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資源開發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4 09:13:00

導語:礦產資源開發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礦產資源開發管理論文

摘要:契丹民族在很早的時代就已經學會了開發和利用礦產資源,并掌握了金屬開采、冶煉和制造等技術。契丹民族開采的礦種有銀、銅、鉛和鐵等,冶煉和制造技術發達,他們主要制造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論述了遼代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和金屬冶煉,及遼代礦產資源的利用。

關鍵詞:契丹/礦產/冶煉

契丹民族是中國北方的一個歷史比較悠久的民族,有先進的金屬開采、冶煉和制造技術,契丹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自己的金屬冶煉和制造技能,同時在自己的手工業基礎上廣泛的吸收和采用了中原的先進技術,使其金屬冶煉和制造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契丹境內礦產種類較多,儲量豐富,為契丹的礦業開發和金屬冶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遼代的礦產資源概述

契丹民族的金屬冶煉和鑄造業歷史很早,早在耶律阿保機之前,契丹民族就有了自己的采礦和冶鐵及制造技術,有曷術部落,其地多產鐵,“曷術”即契丹語鐵的意思,根據《遼史》記載,契丹民族有金、銀、銅、鐵等礦產資源。并且“部置三冶:曰柳濕河,曰三黜古斯,曰手山”[1]的開采記載和管理機構。

契丹民族的礦產資源開采的歷史很早,早在公元900年左右就開始開采和利用金屬礦產。耶律阿保機在占領室韋的領土之后,“坑冶,則自太祖始并室韋,其地產銅、鐵、金、銀,其人善作銅、鐵器”《遼史·食貨志》,室韋在契丹的東北部,在現在的黑龍江省境內,但根據契丹國志記載,應該是蔑劫子,“其國三面皆室韋,一曰室韋,二曰黃頭室韋,三曰獸室韋。其地多銅、鐵、金、銀,其人工巧,銅、鐵諸器皆精好,善織毛錦”[2]。“太祖并諸蕃三十六國,室韋在其中”(《契丹國志·諸蕃記》),蔑劫子也應該在其平定之列。耶律阿保機在平定北方諸國之后,不但取得了其地的礦產資源,也得到了冶煉和制造技術,并且設立了專門的“鐵坊”、“軍器坊”等管理部門。

渤海國在遼寧和吉林的東部,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征服了渤海國并取得了其地的鐵礦資源,《續文獻統考》和《遼史》都記載“神冊初,平渤海,得廣州,本渤海鐵利府,改日鐵利州,地亦多鐵,東平縣,本漢襄平縣故地,產鐵礦,置采煉者三百戶,隨賦供納”[3],就是現在的鞍山和遼陽一帶,考古挖掘也證實了在鞍山市首山“現煉鐵爐址和煉渣,堆積厚達一米多。遼初已具備了一定的金屬冶鑄技術和原料等條件”[4]。

在燕山山麓的北部,即現在的平泉、寬城、灤平、隆化等縣也發現大規模的遼代采礦和冶煉遺址,遼史記載“太祖征幽、薊,師還,次山麓,得銀、鐵礦。命置冶”(《遼史·食貨志》),可能即是此地。據河北省承德地區文管所調查,有銀礦、銅礦、鐵礦等開采和冶煉遺址多處。

遼史記載“澤州,采煉陷河銀冶”(《遼史·地理志》)即位于此處,“遼澤州即今平泉縣會州故城,陷河,即今平泉、寬城兩縣境內的瀑河,陷河銀冶所指是分布在陷河兩岸的多處銀礦,我們共發現古礦洞26眼”[5]。另外還發現了大量的居住址和冶煉遺跡,有生活用具、遼代的磚瓦、冶煉爐渣和金屬塊。

1993年10月,在龍煙鐵礦礦區發現的古煉鐵遺址(在河北省赤城縣田家窯鄉境內),經國家考古部門鑒定,為距今900多年前的遼代煉鐵遺址。“龍煙鐵礦地處河北省赤城縣、宣化縣境內,因赤城縣龍關、宣化縣煙筒山在同一礦脈上,這一綿延百余里的鐵礦得名龍煙鐵礦。‘其礦層之厚、鐵質之佳,亦足為世界太古紀以后,水成鐵礦之罕見者,且水成鐵礦之屬元古界者,推龍煙為首創,腎狀、鮞狀礦并生,亦為它礦所未有。’并在遺址上采集了爐渣和渣鐵標本,經宣鋼中心化驗室鑒定,渣鐵中含有7%的Fe2O3,屬用赤鐵礦冶煉,含硅18%,全鐵54%,正與辛窯一帶的礦質、品位相同”[6]。并測定其年代為964±60年,為公元1020—1170年,應屬遼、金時代的煉鐵遺址。

