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理念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1 08:41:00

導語:數學課堂理念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課堂理念教學論文

數學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學生學習過程是獲取知識、收集信息,將得到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加工、組合,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的一種過程。這種內化過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動完成。為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新課標理念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使學生不僅“學會”數學,而且“會學”數學,“愛學”數學。

一、聯系生活實際,促進知識遷移,引發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引發學習興趣,為學生的認知搭建橋梁。

如教學《比例尺》一課時,我出示了學生的照片和校園平面圖,讓學生同實際事物進行對比。熟悉的生活現象,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通過分析、對比、討論,學生認識到實際事物與圖片的形狀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們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照片和平面圖是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制成的,從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內涵。在《圓的認識》一課教學中,我從自行車、汽車的車輪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而偏要做成圓形的來導入,學生被熟悉的現象所吸引,為找尋答案,他們動手進行了實驗,自學了課本,很快找到了理論依據,掌握了圓的特征。此時,我沒有就此罷休,繼續讓他們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面做成了圓形,聯系所學的知識,解釋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再次聯系起來。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教學中,我設計這樣兩個問題:把100公頃土地平均分給東風村1至5組村民耕種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別種上蔥、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這些問題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他們熟知土地要根據人數多少來分,農作物要根據需求來播種,從而懂得了等分有時是不合理的,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新的分配方法,這樣,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內涵也不言而喻了。

實踐表明:脫離實際的教學,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學生身邊的事物割裂開來,不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相反,結合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學生會感到親切、生動、真實、易于接受。同時,能使他們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就生活在充滿數學信息的現實世界中。這樣教學,符合兒童認知規律,能促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有效的促進知識的遷移。

二、加強自身體驗,突破教學難點,內化知識

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禁錮實在太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經歷”、“體驗”、“探索”認識數學,解決數學,形成經驗,從而使各種能力得到發展。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旨在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一節課,無論教科書寫得多么清晰,教師講得多么明白、透徹,要理解教學內容,最終還得靠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感悟、體驗才能完成。

在學習《相遇問題》時,為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兩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站成兩排,要求他們按照教師指令實際走一走,學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這些概念,再回到課堂上講解“相遇問題”時,就迎刃而解了。“體積”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概念,教學這一課時,我讓學生準備兩只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體積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鐵鎖,另一杯里放入一個螺絲帽,讓他們觀察水平面的變化,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通過觀察學生領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為物體擠占了一部分空間,鐵鎖占據空間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絲帽占據空間小,水面就上升得少,從而懂得物體所占空間大小叫物體體積。這種實驗的方法比教師簡單敘述和學生機械背誦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圓錐體積》的教學中,因為學生容易忽視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這一條件,為排除障礙,我有意準備了幾組不完全等底,不完全等高的空圓柱和圓錐讓學生實驗,學生因為忽視等底等高這一條件,結果得不到V=1/3sh。書上的結論錯了嗎?學生陷入深深的思索。通過分析、討論、查找原因,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忽視了等底、等高這一條件,教學難點在學生的親身體驗中不攻自破。

此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計算家里的水電費、存款利息、裝修所需地板磚的塊數等等。總之,凡有適宜的內容,都應讓學生親身體驗。這樣,學起來輕松、實在、有趣。如此的教學,可建立起學生的大眾數學觀,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益于學生內化知識。

三、堅持語言表達,促進思維發展,鍛煉智力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語言和思維是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語言掌握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發展的過程。因而,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會做”,還要關注學生是否“會說”。

在體驗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把研究的定義、性質、法則、概念等有層次地用簡練的數學語言確切地表達出來。這樣,通過語言的錘煉可達到思維的嚴密。如,教學《小數的基本性質》時,通過觀察等式0.1=0.10=0.100,讓學生討論:“從左往右看,小數末尾有什么變化”,“再從右往左看,小數又有什么變化”,“你發現什么規律”,“怎樣概括這一規律”等等。這樣,給學生提供表達思想的機會,也只有讓其去表達,才能暴露思維過程中的缺陷。此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達情況,因勢利導,給予點撥,能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學生通過觀察幾組算式,概括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同時縮小相同倍數,商不變”這一規律,這時可出示6÷2=(6×0)÷(2×0)=3這一式子讓學生判斷對錯。學生很快發現2×0=0,而除數不能為零,原來總結的規律不嚴密,應補充條件“零除外”才完善。當語言描述準確時,思維也就嚴密了。

實際教學中對于學生的發言,教師要多鼓勵、多誘導、切忌剝奪不善表達學生發言的權利,要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動口。實踐表明:堅持要求學生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有利于應用語言進行思維活動,有利于正確理解科學的概念與原理,使學生智力得到鍛煉。

四、進行多元評價,樹立學生自信,激發情感

傳統教學崇尚終結性評價,形式和內容都比較單一,常用的評價語是“答得好”,“真不錯”,“有進步”,“學得不錯”等等。這種千人一面只重結果,不重過程,不重個性的評價,把教育的復雜性和學生狀況的豐富性泯滅于其中。新課標強調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其終極目的在于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好學生不是打罵出來的,而是夸出來的,正如顏元所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如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探究圓柱的特征。生1說:“圓柱是由三個面組成的圖形。”我當即贊揚他觀察能力強。生2通過與同桌比較圓柱的高矮,發現了圓柱的高,我拍著他的肩膀說:“你的發現真偉大。”生3想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驗證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稱贊他思維靈活,想象獨特。當生4用手比劃著提出“上下是兩個相等的圓,四周一樣粗的傾斜圖形(指的是斜圓柱)是不是圓柱”的疑問時,我激動得握住他的手說:“你提的這個問題我都沒有想到呢!你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生5概括圓柱的高的定義時,出現了錯誤,臉休得通紅,我當即說:“雖然你答錯了,但你敢于發言,敢于表達自己思想的這種精神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沒有所謂“差生”的存在,每位學生都有閃光的地方。這需要我們教師滿懷愛心,用多維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的孩子,用愛的評價來喚醒學生的愛。通過對學習結果,學習過程,學習態度、情感和創造力等的評價,激勵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了學生可持續發展。

總之,教育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它需要我們認真地去探索和研究,在遵循兒童認知規律的基礎上,用全新的理念,武裝自己,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正確地引導學習過程,既當好學導者,又當好導學者,使學生在掌握知識過程中發展個性品質,增長智慧和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