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程設置與安排論文
時間:2022-03-15 04:07:00
導語:高中歷史課程設置與安排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社會發展最為迅猛、最為深刻、也是最具動蕩性的100年。對于剛剛跨入21世紀的人類來說,只有站在歷史的高度,冷靜回顧20世紀鮮活的歷史,反思它的成敗教訓,以史為鑒,才能更好地促進自身的發展。與之相適應,在高中階段系統開設以現代化為主題的20世紀中國史和世界史,正是中學歷史教學適應時展要求的表現之一。
在高中階段應獨立設置歷史課程,這一點已成為我國教育界的共識。那么,高中歷史課程如何設置?教師講授什么、學生學習什么呢?筆者認為,這是一個似乎已經解決而實際遠未解決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一
在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和內容安排上,我國現今實施的有兩個方案,一是教育部方案,一是上海方案。此外,北京不久前也已確定了另一個方案,即將實施。
按照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的規定,高中歷史課的安排是:高一開設必修課中國近現代史,高二開設選修Ⅰ世界近代史,高三開設選修Ⅱ中國古代史。這個方案的主要優點是,讓學生在初中的基礎上,在更高的層次上再一次系統地學習中外歷史,更多地更牢固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更清晰地把握中國和世界歷史發展的線索。應該說,這是符合認識螺旋式上升的規律的。但此方案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突出的有兩點:第一,教學內容多,教學時間少,二者之間的矛盾難以解決;第二,初高中教學內容大量重復,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教學效益的提高都不利。誠然,無論是大綱的制定者,還是教材的編寫者,都力圖將初高中的歷史教學加以區分,并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大綱制定者提出了“注意區分高、初中歷史教學大綱的層次性”[1]的原則,而教材編寫者的編寫思路是:“初中教材偏重歷史事件的過程,偏重感性描寫,偏重具體生動,內容比較淺顯;高中則偏重歷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意義影響,偏重理性分析,有一定深度。”[2]但是,在學科體系、教材體例、教學內容要點無明顯差別的條件下,要真正區分高初中歷史教材的層次性實在是太困難了。從初高中歷史教學的整體性出發,有識之士早就指出:“初中、高中歷史教材兩個循環的編法弊大于利。”[3]
1998年,上海作為發達地區制定了探索性的歷史課程標準。按此標準,實施中外歷史合講的方案。與此相適應,上海版高中歷史教材采用中外歷史合編的體例。這一方案的優點很多,如“適應了時代的需要,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世界意識”,“在教學內容結構體系上為中外歷史的聯系和比較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由于這種結構體系與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本有很大差異,教學內容也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有效地避免了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4]但這一方案也存在一些問題。有同志已經指出:“中、外歷史有的可以結合,有的不易結合,有的不能結合。例如古代史中,中國和世界歷史幾乎沒有交叉,只好各講各的。這樣,整個教材難以形成完整體系,有拼盤感”。[5]除此之外,我們還應注意到,上海實施的中外歷史合編方案,是“選擇世界近現代史作為高中必修課的教學內容,并把有關的中國歷史作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重點敘述,在中外比例上,中國史占1/3,外國史占2/3”。[6]也就是說,這種中外歷史合編是以世界史為主,中國史為輔。而按照現行的由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的規定,中國近現代史應上105課時,中國古代史應上63課時,中國史共上168課時,世界近現代史應上68課時,中外歷史的比例為168:68,中國史超過2/3,世界史不足1/3。這說明,全國現行方案是以中國史為主,世界史為輔。我國已初步形成并正在完善“一綱多本”“多綱多本”的教材建設體制,教材開始走向多樣化。但作為中學階段的教材,還是有一定的全國性的統一要求的。上海方案和教育部方案之間的上述差異,必將影響中外歷史合編教材的生存。而若要在更大的范圍推廣使用它,這個差異無疑是攔路虎。其實,從性質上說,上海方案本身明顯地帶有應急性和過渡性。上海高中歷史教材的一位主要編寫者回憶說:“從1989年開始,上海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就進入了調查研究階段。當時高中歷史課程的最大弊端是:只設世界歷史課程,不設中國史課程。但由于種種原因,當時要增加高中中國近現代史的課程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上海歷史教材編寫組提出了中外歷史合編的方案,即選擇世界近現代史作為高中必修課的教學內容,并把有關的中國歷史作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重點敘述。”[7]時過境遷,現今全國高中歷史課的設置已發生重大變化,高中既要開世界近現代史,更要開中國近現代史,而且后者是必修課,課時較多,前者是選修課,課時不多。在這種新形勢下,給人的感覺是中外歷史合編、以世界史為主的方案,似乎已完成了歷史使命。當然,也可以搞一個中外歷史合編、以中國史為主的方案。但可以預言,要推出這樣一個方案將是十分困難的,正如有的同志所指出的,“中外歷史合編,若以中國史為主線,則串不起世界史的內容。”[8]鑒于上述兩個方案存在的問題,有同志提出高中開設專題史的方案。20世紀90年代中期,重慶龔奇柱先生就曾明確提出了此方案,并以此為題在全國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懷柔年會上作了專題發言,會后發言稿以文章的形式公開發表。與上海方案不同,按《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編制的北京歷史課程標準就采取了專題的方案。該方案的要旨是“以專題形式學習,選擇學生‘應知能會’的重點知識,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中外文化史中有重大影響和探索價值的問題,注重理性思考”。