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探究
時間:2022-12-18 03:40:13
導語: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運用“知行”學說相關理論對大學生體育實踐的不良現狀、成因進行分析,構建大學生體育實踐“知情意行”干預模型。模型認為,“知”是奠基石,曉之以理,讓學生重視體育實踐知識技能;“情”是催化劑,動之以情,讓學生在體育實踐中獲得良好體驗;“意”是推進器,煉之以意,讓學生自覺堅持參與體育實踐;“行”是落腳點,導之以行,讓學生養成終身體育實踐習慣。根據以上觀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大學體育教學改革,從而實現大學生體育實踐知行合一。
關鍵詞:知情意行;干預模型;大學生;體育教學改革
從2007年“中央7號文件”到2012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再到2016年《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頒布,學校體育工作的地位不斷提升,學生體質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但相關的數據顯示,“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穩中向好趨勢。但是,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下降趨勢”[1],很多指標低于中學生。導致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學生參與體育實踐普遍呈現“知而不行”的特征。本文從“知行”學說理論視角出發,構建大學生體育實踐“知情意行”干預模型,從四個維度剖析大學生體育實踐中的不良現狀和成因,尋求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途徑和方法,以期能增強大學生體育實踐的主觀能動性。
1模型建構的理論基礎
“知行”關系作為哲學理論的重要內容,古今中外眾多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提出過有關“知行合一”的理念和觀點,如何將體育理論知識和體育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實現“知行合一”,是大學生增進體質健康的唯一有效途徑和手段。以“知行合一”、“知情意行”、“體育教學”、“大學生”等為主要檢索詞,檢索查閱了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30日的學術文獻共76篇,從前人成果來看,以“知情意行”為主題的研究多集中在思想品德教育領域;在體育教育領域的研究多是關注從心理學視角分析學生體育鍛煉中的知行關系、價值取向與行為選擇或是對“知行合一”、“知信行”理論在體育教學中干預和效果的研究。已有研究多是對學生體育行為或體育教學的知行分離現象進行闡述和分析,提出實現“知行”合一的對策,但缺少由“知”轉化為“行”的過程研究,也就是“情”和“意”的具體實現過程。要使學生能夠建立終身體育意識,掌握終身體育方法,形成終身體育習慣,需要經歷由不知到知、由知到懂、由懂到行、知行統一的過程,包含“認知明理、內化于心、外踐于行”三個階段[2]。“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從心理學視角來看,從“知”到“行”過程中,還有“情”和“意”兩個重要心理環節需要把握。其中“知”是奠基石,提供體育實踐知識指南;“情”是催化劑,激發體育實踐動機需求;“意”是推進器,保障體育實踐自主自律;“行”是最終的落腳點,實現體育實踐知行合一。這四要素環環相扣、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
2體育實踐“知情意行”干預模型
根據上述觀點,體育實踐應該涵括體育認知、體育情感、體育意志、體育行為等四個方面,按照“知—情—意—行”的邏輯,構建“四位一體”的大學生體育實踐干預模型。體育實踐的“知情意行”雖然分為四個方面,卻是相輔相成的,通過彼此滲透和有機融合,構建成漸進統一、螺旋上升的系統。以“知”為基石,曉之以理,讓學生重視體育實踐知識技能;以“情”和“意”為過渡,動之以情,讓學生在體育實踐中獲得良好體驗;煉之以意,讓學生自覺堅持參與體育實踐;以“行”為歸宿,導之以行,讓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習慣。通過體育實踐不斷升華認知,體驗情趣,增強自控自律,實現體育行為知行合一,形成良好的體育素養。反之,“知”不足,會使奠基石變為“空中閣樓”;“情”缺失,會使情趣體驗成為“身心負荷”;“意”薄弱,會使因勢利導變成“倒行逆施”;“行”不動,會使知行合一淪為“紙上談兵”。只有做到“明知”、“創情”、“煉意”、“踐行”,才能提升大學生的體育意識,以正確的體育價值取向,引導其發揮主觀能動性,真正實現體育實踐行為的自覺自省和自動自發。另外,雖然“知情意行”邏輯上始于知,情、意、行總依賴于一定的認知,但在發展過程中也能從“情”和“意”領悟“知”,促成“行”,也能從“行”中感念“情”、“意”,發現“知”,并無嚴格的先后順序。
