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時間:2022-12-14 09:01:03
導語:旅游文化相關研究文獻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通過對國內相關論文、專著的整理歸納,從旅游文化概念入手,通過對旅游文化基礎理論、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分支學科研究的現(xiàn)狀進行評述,并在此基礎上揭示近三十年來該領域研究的問題與不足,對今后旅游文化及分支學科的研究提出有效建議。
【關鍵詞】中國;旅游文化;文獻綜述
早在三十年前,旅游文化已是旅游研究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國內最早對旅游文化的研究,可追溯到1986年俞慈韻在東疆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上發(fā)表的《論旅游文化》。這篇文章以文化為切入點論述旅游文化的自身屬性與主體內容[1]。隨后郁龍余在1989年于旅游學刊上發(fā)表同名論文,主要論述了旅游和文化之間辯證統(tǒng)一的哲學關系并引發(fā)旅游學術界對旅游文化的廣泛討論[2]。兩年后,張復于在1991年出版了以旅游文化為主體內容的專著《旅游文化》,詳細界定了旅游文化的概念,研究范疇,衍生學科以及相關領域的應用,將旅游文化推上了學科的高度,并引發(fā)了關于旅游文化學的研究與討論[3]。
1旅游文化基礎理論研究綜述
近三十年來眾多學者對旅游文化的基礎理論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總和論、碰撞論、交際論、收縮論、三體論等[4]。總和論認為:旅游文化的依據是內在的文化價值,通過諸多旅游要素為依托,映射到旅游活動中的特殊文化形態(tài),是人類整體旅游活動中(食、住、行、游、購、娛等)物質與精神文明的總和[5]。而碰撞論認為,旅游介體通過與旅游主體、客體相互碰撞最終生成物質與精神的總和就是旅游文化[5]。大部分學者認為,總和論這個廣義的概括是正確的,因為旅游的經濟活動是通過文化體驗消費而實現(xiàn)的,文化是旅游諸多要素的內核,不難推斷旅游就是一種文化活動。碰撞論所述內容描述了旅游文化的內含屬性,和總和論相比外延有所縮減,對于文化內容卻沒有體現(xiàn)。隨后,張海榮通過文學與民俗學的角度為旅游文化的概念進行界定提出了交際論。交際論定義了旅游文化為“非定居文化”,通過反面的視角給予研究者更大的研究空間[6]。收縮論是沙向軍對前三種觀點進行總結所提出的。他認為,引用大概念,是無意義的,旅游文化不能泛泛而論,只有收縮外延,才能更深入更具體的對其進行研究。因此,狹義的旅游文化概念更具有研究價值。最終,他把旅游文化概念縮減為人類精神文化的范疇之內,將其界定為古今人類在旅游活動中所積累的旅游觀念、思想、意識等精神文化[4]。在諸多旅游文化基礎理論研究中,影響力最大的莫過于三體倫。很多學者的專著與論文都是以“三體論”為框架而構成的。“三體論”最早是由喻學才于2001年《旅游文化》專著中提出[7],2005年王玉成在撰寫《旅游文化概論》的學術專著中引用了“三體論”作為理論框架[8]。所謂“三體論”是通過旅游的主體、客體、介體為研究出發(fā)點,認為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體通過介體與客體交互而生的文化現(xiàn)象。綜上所述,20世紀80年代初期,旅游文化研究的啟蒙階段產生成果影響深遠,以至于后續(xù)研究很難在旅游文化廣義的大框架中跳出旅游加文化的大范疇。而20世紀90年代至今,除“三體論”對旅游文化的內涵及研究對象有所界定外,其余成果仍在定義中徘徊,鮮有建樹。近三十年來對于旅游文化基礎理論研究依然舉步維艱,甚至無法界定研究對象,更難達成共識,其原因在于眾多學者對旅游文化本質的誤解。于光遠在《旅游文化論》中提出:“不要只看中旅游的經濟屬性,更要重視旅游的文化屬性,旅游不僅是經濟活動,更是一項文化活動[9]。”
2旅游文化特征研究綜述
最早對旅游文化特征進行論證是在1997年由王立和劉衛(wèi)英,發(fā)表在鹽城師專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題為《旅游文化基本特征試論》的論文。文中指出旅游文化應具有集中性、族群性、群眾性、區(qū)域性、直觀性、承續(xù)性、娛教性以及季候性八大特征[10]。同一時期,晏性枝于湖北三峽學院學報發(fā)表題為《論宜昌旅游文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論文,揭示現(xiàn)代旅游文化業(yè)具有體系性、文化性、包容性、溝通性、文明性、經濟性、整合性、關聯(lián)性、服務性、匯聚性十大特征[11]。隨后,沈祖祥在1999年發(fā)表的專著中認為地域性、民族性、連續(xù)性、多樣性、實用性是旅游文化首要的最為顯著的特點[12]。同年王德剛論述旅游文化是一種融合文化,也是一種沖突文化,旅游文化因主體的背景而異,具有綜合性、矛盾性、多樣性等特點[13]。2008年,旅游文化研究進入新一輪的熱潮,鄒本濤、謝春山發(fā)表專著《旅游文化學》,書中表示旅游文化具有流動性、開放性、多質性、情感性、適應性、易變性等特點[14]。而曹詩圖、孫靜則認為旅游文化表現(xiàn)的是綜合性的特征,是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功利性和非功利性、自我確認性和認同性、外向性和交融性的辯證統(tǒng)一[15]。