣也是不相同的,如地處海拔較低地區的傣族、水族、壯族、布依族等民族,便主要是種植水稻,飲食以稻米為主;而藏族、珞巴族等地處海拔較高地區的民族,則是以種植耐低溫干旱的青稞為主,并兼放牛羊,飲食以耐饑寒的青稞面、牛肉為主。

二、少數民族文化的變遷

少數民族文化的變遷往往伴隨著重大的部落遷徙或是區域性的轉移。相對于一些有固定生活場所的民族來說,游牧和狩獵民族的文化變遷速度往往比較快,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生態環境、人口以及社會因素等的不停變化導致的。民族文化的變遷還與民族人口數量有關,一些人口較多的民族其文化變遷速度相對較為緩慢和平穩,一些人口較少的民族其文化變遷的速度就更容易受到人口因素的制約,有的民族文化甚至會因為人口的驟減而導致文化的湮滅。具體而言,少數民族文化的變遷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融合;民族文化形成區域性的個體;在變遷中的文化流失。

(一)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融合

在我國歷史上,民族文化的融合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各民族之間通過自覺的、自愿的、和平的方式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己所用,漸漸地使民族文化趨同;另外一種民族文化融合就是統治階層利用政治、軍事等力量,通過發動戰爭的形勢使強大的民族吞并弱小的民族,形成一種具有壓迫和暴力性質的民族文化融合,這一類通常是人口較少的弱小民族文化融合于人多勢眾的民族文化。結合我國民族文化融合的實際情況看,通常是少數民族文化主動融合于漢民族文化之中,是所有少數民族文化融合的主流現象,俗稱為“漢化”。我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一次民族文化融合莫過于北魏時期的孝文帝改革,為了吸收中原文化的精髓,鞏固政權,毅然遷都洛陽。孝文帝在位時期通過易漢服、講漢話、改漢姓、與漢族通婚等一系列舉措來促進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民族文化融合。清兵入關,滿族作為少數民族當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在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融合中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隨著進入近現代,以及改革開放和九年制義務教育政策的深入推進,在建國后直至今天我國少數民族同漢族文化漸漸地趨于融合之勢,漢語成為全國通用的語言,許多少數民族的人可以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從歷史的變遷來看,民族文化融合的過程簡而言之就是一個漢化的過程,漢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此,在民族文化的融合過程中,包容的文化氛圍和統一的宗教信仰也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快速融合,強化了民族共同文化的形成。

(二)民族文化形成區域化的個體

各個少數名族在各自的歷史變遷中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被本民族全體人員所認同的民族文化。在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會受到一些外來文化的沖擊,一方面,外來文化的影響可以促進本族文化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更好更快地發展;另一方面,外來文化滲透也可能導致本民族文化的衰落甚至走向滅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原來屬于一個整體的民族文化會因為遷徙、生活環境的變化分割成塊狀的區域文化。同一民族分散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自然環境必然導致生活方式的差異,不同的生活方式必然產生不同的社會文化,從而在民族文化內部培育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性的個體文化。

(三)民族文化的流失與退化

隨著信息化的普及以及現代化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接收到的文化五花八門,民族文化的流失速度也在不斷加快,其中流失速度最快的就是語言。以我國少數民族的人口大族滿族為例,現在隨著漢語在各個少數民族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將漢語作為母語,而本民族的語言不管是從使用范圍還是使用頻率上來說都有著很明顯的縮小的趨勢。其次是民族服飾文化的流失,隨著歷史發展我國原有的各民族特有的服飾文化也在悄然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以漢服為例,漢服曾是我們華夏文明中特別靚麗的一道文化風景,但是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西方文化的入侵,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更加西式的服飾,而我們的漢服文化也就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民族文化流失的另外一個大方面就是建筑文化的流失,我國的木制結構建筑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建筑文化,其在世界建筑文化的歷史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于木制結構建筑本身的特性,導致其被越來越多的混凝土建筑所取代,時至今日已經幾乎看不到新的純木制結構建筑。比民族文化流失更為嚴重的一種情況就是文化的退化,文化退化通常是由于某種原因,或天災或人禍導致整個種族發展受挫,甚至出現了整個種族湮滅的情況,這時民族文化就會產生退化現象

三、小結

綜上所述,我國民族文化特色多樣,且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以及自己的發展史,這是我國的一大亮點。但在時展的浪潮中,很多少數民族的文化逐漸產生融合以及退化的現象,對此我們需要多加注意,加強相關方面的保護措施。

作者:王宏濤 單位:寧夏大學新華學院

參考文獻:

[1]S.P.亨廷頓,鄭開譯.文明的沖突[J].宗教與世界,1995(11).

[2.][蘇]勃羅姆列伊,李振錫譯.民族與民族學[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3]李凇.一塊北魏羌族的道教造像碑[J].中國道教,1994(3).

[4]費孝通.中華民族研究探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