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文景觀設計研究
時間:2022-08-29 04:57:53
導語:城市人文景觀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根據對荊門市城市空間人文景觀布局的分析,發現城市化快速發展進程在對城市人文景觀保護上的細節缺失問題,通過外國城市建設總結的城市設計的系統理論,提出一種可嘗試方案,拋磚引玉希望可以引起更多的思考。
關鍵詞:人文景觀;城市設計;荊門市
一、荊門市城市空間的布局
1.荊門市歷史自然環境。荊門城依山而建,城名也因山而得,據歷史資料記載,早在唐代就有“荊門”這一地名,自古就有軍事重鎮素有“荊楚門戶,控制要沖”之說。《荊門州志卷之四(疆域)》中的記載:“江、漢、沮、漳,楚之望也,荊門適當其中,東抵漢,西抵漳,南抵荊州,北抵蠻河。”位于湖北省的中部,距江陵以抵漢水,連鄢郢而控巴蜀。結合東西南北的地域特點具有包容性。荊門市目前所轄管著包括鐘祥市、掇刀區、東寶區、沙洋縣、漳河新區和屈家嶺管理區在內以及一個首級高新區的共計三百多萬人口。2.城市空間布局發展的進程。從城市發展的進程上來看,荊門市的前身荊門縣抓住發展“三線城市”的機遇,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主動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逐漸將城市由傳統農業耕作經濟轉型成以工業化生產為主的城市。從七十年代開始,引進了一批中央、省、地區級別的企業與建設完備的鐵路設施為主,城市形成東西并立的格局。東城區主要是產業工業區域,西城區則是延象山大道建設的居民主城區。在一九八三年荊門市榮格獲升成省轄市之后迎來了經濟的蓬勃發展,城市迅速擴張成中等規模的城市。但受地形的影響,荊門市逐步向南發展,于二〇〇〇年跳脫主城區的限制沿二零七國道和荊宜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選址,成立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掇刀區。這一決策也加快了荊門主城區的向南擴張,形成以東寶山、西寶山嵌入主城區“兩山攜城”的情況。3.人文景觀的分布。基于荊門城的地理條件,目前主城區現存的人文景觀主要分布在以東寶山、西寶山、象山和城區以內為主的區域。按照曾經的荊門古城外圍承鏈狀環形“包圍”著荊門荊門古城,可根據這些人文景觀的用途和分布位置劃分為標志性宗教建筑、歷史人文建筑和文化景觀。(1)標志性宗教建筑荊門的宗教信仰多元化,尤其是以佛道兩家見長,因此以白云樓、唐安古寺為代表的古代宗教建筑分布在荊門城中東西兩座山上,白云樓的建造起因是在東寶山巒發現一洞曲徑通幽,相傳當年呂洞賓曾騎白鶴駕白云在此處修行。故當時的道教信徒便在此處建立了白云觀,是荊門是道教活動的重要建筑。唐安古寺相傳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元賜名廣福寺,于明代洪武元年翻修,后改名為安福寺,又在清代乾隆十九年改名為唐安寺。原址位于蒙山東巒(如今的象山公園),與上世紀五十年代拆除后又重建在西雨山山頂,在二〇〇九年又移至寶馬山東麓寶馬泉北端。(2)歷史人文建筑荊門城的兩座有名的歷史人文建筑,陸公祠和老萊子山莊都坐落于城西的象山,陸公即是南宋著名理學家陸九淵,陸九淵曾官拜荊門知軍在任期內開設講堂,設立官學貢院,十分受百姓的愛戴。后于明朝弘治年間將他講學的“蒙山”改名為“象山”,并在象山腳下修建陸公祠來紀念他。老萊子山莊是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萊子隱居的地方,老萊子的“斑衣娛親”被列為中國二十四孝之一,后由各代的荊門知軍因其典故逐漸修繕成形。(3)文化景觀龍泉十亭和象山碑刻坐落于象山風景區文明湖一帶,自隋代以來始建初月亭,后經歷各朝代逐漸修葺亭閣十處有余。與之相對應的象山碑刻因坐落在亭子附近的幾眼泉水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而得來,其中不乏有黃庭堅、陸九淵的墨筆。
二、荊門市現存的人文景觀現狀
