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型治理模式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7 10:36:00

導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型治理模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型治理模式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內容;目標體系;新型治理途徑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和諧社會的目標體系以及建設和諧社會的主要任務,并對建設和諧社會的途徑進行了闡述。

當今社會,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社會發展模式做出了多種多樣的選擇。國家穩定、社會和諧,歷來是執政者治國安邦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人們普遍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命題,十六屆六中全會又做出《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一種新型的社會治理模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新型治理模式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論述逐步變成現實,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和時展要求的新型社會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面:

1.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體現在把經濟開發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樹立起人和自然一體化的生態倫理觀,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良性循環協調統一。

2.社會結構及各系統之間的和諧。包括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和諧,城鄉之間的和諧,區域之間的和諧,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和諧。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和諧是指各社會階層都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都能從改革發展中受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在共同利益基礎上實現勞動合作和利益共享。城鄉之間的和諧是指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使城市和農村緊密聯系和良性互動,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區域之間的和諧是指實現區域之間均富、合作、互補和平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中央提出的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的戰略布局,目的就是要盡可能地縮小乃至逐步消除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和諧不僅指三個文明的發展要相互協調,還指經濟、政治和文化各個子系統內部要相互適應、相互促進、有序發展。

3.人自身的和諧。即人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態和健壯的體格。從根本上說,人自身的和諧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使之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體系

所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于當代中國來說,就是構建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的,經濟和社會、城市和鄉村、人和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實現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包括以下六個特征。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方面,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的本質內容就是組織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要求和屬性,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就是尊重人民群眾的獨立人格和民主權利,尊重并維護公眾的社會知情權、社會參與權、意志表達權,使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使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得到廣泛調動;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以保證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平穩發展,保持良好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

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公平和正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社會主義社會理所當然要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保證他們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發展機會,保證他們都能夠接受教育,都能夠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參與社會生活,都能夠依靠法律和制度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形成和諧與融洽的人際關系,形成講誠信、講道德、講法制、講秩序的行為規范。效率和公平的關系能夠得到正確處理,在經濟生活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領域把公平放在第一位,形成合理、公正的社會分配結構。

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誠信友愛的社會。誠信是發展市場經濟的根本。然而這些年來,由于種種原因,在我國市場經濟運行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講誠信、經濟秩序混亂的現象。這就需要大力加強信用制度建設,以道德為支撐,以法律為保證,以和諧的產權關系為基礎,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構建團結互助、平等友愛、扶貧濟危、和睦融洽的社會,使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得以恢復和弘揚,各種欺詐行為逐漸得以消除。

4.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一切積極因素得到最廣泛、最充分的調動,社會的開放性和競爭活力在政策和制度上得到保證,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社會各個領域煥發勃勃生機,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

5.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安定有序的社會。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利益日益多元化,我國處在“矛盾多發期”。封閉的社會管理機制已不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迫切需要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同時,還需要我們深入研究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特點和規律,妥善解決群眾內部利益矛盾,建立安定有序的社會,使人民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

6.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無限性與生態資源的有限性的矛盾不斷加劇。這就要求我們要努力謀求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既要通過持續的經濟增長滿足人們的需要,又要維護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自然資源基礎,找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最佳結合點。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型治理途徑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復雜而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等方方面面,需要全黨、各級政府、全體人民共同努力。具體應做到“八個堅持,八個實現”:

1.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實現思想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保證。社會和諧,首要的是要有理論指導,做到思想統一。面對當今世界的復雜變化和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面對意識形態領域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傾向的滋長蔓延,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導思想引領、整合多樣化的社會思想。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最大限度地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打牢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社會的前提條件。要始終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始終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在快速發展的基礎上,還要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調整結構、深化改革、轉變增長方式上。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產品結構、城鄉二元結構和區域結構,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3.堅持民主政治建設,實現政治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制度保障。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堅持和完善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這一制度成為充分反映人民意志,維護人民利益,尊重和保障人權的主渠道。完善政治協商制度,發揮基層自治組織以及社團等各種社會中介組織在反映群眾訴求、暢通社情民意、協調社會利益方面的作用。擴大基層民主,保證基層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力,使每個階層、每個群體、每個人的意見都能得到充分的反映。

4.堅持依法治國,實現法制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法制保障。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堅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提高司法隊伍素質,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和保障,逐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形成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保障社會弱勢群體不受經濟困難所制約,享有與普通公民平等的法律幫助權,促進全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實現。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加大信用教育力度,強化信用、契約等市場經濟觀念,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識。

5.堅持繁榮先進文化,實現文化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撐。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動員和激勵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積極投身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倡導基本道德規范,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和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社會環境。文化建設要實施精品戰略,努力創作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內容健康向上、形式豐富多彩的優秀文化產品。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提升全社會和全體公民的素質。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特別要建設好農村的各項文化設施。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理順體制,革除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

6.堅持社會整合,實現社會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注重理順收入分配關系,切實提高中等收入階層在全社會人口結構中的比重,造就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合理社會結構。加大調節再分配政策的力度,合理調整不同階層的利益結構,調節好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注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注重調整社會結構,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逐步消除戶籍、教育、就業、身份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礙。注重拓寬利益表達和信息溝通渠道,建立以利益調節為核心的社會整合機制,建立規范的對話和協商機制。

7.堅持管理創新,實現管理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要深入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要更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方式,拓寬服務領域,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聯系群眾、服務大眾、凝聚人心的作用,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發揮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形成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合力。建立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快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8.堅持環境保護,實現生態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倡導有利于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從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棄物利用和社會消費等環節,加快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解決嚴重威脅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問題,推動整個社會真正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