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核心素養下中學武術教育探究
時間:2022-08-27 10:05:51
導語:學科核心素養下中學武術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是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是試圖解決學生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的問題,為促進學生健康發展而提出,其實施關鍵為三個關鍵要點。為實現武術教育價值本位回歸,提升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和實證研究法等方法,分析學校武術教育在體育課程的重要作用,尋找結合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關鍵要點的中學武術教育內容,探析提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中學武術教育途徑。認為:要使武術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價值本位,必須通過武術教學過程來實現。以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關鍵要點為中心,設計“偏于一隅”,極具代表性的技能傳授去實現學生運動能力的提升;利用傳統武術教育中“崇禮明德”的行為規范助力學生健康行為的建立;通過“自強不息”的武術文化精神引領體育品德的形成,實現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與武術育人作用在學科核心素養下的結合。
關鍵詞: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中學武術教育
中國武術在歷史的長河中蜿蜒行進,歷經曲折卻生生不息,是寶貴的民族文化財富。[1]武術教育作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重要途徑,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和復興有著重要意義。[2]學校武術教育歷經了百年的發展演變,卻始終為人所詬病,“武術進學校”的主題至今依然存在。[3]當下學生“喜歡武術但不喜歡武術課”,“喜歡武術卻不練武術”以及學校武術“有計劃、無課堂”等問題,一直羈絆著武術教育的前行。[4]學校武術教育長期處于一種“表面繁華”而“地位飄渺”倍感無奈的生存狀態之中。[5]長此以往,武術教育只能被列入一種不入主流文化的跟班者,武術的發展及其武術傳統文化的弘揚也就只能在理論上搖旗吶喊而在實踐中停滯不前甚至倒退。[6]以至于有學者直言不諱地指出:學校武術教育已名存實亡![7]新時代我國學校武術教育突出的問題是什么,武術教育如何回歸“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價值本位,如何發揮武術“育人”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教育部在2014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8]中,就已經明確指出學校教育領域要研究制定符合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深入探討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指標,要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的開展就是要提升和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梁啟超先生在《變法通議》中說道“調理萬端,皆歸本于學校”,季瀏先生也提出“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主渠道”。[9]把握好課堂教學,發揮出學科“育人”作用,提升學科核心素養是課程開展的目的與意義。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10]是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試圖解決學生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的問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其要點:運動負荷、體能練習和運動技能是從實質上解決學校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學生體育學科素養的關鍵。中學武術教育是在體育學科約束下開展的,武術教育存在的問題需要通過完善武術教育過程去解決,通過中國健康課程模式關鍵要點為中心去設計提高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使武術教育回歸價值本位,以充分發揮武術教育提升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作用,是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與武術育人作用在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實踐結合。
1武術教育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
