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監管啟動閩劇市場

時間:2022-08-21 11:30:53

導語:藝術監管啟動閩劇市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監管啟動閩劇市場

閩劇產業的今天讓人既“喜”又“憂”。喜的是,福建五大劇種之一的閩劇,是國內外有目共睹、深有根基的產業,在我國的臺灣、香港和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閩劇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歡迎,加上中國人民從古至今就對文化藝術崇拜和重視的傳統,以致閩劇市場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日趨繁榮。憂的是閩劇在向市場推進的實踐中,明顯地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而出現涉及項目、資金、銷售、策劃等系列問題,這也成為閩劇發展的瓶頸和潛在的憂患。國家副主席任福州市委書記時強調“要振興閩劇”!福建省實驗閩劇院牢記教導,適應市場經濟形式的要求,抓精品、促創新、育人才、拓市場,在藝術創作和市場運營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堅持創新,與時代脈搏合拍

要振興閩劇事業,當務之急就是要尊重閩劇規律,科學繼承創新,生產出眾多的優秀劇目,使之成為發展閩劇產業的根基。劇院領導與老藝術家們認為,繼承傳統是為了創新,沒有創新,藝術的生命會枯萎、凋謝。閩劇藝術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滿足新一代觀眾的需求,必須堅持藝術創新。在繼承的前提下劇院聘請了京劇、川劇、高甲戲、花鼓戲等的著名導演執導重點劇目。這些導演帶來了兄弟劇種的藝術營養,豐富了閩劇藝術表現力。新編排的現代戲《別妻書》,藝術上采取了史詩般的結構,加入了唱詩班的形式,使該劇新穎獨特,觀眾普遍反映福建省實驗閩劇院的演出充盈著新內容、新手法、新形式。由此可見,創新是文化藝術產業獲得發展的前提。

二、構架橋梁,閩劇市場更廣闊

藝術管理以追求構架藝術與觀眾的橋梁,實現演出與票房雙贏的目的。在現如今文化多元化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劇院領導提出“一個劇院要生存,一個劇目要有影響,市場的檢驗至關重要!”在市場經濟中求生存、求發展。1.促銷精品擠市場。劇院首先把農村作為主市場,根據所到之處的村民的不同品味,不斷調整劇目,使不同風格與樣式的促銷劇目成為農村“熱銷品”;2.資源整合找市場。為了打開城市的演出市場,劇院牽頭于2003年成立了“福建省閩劇藝術研究會”,團結了一批戲劇專家,培育了一批從業人員和戲迷,他們利用各種方法和關系,在城市爭取商演機會;3.文化使者進市場。港臺地區和旅居東南亞各國的閩籍華人尤其喜歡閩劇,于是,劇院把演出舞臺擴大到海外,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旅居海外的鄉親稱來自家鄉的“文化使者”。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期間,劇院的演員和臺灣在校的高中生在臺灣馬祖最大的演出場所“介壽堂”,共同演繹閩劇《別妻書》,獲得觀眾一致好評。演出過程中,全場座無虛席,連過道都站滿了觀眾,不時掌聲熱烈,許多臺灣鄉親感動落淚。

三、培養人才,藝術管理柔性化

藝術天才培養和人力資源管理要柔性化。所謂柔性化,就是在新時代,人的文化素質日益提高,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知識差距日益縮小,整個勞動市場上雙向選擇,組織與受聘者的關系從“契約關系”逐漸演變為“盟約關系”。原來金字塔式的逐級剛性管理柔性化,就是說,以原來的命令方法越來越難以奏效,權威的維系,越來越難以憑借權利。在這種情況下,管理出現新的特征:內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質,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勵重于控制。劇院應在抓劇目的同時,將人才的培養、管理放在重要位置,營造出有利于藝術人員創造的環境、條件。寬容型的藝術管理絕不是削弱劇院的凝聚力,恰恰相反,更有力的凝聚力形成,才能吸收新鮮的思想和理念,才能廣納人才和培養新人,才能設計創作出新的藝術品,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藝術機構的成分和提升藝術機構的品味。如今,閩劇院經過認真選拔、重點培養、放手使用等柔性措施,以使得劇院的演員、樂隊、舞美人員已順利實現新老更替,各藝術部門已經由青年一代擔綱了。

四、重視傳媒,提升觀眾履蓋率

現代社會傳統高度發展,報紙、廣播、電視、短信,特別是互聯網,構成了一個十分便捷的信息傳播網絡。傳媒已經成為引導民眾情緒、左右社會輿論的主導力量。在當今時代,不管做什么工作都離不開傳媒,都必須與傳媒打交道,藝術管理尤其如此。劇院著力打造精品劇目和節目活動中善于與媒體合作,使閩劇躍上發展的高起點。如與省電視臺合作,推出介紹閩劇表演藝術家的系列專題《戲如人生》等,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好的影響。前幾年,劇院應印尼雅加達福清公會的邀請,到印尼的雅加達、萬隆、泗水做巡回演出,被當地人稱為故鄉來的親人。不但受到貴賓的禮遇,而且連續幾天,當地的華文報紙《千島日報》、《國際日報》整版介紹閩劇院的演出節目、演員陣容和演出盛況,擴大了知名度,增加了閩劇節目在海外市場的履蓋率。能不能處理好和媒體的關系,用好媒體的正面效應,是做好藝術管理的關鍵。人們的需求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隨著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變化而變化的,媒體的引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福州晚報》曾刊發《福州九成中學生沒看過家鄉戲》的報道后,圍繞“閩劇如何走進青少年”的話題,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該報導收到包括閩劇名角在內的上百位讀者的來信和帖子,他們見仁見智,希望重視傳統劇目的發掘,整理積累一批經受時間考驗、深受觀眾喜愛的保留劇目,希望有關部門能夠聯系,在學生中倡導為一場家鄉戲的活動,唯有這樣,才能擴大觀眾隊伍,閩劇未來才有希望。報紙報道以后,影響了不少年輕人的藝術需求。據《中國文化報》2010年6月15日:福建省實驗閩劇院在福建師大新校區青春劇場演出了“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劇目《貶官記》,有上千名學生觀看,氣氛火爆。不少大學生稱贊該劇“品味高,有現實意義”。當晚,帶隊的時任劇院院長林瑛激動的說:“我們發現許多學生并不是不喜歡閩劇,而是根本沒有聽過它。當我們將傳統戲劇豐富的人文內涵、優美的曲目唱腔介紹給大學生后,發現了大學生身上的熱情。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即使將來離開福建,也會為閩劇的發展在全國播下種子。”

五、結論

激活閩劇市場通過創新、構架橋梁、加強人才培訓以及利用媒體等,從2003年至今,閩劇在國內外市場取得了明顯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