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流入障礙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03 11:38:00

導語:外資流入障礙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資流入障礙分析論文

1擴大開放對西部開發意義重大

1.1引進外部資金是解決西部地區資金短缺的重要手段

西部大開發,關鍵是資金。據測算,要實現西部開發的目標,未來10年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需要9.55萬億元(2000年不變價)[1]。固定資產投資不外乎來自國家投資、國內銀行貸款、地方政府和企業自籌、利用外資四種途徑。從國家投資看,由于財政預算內投資將逐步退出競爭性投資領域,發行國債又不可能長期實行,西部地區依靠國家投資增加的空間十分有限;從貸款投資看,國內銀行經過商業化改制后,為降低風險,貸款條件日益嚴格,短期內不可能大規模增加;從自籌資金看,西部省區都是“吃飯財政”,地方政府籌資難度非常大,而企業效益又普遍不高,自我積累和籌資能力有限。從引進外資看,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地域轉移,以及中國加入WTO,流入中國的外資將快速增加,可能在今后數年內向西部地區轉移,成為解決西部地區資金不足的重要途徑。

1.2入世后西部地區面臨更加嚴峻的引資競爭,必須努力擴大開放

首先,全球FDI的流動格局集中在發達國家,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資總量較少。在發展中國家內部,外資又集中在少數經濟高增長國家和地區[2-3]。因此,國家之間的引資競爭不斷加劇。其次,在中國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中,西部地區繼續處于對外開放的末端。沿海區位優越,基礎條件好,開放時間長,加上“九五”期間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為外資流入創造了廣闊的投資空間。西部地區區位差,開放晚,起點低,基礎設施落后,在引資競爭中一直處于劣勢。1995-2000年外資繼續在東部沿海集聚,東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FDI)比重一直占全國的87%左右,西部地區只占3%,表明全國外資分布東多西少的大格局沒有改變。從外資增長速度看,1995-2000年全國FDI總量年均增長8.38%,其中東部地區增長8.49%,中部地區增長7.89%,而西部地區只增長6.72%,西部地區比東部地區低1.7個百分點。初步推斷,短期內西部地區外資總量不會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國外資企業平均投資規模為405.83萬美元,其中上海高達618.58萬美元,而陜西為301.42萬美元,重慶為386.53萬美元,四川為285.58萬美元。說明不少外資企業,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不太看好西部地區。顯然,西部地區開放引資必須另辟蹊徑,在政策上有較大突破。

再說,在西部地區,外資流入規模小、增長慢的大背景下,又向陜、川、渝高度集聚,內部競爭加劇。1995年陜西FDI占西北地區的72.27%,2000年提高到74.47%;1995年四川FDI(包括重慶)占西南地區的77.78%,2000年四川和重慶兩地提高到81.64%,說明西部地區外資的空間集聚程度加深,內部競爭加劇。西部大開發必須是西部所有省市(尤其包括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和三峽庫區)的共同發展,外資在西部集聚有可能誘導形成新的“馬太效應”。

2新形勢下西部地區開放引資面臨的主要障礙

2.1稅費優惠政策趨同化,落差減小,很難形成競爭優勢,也與WTO規則不適應

目前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沿襲的是全國推行了20多年的政策優惠老套路,核心是制定優惠的稅費減免和土地出讓政策。由于全國各地競相優惠,已形成普惠,政策差異越來越小,西部地區很難依靠政策優惠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反而與WTO的運行規則相沖突。

優惠政策的弊端在于,一是造成外資與內資投資者之間待遇不公。例如,目前內資企業所得稅率為33%,外資企業為24%或者更低,對10年以上的外資企業免征地方所得稅;在土地出讓、行政性收費方面,外資企業享受的優惠更多,形成不公平競爭。二是造成地區之間競相政策攀比,過度優惠,使當地財政稅收收益外流。三是使外商無所適從,舉棋不定,猶豫觀望,阻礙外資流入。例如,2001年西北某省宣布對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到某省級開發區投資實行“零地價”政策,主觀上是為了提高外資規模和技術實力,客觀上卻造成對中小投資商的歧視,結果大跨國公司沒有按引資方的愿望入駐,又打擊了中小外資的投資積極性,反而妨礙了外資流入。從WTO要求的國民待遇原則出發,新的開放政策應該強調政策的公平性。

2.2產業準入相同,難以構造新的政策優勢,也與WTO規則不適應

目前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的產業準入范圍大體相同。在傳統產業領域,由于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層次低,產品技術含量低,很難打入國際市場,而國內市場已基本飽和甚至嚴重過剩,對外資吸引力不大。在高新技術領域,除少數中心城市外,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基礎和配套服務能力不強,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要么發展組裝生產,要么自帶研發機構,從而增加了投資成本和風險,顯然,在相同產業準入范圍內,外商投資東部而不選擇西部。