1.1武術教育與體育。“武術在我國建國后的發展沒有歸化為文化部門管轄的范圍,而直接地隸屬于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管理和指導。1952年,剛剛成立的國家體委設置專門機構——民族體育形式研究會,對武術實行領導,標志著武術被正式列人了現代體育范疇”。[11]武術經歷第二次降格后,成為了西方體育價值尺度規訓下的隸屬成員。[12]誠然,武術是隸屬于體育學科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正是由于武術的體育化,使武術從民間走向了大眾,從造就民間神乎其神“飛檐走壁”的神人來到了校園培養武術人。“武術與學校教育在近代的完美聯姻,不僅豐富了教育內容和育人手段,而且現代教育以其強大的滲透和影響功能為武術的騰飛插上了堅實的翅膀”。[3]武術與體育不是簡單的附屬關系,武術中所能體現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其他體育活動所不能及的。1.2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由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要素組成。[13]對于運動能力和健康行為,其他的運動項目都能夠達到相應的功能。而在運動品德上,武術教育能為其注入的不僅僅是“積極進取、不怕困難、挑戰自我、頑強拼搏”[13]這些運動品德,武術“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14]“武德”[2]都能夠為運動品德帶來更具文化內涵的民族品格。“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開展武術教育不僅能使學生在招法中習得運動能力,通過武術中的行為規范去建立健康行為,更能將一招一式中的民族文化烙印在學生的心中。武術的發展應以繼承民族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為使命,應以張揚個性為目標,以迎合大眾為主導,堅持全民武術為發展途徑,[11]通過武術教育去提升學科核心素養,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利用武術強大的民族文化內涵去服務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回歸武術教育價值本位應有之意。1.3武術教育價值本位及存在的問題。學校是進行武術傳承的主陣地,教育是傳承武術的根本大計。[15]在學校教育中,要把武術作為一種教育載體來弘揚民族精神,首先就要求我們把武術作為文化來對待,來發展。[16]因此在新時代“文化自信”背景下學校武術教育的價值本位必然是“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然而,作為傳承和弘揚的載體的學校武術教育至今仍存在著大量問題,特別是武術套路教學,普遍采用“填鴨式”“注入式”教學方法,整堂課基本上是“滿堂灌”,“讓學生一味硬記某幾個初級套路,強行使學生囫圇吞棗”,致使“學生學得不倫不類,教的人叫苦不迭,看的人啼笑皆非”[17]由于這種封閉型套路教學以及傳統型“注入式”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們由喜歡武術逐漸轉變成遠離武術課堂,導致了校園武術“漸行漸遠”。[18]武術教育教學不單是套路的傳習,更不能“滿堂灌”,武術教育是讓學生在進行動作的身體體悟的同時感受其內在的文化和精神底蘊,武術課鍛煉體能就“扎馬步”,足球課練習傳球就進行“足內側傳球”這些情況是體育教育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回到武術教育上,學生所受到的武術教學與開展武術所期望達到的目的之間存在偏差,[2]這是中學武術教育癥結之所在。本著“教學內容往往決定著教學方法,而教學方法又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7]的思路,認為解決當前問題的可行方式是通過有效的教學內容,結合科學的教學模式開展武術教學。讓武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武術教學過程的完善來解決。通過什么樣的教學內容,結合什么樣的教學模式來開展中學武術教學,就成為武術教育者應思考的重要問題。
2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關鍵要點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目的是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努力解決學生身心健康的問題,[10]是“我國到目前為止符合課程標準精神,并有自己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方法體系的課程模式”。[19]該課程模式構建的總體要求和關鍵要點都是圍繞學校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而具體設置的,并對模式期待達到的效果進行了求解,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開展的重要指引。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3個關鍵要點為:(1)運動負荷:運動密度應該在75%左右,運動強度應該使學生運動中心率達到140-160次/min;(2)體能練習: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3)運動技能:以活動和比賽為主,20分鐘左右。[10]通過3個關鍵要點去實現體育課程由“軍事課”“紀律課”“安全課”“說教課”“單技術課”這五種形態的“不出汗”的體育課和“三無體育課”(無運動量、無戰術、無比賽)向“能出汗”和“三有體育課”的轉變。[19]三個關鍵要點的實施要根據具體課程內容的開展而定,其中的時間限制并不是精確到秒,而是一個范圍,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去把握。這三大要點與武術價值升華實現的負荷條件、技術條件相吻合,再通過武術悟性條件[20](行為、品德)的培養,實現學校武術教育采取中國健康課程模式關鍵要點去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勾連,為使學校武術教育回到“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價值本位提供了理論依據。
3關鍵要點下中學武術教育對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的求解
