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模式論文:中小學民族體育模式研討
時間:2022-02-16 02:41:44
導語:體育模式論文:中小學民族體育模式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黃武勝劉靜趙向晴工作單位:合肥師范學院
素質教育理論大課間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基本模式在新課程改革第一培養目標的指引下,以素質教育為理論基礎,激發學生興趣、培育民族情結、培養健全人格為最終目標,制定出大課間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實驗的總體目標。體驗成功理論大課間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是以民族傳統體育為活動的載體,結合學生的興趣和心身發育的特點,解構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技術形態、活動樣式,重新建構適合一定時空條件和主體參加者的民族傳統體育;體驗成功理論使活動主體在傳統體育教育的內容創新上具有主動性,能夠激發學生從創編、嘗試到展示的內心情感變化,使師生在自信培育、成功體驗中完成教育的目標。本研究在跳竹竿、投壺和珍珠球項目中在尊重項目特點的基礎上,在器材、方法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和嘗試,受到師生的喜愛。教學目標的制定鄭和鈞[2]教授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個階段,即一維教學目標階段,二維教學目標階段和三維教學目標階段。在一維教學目標階段,人們把素質結構理解為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勞動素質的簡單相加,只重視構建的內容,忽視心理素質在素質結構中的獨立地位和巨大作用。在二維教學目標階段,人們認識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即非智力因素發展不好,個性和能力也得不到健康和充分發展,心理問題增多。三維教學目標階段要明確提出培養心理素質目標,并將心理教育納入目標體系之中。借鑒三維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第一個培養目標,本研究制定的大課間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總體目標為:使學生掌握民族傳統體育的基本運動技能,了解民族傳統文,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情感、意志、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體驗探究、活動和成功的樂趣;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進一步培養良好的品行和終身體育意識。操作程序的實施根據教學實驗的具體情況,結合教學模式的相關理論,中小學大課間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基本模式的操作程序如下:(1)現狀調查、理論假設、環節架構。在前期問卷調查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及教學評價,架構教學各個環節。(2)掌握技術內容、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動機。引導學生選擇與目標相關的有興趣的活動方式,創設特定的活動規則以及活動情景,確立目標,使學生在明確探究方向中激發學習動機,為學生自主創新做好鋪墊,這是保證學生獲得課間活動最佳效果的前提。與此同時,指導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大課間體育活動的實踐性特征,從學生已有的運動技能和實際情況出發,設計新穎、富有挑戰性和游戲性、帶有明確目的性的活動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學生的思維,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狀態。(3)分組循環、滲透文化、和諧身心。首先,全校集體武術操練習3-5分鐘;其次,按項目劃分活動區域,根據興趣抽樣的原則分為三個合作活動小組,在大課間自由活動時分別參與三個傳統項目的練習,三個小組每周輪換一次。在循環練習中,學生不斷熟練項目內容,感受民族文化內涵。(4)反饋信息,完善教學。在初期理論建構教學模式基礎上,設計中期問卷,及時發現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調整模式組合方案,特別對教學組織形式做了進一步的調整,從原有的教師示范、學生練習轉變為以游戲為主線的師生共同參與、實行獎懲規則的練習。(5)創編展示,身心評價。在教學評價階段,采用了學生自編創新展示,在學生個體之間和組別之間進行了學生互評,并在教學實驗即將結束階段,進行了體能測試、身體素質測試和心理健康測試。通過實驗中期問卷調查顯示,實驗組學生對此教學模式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小學總體滿意度為98.78%,中學總體滿意度為98.723%,反映了大課間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基本模式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的認可,但在組織形式上還需進一步完善。
(1)學習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實驗過程中,各項教學內容須緊密結合學生需要,依據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知,制定引導式教學方案。(2)教學環境。教學環境主要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物質層面包括場地設施和器材配置,教學實驗中所開設的教學項目,珍珠球、跳竹竿、投壺對場地器材的要求基本可以做到因地制宜;精神層面主要表現為領導和老師的認知和支持。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揮著調整、理順各要素之間關系的作用,使其達到最優化的程度,以獲得最大的教學效果。(3)教學活動的內在協調性。教學活動受制約于教學目的,同時也受制約于社會的發展與學生本身的發展,而后者不僅決定著教學的方向,同時也決定著教學活動的具體內容。社會的需要、學生身心發展程度,直接制約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把教學內容化為學生的知識、能力、思想、感情,從而為教學目標而服務的。(一)評價內容大課間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基本模式的評價內容主要涉及兩方面,即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結構的建立和所學傳統體育項目的技能的掌握。(二)評價方法體系大課間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基本模式的評價體系包括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1)診斷性評價診斷性評價,是對學生現有知識水平能力發展的初期評價。(2)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的階段過程評價。這一評價在大課間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評價中采用中期問卷和師生學習過程中互評和單元評價的形式充分了解學生興趣、認知、態度和情感等方面的變化,不斷調整完善教學過程。(3)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是主要針對最終教學效果的評價。此模式采用了身心評價和小組展示互評兩種評價方式,體現了大課間活動的主要目標。小組互評是在學生掌握項目運動技能后,由個人或是小組創編新穎的活動形式或組合動作,并在學生個體和組別之間進行展示,體現團隊能力,教師總結引導。身心評價是結合學生體質健康指標對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進行科學評價。中學生體能變化結果經過12周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實驗,中學生體能水平明顯提高,實驗組較對照組提高更加顯著。實驗前后比較,實驗組肺活量和立定跳遠成績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總分和總評成績呈現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對照組總分成績呈現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其他指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比較,實驗前,中學兩組體能各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肺活量、立定跳遠以及總分成績較對照組呈現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中小學生體質變化結果經過12周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實驗,實驗組中小學生體質明顯改善,而對照組無明顯變化。實驗前后比較,小學實驗組爆發力和坐位體前屈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中學實驗組體脂率較實驗前有顯著性差異(P<0.05),中小學對照組體質各指標實驗前后均無顯著性差異。兩組比較,實驗前,中小學生實驗組和對照組各指標無顯著性差異。實驗后,小學實驗組爆發力、坐位體前屈較對照組呈現顯著性差異(P<0.05);中學實驗組全身反應時較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爆發力、握力呈現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變化結果經過12周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實驗,實驗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明顯改善,而對照組無明顯變化。實驗前后比較,小學實驗組行為障礙得分呈現顯著性差異(P<0.05),品德障礙、特種障礙得分呈現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對照組各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中學實驗組人際關系、學習壓力感得分呈現顯著性差異(P<0.05),強迫癥狀、抑郁、心理不平衡得分呈現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對照組各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兩組比較,實驗前,中小學心理健康各指標兩組均無顯著性差異。實驗后,小學性格障礙、不良習慣、特種障礙、行為障礙得分呈現顯著性差異(P<0.05),情緒障礙、品德障礙得分呈現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中學實驗組人際關系、焦慮得分呈現顯著性差異(P<0.05)。
上海市中小學大課間體育活動在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大課間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基本模式較大課間傳統的“兩操一活動”更有利于學生對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升,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繼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