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新課引入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1 08:50:00

導語:數學新課引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新課引入分析論文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只有學生積極參與了教學活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由于數學課的特點是邏輯性強,趣味性少,學生聽課難引興趣。為此在新課引入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引入的教學情境,及早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動其學習的非智力因素----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教學實踐中,我對高中數學課的引入做了以下的一些探索。

一、趣味式引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源泉”,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僅能使學生熱愛數學,而且使他們會學數學、好學數學、學好數學。

例:在講授等比數列求和公式時,我對學生說:

同學們,我愿意在一個月(按30天算)內每天給你們1000元,但在這個月內,你們必須:第一天給我回扣1分錢,第二天給我回扣2分錢,第三天給我回扣4分錢……即后一天回扣的錢數是前天的2倍,你們愿不愿意?

此問題一出立即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這么“誘人”的條件到底有沒有陷阱?只有算出“收支”對比,才能回答愿與不愿。“支”就是一個等比數列求和的問題,如何求出這個等比數列的和呢?這就需要我們探索出等比數列的求和方法及求和公式了。通過這個例子不但使學生產生求知的熱情及濃厚的興趣,而且對引出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起到自然引入的作用。

在創設引入情境問題時,那些源于生活,貼近生活,理論聯系實際的引人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求知欲,適合學生的胃口,我曾經在講授組合數公式時,采用了以下的一個例子作為新課的引入:

師: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車上見有人設下這樣一個局,賠率是1:1。有些人很想玩一玩、賭一賭,但又拿不準,請大家判斷一下,他們該不該賭?邊說邊拿出九張撲克牌,并投影圖1,模仿公共汽車上那些設局者的動作表演起來。

圖一

問題是這樣的:從1,2,3……9這九張撲克牌中,任意抽取3張,放入圖中相應的位置,當3張撲克牌處于一條直線上時為勝,否則為輸。

由于相近的事例學生或聞或見,大多數學生有親身的體會,因此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學生,他們議論紛紛,踴躍參與討論,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后,這個問題實際上劃規為組合數與百分比(概率)的問題,從而輕松地解決了概念、公式教學中常見的抽象無味的引入問題。

這種既有趣味又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的引入,學生感到熟悉,容易引起注意,增強了學生自覺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從思想上教育了學生,十賭九輸,參賭必害已,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

二、故事式引入

數學的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姿多彩的故事史,有數學家嘔心瀝血孜孜求索的故事;有閃耀廣大勞動人民聰明與智慧的故事;有我國古代的數學家為人類做出不朽貢獻的故事……這些故事既能啟迪學生的智慧、拓寬他們的視野,又是很好的引入素材。

例:在等差數列求和公式一節引入中,給學生講德國數學家高斯小時候解一道算術題的故事。

師:德國數學家高斯(1777--1855)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家。高斯上學后不久,一次教師布置了一道數學題:“把從1到100的自然數加起來,和是多少?”小高斯略略思索就得到了答案5050,這使老師非常吃驚。那么,高斯用了什么方法來巧妙地計算出來的呢?

通過這故事,激發了學生探尋等差數列求和的規律的強烈欲望。

又如在專題講授換元法時,用“曹沖稱象”中以石代象,“孔明草船借箭”中以借箭代造箭的故事作為引入;在講授正難則反易的數學解題思想時,用“司馬光砸缸”救人是通過變人離開水難而水離開人易的故事作比喻引入。這些故事耐人尋味,獨具匠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也體現了數學思想無時不在,博大精深之處。在講授立體幾何的祖口恒原理及二項式定理時,適當介紹一些我國的數學史作為引入,既使學生了解一些古典的數學史,同時也能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愛國主義教育。

通過用這些古典的、現代的故事啟迪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就在生活中,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育學生的目的。

利用演示或實驗,借助教具,可以揭示橢圓、雙曲線、拋物線、正弦函數圖像等等的產生;學生通過動手及不斷觀察、思考、比較,從而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清楚、明白這些定義的產生過程,就易于理解,便于接受,有助記憶,并且來自于形象感知的概念,印象也比較深刻。

三、實驗式引入

有些課其發生發展過程容易通過或實驗的方法揭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重踏數學家探尋的足跡,了解其“來龍去脈”。

例:橢圓一課,我從演示“釘線法”畫圖開始,用一條長為2a的細線和圖釘在黑板上畫出一圓(圖2),半徑是a(細線長之半),讓學生觀察畫圖過程,并歸納出圓的軌跡的另一種說法:“圓是平面內到兩個重合點(O)的距離之和為定長(2a)的動點(M)的軌跡。”

然后,我在黑板上釘上兩板圖釘,F1和F2,將原來的一條長為2a的細線兩端分別套在F1和F2上。按上法分別畫出一個“扁圓(圖3)”,學生紛紛說:“這是橢圓”,接著問:“橢圓上任意一點M有什么性質?”學生不難發現│MF1│+│MF2│=2a(a>0)。