3“知情意行”干預模型的運行
3.1曉之以理,讓學生重視體育實踐知識技能。“知”一方面是指認知、觀念;另一方面是指具體的知識和能力。大學生體育實踐中的“知”即指與體育鍛煉、健康相關的知識、認識、觀念、理論,如體育的本質、健康的定義、體育衛生保健常識、體育鍛煉的基本原則、發展身體素質的方法、運動技術動作要領方法與原理、運動項目的規則等[3]。在大學生學習體育和參與體育實踐的現實中,經常出現“無知無行”或“行而不知”的情況。“無知無行”是指學生有關體育的知識掌握和行為實踐都存在明顯不足或匱乏。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我國基礎教育中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受重視程度、硬件設施建設、師資數量和質量、課程資源開發等無法與其他學科相比,學生無法接受系統的體育教育和學習,整體來看,大多數學生對體育與健康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都處于“無知”狀態。進入大學后,每周一次的體育課程無法改變體育基礎薄弱的現狀,受慣性思維的影響,大學生仍然認為“不務正業”的體育就是僅僅是休閑娛樂,修讀體育這門“副科”就是為了拿學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無從談起,從而導致“無行”。而“行而不知”是指學生參與了體育實踐行為,但此類“行”不是建立在“知”的基礎上實現的,更多是受個體自身愛好、習慣或是受風俗傳統、社會規范、經濟條件、環境氛圍等外在因素影響而實施的。盡管部分學生長期堅持體育實踐,但其對運動項目、方式、強度、頻率、時間等專業知識并不了解,因此可能會導致“行而無效”或是“行而有害”的發生。同時,體育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更多地是強調學生要“會”,而忽視如何讓學生真正“懂”,即便學生通過了考試,拿到了學分,卻無法做到學以致用。要改變大學生“知”的基礎較差的現狀,首先要求教師清楚明白體育與健康的內涵和價值,再通過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明確學習體育、參與鍛煉的目的和意義;其次,要補充、拓展體育教育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適當增加體育理論教學內容和課時,為中小學時期欠下的“體育債”還賬,同時積極為大三、大四年級學生提供參加形式多樣的體育教學和活動的機會;另外,要不斷改革和創新體育教育教學方法,為了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動機,體驗體育的樂趣,領會體育的真諦;同時,積極拓展第二課堂,充分發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網絡資源優勢,實現課堂內外體育教學的互通互聯;從而實現“懂”與“會”的有機結合,為“知行合一”打下堅實基礎。3.2動之以情,讓學生在體育實踐中獲得良好體驗。“情”一方面是指情感態度,另一方面是指情緒體驗。大學生體育實踐中的“情”是指大學生對體育知識技能、行為活動的愛憎、好惡等情緒態度,是參與體育實踐活動時引發的內心體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代學習理論認為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不僅有智力因素,還有非智力因素,如動機、興趣、情感和態度等,在學習中起到的作用甚至超過智力因素[4]。體育的學習與參與也不例外,只有當學生在體育實踐中體驗和感受到了體育運動的“樂”,從內心產生了對體育的興趣,這種內驅力就會變成大學生參與實踐的動力。但是大學生在體育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卻經常出現“知而不行”或是“喜歡體育不喜歡參與體育實踐”。“知而不行”主要是指大學生接受過體育健康相關知識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體育鍛煉的知識、認識、觀念、理論,但并沒有付諸于實際的體育行為或是不能長期堅持有效的體育鍛煉,導致認知與行為的脫節[5];而另外一種情況則是學生喜歡體育,但僅局限于崇拜體育明星和偶像、關注體育賽事和新聞,其自身卻不參與任何體育實踐活動。這兩種現象在大學生中極為普遍,甚至中小學也比較常見,究其原因,可以從多個視角尋找答案,本文從PhysicalEducation(身體教育)的視角進行探討。