[9]近來,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李偉科同志又發表文章進一步論證這一方案。文章強調指出:“在初中學過一輪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之后,高中不應再重復一個循環,而可以就一些重大歷史問題進一步探討,重點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學習初中通史體例教材提高公民的素質,學習高中專題體例教材使高中學生在初中通史學習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著重培養其歷史思維能力,使其掌握初步探究歷史問題的方法,這樣初中和高中分成兩個不同階段,各有側重,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可以更高的效率培養更高質量的學生”。[10]應該說,高中開設專題史的方案是有其價值的,但實施起來也有問題。第一,中學歷史教育是歷史基礎教育。如高中歷史教材,打破時序,不按歷史發展的系統講述歷史,而按人為的專題組織教學內容,跳躍性過大,不利于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劃分歷史發展的階段并了解階段的特征。換言之,專題教學可能并不是基礎教育階段學科教學的最佳選擇。第二,隨著課程改革新方案的出臺,我國高中將普遍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在學科教學中要大力提倡研究性學習,而無論單獨設置的研究性學習課程,還是歷史課內的研究性學習,都是圍繞專題來組織的。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中,即附有22個“研究性課題參考題目”,這些題目大多可視為“專題”。如高中開設專題史,歷史教材按專題來編寫,則勢必與“研究性學習”相互沖突。筆者以為,兩相比較,把高中階段專題史的學習安排在研究性學習課程和歷史課的探究式學習活動中更合理一些。第三,我們不僅要考慮初中和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還要考慮中學與大學歷史教育的銜接。從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來看,大學階段更多地采用專題史的形式似乎更恰當一些。基于上述原因,筆者認為高中開設專題史的方案也非上策。
二
歷史課程改革的目的是適應時代與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改革成功與否最終還是要通過中學歷史教學來檢驗。根據這一標準,到底應如何設置高中歷史課程呢?筆者的意見是,高一開設中國20世紀史(必修課),高二開設世界20世紀史(限定選修課),高三開設中國古代史(選修課)。[12]本方案的核心是開設中國20世紀史和世界20世紀史,下面圍繞這個核心談一些看法。
為什么主張在高中開設中國20世紀史和世界20世紀史呢?
首先,按此方案中外歷史都只講近100年的歷史,時間短了,教學內容少了,歷史課內容過多與歷史課課時極其有限的矛盾可以得到緩解。
其次,因為只講20世紀的歷史,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可以重新安排,初高中教學內容過多重復的問題也可以得到解決。
再次,在高中開設兩門20世紀史,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說是緊迫的。我們知道,20世紀是自有人類以來,社會發展最為迅猛、最為深刻、最為動蕩的100年。從世界范圍看,僅僅是兩次世界性科技革命、兩次偉大的政治革命(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兩次世界大戰、兩大陣營(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歷史,就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究。從中國歷史來看,僅僅是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完成,改革開放這三次巨變就需要我們深入地認識。而且,從思維習慣來說,人們慣常要回顧剛剛走過的那段路程,迫切地希望從剛剛逝去的歷史中尋找經驗,獲得教益,增長智慧。因此,對剛剛跨入21世紀的人類來說,20世紀的歷史顯示著鮮活的光澤和特有的魅力。新世紀的歷史教學應滿足人們回顧和反思20世紀的迫切需要,引導青少年去自覺地、系統地梳理與反思20世紀的歷史,以明確自己的職責,增強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的使命感。
最后,在高中開設兩門20世紀史也是可行的。應該說,并不是每一個世紀的歷史都適宜在中學階段單獨研究或學習。有趣的是,無論20世紀的世界歷史還是中國歷史,都是具有明顯的階段特征的相對獨立的歷史單元,都適宜單獨講述。從世界來看,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發展,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和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人類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從中國來看,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進入完全意義上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20世紀的中國歷史也是相對獨立的歷史單元。近年,中外史學界都將20世紀作為重點課題來研究,出版了《20世紀中國史綱》《20世紀世界史》等著作,在大專院校也紛紛開設這方面的課程,這也證明單獨開設20世紀史是最可行的。此外,補充說一句,為提高可行性和實用性,筆者建議,在20世紀中國史和20世紀世界史教材中,設置“序章”,分別勾勒20世紀以前的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概況,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初中歷史教學內容。這樣,既加強了學科的系統性,又兼顧了本學科連續性與有序性的特點。
總之,比較高中歷史課設置的四個方案,筆者認為,開設20世紀中國史和20世紀世界史的方案是切實可行的。
三
歷史是豐富多彩的,20世紀的歷史尤其如此。在論證了高中宜于開設兩門20世紀史之后,我們還應進一步探討中國20世紀史和世界20世紀史的具體的課程內容。