本文認為對于旅游文化特征的探究應把握兩個原則性問題:一是旅游文化特征應是獨有的、專屬的特征。二是對旅游文化與文化進行區(qū)隔進而區(qū)隔旅游文化特征與文化特征,相互之間不能存在重復的部分。對于第一個問題,筆者認為,旅游文化特征的研究之所以不具備專屬性原因在于對于旅游文化的概念把握不清晰,對于旅游文化研究的主體界定的不準確。如:王立和劉衛(wèi)英所論述的旅游文化特征是基于中總和論的觀點認為旅游文化是旅游與文化的總和,在研究的過程中基于對旅游的特征和文化的特征分別進行研究最終加以整合得出結論。其中區(qū)域性、群眾性、承續(xù)性屬于文化特征,而直觀性、娛教性、季候性則屬于旅游特征。除此之外,基于“三體論”對于旅游文化研究領域的影響,王立在2012年發(fā)表的論文中以三體論作為理論基礎,提煉旅游文化中主體、客體、介體在旅游活動中的各自特征[16],最終整合為旅游文化的總體特征明顯是不科學的。探究旅游文化的特征應從整體入手,不應單獨研究某一個方面,這樣得出的結論往往是片面的。對于第二個問題,筆者認為,畢竟旅游文化是文化和旅游的一個分支,三者之間有交融的部分。可以先從旅游和文化共性的特征入手,求同存異,提煉旅游文化的獨有特征。在這里我們需要把握旅游文化與文化和旅游的差別性,盡可能的找出與文化和旅游緊密相聯(lián)且具備獨特性的部分。
3分支學科研究現(xiàn)狀研究綜述
近三十年來,雖對于旅游文化是否應獨立成為一門學科一直都存在爭議,但不可否認,旅游文化的分支學科早已引人關注,其中包括:旅游文化史、旅游文學、旅游美學等。1989年,王熹與林永匡發(fā)表了旅游文化史的開山之作——《中國旅游文化史的研究》[17],他們認為,中國旅游文化史的研究核心是旅游文化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觀念以及旅游主體的思維與心態(tài)。除此之外,他們還提出旅游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可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陶冶民眾情操,引發(fā)各區(qū)域間經濟、社會、文化的相互交融等[18],揭露了旅游文化史研究的意義與學科地位。2004年,馬勇在《中國旅游文化史論綱》一文中以“三體論”作為橫向論述的基礎,將中國旅游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劃分為濫觴、勃興、隆盛、新變、穴結和轉型等六個時期,對于旅游文化史的深入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19]。旅游文學最早是由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中發(fā)展而來,可追溯到1982年趙家瑩在浙江大學學報上發(fā)表的《中國古代旅游文學概述》。對于旅游文學采用了廣義與狹義的兩種界定方式。一切與旅游有關的文學作品都稱之為旅游文學,這是對旅游文學的廣義界定。而狹義的旅游文學則單指“游記”[20]。通過這則概念我們可以了解旅游文學應從內容上進行區(qū)分,對于形式沒有嚴格的要求,這一觀點也受到眾多學者的認可。關于旅游文學的起源和發(fā)展則略有爭議,趙家瑩在《中國古代旅游文學概述》中提出,中國古代旅游文學起源與發(fā)展分為萌芽、發(fā)展、成熟三個時期[20]。隗芾則在《關于旅游文學的開發(fā)與利用》[21]一文中表示旅游文學的發(fā)展應結合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行研究,將其分為以軍事旅游為主的兩漢時期、以動亂旅游(逃亡)為主的隋統(tǒng)一前時期、以詩詞旅游為主的唐宋時期、以反思旅游為主的南宋至明前時期、以科學、商業(yè)旅游為主的明清時期。旅游美學的研究起源于我國古代園林、風水等相關學科體系中的分支,至今仍處于學科體系的建設階段,對于研究的對象與內容仍存在諸多爭議。最早研究旅游美學方向并有相應的研究成果的學者是王遵近和沈松勤,他們發(fā)表的論文《風景美欣賞—旅游美學》對于旅游中風景之美進行了科學論述,并指出具有美感的風景應具備的特征,以及風景的美對于觀景者心理產生的效應[22]。而后,徐緝熙在《旅游美學》專著中確定了旅游美學的研究對象分為三部分: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及旅游活動中各類審美關聯(lián)人[23],這一觀點得到如王柯平、仇學琴等學者的認可,在名為《旅游美學》的教材中得以體現(xiàn)[24]。
4結論及建議
結合國內外學界對旅游文化研究成果規(guī)律的探索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國外學界以分析能體現(xiàn)旅游文化的案例為切入點,以對現(xiàn)象的解讀對實際旅游活動中所起到的價值與意義進行經驗總結,而不將重點放在對理論進行概括[25]。而國內學者恰好相反,以理論為突破點,認為旅游文化需要先對其理論研悉透徹后,鋪陳至具體的現(xiàn)象中去方為嚴謹。因此,在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聲討此類問題,通過這種方式的概念或知識去認知旅游文化,往往是不足取的。
作者:王冠韜 單位: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旅游學院
- 上一篇:裝飾圖案文化藝術分析
- 下一篇:非遺劇種傳承與旅游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