1.城市快速發展缺陷。隨著城市發展的進程加快,城市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城市居民交通、商業、生活水平。人民物質水平提高的同時對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在提高。同時,城市化的發展也帶來了人文景觀保護上的問題,通過挖掘文化深度提高城市歸屬感,可以作為一種增加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的手段。2.荊門現存人文景觀問題。根據我國《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的規定對于現存的較多人類活動的文化遺址的保護,荊門市區的人文景觀保護修葺還是尊重原址面貌,但現代的技術和材料的運用還是難以避免失真。其次,有部分位于城市社區的人文景觀會占據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間,也因此產生了一些矛盾。對于文化景觀的認知,歷史文化人物的教育科普也是十分欠缺的,這些現存坐落于荊門城市間的人文景觀就如同一般的休閑娛樂場所,失去其特定的歷史意義。
三、荊門市人文景觀建設的指導理論
1.理論指導。正確處理好現代城市發展與人文景觀保護,弘揚傳統文化,使城市的橫縱向發展趨于平衡和諧的狀態。在基于對文化的保護與宣傳科普的前提下,吸收借鑒部分國內外優秀的城市設計理論及實踐經驗,從根源上對城市動態長期的運行起到良性循環的效果。2.城市設計的定義。城市設計的定義可以理解為對于城市面的整體設計,這并不是類似于建筑設計的一元性而是建立一個可以再次創作的基礎環境,通過將城市區段的劃分建立起一種“無形的網”從而影響設計者的決策。這些具體的策略在幾十年的實驗運行中趨向于完備,在對于荊門市設計空間的整合與規劃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3.城市設計的方法。當代城市設計的概念最早是在1971年的舊金山,由當時的城市設計師們設想采用一種區別于建筑設計中建筑師所慣用的針對一個單體建筑的,進行區域化的聯系影響各個單體與群體決策,通過這種方法來實現對于城市環境規劃與合理擴建的構想。這些構想在進行了一系列的歸納和實踐,逐漸實現了設計師對于城市環境設計的構想,在1982年林奇提出的由“方針、計劃與導則來指導形成城市環境。”希爾瓦尼在1985年發展了林奇的理論,他將城市設計產品分為了四類“方針政策、設計方案、設計導則和計劃”為了更好的理解與運用這四種方針,對這四類方針作出具體解釋。(1)方針策略“方針策略”是指對各種想法的綜合闡述,多方面的影響最終決策,它以各種表現形式影響各個單體與群體層面上提供了合理的解決方法,多用在歷史人文保護和解決稅收政策上。(2)設計方案“設計方案”則是針對其他三種方針的具體描述說明,在類似文件中最為具體同時針對編制這類文件的限制也是最大的。(3)設計導則“設計導則”是一類非強制性的規則,其性質包含的內容廣泛,屬于一種廣義上的概念。是決策者在作出決策時所需要考量的范疇,城市設計的規則策略也包括了立面處理、建筑的體塊與建造面的研究。(4)計劃“計劃”則是指一種對城市的長期維護以及對于城市環境的管理,是一種動態有機的綜合調整,運用豐富的程序計劃來鼓勵那些改建或是擴建的城市環境從碎片化的無秩序向規則的統一轉向。4.規劃構想。運用這一城市設計理論在整體的規劃設計上從源頭針對城市現存的人文景觀制定方案,依據現行的政府規劃文件,同時加強區域、部門、各層次之間協調與整合。
四、結語
現代城市飛速發展擴張與傳統人文文化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針對荊門市現存的人文景觀與城市發展所產生的矛盾,運用成熟的城市設計理論搭建框架,在此框架下設定的城市處理方案或許會對引導城市建設今古共生,提高城市居民歸宿感有一定參考意見。
參考文獻:
[1]邊晉如.生態立市背景下的城市綠地系統優化提升研究——以荊門市為例[J].建設科技,2016(13):61-64.
[2]劉玉杰.現代景觀規劃設計詮釋──由西蒙茲的《景觀設計學》談起[J].中國園林,2002(01):19-22.
[3]R.VarkkiGeorge,金廣君.當代城市設計詮釋[J].規劃師,2000(06):98-103.
作者:孟培 甘嘉卉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
- 上一篇:建筑場地設計考慮因素分析
- 下一篇: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