西部地區現行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主要精神,就是規定對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行鼓勵;對一般競爭性生產項目實行允許,對競爭性經營項目實行準入限制,或設置股權限制;對非競爭項目和涉及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的領域實行禁止。準入政策的弊端在于,造成不同投資主體待遇不公,內資準入限制比外資少,內資中國有資本比其他投資限制少。而加入WTO的協定要求進一步開放產業領域,降低準入門檻,現行開放政策與此精神形成沖突。總之,構造西部地區開放引資的新優勢在于擴大產業領域開放,實行比東部地區更少的準入限制和更低的準入門檻,對外資逐步實行國民待遇。

2.3政府包攬一切,與WTO要求培育企業成為面向國際市場的引資主體不適應

WTO規則要求按市場經濟規律運作,以項目為載體,企業為引資的主體,政府的職能是協調和服務,創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場環境,而不是直接參與和干預企業的決策。

目前,西部地區的招商引資主要依靠政府大包大攬,由各級地方政府牽頭組織大型招商團,周游列國考察,形成意向;舉辦大型經貿洽談會、引資會,遍邀國內外政府機構、企業參會等。其弊端在于:首先,大量的引資項目在短短幾天的招商會推出,外商缺乏充分的考察研究,很難確定投資意向;其次,政府招商使企業對政府引資產生嚴重依賴,背離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培育企業(而非政府)作為市場的主體;再次,使政府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最后,政府招商帶有“拉郎配”色彩,企業難以真正自主決策。

西部地區每年舉行的省級大型貿易洽談會,陜西有“西洽會”,寧夏有“寧洽會”,甘肅有“蘭洽會”,新疆有“烏洽會”,四川有“西博會”,重慶有“一會一節”,云南有“昆交會”,其他各式各樣招商會則更多。每舉辦一個大型的投資貿易洽談會,往往需要政府斥資數百萬,提前數月準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從實際效果看,盡管參會單位不少,但本地或國內代表團多,真正的外商較少,能在會上達成投資意向的更少。會上的一些簽約項目,有的事先商定,只是履行簽約程序;有的臨時草簽投資意向,沒有經過中外雙方反復磋商,結果簽約多,履約少,資金到位率不高。

2.4西部地區人力資源優勢在全國范圍內均衡化

一般認為,西部地區最大的引資優勢是廉價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實際上這種優勢并不明顯。

第一,資金和技術密集型外資企業投資中國主要追逐的是市場擴張和配置研發人才。西部地區由于經濟水平低,購買力弱,市場比東部地區要小,人才稀缺,對外資的吸引力當然就弱。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資料,2000年全國每10萬人中擁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含量為3,611人。西部外資集中的三省市中:陜西為4,138人/10萬人,四川為2,478人/10萬人,重慶為2,802人/10萬人,可見,陜西略高于全國水平,四川、重慶的人才含量不高,對技術密集型外資、大型跨國公司吸引力弱。第二,由于勞動力可以流動,外資企業在東部沿海地區同樣可以獲得與西部地區等價甚至更低廉的勞動力供應,使西部地區廉價豐富的勞動力獨占優勢在全國范圍內均衡化和廣域化。第三,西部地區工業化程度低,產業工人少,尤其是熟練技術工人少,和東部地區比較,西部地區并不明顯的勞動力廉價優勢反而被技能培訓成本抵消。

2.5區位劣勢將使外資進入西部要付出更高的交通運輸成本

對于進口原料或產品外銷的外資企業,投資西部比東部將付出更多的交通運輸成本。據調查,進口原料從廣州或上海經鐵路轉運至重慶,每車皮將增加裝卸和轉運費6,000元。經過航空運輸付出的經濟成本更高,通過水運則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顯然,對外商而言,投資西部要比東部付出更高的運輸成本。地處內陸的區位劣勢導致西部引資“先天不足”。

2.6內資流入西部對外資產生擠出效應

西部開發初期,將主要依靠政策和資金(尤其是國債資金)驅動。1998-2000年全國共發行長期國債3,600億元,其中西部地區占32%。由于國債籌集和使用成本遠小于外資和國內商業銀行貸款,使西部一些地區的建設項目從依托國內貸款或外資轉向依托國債,造成內資流入對外資產生“擠出效應”。

目前發行的國債中,中央債券由中央財政還本付息,對地方是中央撥款;地方債券在中西部地區還款期限為8年,寬限期2年,利率只有5%。而國內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五年以上為6.21%。國外銀行貸款的成本更高,如亞洲開發銀行普通貸款(硬貸款)對我國的年利率一般為6.6%,對尚未支付的貸款部分還要加收0.75%的承諾費;特別基金貸款(軟貸款)加收1%的手續費,其它普通貸款年利率為8%,按照1:8.2的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折算,優惠貸款的利率高于國內商業銀行數倍。可見,使用中央財政債券幾乎沒有成本,使用地方債券的利息成本也比國內商業貸款要低。在國債獲得相對容易的情況下,一些地區若能獲得國債就不愿用國內銀行貸款,能用內資就不愿用外資,“擠出效應”阻礙了外資流入。