體育教學是學校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校期間接受體育教育、學習體育知識技能的主要方式是體育課。體育教師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實質是將體育運動轉變為教育性活動,在“從體育到教育”這一轉變過程中,由于對教學對象身心特征的把握、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方面出現了偏差,將體育運動自身天然的“游戲樂趣”人為破壞或是抹殺了,更加突出體育運動的教育性功能,興趣和樂趣大打折扣,學生參與體育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然不會強烈,甚至沒有。要讓大學生對體育教學產生興趣,作為體育教師要找準學生的興趣所在。相對于年齡偏小,身心尚不成熟的中小學生而言,大學生的體育教學除了要有游戲與比賽、競爭與合作等元素外,教學內容和素材還應體現生活實用性特征,讓學生所學的體育知識和技能能夠在將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有用武之地,即充分發揮學校體育的后續效應,學生不再是僅僅為了拿學分而參與學習和練習;同時,應該注重體育文化素養的培養,利用體育除健身功能外的多元功能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適應現代社會對現代人的要求;另外,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做到換位思考,既要重視教材的系統邏輯順序,又要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順序,從內容選擇、方法手段、練習形式、考核評價等多個維度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避免“身順而心違”現象的出現。3.3煉之以意,讓學生自覺堅持參與體育實踐。“意”既是指“意志”,又是指“意會”。心理學認為,意志品質是指構成人意志的諸多因素的總和,主要包括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和堅持性[6]。大學生體育鍛煉中的“意”是指大學生作為行為主體和決策主體,為實施體育實踐行為所作的自覺努力,是通過理智權衡解決體育實踐中的內心矛盾與支配行為的力量。即對符合體育實踐行為需要和規范的決策,自覺果斷地付諸行動;反之,依賴剛毅果斷的自控力予以制止和修正。這種意志力能夠移植到其他行為實踐過程中,并且能發揮促進性的正面作用,是體育的隱性功能之一。“意”的另外一個層面指的是“意會”,或者說是“心領神會”,在體育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參與體育活動、承受身心雙重負荷和刺激、體驗競爭對抗、團隊協作和戰勝自我、感受體育的魅力、領悟體育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意志品質,最終形成內化于心,外顯于行的終身體育習慣。大學生在體育實踐過程中受到各種干擾因素和阻力時,其自制力和自控力水平較低,自覺能動性較弱,不能引導自身堅持體育踐行,進而導致“知而不行”,甚至“知行沖突”。“知而不行”在前文已有表述,而“知行沖突”是指大學生在具備一定體育認知的情況下,非但沒有轉化為有益于身心的體育實踐行為,反而實施了有悖于健康的行為和活動[7]。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都可歸納到“練”字。首先,體育是通過有規則的身體運動改造人的“自身自然”的社會實踐活動,基本任務是對人自身的改造,作用對象是參與者的“自身自然”[8],體育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參與者在練習過程中將承受身心雙重負荷;同時,受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46律的影響,機體在持續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練習以后,必然會出現疲勞帶來的不適感。由于人“趨利避害”的本性,大部分學生不愿意主動去進行身體練習、運動流汗、承受負荷,從而出現“知而不行”的現象。其次,根據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學習掌握技術動作要經歷三個階段,要進行成百上千次的肢體動作與思維緊密結合的練習,才可能實現技術動作的運用自如;另外,大學生身心兩方面發展趨于完善和成熟,尤其是生理指標和機能正處于最佳狀態,參與體育實踐的效果和作用不會立馬顯現,不良生活方式的負面影響也不會立即凸顯。正負作用均存在滯后性,因此大學生參與體育實踐的動機不強,不能引發相應的主動實踐行為,因而出現“知而不行”甚至“知行沖突”[9]。而“意”的弱化導致上述兩類知行分離現象的產生,如何在“練身”的同時實現“煉意”,可從“內”和“外”方面尋找解決之道。