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時間:2022-01-20 10:30:21

導語: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摘要: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體育發生“劇變”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國家戰略頒布的新情況、新國情等新時代背景下,探索現行符合我國社會發展需求的社會體育指導管理(以下簡稱:社體)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尤為重要。文章旨在為探尋新時代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社體專業高層次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未來發展走向提供借鑒。針對目前國內社體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現實困境,系統分析發展中遇到的困難,探索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先決”導向,以多學科跨界融合為“創新”平臺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方案,指出:多學科跨界融合、市場引導專業設置、專業方向精準化等的人才培養體系路徑,是解決目前社體專業人才培養中所存在的問題、矛盾沖突、提升市場與人才需求高度契合的可靠途徑。

關鍵詞:新時代;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專業課程;市場需求;專業方向

從天津體育學院首辦“社會體育”本科專業,后期為保障體育專業人才服務大眾群體的需求,我國掀起了創辦本專業高潮,隨后將專業辦學更名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以下簡稱:社體)”。但是,2014年教育部發布的15個就業率較低的專業中,社體專業就位列其中[1]。分析發現,社體專業在人才培養體系(如學生專業選擇、專業建設的政策導向性、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踐教學質量)上的滯后是導致就業率低的主因。社體專業在人才培養體系上存在的困境或弊端嚴重影響到專業辦學,阻礙體育學發展。由此,教育部高教司規定:高校設置本科專業,要有穩固的人才就業需求,并且主管部門要對就業率低的專業進行重點監控、改善專業結構等,進而優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2]。為推進國家體育事業健康發展,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相繼頒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一系列國家戰略,在此國家高度重視體育事業的新時代背景下,為社體專業的人才培養描繪了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3]。新時代背景下,實現社體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目標和路徑與國家、社會、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是貫徹落實人才培養模式“落地”及保障實施的關鍵路徑[4]。新時代社會和市場對社體專業發展現狀與社會各種矛盾之間對接失衡,如不能盡快、精準解決“人才培養體系與市場需求脫軌”等現實矛盾,必將導致社體專業辦學越來越難。

1新時代背景下社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困境

1.1升學壓力與專業選擇的現實沖突

對于“深化本科教育綜合改革”國家提出了“逐漸推行高考成績綜合評價中的多元化錄取途徑”要求[5]。段文義調查發現,50%被調查社體專業學生的專業意識、觀念淡薄,對所學專業的定位、課程設置、教學實習等的認識不深入;48.2%的學生雖然實踐技術水平較高,但因文化課成績也只能是選擇“非熱門”學科專業。選擇專業是每一位學生均要面臨的重大抉擇,但在升學壓力的面前,再堅定的“專業選擇定位”也需對“現實壓力”妥協[6]。使得很多學生只能“將就”選擇專業,導致學生學習上的茫然、缺少主觀能動性,為后期的人才培養以及就業困境“埋下伏筆”。

1.2專業發展與政策導向的滯后問題

社體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具有社會體育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能在社會體育領域從事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咨詢指導、經營開發以及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級管理人才[7]。但是,國內各高校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差異較大,部分高校培養目標照搬他人、定位寬泛、不精準,專業人才培養針對性不強[8]。當前,社會體育事業的發展不順暢與國家經濟體制轉型、社區功能不完善、政府職能部門多等有關[9]。貫徹落實職能部門在促進大學生就業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發揮,才能更好地解決其功能缺位、不到位和越位以及社會和市場決定人才資源配置等問題[10]。研究發現,政府職能部門引導社體專業人才需求、培養、就業等政策方針已顯著滯后于目前本專業建設步伐。但是,如果單方面強調社會和市場“決定”作用而弱化政府職能部門的“領導推動、政策扶持、統籌規劃”功能,又無法達成兩者之間的歸屬及平衡關系,那么職能部門的“欠缺”效應勢必將持續影響社體專業發展。

1.3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的脫節

課程體系設置在社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中占據舉足輕重地位,是落實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實施等的重要載體[11]。但是,目前國內高等院校中社體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的相關課程設置普遍存在:(1)課程設置不合理、結構單一。理論課居多,實踐課較少。并且,跨學科交叉融合的專業課程較少,導致學生實踐能力較弱,社會適應較差。(2)課程設置針對性不強。目前我國高校社體專業課程設置存在較大相似性,過于學科本位,無法體現學科、專業特征,嚴重阻礙學生個性化專業能力培養,導致培養的學生“千篇一律”,無法精準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3)課程設置大而全,不夠精準。目前社體專業課程囊括教育學、體育學、管理學等多方向知識[12]。

1.4師資力量配置與人才培養質量之間的現實沖突

調研發現,2018年國內社體專業的專任教師中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碩士比例僅占18%,且學歷層次分布在各高校中嚴重不均[13]。國內培養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碩士的高校數量少且人才培養規模更小,使得高校在人才引進上存在可供選擇的優秀教師資源少等困難,由此造成的專業人才引進滯后、內生動力缺乏仍是限制本專業發展的重要環節[14]。并且,分析各高校承擔本專業教學的師資力量狀況,絕大多數仍為一些教育理念無法擺脫固有傳統觀念的老教師。那么,這種共性矛盾的存在讓該專業的“調整轉型”增加了困難。

1.5人才實踐基地單一、匱乏與市場需求的脫節

根據社體專業的應用性較強這一特點,人才實踐教學基地的選擇上要有自己的專業特色、特點,要區別于其他體育專業。研究發現,國內高校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基地或平臺存在類型單一、數量匱乏、機制固化等突出問題[15]。調查發現,實踐基地與高校合作時間一般在1-2年,3年以上的很少。因此政府職能部門要發揮其政策導向作用,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或保障制度,“強制性”要求與體育事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必須要承擔、提供對口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并配備、接納一定數量社體專業人才[16]。相關部門還可將此作為“抓手”來發揮其政府職能。社體專業作為與社會具有緊密關系的實踐性學科,院校培養方案中對該專業學生在實踐中的詳細培訓計劃、考核方案等籠統、模糊,操作性不強,無法對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環節進行有效把控。并且,目前國內缺少對各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進行綜合(包括實踐環節)“定量評價”的標準。