契丹人除了開采金屬礦床,也開采砂礦床,“柳河館,河在館旁,西北有鐵冶,多渤海人所居,就河漉沙石,煉得成鐵。”(《契丹國志·王沂公行程錄》)

除了上述礦產之外,《遼史》還記載有其他礦產地,在“圣宗太平間,于潢河北陰山及遼河之源,各得金、銀礦,興冶采煉”(《遼史·食貨志》)。

2遼代礦產資源的開發和金屬冶煉

契丹民族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和金屬冶煉技術總體上講,已經和中原的冶煉水平相當,這可能與大批的中原技術流入契丹有關,契丹民族無論對開采、冶煉還是鍛造分工十分明確,有專門的開采、冶煉等部落和管理機構。有專門的“打造部落館。惟有番戶百余,編荊為籬,鍛鐵為軍器。”《契丹國志·王沂公行程錄》從現在考古情況推斷,遼代的冶煉地多在礦產地附近,但也有在異地的。現已發現冶煉遺址多處,有銅、鉛、鐵等冶煉遺址和打造遺址。

根據河北文館所調查,在隆化縣隆化鎮遼北安州故城北側,發現銅作坊一處,曾出土了作為原料的殘破銅300余斤和大量的炊具。在寬城縣龍須門鄉王家店村,發現鉛錠五塊,在隆化縣隆化鎮北,發現大面積的鑄鐵遺址,殘存有熔爐的部分殘體,在隆化縣韓麻營村出土有完整的遼代鐵鋤,并有鐵砧子等鐵器出土[5]。其他的考古發掘也證實“遼上京附近坑冶遺址規模相當大,鞍山市首山、河北平泉羅杖子、赤峰遼祖州、饒州、中京遺址都有發現煉鐵爐址和煉渣,堆積厚達一米多”[4]。

3遼代礦產資源的利用

遼代的金屬制品種類較多,從現今的考古發現遼代制造的金屬產品主要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軍事武器等幾大類,主要以農業生產工具為主,還有手工工具、生活用具及兵器,其中鐵制工具占很大比重。生產工具類:生產工具是契丹民族利用金屬制品的主要方面,主要以鐵制品為主,現今的考古發現,在承德地區發現有大量的生產工具,如鐵犁鏵、鐵鋤、鐵鐮、鐵刀、鐵鏟、鐵鎬、鐵槌、鐵砧子、銅犁鏵、鐵鑿等。考古工作者在中國東北地區出土了大量遼代的鎬、鋤、鏵、鐮、鍘刀、叉等鐵制農具。在北京地區(遼南京)也有遼代鐵制農具出土,“通縣東門外,順義大固觀、上輦,懷柔上莊,房山焦莊等處出土過幾批,多是農具和生活用具,有鏵、犁鏡、耘鋤、鎬、鐮、鍘刀、禾叉……”[7]。生活用具類:此類物品的金屬種類較多,有金、銀、銅、鐵等,考古發現的物品也比較豐富,出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鐵鍋、鐵爐、鐵剪、鐵熨斗、鐵提梁壺、三足鐵鼎、六折金鐵釜、銅鍋、銅釜、銅壺、銅盆、銅鈴、銅車川、帶鉤、鐵勺、鐵鎖、鐵鈴、銅鏡等。其他如:刀、斧、鉤、鉗、刀斗勺、漏勺、雙耳釜、叉、矛、甲片、錘、鎬、馬蹬、腳鐐、鐵鏈、熨斗、劍刀、剪刀、鎖、鋤、犁等,應有盡有。特別是隨葬品類:有鎏金銀冠、銀碗、鎏金銀琢、銅琢、銀琢、銀蓋臉、銅蓋臉、銅盂、銅絲網、雞冠壺以及遼代的碗、碟、杯、盤等瓷器[5]。遼代的兵器類制品以鐵制品較多,如鐵劍、鐵刀、銅骨朵、鐵鏃、鐵棘藜等。

契丹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的掌握了金屬開采、冶煉和金屬制造技術,無論從歷史文獻記載和現今的考古發掘來看,契丹的金屬開采規模很大,冶煉和制造技術先進。所制造的物品以兵器類、生產工具類和生活用具類為主。

參考文獻:

[1](元)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宋)葉隆禮.契丹國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張鴻釗.古礦錄[M].北京:地質出版社,1954.

[4]馬利清.從鑄幣業的發展看遼代經濟的盛衰[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3(3):32—35.

[5]田淑華,石硯樞.從考古資料看承德地區的遼代礦冶業[J].文物春秋,1994,(1):76—78.

[6]王兆生.龍煙鐵礦礦區發現遼代煉鐵遺址—該礦由外國人發現的歷史將改寫[J].文物春秋,1994,(1):83—85.

[7]張秀榮.遼代農業發展初探[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2(6):18—23.