一方面從體育教學自身入手,轉變體育教育理念,真正做到“教書”與“育人”并重,既重視“自然人”生物屬性的質量提高,又強調“社會人”社會屬性的品質提升;改進體育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并切實應用符合大學生學生心身特點的教學方法手段和策略,讓學生切身體驗“累并快樂且實用”;積極開展體育競賽,讓學生在競爭與合作、勝利與失敗中扮演各種角色,充分認識到體育運動促進心理健康、增強社會適應、升華道德健康的隱性功能;合理利用體測數據,運用數理統計實證,把學生的體質測試數據和體育成績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利用直觀的數字來體現體育運動的顯性功能。另一方面切實貫徹落實相關政策文件,把握體質健康標準改革契機,要求學生必須達到相關要求。《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的頒布,特別是將體測成績同評優和畢業證掛鉤[10],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體育課的地位,使體育課得到重視。如果能嚴格執行《標準》的相關要求,面對“有史以來最嚴厲的體育成績要求”的外界壓力,出于“有可能拿不了畢業證”的擔心,學生也將修正“知而不行”和“知行沖突”的不良行為和方式,積極參與到體育實踐中。3.4導之以行,讓學生養成終身體育實踐習慣。“行”是既指名詞性質的“行為”,又指動詞性質的“行動、實踐、踐行”等含義。大學生體育實踐中的“行”是指大學生體育認知、體育情感、體育意志的外在表現,也是衡量學生是否有效樹立體育意識、掌握體育方法、養成終身體育習慣的根本標準。本文更加偏重于動詞性質的“行”,即各種“體育實踐行為”的具體實施和實踐過程,具體表現為與體育鍛煉、健康相關的行動、行為、實踐、踐行、如學習體育課程、學習體育運動技能動作、參與課外體育活動、參加體育比賽、學習掌握體育衛生保健常識、實施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從大學生體育實踐的客觀現實反映可以發現,大部分大學生實施體育鍛煉的“行”的過程中沒有做到知行合一,原因就在于“知”、“情”、“意”等環節出現偏差,進而導致上述所說的“無知無行”、“行而不知”、“知而不行”、“知行沖突”等知行分離的現象。除去自然地理、氣候季節因素的制約;社會發展、地方經濟水平的限制;中小學體育教育的缺失等原因造成的影響,大學體育教育教學自身必須從“知”、“情”、“意”三者入手尋找實現“知行合一”的對策和具體辦法。一般而言,如果前面三者都達到理想狀態,那“行”則會水到渠成,學生在體育實踐中的直接表現就是“會”,學生會主動學習并學會體育知識和技能,會運用體育的手段實現強身健體、愉悅身心、適應社會等目的,從而增進健康。反過來,完滿狀態下“行”的實施,也會促進大學生體育鍛煉“知”、“情”、“意”的體驗和領悟,進而實現提高和升華。大學生在不斷實施體育實踐“行”的過程中,能夠提升對“知”的領悟,對體育與健康的知識和內涵、理論和價值、要領和方法等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加深對“情”的體驗,在由游戲進化而來的各種體育運動項目中,由內到外地感受體育的樂趣,重新審視人作為“高級動物”的本質;能夠加強對“意”的錘煉,在“改造人的自身自然”的社會活動中接受競爭與對抗,通過不斷戰勝自我和征服對手來實現內外兼修。這一過程即符合“學思行”相統一的規律,又與“溫故而知新”的為學之道相契合。
4結語
由于學生在“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的已有基礎的不同和發展方向的不均衡,因此體育教育教學和體育實踐干預并不一定嚴格遵循知—情—意—行的過程。而應根據學生體育素養發展的不同層次和水平針對性地加以實施,或從曉之以理開始,或從動之以情開始,或從煉之以意開始,甚至可以從導之以行開始。運用體育實踐“知情意行”干預模型,不僅可以從目前大學體育教育教學存在的不足和弊端來尋找外因,還可以從大學生身心特征和對體育本質、健康內涵認識的誤區來剖析內因,從而解釋大學生體育參與中的各種“知行分離”現象。同時也可以運用該模式中“知、情、意、行”四個環節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在夯實“知”的基礎上,從體育教學中的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方法四要素入手,重點突破“情”與“意”環節面臨的困境,提升大學生的體育意識,以正確的體育價值取向引導其發揮主觀能動性,達成“懂、樂、練、會”的統一[11],實現“知行合一”,讓大學生成為頭腦有思想,內心有感情,身體有行動的體育踐行者。
作者:劉林 劉誠香 單位:四川理工學院體育學院
- 上一篇:大學體育教學核心力量分析
- 下一篇:體育社團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