學術研究離不開觀點、范疇和方法,這三者的統一體被稱為“范式”。史學研究的范式是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長期以來,我國史學界是按照“階級斗爭──革命史”的范式研究中國和世界近現代史的。受此影響,中學歷史教材也按此范式來編寫。簡言之,就是世界史教材是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為主線的世界近現代革命史;中國近現代史是以民主革命史(包括舊民主主義革命史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為主,加上社會主義革命史的中國近現代革命。必須承認,在革命年代,從事和擁護革命的人們需要更多地了解階級斗爭和革命的歷史,以便從中汲取經驗教訓,獲得啟迪,“階級斗爭──革命史”的史學研究范式滿足了這方面的社會需要,功不可沒。但是,現今,革命時代已經結束,我國早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早已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若仍完全按照“階級斗爭──革命史”的范式來制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編寫高中歷史教材,讓學生主要學習世界近現代革命史和中國近現代革命史,顯然就脫離社會需要和落后于時代了。
上述的高中20世紀中國史和20世紀世界史的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和教材,應遵循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吸收現代化研究的成果,[12]按現代化范式來制訂和編寫。20世紀中國史主要講述1901~2000年中國現代化進程史,20世紀世界史主要講述近100年來世界現代化進程史。
為什么20世紀史要以現代化進程為基本內容呢?首先,這是由歷史本身決定的。研究者明確指出:“在世界近現代史上,盡管存在著許多根線,這些線有交叉,有平行,涉及方方面面,如生產發展、階級斗爭、思想沖突、政治變革等等,我們可以用所有這些線來觀察世界,觀察世界上發生過的許多重大事件;但所有這些線,所有這些事變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現代化。由于現代化,世界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成為現代世界。現在這個世界是一個漫長過程的結果,這個過程我們就把它叫做‘現代化’……所有那些歷史的線索都可以歸結為一根主線,即現代化的線。幾百年的近現代史只能讓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即近現代世界史的主線是現代化。”“世界近現代史的主線是現代化,之所以作如此斷言,是因為自近代以來,歷史的主要內容就是現代化。”[13]既然如此,20世紀是近現代的一個部分,講20世紀史自然要按歷史的本來面貌,以現代化為主線和基本內容。
其次,這是加強學科建設的需要。按現代化范式講述現代化進程,可以使高中歷史教學更科學。以中國史為例,前面說過,以往的中國近現代史搞的是機械的加法,其公式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十新民主主義革命十社會主義革命十社會主義建=中國近現代史,并無一根線索貫串整個中國近現代史。沒有主線貫串,就難以形成學科體系。而如果我們以現代化范式來審視中國近現代史或20世紀中國史,則可用現代化主線貫串始終。有了這一主線,歷史學科的體系就有了堅實的基礎。根據這一主線,我們可把20世紀的中國歷史視為現代化進程史。這100年的歷史可劃分為兩個階段:1901~1949年為一階段,這是資本主義現代化緩慢推進曲折發展的歷史,中心是政治現代化,主題是爭取國家民族獨立,經濟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與之同步伴行;1949~2000年為第二階段,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迅速卻又曲折發展的歷史,中心是經濟現代化,主題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隨之相應發展。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基本是按照蘇聯模式推進現代化,但中國共產黨在尋求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方面也作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模式形成,并在實踐中取得輝煌成就。最后,講述20世紀中國和世界的現代化進程是時代的需要。這樣設計高中歷史課,更能充分地發揮歷史課的社會功能。如果說,在革命年代,投身革命的人們急需了解中國和世界的革命史的話,毫無疑問,在建設年代,投身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中國人民(包括青少年)急需了解的是中國和世界現代化的歷史,尤其是中外現代化的經驗和教訓。以現代化為主要內容的中外20世紀史的開設能滿足人們這方面的需要。通過20世紀中外現代化進程史的學習,還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領會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和鄧小平創立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鼓舞年輕一代勇敢地迎接挑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貢獻才智和青春。
綜上所述,筆者對高中歷史課設置和內容安排的建議,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開設20世紀中國史和20世紀世界史,著重講述20世紀中國和世界現代化的進程。
注:
[1]王宏志.21世紀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的指導思想[J].歷史教學.1997,(6).
[2][3][5][8][10]李偉科.初高中歷史教材整體化[J].歷史教學,2001,(5).
[4][6][7]林丙義.上海高中歷史教材評介[J].歷史教學,1997,(2).
[9]張桂芳.歷史課程觀和歷史教材改革的主要目標[J].歷史教學,2001,(8).
[11]參見馮一下,李潔.關于普通高中歷史課設置的新構想[J].教育科學論壇,1996(6).馮一下,對高中歷史課教學內容安排的建議[J].學科教育.1997,(6).
[12]參見羅榮渠.現代化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羅榮渠,現代化新論續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13]錢乘旦.世界近現代史的主線是現代化[J].歷史教學,2001,(2).
- 上一篇:高職院校財務風險及防范論文
- 下一篇:網絡對大學生心理影響及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