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數碼藝術文化探討

時間:2022-04-21 09:07:33

導語:當代數碼藝術文化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數碼藝術文化探討

摘要:數碼藝術是通過計算機,數字技術等媒介為主要或輔助工具,傳達藝術家思想和藝術表現。相比傳統藝術,在表現媒介上更為豐富。包括多媒體和數字交互,其應用范圍已涉足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的多數。研究數碼藝術的藝術特征,有助于我們把握當代視覺傳達設計發展動向,同時,也將對數碼藝術的創作實踐給予啟發和引導。

關鍵詞:數碼藝術;文化;數字化

一、思想淵源

受杜尚影響,上世紀六十年代藝術家普遍開始將溝通與合作作為關注焦點,它們不斷嘗試將新的行為模式和新的媒介,借鑒新的人類經驗,改變思維方式,探索嘗試各種可能性。藝術家尤其關注觀眾對作品的反饋,希望大眾更多地參與到作品當中。在這些藝術家眼中,藝術不僅僅是某個實體存在,它更多地強調過程:藝術形成的概念或思想。上世紀初的量子物理學和上世紀末的神經科學與生物學的發展,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佐證了人類曾經的某些“狂想”的科學性,極大地激發并豐富了藝術家的想象。在杜尚作品《大玻璃》中,觀眾欣賞作品同時,倒影在玻璃的映像,才使作品完整起來,藝術的客體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僅是接受者,也成為了創造者。佛教《嚴華經》中,解釋世界為一個相互關系的完美網絡,在這里所有的事物和事物以一種無限復雜的方式相互作用。杜尚認為:“藝術作品不能單獨地存在于一個對象中,而是存活在一個系統中,所有的創作行為,并非都是由藝術家獨自進行;觀察者通過破譯和解釋其內在的含義把作品與外界聯系起來,從而增加了創造性的行為。”藝術出現的新秩序是交互性,它分散了作者的同時,觀察者與創造者的界限被打破了。遠程通信網絡能夠將圖像和文本組成一種新的結合形式,通過計算機程序將兩者結合成一種意識流,這里沒有“發送者”和“接收者”,只有“使用者”文本的概念不僅只是現成的結果,而是可以在知識積累過程中不斷改寫。數碼藝術本質上是非物質性的,它于了某種理念基礎上構建的世界不僅增強了人們的感知,也改變了人們的感知。在遠程交互中的我們不是一個孤立地思考、觀察和感受的個體,創造力是共享的,來源是分散的,它使得人們能夠參與全球視野的生產生活中。

二、數碼藝術的特質

數字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互動性與連接。在虛擬現實中的表現特征是遠程、沉浸式的。增強現實更接近真實世界。將圖像、聲音、觸覺和氣味按其存在形式添加到自然世界中,但減少了沉浸感。數字藝術創作需過程需要經過五個階段:連結、融入、互動、轉化、出現。首先,是同網絡連結,并讓你全身融入其中,參與系統中并與系統中的其他人溝通交流,在與他人的互動中,你的思維是流動的,隨之數碼藝術作品不斷發生轉變,最后它可能形成新的影像、新的與人連接方式、新的思維法則和經驗。藝術家希望他的作品能不斷與人產生互動,在虛擬空間中,人們的意識自由地交流,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觀眾對作品呈現出豐富的解讀。以計算機為媒介的系統從本質上看是交互、轉化的,在很大程度上反對平和的穩定性。理查德.羅蒂在在《偶然、反諷與團結》中認為通過語言“表現現實”的整個想法以及為所有人找一個單一環境的想法應當拋棄。數碼藝術是數字化時展的必然產物,是結合數字科技與藝術的一門新的互涉學科。它同時兼備工科和文科兩種學科性質,結合“藝術”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同時還將融合其他如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生態學、文學、音樂等學科的交涉影響,而且也一定還會吸引更多的不同學科背景的人融入當中。

三、當代數碼藝術家的重新定位

早在十九世紀,瓦格納就認為現代藝術應當是融合多種元素呈現,他曾說:“現有的藝術都是些末流之作”。十九世紀藝術家把這個音樂、舞蹈、語言等作為單獨的表現手法,瓦格納認為藝術發展的方向應該是這三個不同的元素應該是放在一起的重新做出一個歌劇,把所有的舞劇、話劇融合在一起的。他透過一個綜合的方法進行了融合,將所有感官性的元素包括在里頭。這里面有一些不同的區域,包括燈光、音響、具體的語言、風格的設計、主張等等,這些融合做成超藝術的一種作品出來。當代藝術家在虛擬空間中與觀眾密切地合作聯系。新的交互式數字科技被廣泛應用,多媒體不過是其中較為大眾所知的一種。其它諸如智能建筑、人工智能、人工生命、納米技術、3D打印等,都在沖擊到我們的生活與思考方式,我們對自我與所處環境的看法,以及我在各種情境所扮演的角色。傳統藝術將重心放在對象的表現和其所代表的的含義,今天的藝術關心的是是互動、轉換和出現的過程。在藝術方面,個人表達與個人創意已經由藝術家延伸到了觀眾,這是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時代,并且人們對藝術家的期待已不僅是創作動人的內容,而是構建出環境、空間、與關系,讓觀眾能夠參與其中,藝術家做的不再局限于對現實中取樣反映他的思想觀點,而是構造一個空間,讓觀眾在其中創造自己的世界。

作者:李黎 單位:蘇州大學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未來就是現在:藝術、技術和意識》[M]阿斯科特(英)著;袁小瀠編;周凌、任愛凡譯金城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