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前提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30 04:28:00
導語:社會發展前提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和諧是我國長治久安、興旺發達的根本保證
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原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
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我國社會發展。
1、運用矛盾同一性組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取得了抗日戰爭、民主革命的勝利
運用矛盾同一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我黨戰勝一切困難,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我們黨深刻認識到“中國無產階級應該懂得:他們自己雖然是一個最有覺悟性和最有組織性的階級,但是如果單憑自己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能勝利的。而要勝利,他們就必須在各種不同的情形下團結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1](P608)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為了推翻三座大山,奪取全國政權、建立新中國,根據各個歷史時期的奮斗目標,團結各個階層和政治派別,并同其他階級、階層、政黨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了政治聯盟。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推翻軍閥的黑暗統治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了反封建的民主統一戰線,創立了廣東革命根據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了反對封建壓迫、反對國民黨的大一統,形成了工農民主的民主統一戰線;在抗日戰爭時期,在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急時刻,為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以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三大口號,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最廣泛的,包括無產階級、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和一切贊成革命的分子、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士紳和其他中間力量、派和無黨派愛國人士等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獲得廣大的同盟者,抗日武裝力量得到很大發展,抗日根據地不斷擴大,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運用同一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又使我們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從而建立了新中國。
2、運用矛盾同一性實行以人為本,保持了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社會的快速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社會結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等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濟體制的變革,不僅帶來了社會各階層利益格局的調整,而且也帶來了利益要求的復雜化。特別是由于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引發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的社會問題,譬如貧富差距拉大問題、失業問題、社會保障和社會公共事業滯后問題等相繼出現或加重,已經對我國社會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同的負面效應。運用矛盾同一性,堅持“以民為本”,從廣大群眾都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這一共性出發,關注弱勢群體,解決三農問題,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正確處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妥善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平,改善就業環境,解決困難群體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逐步縮小不同階層之間的差距,維護每個社會成員的權益,幫助落后的部門,滿足人民物質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使每個公民在履行社會義務和責任時,享有法定的權益、合理的收益、均等的機會和公正的待遇,調動每個社會成員、每個部門的積極性,激發社會活力,使經濟建設獲得了快速發展。黨的一系列親民、愛民、幫民的人性化政策,深得人心,一種五十六個民族心連心的大團結的局面日益加強,使人震憾。
社會的持續發展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無論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還是精神文明的進步,都是依靠人(但絕不僅僅是單個的人)來實現的。只有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人們才能心情愉快,干勁十足,才能形成合力,也才能不斷發揮創造能力,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才能得以實現。如果人與人之間不和諧,相互提防、互不信任,甚至發生持續不斷的矛盾、沖突,人們就會把大量時間耗費在應付這些矛盾或沖突上,哪還有心情做好工作、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合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只靠少數人是無法實現的,必須要動員廣大的人民群眾,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都團結起來,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形成全體人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各展其才、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而又和諧相處于一個大家庭中的局面。
3、運用矛盾同一性錨定“和而不同”的外交思想,為我國取得了社會快速發展的和平外部環境
黨中央審時度勢,在國內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同時,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發表了《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講話,在外交上提出了建立和諧世界的主張,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理解和支持。
和諧世界的主張主要包括:第一,“和而不同”。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和不同的文化、種族之間和諧相處。各國人民有權決定自身的發展模式,不能“同而不和”,將自己的發展模式強加于人,將自己的價值觀、政治體制和社會文明強加在別的民族和強行移植到不同社會中去。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保持全球社會、政治和文明形態之多樣性,要承認和接受世界多極化,恪守公認的國際法和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繼續遵守“和平共處”的五項基本原則,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相互借鑒,相互包容,使不同文明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第二,通過對話求安全、通過合作謀發展。武力不能建立和平,強權不能確保和平。無論小國、弱國還是大國、強國,戰爭和沖突帶來的都只是災難。人類只有生活在和平環境中,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追求幸福生活。不同文化、地域、民族與國家之間應進行對話和加深理解,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分歧、紛爭,通過合作與發展縮小差距、隔閡,求同存異。2005年中國與美國、歐盟關于紡織品的爭端最終得以解決就是一個例證;第三,執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在此方針指導下,我們與俄羅斯、越南解決了邊境糾紛問題,建議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南亞國家與我國聯合勘察、開發中國南海的石油并已進入了實質性的行動,我們與東盟十國結成了戰略伙伴,與非洲四十余國成了兄弟。地理位置雖然相距遙遠,但已成了好兄弟、好朋友、好伙伴,和諧世界初露端倪,令人振奮;第四,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建立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制、共同防止沖突和戰爭,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第五,實現全球經濟和諧發展。各國應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全球化,消除貧困,朝著均衡、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努力緩解發展不平衡問題;積極推進區域和國家經濟合作,共同解決全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維護經濟安全;以相互開放取代彼此封閉,努力建立開放、公平、規范的多邊貿易體制,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使所有國家都從中受益。
二、和諧是人類永恒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現代的科學理論認為,一個系統只有不斷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才能維持自己的有序性,增加“負熵流”,促使系統向更有序的方向演化。如果系統不與環境交流,處于封閉狀態,系統內部的“熵”就會增大,系統就會無序化。
1、國與國的和諧相處,是各國求發展、謀和平之必需
從各國的發展來看,每個國家都必須對外開放,相互利用。鄧小平一再提出,封閉必然導致停滯、落后,“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閉關自守”。歷史已經證明,沒有一個國家能在封閉的狀態下實現現代化。“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同樣,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一國的發展離不開其他國。如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但是雙方利益仍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或交叉性,完全可以在互利互惠的原則下,相互利用對方的優勢發展、完善自己。經濟較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可以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優勢等有利的方面,加快發展。
國與國之間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的不同,肯定會產生矛盾。但是,在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旋律的當代國際社會中,和平模式是解決國際爭端的首選的和最基本的模式。從1928年的《巴黎非戰公約》開始,現代國際法逐步地、同時也是堅定不移地確立了這樣一個毫不動搖的基本原則:世界上的一切國家一律處于平等的地位,平等地享受國際權利和承擔國際義務,如果遇到爭端,應該用和平的方法解決,禁止任何國家將爭端訴諸戰爭或違背《聯合國憲章》規定非法使用武力。世界和平是世界和諧的前提。只有世界各國都安寧了,然后加快經濟與社會建設,和諧、幸福也就隨之而至了!