2社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構和策略

2.1優化培養方案,重構課程設置

根據目前國內院校社體專業培養方案和相關課程設置中的利弊;依據新時代國家戰略需求,專業建設新思路、新理念,當前市場或職場需求,家長、學生等外部大環境需要;依據目前國內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利弊;根據國家、社會和教育發展需要,新社體專業建設的理念等外部需求;結合學校定位、學生需求和教師期望等內部條件,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并對專業課程設置進行重構。明確培養目標,爭取做到內涵精準、條理清晰,強調學生“能學到什么”,畢業后“能做什么”[17]。依托現有虛擬仿真教學實驗、精品視頻公共課、MOOC等優質課程資源,系統梳理專業基礎課程中的重要知識點和相關性。根據社會和市場需求整合、重構專業基礎課程,積極探索跨學科、跨專業、跨學院和跨層次的學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的綜合性交叉課程以及問題導向性課程[18]。同時,依托已有基地平臺,增設具有特色的專業基礎課程,逐步構建綜合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創新基礎課程的“三位一體”課程體系,促進教育科學化和教學實踐化的完美契合,以此滿足社會、市場需求[19]。

2.2社會和市場需求導引下的專業細化的人才培養

社體專業是“健康中國2030”等新時代國家戰略背景下,促進全民健康提高的基礎,是實現“體育強國夢”的關鍵力量[20]。針對社體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人才培養目標不鮮明、就業難等問題,通過分析研究,特提出以下幾點可行性辦學模式:(1)緊跟需求,專業設置方向細化:人才需求細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亦要緊跟社會和市場需求,專業設置更加細化。(2)學科交融,積累辦學經驗:設置社體專業院校均具有豐富的傳統學科辦學經驗,這不僅可服務于社體專業人才培養,亦可借鑒于“專業方向細化”的課程需求。(3)適時轉型,滿足人才市場需求:2014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各市、轄區要建立康體中心,促進全民健身的同時來達到“治未病”[21]。

2.3強化政府職能部門的“強制性”作用

社體專業開辦之初的人才培養定位是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審定批準并納入國家職業大典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包括47個具體項目[22]。但現實社會中無論是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還是職業性的,均缺少相應崗位。目前休閑體育、優質賽事營銷人員、體育表演等占比較低,使得社體專業人才與市場需求吻合度不高,就業較難。社體專業人才培養要適應社會和市場經濟需求,同時政府職能部門的“強制性”作用也不可或缺。政府職能部門可通過制定相應法規或制度來“導向性”的引導人才出口,例如申報或建設健身驛站需配置專業健身指導員等[23]。

2.4師資隊伍建設與優化

教師是社體人才培養體系的架構者和執行者,是教學的實施者和教學質量的“直接負責人”。采用“外引”和“內培”并舉的原則,來架構規模合理、結構適度的師資隊伍,加強梯隊建設、教師教學水平及科研水平來保證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質量和持續發展。積極推進多學科的跨界融合的知識結構交叉、創新實踐能力的國內外高質量專業人才引進,如以優質賽事營銷為培養目的社體專業應引入市場營銷等專業人才,以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24]。高校要創造條件(如設置教師深造專項經費等)為教師提供進修、申報相關人才計劃等制度、政策,使他們能不間斷“充電”。深化教師的國際交流,讓更多的老師能“走出去”,通過學習交流、深化國際合作,打造一批“站得高”“看得遠”和“通曉中外”的高素質、強技能師資隊伍[25]。緊密結合當前社會和市場經濟形勢,立足專業自身優勢與職能部門、企業建立長期穩定關系。加強學校與政府職能部門、校企之間合作,引智入校參與社體專業人才培養,與職能部門、企業共同探索多樣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廣泛、長效合作機制。組織師生深入實踐,提高教師和學生對社會需求、實踐能力的了解[26]。

2.5落實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和綜合評價標準建設

現如今的社體人才培養體系中,實踐基地或平臺的選擇、搭建要有時代性,要能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社體人才培養過程中,除健身房、相關企業等實踐基地外,要拓寬其他渠道,增加學生就業途徑和范圍[27]。同時構建相關制度,保障實踐基地的合作順利以及學生在實踐中的學習效果。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作用和地位,并且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設置。在人才培養的實踐環節要建立系統性、科學性和合理性的綜合評價標準,確保實踐教學達到預期目標。通過建立健全實踐教學與畢業達成度的評價機制,明確教師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承擔的培養任務和具體教學內容,通過綜合評價機制對學生實踐能力達成與否進行考核,并及時反饋給學生。

3結語

通過剖析我國普通高校社體專業人才培養中面臨的學生與高校、學生與社會、高校與社會、職能部門與政策、人才培養現狀與社會需求等諸多矛盾關系,為構建新時代背景下社體專業人才培養途徑奠定了依據。通過對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優化,專業細化,政府職能部門“強制性”作用強化,師資隊伍建設與優化、落實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和綜合評價標準建設等,使我們確信新時代背景下的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應以“社會對人才需求”為契合特征,突出專業特點和價值,追求“精而深”,緊密聯系社會需求培養“特色專門人才”。這樣,普通高校的社體專業才能迸發活力,越走越遠。

作者:陳祥和 田志凱 李文秀 劉馳 金圣杰 曾炘瑜 單位:揚州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