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設計的思維轉向

時間:2022-04-18 08:12:32

導語:平面設計的思維轉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平面設計的思維轉向

摘要:在現行社會的發展背景下,平面設計師應該從傳統思維定式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實現思維從平面到空間的轉化,賦予設計更為廣泛的意義。從平面到空間的思維轉化體現在具體的設計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二維平面上創造多維空間,從單一到多元轉化,拓展平面設計的感染力,調動觀者的多感官參與與體驗;二是用平面烘托、渲染與塑造空間環境,使之成為空間環境中的積極組成要素。

關鍵詞:平面,空間,平面設計,思維

一、平面思維和空間思維的釋義

《當代科學學辭典》對平面思維是如此釋義的:“平面思維是科學思維學研究的一個概念。也叫單面思維或非空間思維。這種思維要用圖形表示的話,或是表現為平面上的一個定點而向周圍展開,或是表現為向著一定方向延伸開來的直線,它不涉及認識對象的諸多方面,而只涉及認識對象的某個方面。”也就是說,平面思維是一種確定性的思維,其根本任務就在于保證思維要有一個明確的出發點,有一個確定不移的思維對象或研究中心并在單一定向中活動。它是在一個二維的空間里對對象進行縱橫兩個方面的線性思考,尚未進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尚未把握事物之間的復雜聯系,所以很難對對象進行整體性、本質性的把握。與平面思維相對應的是空間思維。它可以從不同層次、不同方位和不同角度去感知對象,并充分考慮了事物存在的環境,能跳出事物的本身。它將縱、橫、垂三度三維空間或點、線、面結合起來加以綜合考察,即將對象的各個側面、各個層次,對象的內容與形式結合起來,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并且在事物千絲萬縷的聯系網絡中去思考問題,因此也稱“多元思維”、“全方位思維”。思維決定著行為方式、感受和需求。實現思維從平面到空間的轉換,是設計師創造性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現代社會發展對平面設計的要求。

二、現代社會賦予平面設計新的發展空間

實現平面思維向空間思維轉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首先體現在觀念的變化上。后現代設計主張用多元、豐富來對抗單一的“純粹”意義,甚至是跨界的交融,用活潑來消解統一,營造消費時代輕松幽默的生活氛圍,自由嘗試任何可能的風格并進行折衷處理,實現與大眾的對話等。其次,體現在媒介的轉變上。數字多媒體的出現對傳統的紙媒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也使平面設計的呈現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設計視覺語言得到了很大的豐富。平面設計沖破傳統的限域,在影像、聲控等現代技術的支持下使平面向多維空間的轉化更具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它不局限于僅僅是視覺語言表達,而是調動人的多感官參與,使信息更易傳播和接納。再次,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平庸的設計很容易淹沒在多于牛毛的信息中,被人們自動過濾掉。因此,信息傳達要清晰有效,新穎獨特的設計才能延長視覺的停頓時間,使人獲得明確而深刻的印象。因此,設計師只有適時轉換設計思維才能迎接現代社會對平面設計提出的要求和挑戰。文章認為平面思維向空間思維的轉換體現在具體的設計中有以下兩種表現形式。

(一)從單一到多元———視覺形態的突破

“英文中的‘平面設計’這個詞是‘graphicdesign’,它的主要功能應該是調動所有平面的因素,達到視覺傳達準確的目的,這是平面設計的真正功能,而美化則是第二位的、從屬性的。”[1]但是,對于平面設計,人們往往望文生義,產生曲解和誤讀,將其思維局限在“平”上,限制了它的表現力。平面設計是視覺傳達的設計,它的信息主要通過視覺形象進行傳達。人們對設計作品的第一印象便是它的視覺形態,然后才會去追究其意蘊和內涵。現代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設計的表現形式,后現代的文化消解了傳統設計觀念,平面設計的邊界越來越模糊,逐漸從平面向空間,單一向多元,靜態向動態的交叉和綜合方向發展。人們可以通過虛實的變化或形象的夸張、寫實、陰影的塑造等手法使平面產生縱深感和凹凸感,獲得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如被稱為“德國視覺詩人”的設計大師岡特•蘭堡在《S.費舍爾出版社招貼》等設計作品中追求平面外的視覺效果,恰如其分的把握視覺語言,讓人一目了然,在設計上獨樹一幟。我們還可以還利用數字多媒體技術將聲音、影像等四維空間融入二維平面,甚至是通過觸感設計來調動人與作品的互動體驗。如2015年4月開始的“不朽的梵高”感映藝術中國巡回展,就是利用了多路動態影像和影院式環繞音響,將原本靜止的畫作從局部到整體以動態的方式呈現,并配以光影效果,使展覽空間展現出美輪美奐的藝術氛圍。展覽館還將梵高的名作《夜間咖啡館》實景復現,并打造向日葵主題空中花園等。這種展示的方式顛覆傳統觀展模式,使觀者身臨其境地置身于梵高的世界,充分調動他們的所有感官參與,增強了人的體驗與感受,拉近了人與藝術的距離。詳見圖1圖1“不朽的梵高”感映藝術展部分作品展出效果(左一,《夜間咖啡館》作品實景呈現)大家可以看出,現代平面設計已經朝著多元化的態勢發展,注重人與作品的互動、交流與體驗。設計的主體是人,設計作品要抓住人的注意力,當他看到時激起他的興趣,并在想象中參與進去。這時,他不再在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其與設計作品的關系就從“我”與“他”的關系變成了馬丁•布伯所說的“我”與“你”的關系,也即是作品不再是純粹的客體,而是能與人產生互動的關系。現代技術和觀念的發展使平面設計的內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從單一到多元,既是設計形態的突破,也是設計思維觀念的轉換。