3入世后西部地區的開放戰略選擇

3.1重點圍繞國民待遇原則擴大產業開放,構造西部開放的政策新優勢

新的開放政策應該從稅費優惠向擴大市場開放和產業準入轉變。國家計委在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提出:鼓勵外商投資于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優勢產業,在產業(產品)和投資股比的限制都比東部地區更為寬松。要結合西部省市的實際,研究貫徹意見或制定相應的產業指導目錄。近期西部地區可以申請國家同意優先開放電信、證券業、電影院、中介、金融、保險、旅行社和商業零售業等領域,放寬外資股權限制,降低準入門檻,形成開放政策新優勢。

對農業、林業、水利、能源等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等特殊行業和特殊領域,可以繼續實行稅費優惠政策,并提高“抵、退、免”優惠幅度和范圍,對上述領域的外資企業在中國的銀行貸款實行利息補貼。

鑒于西部地區國有企業比重過高,要允許外資購買國有中小企業,鼓勵參與國企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達到擴大引資、搞活國有企業、增加就業、提高稅收的目的。

3.2適應入世要求,培育企業作為招商主體

重新界定政府和企業在招商引資中的職能和作用。從政府作為招商主體向企業作為招商主體轉變。同行業的企業組成招商協會,自行編制招商計劃并實施,政府提供服務和一定資金資助。將短期集中的、大型的、綜合性的招商引資貿易洽談會改成經常的、小型的、專業性的多種招商會,針對具體的引資項目和引資領域開展招商,有針對性地邀請國外同行業的外商,經過廣泛的接觸和反復磋商,提高引資效果。積極開展網上招商,降低引資成本,擴大引資信息范圍。同時,利用其它媒介渠道,大力宣傳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和招商項目。

要加快優勢資源的特色產業開發,注重項目策劃和包裝,以項目(而不是優惠政策)為載體進行招商。

政府的職能要從制定優惠政策引資向規范管理,加強服務,改善投資環境轉變。近期要加快與WTO規則和國際慣例的接軌,清理和修訂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及政策。要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強化社會信用,打擊假冒偽劣,保護知識產權,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3.3打通基礎設施瓶頸,努力減弱區位劣勢對引資的不利影響

加快以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安全暢達的通訊網絡體系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為資本西進提供優越的基礎設施條件。

鐵路方面,加快建設寧西(南京—西安)鐵路、遂渝懷(遂寧—重慶—懷化)鐵路和沿江鐵路;發展內昆(內江—昆明)、神延(神木—延安)、青藏鐵路等西部省區間鐵路;建設隴海復線和株洲至六盤水鐵路復線,改造黔桂鐵路、北疆鐵路等現有鐵路;建設中國至吉爾吉斯以及云南出境新鐵路等西部國際通道建設。航空方面,逐步增加西部省會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國際航線和國內支線;開工建設一批支線機場。公路方面,加快建設滬蓉(成都—上海)高速公路、西南出海大通道和南寧—越南、昆明—泰國高等級公路,發展國道主干網。水運方面,以整治出海通道、完善重要港口、航道梯級渠化為重點,加快長江上游港口復建和集裝箱碼頭建設,整治烏江、紅水河、赤水河、瀾滄江等航道。通信方面,完善光纜干線網,發展寬帶城域網,建設寬帶高速信息網;發展電子商務。努力減弱西部地區的區位劣勢對引資的不利影響。

3.4調整引資重點,實現內外資兼顧

西部地區開放晚,產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不發達,很難與沿海地區在同一層面上開展引資競爭,短期外資不會向西部地區大規模轉移,大型跨國公司不會看好西部地區,因此,西部地區引資要有所側重,重點不是吸引大跨國公司投資高新技術產業,而是吸引中小型外資投資特色資源開發、加工增殖產業。

西部地區比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層次低,按照產業梯度轉移的一般規律,東部沿海地區的資本在西部開發的背景下,東部地區資本比外資更有向西部轉移的傾向。以重慶為例,2000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3.45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達到16億元(內資指市外境內投資,不包括三峽移民投資和對口支援投資),2001年實際外資2.56億美元,實際內資46.4億元,預計2002年實際外資5.3億美元,實際內資50億元,可見,無論規模和速度,內資都將超過外資,開放的重心要放到吸引內資上。要進一步擴大對東部沿海地區的合作與開放,吸引沿海企業包括“三資企業”到西部再投資。此外,西部省市要加強區域合作,聯手開發大西部。

收稿日期:2001-11-06;修回日期:2002-04-26

【參考文獻】

[1]張長春.西部開發需要多少資金[J].中國投資,2001,197(10):58-59.

[2]Cook,P.andKirkpatrick,C.Globalization,RegionalizationandthirdWorldDevelopment[J].RegionalStudies,1997,31(1):55-56.

[3]馬文秀.國際資本流動與東亞經濟發展[J].世界經濟,1999(5):67-69.

[4]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96-2001)[M].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2001.

[5]陜西省統計局.陜西統計年鑒(1996-2001)[M].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2001.

[6]四川省統計局.四川統計年鑒(1996-2001)[M].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2001.

[7]重慶市統計局.重慶統計年鑒(1998-2001)[M].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