通過以上兩次作圖演示,為學生得出“橢圓是平面內到兩定點(F1和F2)的距離之和等于定值(2a)的動點(M)的軌跡”這一定義創設了情境。從演示中學生不難發現,只有當定值2a>│F1F2│時,動點(M)的軌跡才會是橢圓:相當于△MF1F2兩邊│MF1│、│MF2│之和大于第三邊│F1F2│時才會是橢圓,而圓是橢圓在│F1F2│=0時的特例。此后,再起波瀾,問:當│MF1│+│MF2│=│F1F2│時,動點(M)的軌跡是橢圓嗎?把學生的思維推向更深的層次。使學生再次回到演示(實驗)中去尋找答案(圖4)。

創設這種直觀形式的引入,增強了直觀性,降低了難度,減輕了負擔,使學生聽得認真,看得親切。

四、聯系實際式引入

很多抽象的數學問題,若能從學生所熟悉的淺顯易懂的、生動活潑的事實出發來創設情境引入正題,就可以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從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例:在講授充分條件一節時,我用命題“我是清遠人,我是中國人”引出命題的條件及結論,且通過判斷命題的條件與結論的關系,引出充分條件這一概念。又如什么是“排列”?用“上課后人們回到自己的座位就座;或者體育課中排隊都是排列”。這些例子既新鮮又淺顯,既能達到了引入新課的目的,又引起學生的興趣。

我在教學中,廣泛、深入地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想方設法創設緊密聯系工農業生產和大自然種種現象的情境引入,使學生感到數學處處有,人類社會離不開數學,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在排列和組合應用中以學生參加競賽為背景,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A、B、C、D、E五名學生參加勞技課比賽,決出了第一到第五名的名次。A、B兩名參賽者去詢問成績,回答者對A說:“很遺憾你和B都沒有拿到冠軍”,對B說:“你當然不是最差的”。從這回答分析,5人的名次排列共可能有____(用數字作答)種不同情況。

創設這些生活實際的例子,既使學生好奇,又使他們感覺到數學知識的用處,往往起到理想的效果。通過這樣的例子說明數學不是抽象的,數學是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

五、類比式引入

類比作為人們認識事物、理解規律的一種手段,在新課的引入中也有奇妙之處。

數學歸納法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方法,這種證法的產生或基本原理則使學生感到茫然,大多是依樣畫葫蘆。為此我在講授數學歸納法的第一節中,仿效“多米諾骨牌”之法設計出一種游戲----推磚作類比,立起一長串磚(想像是無窮多塊),距離適當,使得前一塊倒下恰好就能砸倒后一塊,那么推倒第一塊,就會知道所有按規則立的磚都會全部倒下。再問:誰能舉出類似“推倒”一個而影響一串的例子?生:春節放鞭炮!通過恰如其分的比喻,數學歸納法的原理“躍然而出”,學生也自然進入學習的高潮。

作為新課的引入方式和與之相適應的情境創設有多種多樣的,像上面提及的以需激趣、以用激趣、以奇激趣外還有以疑激趣、以型激趣等等。例:在復數引入時,先讓學生求解這樣的一個題目:

已知a+1/a=1,求a2+1/a2的值。

學生解:a2+1/a2=(a+1/a)2=-1。

為什么兩個正數之和為-1呢?

這實際是a+1/a=1無實根造成的,大家學習了復數之后就可理解了?那么,“復數”到底是怎樣的數呢?……就自然引入了正題。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上的應用,更為教學設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生動、活潑的動畫,配合視頻、音頻技術,使我們要表達的內容既直觀又生動,是傳統教法中難以達到的。

例如:在講授指數函數y=ax(a>0且a≠1)一節中,引入設計為:做一個折紙與珠穆朗瑪峰高度對比的模擬趣味情景,先放一段簡短的有關展示世界高峰雄姿的風景片,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接著顯示用游標卡尺測量普通紙張的厚度情景,最后在屏幕上開設兩個窗口,其中一個借助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利用動畫顯示紙片累次折疊以至只需20次居然超過珠峰的高度;在另一個窗口顯示每次折疊后所得折紙的厚度數字,通過視頻技術,動畫模擬仿真,文本信息及適當的背景音樂,設計懸念,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從而達到引入函數y=ax的目的。

另在教學中,注意選編一些具有探索性、應用性的內容,且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利用數學學科特有的數與形的表象關系,知識結構上的內在邏輯關系等,都是很好的激趣方式。

“教學的藝術,是人類最偉大的藝術(列寧)”,教學最忌照本宣科,尤其是每節課的開頭,俗語說“萬丈高樓平地起”,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基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不同,努力創設不同的激趣情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課堂變得妙趣橫生,歡聲笑語,再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將引入的興趣轉化為所講的主題,無疑為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完成教學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