(二)從孤立到互動———空間形態的融合

海德格爾認為:“空間中多個要素屬于空間但并非就是空間本身,而是各個要素在相互作用過程才構成空間的概念。”[2]平面則是構成空間的基本要素:面與面的疊加、圍合、錯落、組合構成了我們所能感知的現實空間。平面設計如脫離紙質媒介的限制,進入到空間環境中去,就意味著它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和責任。它不僅要承載信息傳達的本質功能,同時還要承擔起重新塑造和規劃環境的任務。平面設計適應性與載體依附性較強,如通過充滿藝術張力的繪畫、圖案與時尚前衛的涂鴉等等,能在三維空間中創造無限的想象力,有著其他藝術形式不可比擬的優勢。平面設計可以拓展和豐富空間的層次,傳達空間的內容,美化空間的環境。如中國建筑中漏窗、門洞的設計,產生對景、借景、空間錯覺等藝術效果,能豐富空間的層次,擴大景物的深度、廣度,使整個環境生動有趣起來。公共場所里導視系統的設計,通過字體、色彩、圖形等元素的組合,形成適合具體空間且傳達空間信息的系統。再如屏風的使用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就是塑造和利用空間的高明做法,它除了能夠美化環境,也能分割空間、保護隱私等。可見平面設計是空間環境形態中很重要的組成元素。朱鄂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的譯序中這樣評價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設計既感官又理性,他的設計不是純粹的平面設計,而是以建筑設計為出發點來思考設計。雖然他做的是平面設計,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體建筑物的一部分,所以具有一種特別的氣質。”[3]正如原研哉所實踐的一樣,他把視覺傳達的信息之美,稱為“visualogue”,也就是視覺的(visu-al)和對話的(dialogue),即平面設計是利用視覺形象構建起與環境互動生成的關系。原研哉認為“人是一個積極的接受感覺刺激的容器”,在他的松屋銀座翻新設計上應用具有關聯性的觸覺設計,把百貨商店本身當成一個可以通過觸摸而了解的媒介進行再設計。如外墻玻璃背面白色鐵板上緊密而有規則地排列著很多白色突出的點,能夠引發人的觸感,上面巨型拉鏈的圖形用拉開的程度來說明松屋翻新的進程,讓人對此充滿期待。外墻的平面設計既很好地傳達了銀座的現代感和高級感,又創造了一個能包容一切品質優秀的優質環境,這是一個橫跨空間到平面實踐的整體設計。原研哉做的正是修正傳統的設計概念,不落陳規的視覺呈現,在于他找到了設計被需求的空間,并在其中設計。詳見圖2。

三、結語

文章分析了在平面設計中平面向空間轉換的必要性和具體的表現形態。在平面設計創作中,設計師的任務是提高信息的品質,增強信息傳播的力量和處理信息能力的尺度。“設計師的工作,并不是設計實踐,在當前的環境中,為設計找到一個合適的場所,并對設計領域重新配置,對于設計師來說,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工作。”[4]設計是超越技能之上的,設計中的技術性要素固然重要,但設計不是靠技術的華麗堆砌,而是要將設計的思路和眼光放到更廣闊的世界中去,把設計者關注的內容更多地轉向設計的意圖、材料、方法、觀念上。設計師應平靜而內觀,圍繞信息傳達這一設計本質功能,通過自己的創意并切中主題的把握,帶動人們的思考。因此,從平面到空間的轉換,首先是一種思維的轉換。這種思維是不囿于傳統單一的思維模式,當思維在朝同一方向發散時,可形成豐富的內容,在朝不同方向發散時,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尋找新的思路和方法,體現其豐富性和多樣性,并以新的角度看待事物,產生與眾不同的觀點的創意。因此,轉換思維,用另一個視角看問題,將平面和空間通過媒介的相互結合,可以產生奇妙的化學作用。未來的平面設計不僅僅是表達內容的載體,也承擔著為人們營造一個更為美妙生動的視覺環境的任務。

作者:王果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10.

[2](德)海德格爾,孫周興譯.海德格爾選集(上)[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6.484.

[3][4](日)原研哉,朱鍔譯.設計中的設計[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