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和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4 03:07:00

導語:社會和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和諧研究論文

一、“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這一重大論斷提出的背景

1.“這一重大論斷”是在深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實踐的不斷發展,要求我們從多種維度去拓深和完善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突破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三位一體”理論,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重大創新。

2.“這一重大論斷”是在深入認識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出現的階段性特征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

目前,我們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同時,也是一個矛盾凸現期。我們黨認為,解決上述一系列兩難問題,必須堅持以和諧理念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貫徹統籌兼顧的原則,從而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所在。

二、“社會和諧”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基本內涵

1.生產力高度發達是社會和諧的物質基礎

和諧社會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達是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特征的和諧社會的前提和基礎。離開必要的社會物質條件,離開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社會就不可能實現和諧發展。

2.共同富裕是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貧窮是產生不和諧的根本原因,不消滅貧窮,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和諧。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只有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窮,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共同富裕的社會。

3.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和諧的核心價值目標

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是社會和諧的最高境界。同志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與人、社會、自然之間和諧相處;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為本,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的和諧發展之路。三、“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是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重大論斷

1.社會和諧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們的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為人類探求和諧社會指明了道路。他們指出,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變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才能真正建立起共產主義的和諧社會,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便成為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社會是消除了生產社會化和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的共產主義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

2.社會和諧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認識的豐富和發展

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加鮮明、更加突出地提到全黨全國人民面前。總書記強調:不和諧不是社會主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注重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的利益關系;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3.社會和諧凸現了社會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新的理論構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原來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三位一體”發展為包括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空間。《決定》首次提出的“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一重大論斷,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高度,進一步凸現了社會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我們黨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理論更加充實、更加完善。

總之,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于“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重大論斷,是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必然要得出的邏輯結論,使我們對社會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豐滿、更加清晰也更加深刻,從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4.

[3]《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摘要]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這一重大論斷,是在深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和深入認識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出現的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這一重大論斷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化和拓展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是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一個重大論斷。

[關鍵詞]社會和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