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設計與傳統中國藝術的融合
時間:2022-06-15 10:25:56
導語:平面設計與傳統中國藝術的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傳統中國藝術對平面設計的價值
1.借鑒與學習
在藝術歷史長河中,國內外許多藝術創作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傳統中國藝術的影響,克里姆特的《吻》就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該作品除了直接使用傳統中國藝術中的元素裝飾畫面,比如年畫、刺繡等,他運用這些元素的造型增添了作品中西方藝術不曾出現的畫面,而且還借鑒了傳統中國藝術中的藝術表現技巧,色彩和造型都進行了大膽的創造。還有聞名于世的立體派畫家畢加索同樣也受到中國傳統繪畫中用到的散點透視法,比如其作品《格爾尼卡》,這幅畫中人物從不同的角度出現畫中,看上去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充分顯示出了畢加索立體派的風格。
2.獨特的表現手法
傳統中國藝術之所以在現代都還大受追捧,其原因就是傳統藝術作品通過使用獨特的表現技巧,讓本來很平常事物呈現設計的獨特美感。比如中國國的傳統藝術剪紙,從剪紙造型中可以看出我國我國民族裝飾的形式美,從構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傳統藝術對平穩和安定的追求,從形式中利用點、線、面三種平面幾何原色的對比,加上色彩的反襯,達到一種虛實相生的效果,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律感。剪紙中所采用的表現技巧對于當下平面設計同樣可以適用,從作品體現出傳統藝術的特有表現技巧。
3.豐富的文化含義
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文化會通過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擬人、比如、對比等,正是通諾不同的表現方法也讓藝術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也表現出了古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吉祥如意的生活追求。而這些文化不僅從具象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也將其賦予在一些抽象的事物中,達到一種感性和理性兼具的效果。比如傳統藝術中很多都包含著以魚表達連年有余,以松鶴表達健康長壽,以牡丹表達富貴,以竹表達正直,以蘭花表達君子等。這些文化元素對于現在平面設計是素材的來源,也是增加作品文化含義的靈感。
二、平面設計融合傳統中國藝術的途徑
1.將傳統藝術作為設計的視覺中心
成功的平面設計必須要有吸引人的亮點,而這個亮點就是作品的視覺中心,是讓人可以看過之后就能記住的關鍵。將傳統藝術作為平面的視覺中心是現代與傳統的融合,同時也是突出現代設計中傳統藝術的有效途徑。比如靳埭強在寧波海報展中設計的作品《服裝與文化》,他是通過一把竹尺將服裝和文化的聯系表現出來,這部作品的視覺點在于整體是一個衣架的造型,竹尺以寫實的形式作為衣架的橫梁,然后再用中國水墨畫的手法繪成圓弧狀,兩者結合構成衣架,以此象征著中西方文化的結合,進而突顯出主題。這部作品的視覺中心點能突出,除了寫實與抽象的結合,還有就是大片的留白,簡潔而大方,讓人一下子就可以注意到畫面的中心。
2.以寫意表現設計內在情感
寫意是傳統中國藝術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相比于西方寫實的藝術風格,寫意更注重通過抽象的事物將作品內在意義和情感賦予其中,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而不是局限于形式所表達出來的內涵。現代平面設計中很多作品正是借鑒傳統中國寫意手法表現出了其獨特的內涵,比如中國申奧時所設計的標志,從表面上看并不能看出具體是在表現什么,但結合中國傳統藝術就可以知道其實際上是將中國民間的傳統藝術中國結合太極造型相結合,從而形成一個抽象性的人物動作,完美地將中國傳統的寫意手法體現現代平面設計中,營造出一種和諧而又抒情的文化內涵,表現出中國對運動的獨特解讀。
3.簡約與虛一而靜的融合
虛一而靜是傳統中國藝術所特有的一種審美觀,與虛實結合突出生動相比,其更注重以簡單的事物形成安靜、平穩、和諧的情境。而這種審美觀與現代簡約風格正好是不謀而合,將其用于現代平面設計,在突出作品簡潔的同時,也為作品增添了傳統的韻味,與現代的美感達到了完美的統一,而這種融合也是目前許多設計追求并實踐的理想。比如靳埭強的作品《生活遺產》,主體為色彩艷麗的水墨蓮花,加上少量的闡述文字,這就構成整幅畫的內容,沒有復雜的圖畫和文字說明,只是通過簡單的文字和圖像表達出作品呼吁大家保護環境的主題。這幅畫也體現出了靳埭強一貫的風格,就是留下大片的留白,完美地將現代的簡約和傳統藝術中的虛一而靜相融合。還有陳幼堅為其茶館設計的推廣標志,這個標志除了“MRCHAN”代表個人性質的說明外,主體就是由一支佛手構成,并以環繞的形式在手的周邊配上了文字的說明,再加上點題的佛手捻茶葉,不僅充分的顯示出了這幅作品的主題時推廣茶文化,而且也將傳統藝術由靜生空的法則融合到平面設計中,簡約而不簡單也正是在此充分的表現了出來。
三、結束語
平面設計與中國傳統藝術要想實現完美的融合,就需要設計師對傳統文化有深刻和獨到的見解,不應該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的表達,更應重視將文化的內涵挖掘出來,并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情感融入其中,這樣即使是一副簡單作品同樣也能具有設計的價值。
作者:楊春燕 單位:邵陽學院
- 上一篇:高中生物案例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 下一篇:貧困生職業素養及校內崗位實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