因此,不同的國家、民族、人種,只有互視對方為地球村的村民,從大局出發,“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互相幫助、互相支持,通過談判解決爭端,世代友好相處,才會維持世界的長久和平,共同消滅貧窮,使整個世界變成和諧的世界,人們安居樂業,幸福生活,其樂融融。有政治家認為,這可能是真正消除恐怖主義的途徑。
2、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之必需
首先,人類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界。馬克思說:“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界的生活。”[2](P167-168)人的存在首要的就是要解決衣、食、住、行問題,而不管是哪一個方面,都得依靠自然界。如人類食物的90%來自自然界中的20多種動植物,人類呼吸的空氣、喝的水等是自然界給予的。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要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而生產的對象來源最初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種資源,人類的生產空間也是自然界提供的。因此,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P95)
其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自然界才能得以持續發展,人類社會也才能有持續發展的前提。
1972年,聯合國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指出:人類只有一個共同的地球,只有一個適宜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但今天的人類社會發展時期,正是物種滅絕的高峰期,物種滅絕的速度是自然界死亡的100-1000倍,一個物種消滅之后,就永遠不能恢復了,它還導致鄰近10-30種生物的生存危機。[3](P110)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不能不作用于自然界,但是要想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在作用于自然界的同時,考慮自然界的持續發展問題。因為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必須以自然界持續不斷地供應物質資源為基礎。在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時,自然界就能持續不斷地向人類提供各種資源,人類的生產就能持續不斷地進行,社會的持續發展也才有可能。如果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不和諧相處,在短時間內從自然界過量獲取各種資源或者不顧后果的破壞自然,超出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或再生產的能力,自然界就不再能夠提供豐富的資源,人類的生產就會受到限制甚至無法進行,社會的持續發展就會受阻甚至不可能。所以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一要意識到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處于積極的、占主導地位的是人,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緊張化的是人,扭轉人與自然緊張趨勢的也只能是人。人們曾認為“人定勝天”,自然界完全受人類的支配,因此亳無顧慮地向大自然索取,大規模無序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導致了自然資源的急劇消耗,對大自然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結果自然環境越來越惡劣。如土地沙化、河流斷流,沙塵暴頻繁發生,這實際上是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恩格斯早就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在第一線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線和第三線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它常常把第一個結果重新消除。”[4](P304-305)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為自己的為所欲為而沾沾自喜了,人類已清醒的認識到人在自然界面前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必須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改造自然、從自然中獲取物質資料、破壞自然原有的平衡狀態時,一定要保護好自然,使自然恢復平衡;二要認識自然,掌握自然規律,用科學的認識指導我們的行動,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人類再也不能胡亂行動、不遵循自然規律。恩格斯說過:“我們必須在每一步都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象征服者統治異民族那樣,決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個人,——相反,我們連同肉、血和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4](P305)自然界的很多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且是不能再生的,一旦用完,人類就無法繼續開發了,即使是可再生的資,多數都需要有一個很長的恢復時期。所以,人類不能把自然作為任人宰割的對象,一定要把自己的行為控制在自然能夠承受的范圍內;三是人類已經對自然造成了太多的破壞,單靠自然的自我恢復是很難的,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采取有效手段,科學地恢復自然。十多年前,1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呼吁:“人與自然正處于迎頭相撞的險境,人類的活動為環境和資源帶來無可逆轉的傷害——人類必須徹底改變管理地球與生命的方式;才能逃過未來的苦難。”[5]總之,各種和諧的實現,有賴于人們對社會與自然的矛盾同一性的運用,有了人、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社會的每個系統才能得到良性發展,進而促進其他系統的良性發展。
和諧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矛盾同一性推動我國的持續發展、推動人類的持續發展。
摘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共同作用,推動事物發展。事物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相反相成”,而且表現為“相輔相成”。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統一體的穩定狀態,是事物也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和諧是我國長治久安、興旺發達的根本保證;和諧是人類永恒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關鍵詞:矛盾同一性;社會發展;前提;基礎
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矛盾著的對立面又斗爭、又同一,兩者共同作用,推動事物的發展。在矛盾推動事物發展中,同一性和斗爭性各有其作用。其中,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統一體的穩定狀態,是事物也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促進事物發展、特別是在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中,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我國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主張,是自覺利用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作用的具體體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說明,事物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相反相成”,而且表現為“相輔相成”。這在方法論上的根本要求,就不是強調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獲得發展這一解決矛盾的方法,而是強調用緩和、化解矛盾的方法解決問題,努力尋找各方利益的共同點,求同存異,兼顧各方利益,以達到互利共贏。
【參考文獻】
[1]《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2]《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落實科學發展觀20題》[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4]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轉引自曾迎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科學中國人.2005(9):50-52.
- 上一篇: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理念分析論文
- 下一篇:思想形成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