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通選課教育革新
時間:2022-11-20 03:49:00
導語:聲樂通選課教育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1世紀是創新的時代,充滿挑戰和機遇。社會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設聲樂通選課是培養學生聲樂審美水平,全面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舉措。隨著學分制改革的逐漸深入,高等學校普遍開設了聲樂通選課,以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一、聲樂通選課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自1998年教育部倡導開設音樂選修課以來,全國許多大學開設了音樂選修課,聲樂通選課也在不少大學中開設。實踐證明,高校聲樂選修課對陶冶學生情操、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高校聲樂通選課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教材建設問題突出。目前,尚沒有專門針對高校通選課的聲樂教材,一般高校聲樂通選課所用的教材都是各校根據本校的情況自己選定的,基本是專業聲樂課程的初級教程。其次,教學內容與教學目的不統一。高校聲樂通選課著重于陶冶非聲樂專業學生情操,而目前聲樂通選課教師由于都是音樂學院科班出身,所教授的內容更多的是傾向于專業教育。第三,教學方法與通選課實際不相適應。專業聲樂課程著重于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訓練發聲方法。而通選課的學生重在欣賞,兩者之間的矛盾嚴重影響了聲樂通選課教育。最后,教學投入不足是現在聲樂通選課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聲樂課程需要專門的音樂教學設備和教學器材,但是,學校經費緊張,很難滿足聲樂課程對設備和器材的需要。
二、聲樂通選課教學目的和任務
聲樂課客觀上屬于一門技能課,進行聲樂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聲樂理論知識、歌唱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分析處理聲樂作品并具有演唱作品的能力和經過基本功訓練等等。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普通高校學生的音樂素質參差不齊。絕大部分學生聲樂基礎薄弱。基于通選課教學的現實,聲樂教學的目的應該定位于:
1教學的目的以陶冶情操為主
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陶冶學生情操,提高道德修養,激發愛國主義的思想熱情,引導學生保持學習熱情及好奇心,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想象、表現、創造、理解等能力。
2教學的任務以音樂審美為主。同時傳承中華文化
以音樂審美為主線。以音樂作品的感性鑒賞為主是聲樂通選課的基本任務。選擇我國各個時期和各個作家、各個流派、各個地域的音樂作品。使學生充分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
一直以來,我國基礎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現代大學生對音樂特別是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普遍知之甚少。因此,在聲樂通選課教學中大量選擇我國民族音樂作品(歌曲),這樣既可以弘揚和發展民族文化,又可以增強學生的聲樂功底。
三、聲樂通選課教學創新
解決聲樂通選課存在的種種問題,必須立足于通選課的實際,采用適宜通選課教育特點的教育方式,改變以教育專業學生的方式進行通選課教育的形式。
1積極采用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聲樂教學帶來了諸多便利。通選課一般采取大堂上課的方式,必須解決學生無法掌握發聲技巧的難題。多媒體技術可將發聲的過程以形象的方式展現給大家,改變了往常只能一對一進行聲樂教學的模式。與此同時,醫學技術的進步也為聲樂教學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已經能科學分析發聲器官各部位的發聲狀態和原理,運用多媒體展示發音的過程,將聲樂教學從傳統模式轉變為可視、可聽、可延續的聲樂教學模式。
網絡資源也是延伸聲樂教學空間的一種有效嘗試。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偏好,在網上選擇學生喜歡的曲目進行教學,也可以將這些資源拷貝給同學,比如在學習一首新歌曲時可以通過網絡下載不同演繹版本的歌曲進行對比分析,這樣可以加快學生的學習進程,同時也開闊了視野。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設備進行錄音、錄像,使學生能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2增加欣賞比重
聲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雖說聲樂教學中歌唱基本功是磐不可少的,但是對于非聲樂專業的學生來說,既沒有充足的時間也沒有訓練條件去練習基本功。所以,應把課程的重點放在欣賞音樂上面,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其藝術鑒賞力。教師根據要講授的內容,選擇幾首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在欣賞的過程中,串講所欣賞作品的創作背景、民族風格、時代風格、歌詞與旋律的結合關系、作品中音樂的語氣和強弱等。各曲目欣賞完畢時,聲樂課程所要教授的基本知識已經完全介紹給學生。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完成了教學計劃。
總之。音樂通選課教學必須采取適應高校聲樂通選課實際的教學方法,在學分制的大格局下,通過改革聲樂教學內容、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等一系列方法,真正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代表。
- 上一篇:音樂分析學科構建實踐價值
- 下一篇:音樂審美源于對鋼琴演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