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產教融合策略研究

時間:2022-01-30 09:40:45

導語:信息技術產教融合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產教融合策略研究

摘要:產教融合是職業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當前條件下,受諸多因素影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還不能完全匹配,“兩張皮”問題仍然存在。深化產教融合,促進學校人才培養與產業崗位需求的有機銜接,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分析了當前產教融合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了基于信息技術促進產教融合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實施路徑。

關鍵詞:產教融合;信息技術;人才培養質量

“互聯網+”、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傳統行業的“二次革命”和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也為各個行業帶來了機遇和希望。企業的發展、國家經濟的繁榮已經和信息技術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當前條件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同樣也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如何在“互聯網+”思維下制定校企合作發展計劃,實現校企協同、合作育人,是緊跟時展的重要舉措。利用信息技術將企業、學校、教師、學生整合在一起,實現學校與行業、企業的優勢互補,相互支撐、共同發展,打開產教深度融合的新格局[1,2],促進高職院校教育改革、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是高職院校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當前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校企合作是途徑,產教融合是終極目標。實現“雙贏”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影響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要素是企業、學校、教師、學生和學習資源。但現實中,由于校企雙方的關切不同,校企合作在實施過程中并沒有將這五者有效的聯系起來。從而導致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偏面的去審視自身利益而弱化了對人才培養過程的關注度;學校在合作中仍然處于弱勢一方,沒能夠真正的實現校企協同育人。大多數校企合作還是采用以“訂單培養”“雙選會”為主的淺層次的傳統合作模式,或者是利用校友資源,請校友所在企業回到母校進行宣講招聘。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更關注學生的“出口”,企業只是關注學生企業實踐成效,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明顯滯后,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仍然是學校在主導,企業對人才培養的影響不大,甚至是僅僅停留于企方在用工時人才需求信息,校方組織學生參加篩選的階段。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校企雙方缺乏相互溝通的平臺,經常出現企業對學校教學過程、學校對企業崗位能力需求相互不了解,學生對企業崗位職責不了解、企業對學校教學效果不肯定等問題。校企合作資源各為其主、資源難以共享。學校與企業相互需要,卻又相互沒有良好的溝通平臺,導致由于各自關注點的不同而形成的誤解得不到及時的糾正,合作成效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而挫傷了雙方積極性,制約了合作發展。

二、基于信息技術,搭建“互聯網+”校企合作平臺的必要性

在校企合作的雙方需求、合作方式選擇、人才培養、崗位與專業的匹配度等方面,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與企業對人才需求之間的“錯位”現象,往往是由于雙方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這樣以來,不但學校人才培養的有效度提升有限,而且職業院校的資源也不利于與企業實現共享,最終影響學校專業與行業企業的契合度。搭建“互聯網+”校企合作平臺,基于互聯網的優勢,企業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對接職業院校、共享教育資源,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時空的限制,讓企業可以更多的參與大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中。真正實現校企雙方的“零距離”對接、資源共享,解決企業人力資源優化的困境,同時可以開拓出一條學校師資服務企業技術創新、技術推廣的新路子來;職業院校可以基于平臺支持實現學生高質、高效就業,并逐步形成學校教育大數據和行業企業大數據。與此同時,大數據的積累還可以為學校優化專業設置,對接產業升級提供數據支持。校企合作平臺基于“互聯網+”、大數據、APP等新技術手段搭建,可以促使校企合作運轉更加高效,雙方信息交互更加透明,雙方的優勢可以更加充分發揮。從而使得校企合作信息更豐富、合作空間更廣泛、合作更深入。將完全由學校難以實現的“零距離”培養推進落實,使得校企合作圍繞人才培養的共生關系進一步深化,使得跨國、跨地域的校企合作變為可能,[4]有效促進產教雙方實現供需對接。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員工培訓逐步走向精細化和系統化,校企的互助關系更加緊密。

三、以信息技術為載體,搭建“互聯網+”校企合作平臺的實施路徑

學校作為產業鏈上游的人才供給側,應深度參與到整個產業中,深化供給側改革,將人才培養、培訓和技術服務作為融入產業鏈的切入點,將學生培養的單一性逐步多元性拓展,以適應產業鏈職業能力需求。一是通過整合產業、企業、崗位需求、工作任務數據;整合學校、專業、人才培養、課程內容、實訓設備數據;整合學生、學習過程數據實現多方互聯互通。[3]實現企業崗位需求、工作內容與學校人才培養、課程內容的真正對接,設計符合企業需求、學校教學、學生學習的課程體系;通過“互聯網+”,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將企業、學校、學生整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人才培養的無縫鏈接,打破專業之間、專業課程與基礎課程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壁壘;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做到生產過程與學習過程的對接,提升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真正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二是基于“互聯網+”校企合作平臺,進行各方信息的實時和共享,為校企雙方開展多層次的線下校企資源實體對接活動提供可能,實現企業服務對接、人才對接、技術對接、合作對接。學校能夠準確、及時的把握行業發展趨勢、發展方向,及時對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構建、培養定位做出有效的調整,[5]逐步將學校做成企業人力資源的搖籃和培訓基地,深度融合到企業的創新發展過程中。三是基于“互聯網+”校企合作平臺,構建校企共同參與的一體化考核體系。將技術標準、教學標準、崗位需求、教學內容融于一體,校企共定人才培養方案、共享教學資源與生產設備、共管教學過程、共監教學質量。建立校企雙方認可的一體化測評體系,實現校企之間的深度整合,實現雙方信息、資源共享,從而避免各方信息滯后的問題。總之,基于信息技術打通當前校企合作中的瓶頸,有助于促進產教融合的契合度,提升學校人才培養滿意度,提高社會影響力、提升學校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度。

參考文獻:

[1]蔡昶文.互聯網+職業教育[Z].

[2]王艷.“互聯網+”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2-16.

[3]孔原.基于互聯網思維的產教融合模式創新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5(8).

[4]文慧.“互聯網+”時代如何破解校企溝通不暢難題[N].中國教育新聞網,2016-1-06.

[5]王啟龍.職業教育如何步入“互聯網+”時代[N].中國教育報,2017-1-05.

作者:李海斌 單位:天津職業大學汽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