3.1“偏于一隅”的技能傳授實現運動能力的提升。學校武術教育選擇拳種教育為內容才是上上之策,每個拳種都有感動的故事可講,有極簡的技術起步,也有至繁的深奧理論,更有貫穿的體系文化。[5]就中學武術教育而言,更多的是讓學生領悟武術作為傳統文化的身體運動載體其內在的精神和氣節,感受動作技能背后蘊含的“技擊”原理,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運動能力進行提升。中學武術教學受制于課程安排,無法完成長時間系統武術教學,若仍然是從基本功開始,學生長時間不能入門,這樣就使得課堂枯燥乏味,還會導致對于武術的興趣逐漸消逝,對于武術學習十分不利。故技能的傳授理應“偏于一隅”,[21]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套路或器械,組成簡單、易懂、好學的短套路,并在教學中進行具有保護措施的實戰鍛煉。通過“偏于一隅”,極具代表性的技能傳授去實現學生運動能力的提升。以筆者傳習的松溪內家拳[22]為例:通過“車輪手”、“開合功”以及“劈掛掌”等極具攻防特點的動作交替練習來鍛煉學生的體能;教學內容利用具有代表性的“虎尾鞭”和“啟蒙拳”[22]或對其進行改編,使得學生在每節課中學習3-5個動作,一學期內基本掌握一套簡單動作或器械,這些動作都是在教師示范指導后即可練習;在練習過程中將蘊含在內的“三尖相照”“技擊實戰”原理傳授給學生,并通過運用一定的保護措施進行實戰對練,使得運動技能的學習是以活動和比賽為主,同時滿足運動負荷。3.2“崇德明禮”的行為規范助力健康行為的建立。“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明德”任何一個習武者都要從“德”“禮”“讓”開始學起。[2]傳統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全息映像,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積淀,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情結,述說著炎黃子孫的劍膽琴心。[23-24]如太極,“掤、捋、挒、按”,剛柔并濟,講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映射出中國古典哲學思想。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傳統武術的一招一式無不展現出崇禮明德的思想,極具文化底蘊。武術在華夏大地上汲取中華民族文化的養料而生生不息,在于其內在的文化底蘊,也在于外在的行為規范。任何武術流派都有自己的行為規范,使其在形成相應的言行舉止的同時產生群體認同。以筆者傳習的松溪內家拳為例:“凡學內家拳術必須之敬、緊、徑、勤、切五字”,并將其作為行為規范去指引自己的行為,否則“離此五字則不為功”。[22]同樣在中學武術教學中,要讓這些好的行為規范落到教學中去,通過武術教育中“崇禮明德”的行為規范助力學生健康行為的建立。要讓學生在學習了武術技術動作后,能夠在內心留下武術教育所帶來的文化熏陶和行為規范,助力其傳統文化知識的增長和健康行為的建立。3.3“自強不息”的精神引領完善體育品德的形成。武術的魅力不僅外顯于武術技藝的本身,更為重要的是滲透在武術一招一式之中的歷經幾千年沉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精神。[16]在武術學習中體悟“自強不息”的武術文化精神,[14]最終培養學生“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民族精神。通過對學生進行武術教育,使其收獲的體育品德不單單局限于“積極進取、不怕困難、挑戰自我、頑強拼搏……”,還包括“點到為止”“由術至道”的武德以及“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尚武追求。如在武術演練過程中常見的抱拳禮、持械禮、遞械禮,[25]就是習武者武德的體現。“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拳與道合”“復性完德”的“由術至道”的追求是習武者武術文化精神“自強不息”的縮影……,將學校武術教育提升為人格的培養,使武術行為成為反映學生人格、人品的窗口。讓學習者在練習拳術的過程中體悟武術技擊動作、體悟精神、體悟中國傳統文化,甚至體悟自己與人生,享受武術運動過程帶來的快樂,并最終沉淀成一種修為。[6]用武術蘊含的文化精神去引導學生的習練,使其在獲得一定的技術動作提升的同時,在精神層面上也收獲熏陶。當然,這更多的是對于學生文化、思想和精神上的引領,需要體育教師通過不懈努力,去指引學生參與,體悟并融入武術文化中方能實現。針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設計適當的教學內容,結合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讓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和內容融入到習武者的性格、品質之中,進而體現在生活實踐中,通過學校武術教育,培養中國武術學習興趣,激起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使學生從勤奮、刻苦、果斷、頑強中真正感受體育必備品行的勝果。[25]
4結語
學校武術教育“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價值本位需要通過采取有效的方式讓學生用心體悟武術去實現;以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關鍵要點為中心,設計“偏于一隅”,極具代表性的技能傳授去實現學生運動能力的提升;利用傳統武術教育中“崇禮明德”的行為規范助力學生健康行為的建立;通過“自強不息”的武術文化精神引領體育品德的形成。這樣的中學武術教育過程會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接受武術的熏陶,增進學生對于武術的理解和喜愛,從而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實現武術教育價值本位的回歸。
作者:楊堅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 上一篇:小學體育教師培養策略分析
- 下一篇:新能源汽車維修電子診斷技術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